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保安族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保護人的“保安”,保安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保安族有自己的特色風俗習慣,下面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保安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保安族的風俗習慣

保安族人主要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蕎麥、胡麥、洋芋、豆類等。手工業以制刀爲主,所制傳統手工藝品腰刀(又稱保安刀)約有100多年的歷史,現在能生產30多種。保安刀式樣美觀、工藝高超,鋒利精製,譽滿甘青。著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多用黃銅或紅銅、牛角、牛骨壘疊而成,刻有各種美麗的圖案,有“十樣錦”之美稱。保安婦女還善長剪紙,家庭木製用具、器皿上都刻有非常別緻的花紋和圖案,這些圖案都是保安婦女剪紙的圖案。刀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和英勇果敢的象徵,磚雕門樓是這個民族熱愛生活的象徵,花是這個民族愛情生活的吟誦和歌唱。

婚俗

保安族的家庭,過去多爲爲家長制的大家庭。現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爲絕對權威,對子女婚姻實行父母包辦。解放前,保安族不與非伊斯蘭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間通婚情況也罕見。習慣早婚。還要取得教主的許可。不過,這種情況現在已有所改變。男方從說婚到結婚,至少要送兩次彩禮,禮金很重。第一次說親時,稱“定茶”;第二次在舉行婚禮前,稱爲“乾禮”。結婚選在“主麻日”。新娘過門後,三天不吃夫家飯菜,而是由孃家送來。

保安族婚禮十分有趣,婚禮選取在主麻日(即星期五)舉行。婚禮當日由男方率親朋數十人的迎親隊去迎娶新娘,其中要有兩位年輕貌美的婦女參加,在女家進行祝福儀式時,阿訇要從窗口向院裏撒出一盤紅棗和核桃,由院內年輕人爭搶,表示吉祥如意、早生貴子、夫妻和睦之意。然後由新娘村裏的年輕人向新郎討要“奴工木哈”,即着羊羔肉,旨在向新郎說明:你娶走我們村的姑娘,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當女方送親隊送新娘離家時,讓新娘從自己的房門到大門外倒退走出,退一步,撒一把油麥、豆、玉米、茯茶等合成的五色糧,以示將幸福留給父母。在新婚之夜,全村人聚集在院內唱“宴席曲”,有問有答,十分熱鬧。唱着唱着,歡樂的人們便跳起了感情奔放的舞蹈,並邊舞邊向大門退去,表示婚禮已接近尾聲。新娘進門後,3日不吃婆家的飯,由孃家送來,以示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

服飾

保安族服飾有特殊的地方。保安族的男子,平時喜歡戴白色或黑色的“號帽”,裏邊穿白襯衫,外面套青布背心;在喜慶節日時,戴禮帽,身穿黑色翻領大襟長袍,束彩色腰帶,繫腰刀,足登高統牛皮靴,顯得威武瀟灑、美觀大方,富有民族特色。這種袍子很像“藏袍”,但又比“藏袍”稍短,飾有不同寬度和不同色彩的“加邊”。腰帶的長度一般都是圍腰三圈還須外露一尺汗大約是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長。冬季穿翻領皮襖,多褐色。婦女平時穿紫紅色或墨綠色的大襟上衣,外套“坎肩”,藍色或黑色的土布褲子,有的穿過膝的長袍,衣袖和褲邊也都有不同花色的“加邊”;在喜慶節日裏,保安族婦女上身喜歡穿色彩鮮豔的衣服,下身多穿水紅的花色褲。婦女們還喜歡戴蓋頭,一般婚後婦女喜歡戴圓形白帽,黑色“蓋頭”,少女是戴綠色的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色的蓋頭。保安族早期與蒙古族相鄰居住,服飾也基本上與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長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則穿夾襖,戴白羊毛氈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鮮豔的絲綢腰帶,並帶有小裝飾物。

食俗

保安族的飲食多以小麥、青稞和玉米爲主,一般做成饅頭、麪條、油香、饊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豬、馬、驢等非反芻動物的肉和血以及兇禽猛獸。保安族的日常飲食有小麥、大麥、豆類、玉米、土豆、蕎麥、胡麥、青稞、牛羊肉奶、禽蛋和魚類等;蔬菜甚少,僅吃胡麻、韭菜等幾種。嗜愛酸辣,每餐不離老醋(或漿水)及油潑辣子。保安人的主食偏重於面製品,經常食用饅頭、花捲、煎餅、包子、湯麪條、臊子面、饊子、涼麪、漿水面、炒肉面、捏麪筋、攪團等。

