苗族的結婚婚俗有什麼

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分佈面廣,文化多彩,以富反抗精神而著稱於世的跨國民族。那麼,苗族的結婚婚俗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爲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苗族的結婚婚俗有什麼

  苗族的結婚婚俗

搶婚

苗族結婚形式除通常所流行的男家迎娶、女家陪送之外,在昭通的“花苗”、馬關的“紅苗”、麻栗坡的“白苗”、金平的“黑苗”以及楚雄部分地區的苗族中,不同程度地保有搶婚習俗。搶婚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男女雙方自願基礎上的搶婚;另一種是當男方看中某一姑娘時,不管是否願意,便強行搶劫。

前一種搶婚是在男女雙方戀愛成熟情況下的一種象徵性的儀式,搶法是由男方事先選派幾個青年好友到女方村寨旁等待姑娘出門,便把姑娘搶走,女方兄長一旦發覺,要作追趕,追至男家,男家便以酒飯款待追趕者,或贈與追趕者若干銀錢禮物,便將之打發回家。姑娘搶至男家後,在預先設置的姑娘住處,用一把紙傘將她象徵性的罩住,然後由男子的伯母或其他女性長者用一隻活公雞在姑娘頭上繞三圈,此舉謂之“捉魂”,經過“捉魂”,姑娘便正式成爲男家成員。約待二三日,男家正式聘請媒人告之女家,並向女家求婚,女方父母要作些形式上的吵駕,事實上也惟有答應男方求婚。然後議定禮金,擇日正式接親。正式接親之前,須將搶來的姑娘送回孃家。

後一種搶婚,通常由男方邀約幾個同輩,到女方村旁等候姑娘出村,便強行搶到男家。苗族宗教習俗認爲,被搶到男家的姑娘便喪失了回孃家的權利。日後,男方也要派媒人到女家說親,待姑娘和父母同意後,即可舉行婚禮。在金乎"偏苗"中,保有女子婚後"住孃家"習俗,農忙時節到夫家幫忙數日,或逢年節纔回夫家佐,但頭日到夫家,次日黎明即返孃家。

住孃家期間,男女雙方仍可參加"遊方"的社交活動。待生第一個孩子之後,即回夫家長住。苗族結婚後離婚者不多。偶有離婚者,手續極其簡便。離婚雙方在女家村寨和男家村寨的路途之間"喝酒發誓",以示從此不相來往;或雙方各請一"鄉老"作證即可。苗族保有姑舅表優先婚和轉房習俗。寡婦受到社會同情,並可改嫁。

花定情

苗家青年談戀愛常以花爲媒,叫"花定情"。"花定情"一般在苗族舉行盛大歌節時進行。這天,一羣羣男男女女來到歌場,跳起竹杆舞,吹響金蘆笙,唱起心中的歌。

歌場上,若是歌郎看上了哪個姑娘,便設法把一朵花放在姑娘容易見到的巖坡上,自己躲起來。若姑娘看中歌郎,就唱起《追花歌》:"天上有云纔打雷,席上有酒才擺杯,塘中有魚才下網,阿妹有心花爲媒。"歌郎這時候便從樹叢裏走出來,或停下來用歌回答:"山中錦雞網不圍, 樑上燕子人不錐,阿妹呀,你勝似錦雞巧燕子,你是我心中一朵梅!"姑娘聽到歌聲,便將手中的花給歌郎戴上。花定下了兩人的姻緣。若是在月下,他們便會盤歌抒情,直到月落西山方纔依依告別。

“咬手”定情

伸手給哥咬個印,越咬越見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跡,見那牙痕如見人。這是流傳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謠。“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獨特方式。

每逢節假日,特別是三月九年級,在檳榔樹下,芒果林中,小河溪邊,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動聽的歌曲,抒發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願,尋求自己的意中人。隨後,小夥子拿起弓箭、魚叉到河溪裏抓魚,姑娘們在溪邊烤筒飯和煮魚,直到太陽落山才散去。如果小夥子相中心愛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簫、樹葉吹着婉轉動聽的曲調,來到姑娘的"隆閨"(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開門歌。如果姑娘不唱閉門歌,便會開門走出來,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裏點燃篝火對歌跳舞,互表愛慕之情。

