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15篇

端午節的來歷1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的來歷15篇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爲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爲卯,順次至五月爲午,因此稱五月爲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爲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壓邪。儘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爲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爲,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糉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糉子投入水裏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爲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爲沐浴”以浴驅邪認爲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爲“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爲“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爲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爲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糉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糉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爲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爲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爲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糉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前者是由於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糉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裏食用。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擡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爲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擡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節祝福語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1、讓俺的祝福乘坐汨羅江的龍船船,飛過洞庭湖的岸邊邊,溜過蒿草的葉尖尖,鑽過荷包的綵線線,透過白砂糖的軟綿綿,品嚐端午節的香甜甜!願端午快樂!

2、把思念做成綠豆,加上牽掛的糯米,配上真誠的紅豆,用關心來包裹,把它做成一隻好運的糉子。在端午節到來的時候送給你,願你開心過端午,好運沒盡頭。

3、端午節,歲月爲你“端”來一生的平安健康,請你“捂”住;生活爲你“端”來一世的快樂如意,請你“捂”住;我爲你“端”來真誠的祝福,請你“捂”住!

4、端午節就到,提前送你“金錢糉”:解開好運金絲線,你的“錢”途會無限;剝開聚財黃金葉,你的“錢”景很燦爛;咬咬千萬黃金粒,你的“錢”程走不完。

5、端午節到了,送你一顆幸運什錦糉。裏面包着健康米、快樂蛋、長壽菇、幸福蝦、美好慄,和一條祝福你的短信。許一個美好心願,祝你快樂連連,端午快樂!

6、端午到來人歡笑,家家戶戶佳節鬧。糉子香飄千萬裏,濃情厚意全送到。美酒佳餚桌上擺,歡聲笑語桌邊繞。漂亮香囊隨身帶,祛病消災少不了。激動人心觀龍舟,吶喊聲聲直呼妙。願你開開心心過端午,健健康康幸福抱!

7、親,如果老闆端午節不給發過節費,那要記得給他送糉子哦,要到淘寶網去挑選最貴的,然後記得選擇貨到付款哦,親!哈哈,預祝端午節快樂!

8、綠綠糉葉包吉祥,歡歡喜喜過端陽;長長絲線綁健康,無病無災身體棒;甜甜糉餡溢飄香,幸福生活萬年長;端午祝福來送上,願你平安又舒暢!

9、加一勺蜜糖,褪去昨天的苦澀;撒一把芝麻,調製生活的醇香;添幾粒綠豆,消去夏日的炎熱;纏一根絲線,將情意來捆綁;寄一個糉子,祝你端午快樂徜徉!

10、添一顆相思的紅豆,加一塊能量的紅肉,和一包團結的糯米,包一片清香的竹葉,親愛的朋友,端午來臨,送你端午糉,願你四季如春的美麗,志在四方的前行!

端午節的來歷2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媽媽的早飯是糉子。我一邊吃糉子,一邊問媽媽:“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呀?”媽媽就給我講了一個關於屈原的故事。

戰國時期的一天,秦國打敗了楚國。愛國的屈原覺得國家要滅亡了,理想實現不了,活着還有什麼意義呢?然後,屈原就抱着一塊大石頭跳入大河。大家划着一條條船,把一個個飯糰扔入大河裏。人們希望魚兒不去吃屈原的屍體。

現在的端午節,人們賽龍船,包糉子,放風箏,掛艾草……我最喜歡吃糉子,因爲我的外公會包,肉糉和蛋黃糉,還有豆沙糉。

其實,在屈原的故事發生之前就有端午節了。後來,屈原跳河的那一天正好是端午節。於是,人們就把端午節變得更隆重了。

今天,人人都過端午節,是爲了記念偉大的屈原。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我哼着這首兒歌,不知不覺端午就要來了。

同學們,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習俗嗎?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在我們這裏,端午節的習俗有很多:有插艾葉、吃糉子、賽龍舟等習俗。可是你們想知道它們的來歷嗎?來,聽我介紹:

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汩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孳蟲。

同學們,你可知道,雖然在我們這裏,端午節是這樣過的。可是在外地,就不是這樣了。比如說: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端午節,它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我一邊哼着這首兒歌,一邊期待着端午節的到來。

端午節的來歷3

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爲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爲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xx年,6月14日,6月15日,6月16日爲法定放假日子。xx年6月16日爲端午節。

名字的由來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爲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各種名字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紀念屈原的節日!

