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風俗習慣有哪些

回族其實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也是多種多樣。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回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希望大家喜歡!

回族風俗習慣有哪些

回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服飾

回族服裝大體與漢族相近,但在頭飾上仍保留着古老的傳統,回族男子一般戴白色無沿小帽,表示清潔不染;婦女頭戴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一般把頭髮、耳朵、脖子都掩蓋起來。蓋頭有少女、媳婦和老年婦人之分,少女戴綠色的,媳婦戴黑色的,老年婦人戴白色的。老年婦人的蓋頭較長,少女、媳婦的較短,只披到肩上。蓋頭上有的還繡有花邊和圖案。婦女服裝爲右衽大襟短上衣,着長褲。

年輕人喜歡在前襟、胸前繡花,在衣服上鑲色、滾邊。男的頭戴回回帽,有白的和黑的兩種。上着對襟短上衣,穿白長褲、白襪子,喜歡在白襯衣外套坎肩。回族男子很注意鬍鬚的修飾。男子一般在二十幾歲開始留鬍鬚,因教派不同,形式不同,有的只留下巴相,也叫山羊鬍,有的留全臉胡。

婚禮

回族青年男女舉行婚禮的前兩三天,男方要帶上蒸饃、羊肉給女方家送去,叫“催妝禮”。結婚那天,男方要去車接新娘。新娘要穿紅衣服,洗大淨。稱“離娘水”。同時,還要請全可人(即父母雙全、子女雙全、夫妻和睦的人)送親。送親宜早不宜遲。把新娘接到門口時,新郎要圍着車轉一圈,然後將新娘和送親人迎進大門。有條件的從大門到新房門,要鋪紅氈或毛毯子,如沒條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着新娘走進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

兩家客人互道過“色拉目”後,舉行念“尼卡哈”儀式。首先請阿訇選誦一段《古蘭 經》,然後,阿訇當着證婚人問新郎:“你願意娶她爲妻嗎?”新郎如願意要馬上表態。再問新娘,新娘表示同意,阿訇則宣佈:“從現在起,你們二位正式結爲夫妻。”並告誡二位新人要互敬互愛。儀式結束後,新娘新郎才進洞房。新郎進洞房後,揭去新娘的紅蓋頭,摘掉頭上的喜花,互相交換禮物,新郎送給新娘包着錢的紅紙包,新娘給新郎小紅布蛋蛋式“針扎子”,新郎還要用喜糖、核桃、喜棗撒向前來要喜糖的人,稱爲“撒喜”。晚飯過後,大家開始鬧洞房,由一人當司儀,出點子,讓新郎、新娘表演節目。三天後,新郎陪着新娘“回門”(即回孃家)。有的當日“回門”。

喪葬

回族實行土葬。人去世後,一般晚上亡故的凌晨出葬,停亡人不得超過三天。出葬前,要洗淨全身,叫“着水”。洗後用寫有經文的大小兩塊白布(叫“開凡”,女性多一塊)裹身。口、耳、鼻、眼、額頭、手腳處,要放冰片、麝香。然後移入“塔布匣子”(即清真寺內專送亡人的公用木匣),由親人擡到清真寺,再由阿訇率領送葬者舉行“站禮”儀式:人們面對“塔布匣子”站立,由阿訇誦讀《古蘭 經》章節(內容是祈求真主寬恕死者,祝願死者安息),旋即擡往墳地。

墳坑深兩米,直坑西壁再挖一個偏洞(稱“熱合提”),上圓下方,高約一米,長可容體。將亡人頭北腳南,面向西放入偏洞後,用磚封好洞口(熱合提門,然後填平直坑,地面堆成魚脊形墳堆。火葬時,阿訇誦經,親屬不許啼哭。葬後三天、七天(頭七)、月齋(一個月)、“十”、“百日”、“週年”一般要在家請阿訇誦經。主麻田、開齋節、古爾邦節親人要到墳上悼念亡人。老人亡故後,還要請阿訇“走墳”、“守墳”四十天或一百天。

服裝習俗:

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頭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無沿小圓帽。婦女多戴蓋頭,特別是在西北地區:少女及新婚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節日或遇有紅白喜事時,喜戴白色小帽,婦女則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後面披垂於肩頭。