保安族在待客時還有一些別具特色的飲食風俗。有客自遠方來,都會受到熱情款待。客人到家,首先要把客人讓到上座(即炕的左邊落座),然後,先端茶,再上食物。用餐前,按照保安族的規矩,必須由一名年長的老人或家庭主人唸誦一段《古蘭經》文,意思是感謝真主賜給了我們食物。之後,才能動手就殫,如果是饃、餅之類的主食,必須由主人先掰開,然後,客人才能取食。否則,被認爲是不懂規矩。一般是一頓飯上三道飯菜,第一道是大餅或饅頭,第二道是手抓羊肉或雞肉,最後一道纔是正餐精製的細絲麪條。若是貴賓,主人還要用雞尖招待,以示尊敬。若來客是男的,中、青年婦女是不能在男客面前隨便露面的,要一直在廚房裏爲客人忙碌做飯菜或休息,待客人走後才能出來。

喪葬習俗

保安族實行土葬、速葬。

土葬,墳墓均爲南北向,寬三尺、長六尺、深七尺左右,在墳底的兩壁挖一名叫“拉海堤”的偏洞,用以安放屍體(亦稱麥體)。洞口高二尺、深三尺、長六尺五寸。在墳底的北壁做一土枕,屍體面朝西,頭朝西北,腳向東南,以示永向麥加天房。

速葬,爲使亡人早日“入土爲安”,一般習慣是人無常(死亡)的第二天就埋葬,最晚不得超過三天。如果亡人的親屬都在本村、本地,常是早上無常,下午就埋葬。爲了實行速葬,伊斯蘭教還規定人在哪裏無常,就在哪裏安葬,絕不要把屍體從遙遠的他鄉運回家鄉安葬。

保安族的葬禮,按伊斯蘭教規舉行。到清真寺行殯禮,即請阿訇站“則那孜”,阿訇站在最前面,滿拉站在中間,衆人站在後邊。邊訇帶領衆人,虔誠地念祈禱詞,代亡人拜主、祈禱,讓亡人脫塵歸主。禮畢,由親友、鄰里將屍體擡往墓地安葬。本村人及鄰里都主動送葬,或輪流擡亡人到墓地,認爲這是一種善行。

殯葬時,亡者家屬不穿孝服,不用任何物品作陪葬。到了墓地,先把亡人擡到墓西邊,由四個人將蓋在亡人身上的單子從四角撐起,遮住太陽,然後擡屍下墓。屍體下到墓坑後,解開大袒的兩頭扎線,慢慢移進墓坑西邊的“拉海堤”(偏洞),頭北足南面朝西作側睡狀。之後,即用土坯將“拉海堤”的門堵起來,阿訇開始念《古蘭經》的有關章節,送葬的人們跪坐旁聽,念畢,大家一起“接都哇”,以示替亡人祈禱。

  保安族的民族舞蹈

在長期發展中,保安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在人民羣衆中流傳的民間故事、詩歌、諺語等,內容以敘述民族歷史傳說、青年男女純樸愛情的居多。保安族能歌善舞。絕大多數人能唱民歌“保安花兒”。這種民歌獨具一格,分“保安令”、“腳戶令”、“六六三”等曲調,即興編詞入唱,優美動聽。是保安族獨具一格的民歌形式,絕大多數人都能隨口吟唱。名曲有《恭喜曲》、《舍我阿哥是萬難》、《青溜溜的青》等,深受喜愛。舞蹈吸收了藏族舞的某些特點,動作節奏鮮明、歡快豪放。男子喜歡奏絲竹樂。造型藝術較豐富,婦女擅長剪紙,家庭木製用具、器皿及保安刀把上刻有十分別致的花紋或繪有色彩絢麗的圖畫。保安族的舞蹈節奏明快,急促豪放,舞姿輕盈、剛健,既有蒙古族舞蹈的古老傳統,又巧妙地吸收和融合了漢、藏、回、撒拉、土等民族舞蹈的形式,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傳統舞蹈主要有《克伊卡哈德》、《保安腰刀》等,表現了保安人的樂觀豪放。

