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5篇

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 篇1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是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這一天,大人們很早就起牀,包糉子,煮雞蛋,插艾葉。我也早早的起牀,奶奶在我的手腕上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據說可以祛病除邪。奶奶還給我戴上了親手做的香包,並囑咐我不要隨便丟棄。

吃早飯了,我洗過手,先給奶奶、爸爸和媽媽一人解一個糉子,撒上白糖,又給他們剝了一個雞蛋,家人都誇我懂事了。屋裏瀰漫着清香的糉子味和淡淡的艾香,我們一家邊吃邊聊,家裏洋溢着快樂的氣氛。

對了,還有一件高興的事情沒有告訴你們,我們還吃了可口誘人的蛋糕,這一天正好是我奶奶的生日。這個端午節,我們大家都過得很開心,很幸福,我喜歡過端午節。

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 篇2

“喂,寶貝起牀了!”隨着爸爸的呼喊我下了樓。下來一看,餐桌上有兩個糉子。記得小時候媽媽告訴我,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屈原投江身亡,當時人們非常傷心,所以將糉子扔下江去,以免魚蝦傷害了屈原的屍體。想到這裏,我感到有點兒驚訝,原來糉子還有這樣重大的意義呢!人們是怎樣包糉子的呢?我打開了電腦,上網蒐集了資料。人們是將竹葉切成兩半,將糯米、紅棗或豆沙包在竹葉裏,然後用綵帶纏上,放入鍋裏蒸。一個個糉子就是這樣誕生的。

我想做一個實驗,於是拿來了糯米、紅棗、竹葉、五彩線,按照網上的要求將所有的材料準備齊全。我將竹葉圍成了圓錐的形狀,將糉子餡兒填到了裏面,然後摺疊竹葉,真的包成了三角形的糉子,我拿五彩線將糉子捆結實。大功告成了!我包了一個又一個,包完後,我將糉子拿到鍋上蒸了20分鐘。打開鍋一看,糉子懶洋洋的躺在鍋中呢!我將竹葉剝開黃燦燦的糯米閃閃發光哩!一個大紅棗在中央微笑,如同一個可愛的姑娘似的。我用舌頭舔了舔,甜中帶着香味,真讓我垂涎三次啊!一口咬下去,軟軟的、潤潤的、滑滑的、甜甜的,真是回味無窮啊!剛纔只顧着包糉子了,將餐桌上的兩個糉子忘記了,瞧!它們還等着我品嚐呢!我張大口,塞進了嘴裏,香甜的味道一直在我的嘴裏盪漾。

今天我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節日,不光是吃到了香甜的糉子,還因爲我學會了包糉子,我盼望着下一個端午的到來!

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 篇3

農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在門口插上艾草或者菖蒲,身上還會帶上香包。當然,重中之重,還是划龍舟和吃糉子。顧名思義,划龍舟的意思是指在形態似龍的船隻上進行划水競賽。吃糉子則是爲了紀念屈原的習俗。

在端午節,最令我難忘的兩件事,分別是“立蛋”比賽和欣賞龍舟競賽。

上午,我們全家一起看電影。當播到最驚險的環節時媽媽和妹妹不禁大叫了起來。尖叫聲不絕於耳,害得我和爸爸不能專注於電影,只能去安慰她們。到了電影結束後我和爸爸還不知道電影是講了個什麼故事。

到了中午,我們吃過了美味佳餚後,爸爸建議我們玩一個“立蛋”遊戲。遊戲的規則是將雞蛋在桌子上保持站立五秒鐘。爸爸、妹妹和我,小心翼翼地將雞蛋立了起來。可無論怎樣做,雞蛋總是在桌子上滾來滾去。好好的一場“立蛋”大賽,變成了“滾蛋”大賽。

晚上,我們在電視上看龍舟比賽。數十個水手頭上圍着毛巾,拿着槳奮力地划着;擂鼓的人士氣高昂,用力地敲打着大鼓,整個賽場上羣情激昂,場面十分壯觀。我們一家人都被這場面震撼到了!

我感覺到,人們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的傳統風俗。祖國和人民對屈原的這種深深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的絢麗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 篇4

今年的五月二十八日,是人人皆知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聽媽媽說這個節日是爲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各個地方的習俗都不一樣我們洛陽的`習俗是包糉子、帶香囊。但留給我印 象最深的還是包糉子。

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姥爺先把棗、江米、花生用水泡上,姥爺說這樣包出來的糉子會香軟可口第二天將新買回來的糉葉泡到水裏,這樣糉葉不容易幹。到晚上,我們開工了。我先把糉葉那硬 硬的根剪掉,由於我的技術不高,我先看姥爺包了幾個,姥爺先拿三片糉葉捲成了一個“小漏斗”,然後把棗、花生、江米依次放在“漏斗”裏,最後把漏口包住,成了一個菱角,迅速而有力的纏上了 棉線。我看了之後也包了起來,剛開始,江米像漏網之魚一樣露出來,可包了幾個後,我漸漸熟練起來了,包的跟街上賣的不相上下。糉子下鍋了,老爺先用大火煮了一會兒,有用小火煮了一晚上。

第二天,我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同時,我也渡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 篇5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能夠算得上隆重,糉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就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爲能夠吃上香噴噴的糉子了,此時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就是過節平常就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糉子,它不僅僅好吃,最主要的就是在包糉子的過程中,體現着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炮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就是我和母親一齊包,綠綠的糉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糉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裏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糉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就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採的艾蒿插在門上,此時說就是爲了避邪,我們小孩只就是效仿着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牀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向帶着,據說能夠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裏,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裏就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就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裏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就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就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此刻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