這時,姑娘聽了小夥子的求愛後,便羞答答地拉起小夥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輕,而且很有禮貌,小夥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絕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則表示姑娘對他十分傾心,願意接受小夥子的愛。 "咬手"定情後,他們便各自拿出最心愛的手信,如戒子、耳環、竹笠、腰簍之類的禮品,互相贈送,作爲定情物,以示終生相伴。

  維吾爾族的結婚婚俗

提親

小夥子看上了誰家的姑娘,或是男方家長準備物色一位姑娘爲兒媳,事先都要履行“提親”的手續。

男方向女方家提親之前,要經過一番調查,女方家姑娘的年齡、家庭、長相、人品等情況都要進行了解,認爲合適時,纔會提親。也有男女青年早已熱戀,雙方私下商定婚事後,再請家人去“提親”,以達到雙方關係公開化和合法化。

一般來說,男方家長不能單獨去提親,而要請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陪同一起去,或是請親屬一起去。這樣女方家纔會接待,並認爲有人鄭重其事登門提親,感到光彩,會非常高興。提親時,男方要準備給姑娘一套質量較好的衣料、一些鹽、方塊糖和五個饢(有的地區帶7個或9個饢),作爲見面禮。禮品中的鹽和饢都含有深刻的意義。男方向女方家提出攀親的要求後,女方一般不馬上答覆,要和家人和女兒進行商量,並對男方家的情況進行調查和了解,如果同意,即答覆男方,若不同意,也要通知男方。假若答應了這門親事,則要把這門親事公開,青年男女便可以來往,進行“合法”的戀愛,增進相互間的瞭解。維吾爾把這種提親的程序稱爲“拜西饢塔西拉西”(意爲試探)。

提親被同意後,緊接着是準備彩禮和舉行訂親儀式。彩禮是維吾爾婚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彩禮的數量與質量都和雙方的經濟條件有着密切的關係。一般來說,女方家提供彩禮的清單,最後經過男女雙方家長商量後來確定。爲了解決彩禮中的矛盾和分歧,要請一位雙方都信賴的中間人,由中間人進行調解,最後達到一致的意見。

按着常規,男方家準備的彩禮要有:姑娘的四季服裝一至二套;還要有頭巾、大衣、毛衣、鞋、襪和耳環、戒指、手鐲、手錶等裝飾品。另外,還要給姑娘的父親做一件大衣,母親一件連衣裙,準備給姑娘的兄弟姐妹、妹夫、嫂子或弟媳的衣料。家庭陳設的傢俱,也要男方承擔。

女方陪嫁的東西主要有:洗衣機、地毯、被褥、枕頭、牀單、桌布、窗簾、皮箱、木箱等。

由於雙方的經濟條件不同,彩禮和陪嫁的東西也有所不同,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禮中又增加了一些電器設備和其他高檔商品。

定親

訂親,維吾爾語稱爲“窮恰依”。彩禮準備好後要選擇吉日舉行訂親儀式。這天男女雙方各要請50名左右的客人,其中女客佔到80%以上,個別男客都是親屬或親朋好友以及德高望重的男賓,所以說訂親主要是婦女們的活動。

訂親儀式在女方家舉行。這天,男方要爲女方家帶去一至二隻羊(經濟條件好的也有帶一頭牛的),羊或牛是由專門的人牽去。羊頭上要繫上紅綢帶,女方家要給牽羊人贈送襯衣或其他禮品,以示謝意。這隻羊當天宰殺,供待客用。同時還要帶饢、茶葉、冰糖、水果糖、方塊糖、餅乾、點心、大米、清油、麪粉、洋蔥、黃蘿蔔以及姑娘用的化妝品等。

在訂親的儀式上,女方要做抓飯或是庫爾達克來招待客人。男方要在客人面前宣佈給女方家的彩禮清單。宣佈清單的人是專門聘請的,他以說唱的形式,向衆人介紹每件彩禮的產地、質量、性能、規格等。同時在介紹每件彩禮時,還要把彩禮舉起來,讓大家過目。一般地說,介紹彩禮的人,口才比較好,他可以把一般的東西,說得天花亂墜,討得女方家人歡心,男方家人滿意。因爲彩禮的數量和質量關係着姑娘的身價和男方家的誠意,所以宣佈清單的人也特別賣力。事後,男方家人還給他贈送一定數量的禮品。