飲食習俗:

在飲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回族很講究飲食衛生,注意淋浴和洗滌。走進農村回族清潔整齊的屋內,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淺坑,這裏是人們經常沐浴大淨的地方。平時洗臉、洗手,則用湯瓶,而不用臉盆。湯瓶又名洗壺,它最早從阿拉伯傳入,現在城裏的回族飯館,也常掛着一塊繪有“湯瓶”的清真木牌,有的還在湯帆”F加添“虎圖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這是地道的伊斯蘭文化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宗教者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裏吸菸、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

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裏。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菸,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回族是一個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

動物不宰自死或因疾病,或爲衰老,或爲中毒;血液乃輸送身體需要的各種養分的渠道,往往存在有害物質;豬形態醜陋,不擇飲食,性情懶惰。此三類列爲不潔,故不可吃。至於酒,在宗教初期僅限制用量,以不醉爲限,後因有人酒醉出現貽誤正事、影響團結的行爲,遂宣佈爲禁物,不可飲。

宗教對飲食的禁忌是每個穆斯林必遵的教規。年深日久,代代相遵,教規的內容逐漸變成信仰該教的各民族成員的飲食習慣。對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來說,這又成爲該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世界上所有信仰宗教的個人和民族都禁食豬肉。我國信仰宗教的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塔塔爾、烏孜別克、柯爾克孜、撒拉、塔吉克和保安等10個少數民族都遵守這一習慣。因而,信仰宗教的少數民族的個別成員雖然放棄了宗教信仰,但仍然很難改變他們從祖輩上繼承下來的這一生活規範。現在宗教的飲食規範已成爲全世界10億多穆斯林們的共同生活習慣,具有民族性和國際性。穆斯林所用的“清真食品”的特點就在於無豬肉、豬油、自死動物肉以及不含酒精或其它致醉致毒物。

宗教習俗:

習慣在住地修建“禮拜寺”,多圍寺而居。禮拜寺漸漸統稱爲清真寺。“清真”是“伊斯蘭”在中國的漢文意譯。“清真”一般解釋爲“清潔真實”。飲食以米、面爲主,吃牛、羊、雞、魚肉等。逢年過節炸“油香”、“饊子”等食品。回民很愛喝茶,招待客人時,還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紅棗等。清真風味小吃享有盛譽。服飾: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襯衫、黑坎肩;婦女戴黑、白或綠色的蓋頭,老年婦女愛穿黑色大襟衫襖,農村婦女喜歡穿色彩鮮豔的服裝。

喪葬:普遍實行土葬、快葬。一般早晨死去,中午就要埋葬;晚上死去,第二天早晨就埋葬。要請阿訇主持殯葬,將逝者淨身後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屍匣運入墓地。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開齋節是宗教重大而隆重的節日,於宗教歷的十月一日舉行。在新疆地區,開齋節稱爲肉孜節,肉孜是波斯語,意爲齋戒。穆斯林每年都要守齋一個月。封齋期間,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齋飯,可以吃飽、喝足;日出後至太陽西下,不準進食、喝水。齋月裏,要求穆斯林克制一切私慾。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婦可以不守齋。齋戒期滿後,就是開齋節。這天清晨,穆斯林紛紛聚集在清真寺舉行禮拜,然後開始節日活動。

古爾邦節是宗教的傳統節日,於每年宗教歷十二月十日舉行。古爾邦含有犧牲、獻身之意。它是具有宰牲祭祀特色的節日。回族人民很講衛生:飯前飯後要洗手擦淨;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几淨,一塵不染;尤其重視水源衛生,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洗衣或洗澡;井都加蓋,取水以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裏。禁忌:忌食豬、狗馬、騾的`肉,不吃未經信仰宗教者殺的畜禽,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裏吸菸、喝酒;在吃饅頭、烙餅、饢時,忌囫圇吃,一定要掰作兩半或更多的小塊吃;禁用食物開玩笑;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等;禁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諱背後誹謗和議論別人的短處。

節日習俗:

回族有兩大節日即開齋節和古爾邦節,來源宗教。齋戒爲穆斯林“五功”之一。開齋節即是齋戒期滿的日子。一般在回曆的第九個月舉行齋戒、齋戒期滿,十月一日爲開齋節。古爾邦節在開齋節後的第70天,回曆的十二月十日舉行。因爲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麥加朝覲的最後一天,大家殺牛羊慶祝,聚餐聯歡。

婚嫁

由於大名回族人長期和漢族人相處在一起,在辦理婚事的形式上有些和漢族一樣,但也有本族的特點和宗教儀式。在聘禮上,一般來說,男方要出一定數量的點心,其數量根據女方親戚多少而定,一般都是一至二百多斤。其他衣物雙方協定。男女雙方定親後要押“小帖”,即男方將“小帖”和少量點心(約點心數量的一半左右)送給女方。女方將點心送給親朋以示訂婚。訂結婚日時叫“看好”,男方送給女方結婚日期和其餘點心,女方將點心送給親朋,以邀其按期參加婚禮。親朋也回禮,給以資助。

結婚前,新娘要開臉沐浴(按宗教沐浴規定)①,新郎要修面沐浴(按宗教沐浴規定),此舉表示已經成年,要婚配了。

結婚前一天,要磕“丈母頭”。就是在這天傍晚前,由夾氈人領着新郎等去親戚朋友家行“作揖”禮。前面小孩打着紅燈,高聲喊“磕丈母頭”,後面會有一羣孩子尾隨助威。

結婚時,從前是坐轎或騎馬。娶回新娘後,新郎一下轎便先進入洞房,躲在門後,此謂新娘不能入空洞房。新娘下轎腳不能着地,用小轎子擡到洞房門口,氈倒氈入洞房,面朝裏坐在炕上。新娘進洞房後,新郎便出來。舉行宗教儀式時請阿訇寫“伊扎布”,其意思是:婚姻由真主而定,憑雙方父母“口喚”,憑夫婦情願。繼之,夫婦交換信物,稱爲行“卡賓禮”,並要覈定媒人,媒人數額婦女需四人,男子需二人。由媒人宣佈二人婚配合法。最後阿訇徵求女方意見,女方念“達旦”,意思是我願終身陪伴於你。此時阿訇要撒棗或栗子。男方念“改比列圖”,意思是我呈領你的願望。此時阿訇也撒棗或栗子。儀式完畢後,要見“大小”,讓新娘認識一下婆家親戚。凡是拿過拜禮錢的親戚都見面,由婆家人做介紹,介紹一人,新娘就拜一次。還有孃家近親送飯,一般送饅頭三十個,按習慣一家飯就要擺一桌席,每桌席男方都有陪客。

當天晚上,新郎要向新娘交“金錢”。宿房時,要“偷媳婦”。天黑以後,主事人將洞房內的人都喊出來,新娘藏在門後椅子上,然後新郎進入洞房,偷偷地將錢交給新娘,此爲“交金錢”。這時窗外一些人等着要點心,新郎即去窗口給人們遞點心。窗紙早在新娘進門時就打破了。宿房前女方孃家人將新娘領回孃家,名爲“偷媳婦”,也叫“偷三”,第二天送回。現在回族人結婚仍有“偷媳婦”之舉。

第二天女方孃家人請女婿,新女婿到丈人家後也要“見大小”,行作揖禮。

結婚當天算三天。六天時,新娘回孃家不住。九天時住孃家四天,叫“走九天”。雙九時住八天,爲“住雙九”。還有“住對月”的。

生育

夫婦生了孩子,要向孃家和近親送紅雞蛋“報喜”。生女孩送四個,生男孩送五個以示區別。東西營鎮報喜,一下給孃家送四十或五十個雞蛋,由孃家人代送親戚。

生孩子三天內要請阿訇起“回回名”,就是讓阿訇起個經名寫在紅紙上,將紙貼到頭上。也可讓阿訇到家吹個“幫凱”。②

三天時,興辦“三天”。孃家親戚,多是姨和姑家以及朋友、近鄰等都要送賀禮。孃家要送掛麪五至十斤,紅糖二至六斤,花布、小衣服等。如是男孩還要送去用竹棍紅紙糊成的弓箭,掛到門上。其他親戚一般送掛麪、紅糖、布料等。這幾天親朋都要坐席慶賀。