傳說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爲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孫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守,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的來歷4

  (一)端午節的來歷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衆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衆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糉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爲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二)端午節的來歷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裏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爲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爲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爲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羣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爲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來歷5

甲骨文中分別有舟和龍字,但沒有“龍舟”連稱,說明那時還沒有龍舟。隨着歷史發展,龍舟一詞出現了。龍舟最初指?渡之舟,後來它的含義擴增了,可以兼指大的船;天子所坐的船也專稱龍舟;畫有龍紋裝飾、甚至有樓臺亭閣的遊娛之船也稱龍舟。本文專指端午?渡的龍舟。

龍舟起源於東南沿海的古越人。古越人善於駕駛獨木舟,他們信奉蛟龍爲圖騰,“是以剪?文身,爛然成章,以象龍子者,將以避水神也。”[1]1976年浙江鄞縣石禿山出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銅鉞,上面刻有龍舟?渡的圖案,終於有了實物佐證。此外,在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出土的一面殘銅鼓上,有舟船?渡的圖紋,圖中的船體狹長平淺,首尾微翹,槳手們作奮力划槳姿態,船上的指揮面對槳手作有節奏的鼓動和指揮。槳手們的頭上都有雉尾裝飾,且向後飛揚,反襯出船體飛速前進。廣西貴羅古墓出土的銅鼓上層,有完整的龍舟?渡圖像它們的時代約相當於戰國至東漢(公元前5世紀~公元1世紀)

我們現在不知道古越龍舟的結構怎樣,從銅?、銅鼓上的圖樣看,當然比後世簡單些,但古樸的藝術性非常突出。有史以後有關龍舟的結構、取材、大小、長短、形制,龍舟的人數、槳手的培訓、挑選等,文獻上少見全面的記載,直至明朝的《武陵?渡考略·?渡考》中才有詳盡的記載。[3]《?渡考》雖然有龍舟的大小尺寸,卻沒有形象的圖畫。但可以與現存最早的宋代龍舟圖聯繫起來理解。宋代龍舟種類之多樣化,出乎今人的想象。其大型的龍舟有多層的樓臺亭閣,豪華非常,當是天子所乘的龍舟。其餘龍舟也有大小不同,或八槳,或十槳,都是可以?渡比賽的。

龍舟發展到後來,?容趨向複雜。如龍舟?渡的時間定在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前後舉行,龍舟節和端午節重合,家家都要裹糉子、吃糉子,龍舟上也必備帶糉子。並且有關龍舟的傳說積累很多,最流行的是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因爲據說屈原是五月五日自沉於汩羅江的,糉子是給屈原吃的,一說是給蛟龍吃的,以求保全屈原的?體…等等。但在南朝·樑(公元502~557)的《荊楚歲時記》中,對五月五?渡的起源,有三種不同說法,一是“按五月五日?渡,俗爲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舸舟(?楚方言,稱大船爲舸)取其輕利,謂之飛鳧。”值得注意的是,這裏沒有提龍舟,稱之爲飛鳧。二是作者摘引邯鄲淳(人名。邯鄲,複姓)《曹娥碑》的原文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爲水所淹。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其三又引《越地傳》雲:“起于越王勾踐,不可詳矣。”[5]筆者按,《曹娥碑》全文已佚,這裏的摘引,易致誤會。因曹娥是東漢(浙江)上虞人,傳說她的父親是五月五日投江死,曹娥沿江哭父,後跳入江中抱父?而出,是個孝女故事。伍子胥是春秋吳國故事,似乎張冠李戴。也有可能《曹娥碑》文字中提到伍子胥的故事,纔不矛盾。但不論曹娥或子胥,都非屈原。《荊楚歲時記》作者宗懍是楚人,他也聽說過龍舟起源於越王勾踐,只是詳情不知。這都說明南朝時,五月五的?渡還存在不同傳說。唐朝的詩歌中有以龍舟?渡爲紀念屈原的,也有不是指屈原的(詳後),到了明朝《?渡考》中,開頭就說:“?渡事本招屈,實始沅湘之間。…故划船之盛,甲海?。蓋猶有周楚之遺焉。宜諸路??之者,不能及也。”不過《?渡考》是專講武陵(今湖南常德地區)的?渡情況的,當然以沅湘爲起源地。

端午節的來歷6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又稱爲五五節,因爲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五日,是三個重要的中國節慶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中秋節和農曆新年。