女方家陪嫁的東西,也要在當天展出,也要請一位“三寸不爛之舌”向大家過目,並介紹每件嫁妝。同時,女方家也要給未來的女婿做一套衣服,並從頭到腳“武裝”起來。另外還得給親家和親家母各準備一套衣服的衣料。

在城市的訂親儀式上,除了請大家美食一頓外,還要舉行跳舞、唱歌等娛樂活動,以示慶賀。農村的訂親儀式,一般不搞娛樂活動,但有的維吾爾族婚俗地區也搞一些傳統的娛樂活動。

訂親儀式結束後,便商訂迎親的婚禮,維吾爾語稱“窮託依”。雙方商定吉日後,正式舉行婚禮。

訂親之後,雙方不得違約。但有時在彩禮問題上或是青年男女不同意父母作主的婚姻,也有違約的情況。但違約者必須退賠彩禮和承擔經濟損失。這時,雙方家長還得找中間人進行調解,直到雙方認可接受時爲止。

  藏族的結婚婚俗

現在戀愛結婚基本上父母不包辦代替,但仍然基本遵循過去遺留下來的求婚、訂婚和婚禮程序。

求婚

這是必須經過的第一道手續。求婚之前先卜合屬相,再送哈達給對方家庭正式提出求婚。

訂婚

雙方同意婚事,便派人選擇黃道吉日,起草婚約證書。

婚約證書一般請有才華能詩文的人起草,內容是寫男女結合、互敬互愛、互相體諒、孝敬長輩,品德應當高尚,等等。也有的婚約書上寫上今後財產繼承事宜。這種婚約,是用詩歌形式寫的,可以朗誦。

訂婚這一天,男方要送給女方家中老少尊卑,每人一條哈達,並要送給對方父母養育女兒時"奶錢"。對方準備好茶酒招待來人。雙方代表進入正廳依次入座以後,主人家端上"切瑪",敬茶酒。

求婚的人家獻上禮物,也送還這一天所花的費用,還要進一塊"幫典"(圍裙)。送這一天的費用是因爲男家求婚,本來一切費用自當男家負擔,如今女方代辦、,應當用錢補償爲謝。送"幫典"的意思是:姑娘自小不知磨破母親多少塊"幫典",送來這一塊賠償損失。敬完茶酒以後,便把一式兩份 婚約書放在高腳盤內,由一家證人高聲朗誦,另一家證人認真校對。唸完訂婚書,證人把兩家的家印當衆蓋在書上,然後鄭重地由女方與男方代表分別交給對方父親。接着,兩家父母對證人獻哈達,表示謝意。訂婚這一天,青年男女都不參加,只是家人出席。儀式結束後,盡情歡樂一天。離開時,女方家庭將哈達和回禮送給對方。

結婚

結婚儀式的頭一天,男方得派人把一套漂亮的服裝,以及巴珠、嘎烏、 手鐲等裝飾品,用綢緞包好,送到女方家中,讓 新娘明天過門打扮用。

迎親的這一天,男方家要找一位有地位的人,帶上一隊人馬,還得牽上一匹準備給新娘騎的打扮考究的馬,這匹馬的顏色,與女方屬相吻合;這匹馬必須是懷孕的母馬。同時,還得帶上彩箭,箭上有明鏡、璁玉、珠飾等。馬隊到達之前,女方要舉行敬"切瑪"、喝酒等告別儀式;男方迎親隊伍進門之後,先把彩箭插在新娘背上,表示她已經屬於男方家的人了。又把璁玉放在新娘的頭頂上,這塊璁玉藏族習慣稱爲靈魂玉,這樣做,表示男方的靈魂已託付於女方了。

女家送新娘時,一般帶去一位陪人。當姑娘要出門時,女方家有一人一手拿彩箭,一手拿羊腿,站在樓上高喊:"不要把我家的福氣帶走呀!"反覆多次,直到姑娘走遠。

馬隊出門起程,領隊是一個屬相最好、穿着白袍、騎着白馬、手中舉着九宮八卦圖的人;接着,便是迎親代表;然後是新娘和伴女;最後是隨同前來的人。一路上,男方家人要侍候在路旁向馬隊敬三次酒。如果路上遇到背水、背柴禾的,認爲最吉利,應下馬向過路者敬獻哈達。要是碰到擡病人、倒垃圾、或背空筐子的人,這是不吉利,結婚後再請僧人唸經消災。馬隊行進期間,隨行人員高唱"諧音"(大歌),新娘則邊行邊哭。