舊社會有的家庭盼望生男孩,有撞姓和認乾孃的習慣。生男孩後,其奶奶趕忙出去遇人便叫人家起名,遇物即以物起名,如傻子、糞堆、槐樹等皆是撞名而得。認乾孃時,乾孃要穿漏檔褲,以示生過孩子的意思。

飲食

在飲食方面回民吃食禾類米麪以及付食品等都沒什麼禁忌,只是肉類忌食自死動物(魚蝦除外)和一切動物的血液,忌食豬、狗、驢、騾、馬及兇猛野獸之肉。只能食用牛、羊、家禽和反芻動物。但必須經有拜功的人屠宰放血後方能食用,忌食的原因出於宗教。《古蘭 經》“黃牛篇”(伯格賴)有“他只禁戒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誦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對於飲食容器,據艾布·賽俄勒卜傳述:“我對穆聖說,我們同有經之人搭鄰而居。他們的鍋煮過豬肉,他們的茶壺盛過酒,我們能借用嗎?穆聖說,最好用別的容器,不得已非用不可時,可用水洗之,一水爲淨。”以上均是聖諭禁令,不便作什麼解釋。

回族飲食、小吃有以下幾種:

油香:回族“做事”時都做油香。分白麪油香和黃油香、糖油香。做法熱水燙白麪,和好面後拍成半斤重的園餅,放入油中炸熟即成,白麪皮內包入黃米麪拍餅炸熟即爲黃油香,白麪皮包入糖,拍小餅炸熟,即成糖油香。

肉米飯:即熗鍋米飯。先將肉丁蔥花等用熱油炒一下,然後放入水和米,熬成米飯即可。

面葉:將面片切成菱形塊狀即爲面葉,白水煮熟後,放入香油、醋,其味香酸可口。

豆豉(當地讀音爲qi ):將面片切成一平方釐來的小塊,白水中放入吉豆,煮一會再放入小面片,熟後即可。夏天食用,清涼爽口,解毒。

糝:回民的早點湯飯。以油濃爲佳。將熬稠的“麥仁”,澆上肉滷,泡入饅頭或火燒。吃時濃香,肉味極佳。每年三月開賣,盛夏停。

餄餎:用蕎麥麪壓出的園麪條。用壓面牀子直接壓入鍋內。隨吃隨壓,熟後澆上肉滷。

切糕:南關的張家,製做雙層切糕。十釐米厚,黃米麪夾棗,成大餅慢火烤,皮焦不糊,吃起來甜脆。

麻花:白麪加糖,和麪,搓成細條外粘芝麻,擰成“8”字形,套幾層,油炸即成。焦脆芝麻香。

糖焦葉:白麪加糖和麪,切成長條片,捲成幾圈呈園形,油炸即成。吃起來酥脆、甜。

習慣語言

“的”念de不念“dé”如雞蛋滷的麪條的、大嫂的等。

稱“姐夫”爲哥。

稱“姨夫”爲叔或大爺。(比自己父親大者爲大爺)

稱“姑父”爲叔或大爺。(比自己父親大者爲大爺)

說“宰”不說殺。如宰牛、宰羊。

買肉說“稱肉”,不說割肉。

買肉不論多少,不準說買一扇肉。

“老兩”(外嗎子)意爲漢化。

爾林:學問、知識。多指宗教人士的學問知識大小。

默太:即髒的意思。如說這人多默太。

疏迷:即不幸的意思。如說這人多疏迷。

注:

①沐浴——即淋浴。分大小淨。浴時有規定順序.

②邦凱——呼喊人們禮拜。吹個“邦凱”是贊主的恩典,踢命孩子健康成長的意思。

③四圍——即埋葬的屍休周圍及上面的圍布。上寫“清真言”或“做證言”。

④都阿帽——埋葬的屍體戴的白布帽。

⑤經匣——出殯時,盛屍體的木質匣。

⑥展那在——譯爲靈牀。即在靈牀前舉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