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2023年放假幾天

端午節就這樣到來了,在這幾天裏,我們有得忙了,不僅要在家裏包糉子,還能去外面遊玩。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的端午節2023年放假幾天,歡迎大家收藏和閱讀。

端午節2023年放假幾天

端午節放假安排2023年

據國務院辦公廳此前發佈的《關於2023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現將2023年端午節放假調休日期的具體安排通知如下:

6月22日至24日放假調休,共3天。6月25日(星期日)上班。

端午節加班有幾天三倍工資

端午節三倍工資是1天。按照國家的規定,端午節的法定假期是1天,雖然可以休息3天,但是其餘兩天是屬於調休,不屬於節假日。因工作需要無法安排員工在端午節進行休假的,應當向員工支付加班工資,在端午節當天,用人單位應當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其餘兩天應當向勞動者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

這裏的工資是額外支付的,不能記入基本工資,用人單位能夠安排補休的話,就不需要向勞動者支付兩倍工資,但是,法定節假日的那一天無法安排補休,用人單位必須向勞動者支付三倍工資。單位未依法支付加班工資的,勞動者可以向勞動行政部門進行投訴,查證屬實後,勞動行政部門會責令用人單位進行改正,依法向勞動者支付加班費。

端午節的來歷介紹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音雄黃酒,遊百病,配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當秦軍攻破楚國都城之後,因無力救國而痛心不已的屈原選擇了寫下絕筆《懷沙》,抱石投江自盡。人們得知此事,紛紛來到江邊划船打撈,卻一無所獲。爲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掉他的身體,人們紛紛拿來米團投入江中。後來,就形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糉屬於“籺”的一種,籺是人們在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逢年過節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傳統習俗。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糉籺是端午節拜祭神靈祖先的貢品。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即爲廣東鹼水糉。

“糉”字本作“糉”,歷史上跟糉子沾邊兒的文字記載,最早大概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將之解釋爲“蘆葉裹米也”。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則明確提到了“角黍”一詞:“仲夏端五,方伯協極。享用角黍,龜鱗順德。”糉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糉子成爲端午節的節慶食物。

端午節吃糉子代表什麼寓意

1.寓意中舉

在古代的時候,想要出人頭地,就一定要參加科舉考試,並且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也叫做中舉,中舉之後就可謀得一官半職,能夠取得事業上面的成就。因此在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吃糉子,其實有一舉高中的意思,因爲糉子的“糉”和“中”諧音,所以端午節會吃糉子,尤其家裏高科考的人,一定會吃糉子。

2.光宗耀祖

在古代家庭顯赫,如果有一些政績的話,是能夠光宗耀祖的。而糉子的“糉”和光宗耀祖的“宗”是諧音,有些相似,所以希望吃了糉子以後,家族的人能夠獲得一些成就,一些名利,能夠做到光宗耀祖。所以端午節吃糉子,不僅是品嚐它的美味,更重要的是取個好兆頭,希望吃了糉子之後,能夠帶來好運,能夠有所作爲,能夠光宗耀祖。

3.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就是爲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當年屈原因爲國家滅亡所以就投江自殺了,非常的悲壯,世人也覺得十分可惜痛心。爲了能夠紀念這個偉大的詩人屈原,於是家家戶戶都用糉葉和糯米包成糉子投入江中,讓魚兒去啃食,這樣就不會侵害屈原的屍體,保護屈原的軀體。所以端午節這天大家都會包糉子吃糉子,來紀念先人。到了今天仍舊不會忘記祖先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