男方在新娘到達之前,必須裝扮大門,專爲新娘下馬準備墊子。墊子是裝着青稞、麥子的口袋,鋪上五彩錦緞,面上用麥粒畫上吉祥的符號。男方家人手捧"切瑪"和青稞酒在門口迎候。

傳統的進門儀式是十分煩瑣的,從下馬、進門、上樓到入廳,每次都得唱一次頌歌,獻一條哈達。新娘入廳後,坐在新郎下首,迎親和送親的隊伍也入廳依次坐定,接着便獻"切瑪"、敬酒,給佛像、父母獻哈達,在柱頭上掛哈達。參加婚禮的人唱諧青,以示祝賀。主人獻哈達,感謝衆人。做完這些,新郎送新娘入洞房,其他人便盡情吃喝玩樂。這種活動一直延續三天。三天中,親朋都可陸續來獻哈達和禮物,主人款待酒茶,新娘不出房周旋。

結婚前,女方家人選擇一個吉利日子,全家前來祝賀,並正式移交嫁妝。移交儀式由男女兩方代表主辦,一人高聲朗誦嫁妝清單,每念一種,女方代表便當場把物品交給男方代表。嫁妝的多少,根據各人的經濟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別,但其中必有小銅菩薩一尊、經書一冊、佛塔一個。據說是文成公主嫁松贊干布時,就是帶這三件物品,所以一直流傳下來,成爲婚儀嫁妝必備之物。嫁妝清點完畢,便把清單放在高腳盤上,置於新郎面前,意思是交給他收起。

宴請賓客和交接儀式完了以後,新娘纔出房門,與家人同樂。

  傣族婚俗習慣

每年的七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期間,正值農忙季節,傣族青年一般不談戀愛,也不辦喜事。這一古老的傳統習俗一直保留至今。 農忙季節一過,就會在幽靜涼爽的竹樓上,綠樹成蔭的地頭邊,熱鬧歡樂的丟包場上…………看到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身影。傣族青年常用歌聲來表示自己的愛慕之情,一問一答,羞澀而不俗套,十分委婉、純樸、巧妙。

男女青年相愛,定情之後,便由男方父母請媒人去女方家裏提親,只要兩相情願,父母一般是不會阻撓的。定婚之後,選擇良辰吉日,舉行婚禮。 傣族婚禮,古老簡樸,按照當地風俗,婚禮必須在女方家竹樓上舉行。“拴線”儀式是傣族婚禮的主要內容。寬敞的竹樓堂屋擺着一張婚禮桌,桌面上覆蓋着芭蕉葉,上面放着芭蕉葉做成的帽子,下面放着雌雄雞各一隻。桌上還放有紅布、白布、芭蕉葉盒子等。主婚人坐在婚禮桌上首,親友們靠近主婚人圍桌而坐。新郎新娘跪在主婚人對面,準備接受“拴線”儀式的洗禮。

主婚人致完賀詞,新郎新娘從桌上抓一坨糯米飯,蘸上酒,撣向四周。之後,舉手作揖,以示對祖先的懷念和祭典。接着,主婚人從桌上拿起一根較長的白線(有的地方是紅線)從左至右,繞過新郎新娘的肩,把線的兩端搭在桌子上。然後,又用較短的白線,分別拴在新婚夫妻的手腕上。表示他們的靈魂和心已經拴在一起,相親相愛,永不分離。同時,在坐的老人也紛紛拿起白線,重複地將線拴在新人的手腕上。並祝福他們婚後幸福。生出兒子會犁田、蓋房;生出姑娘會織布、插秧……

在竹樓的另一端,主人擺設豐盛的佳餚,招待前來賀禮的賓客。新郎新娘舉杯向來賓們殷勤地敬酒。此時,客人往往提出各種問題,讓新郎新娘當場作答。幽默的問答,有時引起鬨堂大笑,氣氛異常熱烈。 婚宴中,還要請“贊哈”(歌手)來唱歌。“贊哈”有男有女,大都是口齒靈俐,通曉本民族文化,善於表達感情的人。當“贊哈”唱到精彩之處,人們不時爆發出“噢!噢!噢!”的歡呼聲,將婚禮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