  保安族的傳統節日

保安族的傳統節日之大爾德節

“爾德”是阿拉伯語的.譯音,是“迴歸及歡樂節日”的意思,又叫“開齋節”、“肉孜節”,是伊斯蘭教的宗教節日。按照伊斯蘭教的規定,每年伊斯蘭教歷9月,教徒要封齋30天,即1個月。在齋月裏,教徒每天黎明之前吃早飯,然後整日不進食,連水都不能喝,只有等太陽落山,叫拜之後才能吃晚飯。也就是說在齋月裏教徒每天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後吃兩頓飯。齋戒是教徒必行的“天命”功課,象徵着內心負疚的穆斯林向安拉懺悔和贖罪,以此來培養教徒成爲能夠忍受飢餓、克已禁慾、畏主守法的人。開齋後過爾德節,節日清晨保安族的男人們沐浴之後,到清真寺集體做禮拜。節日期間,保安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新衣服,互相拜節。節前家家戶戶還要炸油香、饊子、果果等節日食品。

保安族的傳統節日之小爾德節

又叫“古爾邦節”、“宰牲節”,是伊斯蘭教傳入保安族人民之中後逐步形成的,是按照伊斯蘭教曆法進行的節日,它在肉孜節之後70天,稱爲回曆的新年,也叫大節,比肉孜節隆重。在伊斯蘭教義中相傳先知伊卜拉欣夢見安拉,安拉命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他惟命是從。正當伊卜拉欣準備執行時,安拉深爲感動,特派人送來一隻黑色綿羊代替。伊斯蘭教根據這個傳說,規定每年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宰殺牲畜,祭祀安拉。節前,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每個家庭都要準備油炸果子、油餅和各種點心,富有的人家宰羊、宰牛或宰駱駝,待客或饋贈。節日清晨,男性穆斯林要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聽阿訇講解教義和“古蘭經”。回到家立即洗手,宰殺牲畜。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幼都穿上節日盛裝,走親串鄰,祝賀節日。

保安族的傳統節日之法蒂瑪節

法蒂瑪亦譯法圖麥、法帖梅、哈其麥、穆罕默德之女,阿里之妻,被伊斯蘭教什葉派信徒尊爲聖母。相傳於伊斯蘭教歷6月15日逝世,我國各族穆斯林婦女於這一天舉行集體紀念活動,保安族則選在伊斯蘭教歷齋月的一個吉日舉行。屆時,婦女們去清真寺請阿訇講述法蒂瑪的高尚德行,並唸經祈禱;參加者向清真寺捐助財物,有的備置飯菜,邀請一些伊斯蘭教的知名人士到家作客、講經,以示對法蒂瑪的緬懷。

保安族的傳統節日之聖紀節

是紀念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在伊斯蘭教歷的3月12日舉行,相傳穆罕默德的出生和去世都在伊斯蘭教歷的3月12日。節日期間,保安族人都要宰牛、宰羊,各清真寺裝飾一新,人們一大早就去清真寺聽阿訇誦讀《古蘭經》、讚頌穆罕默德,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蹟。

保安族的傳統節日之開齋節

“開齋節”是保安族最大的節日。當開齋節來臨的前幾天,保安族家庭中都要打掃院內院外,縫製新衣服,採購過節的食品,做好一切準備,迎接保安族最隆重節日的到來。開齋節的早上,成人都要洗“大淨”,沐浴淨身,然後到清真寺參加開齋節的“會禮”。然後,大家各自到墓地念經,爲自己亡故的親人,爲全體穆斯林亡人進行祈禱。從墓地回來,再向長輩和街坊鄰居的長輩道“賽倆目”,祝賀節日愉快。並要到親戚好友家拜訪、祝賀,這種慶賀的方式要進行3天。現在,每年的開齋節前夕,各級政府的有關領導和部門,還向保安族知名人士、阿訇等贈送節日的禮品,並舉行座談會同慶佳節。

保安族的傳統節日之哈其麥節

甘肅臨夏等地保安族傳統紀慶節日,每年伊斯蘭教教歷的九月選一吉日舉行。相傳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女兒哈其麥與阿里結婚時,阿里非常貧窮,哈其麥傷心地哭着向父親訴說,而穆罕默德則耐心地開導女兒說:“人生在世,要知足,有這點家當,就應該感謝真主。”,哈其麥聽後,轉憂爲喜,高高興興地與阿里結了婚,保安族的哈其麥節爲了紀念她的高尚品德。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要宰殺牛羊,準備雞和油香到寺院舍散,穆斯林還要去寺院唸經。這天的一切紀念活動都由婦女們主持。

保安族的傳統節日之浪山節

保安族人民特別喜歡浪山,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初,人們都要帶上面、油、肉、鍋、帳篷等,到河邊、山坡上或草坡上去郊遊,過一天痛痛快快的野外生活。保安人把這俗稱爲“浪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