這個節日的由來是古代中國有一位博學多聞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愛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滿嫉妒的官吏陷害,從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無法獲得皇帝的重視,屈原在憂鬱的情況下投汨羅江自盡。

由於對屈原的愛戴,汨羅江畔的居民匆忙的划船在江內尋找屈原,並且將米丟入汨羅江中,以平息汨羅江中的蛟龍。即使他們當時並沒有找到屈原,但是他們的行爲,直到今天在端午節的時候,仍然被人們傳頌紀念著。

端午節習俗

0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02吃糉子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做“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糉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糉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

0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爲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04懸艾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05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

06五色線

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牀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着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07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蟾蜍等不上身。

端午節的來歷7

  活動目標:

1、 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 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祟敬之情。

3、 知道節日時人們主要的慶祝活動。

4、 簡單瞭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活動準備:

1、 請家長爲孩子講述端午節的有關風俗,如吃糉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並收集有關的圖片、資料。

2、 糉子一串,香袋若干,長命縷若干。

3、 《小朋友的書》每人一本。

4、 有條件的幼兒園可準備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像。

  活動過程:

1、 交流經驗。

提問:端午節是哪一天?這一天要吃什麼?戴什麼?進行哪些活動?藉助圖片和實物,在寬鬆的氣氛中,師幼一起交流所獲得的關於端午節風俗的經驗,教師作適當補充。

2、 瞭解端午節的由來。提問:你們知道端正午節爲什麼會有這些風俗嗎?如果有幼兒知道,請該幼兒來講述。

3、 講述屈原的故事。教師藉助《小朋友的書》給幼兒講述屈原的故事和吃糉子、賽龍舟的由來,激發幼兒對屈原的崇敬心情。

4、 講述其他風俗的由來。

5、 觀看有關端午節慶祝活動的錄像,瞭解節日的民間慶祝活動。

6、 品嚐糉子。幼兒邊品嚐糉子,邊觀察糉子的外形、用料、包裹方法等。(注:有關端午節的風俗見《教師資料手冊·科學社會》分冊)

  教學反思:

教師要做幫助學生架設生活與教材的橋樑,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並參與其中,推動學生深入的瞭解傳統文化。

端午節的來歷8

端午節的早上,我一邊吃着美味的糉子,一邊看着頻幕清晰的電視。正巧,看到了有一個賽龍舟的節目。這時,媽媽對我說:“你知道賽龍舟,吃糉子的來歷嗎?”我慚愧的說:“不知道,那媽媽你給我講講吧!”

媽媽說:“相傳龍舟競賽是爲了撈救投進汨羅江的愛國大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蝦、蟹吃飽了,就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我又問媽媽:“媽媽,爲什麼屈原要跳河啊?”媽媽說:“因爲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抱着石頭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的老百姓紛紛划着小船前去打撈他。就有了賽龍舟的習俗。”

爸爸接着說:“你知道端午又叫‘重五’嗎?在我們這,在端午節這一天,有給兒童手腕和腳腕戴五彩線的習俗,稱爲‘長命縷’。你記得去年你二姨給你買的上面有五種顏色的寶石的那條五彩線嗎?那就是長命縷。”我得意地說:“哦,原來那就是長命縷呀!那我就能長命啦!”

啊!端午節的學問可真多啊,我今天又學到了好多知識。

端午節的來歷9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傳統的端午節。每一年的這一天,許多人家都會包糉子,婦女與孩子們還喜歡用絲綢之類縫製成小小的糉子、雞心、葫蘆、櫻桃以及小猴、小虎等形狀的手工藝品——香包,掛在胸前。認爲這樣做可以防病,戴到端陽正午時,把它扔掉,稱謂“扔災。

相傳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爲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與。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國的都城)。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皇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與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與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糉子、雞蛋投入江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糉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來歷10

今天是農曆五月五日,也就是我們說的端午節,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相傳楚國滅亡了,屈原投了汨羅江,當地百姓馬上划船去江中救屈原,一直劃到洞庭湖。那天正好下雨,好多小船都在岸邊停放,當那裏的人們得知是爲了救屈原之後,也冒雨出動,爭相進洞庭湖尋找,後來就演變成了划龍舟。百姓們怕江河裏的魚蝦吃掉屈原的身體,就紛紛把自家帶的米團投進江中,後來就演變成了吃糉子。

端午節還有吃蛋黃,系五色線,採艾葉,掛香包的習慣。吃蛋黃是因爲它是黃色的食物,因爲這個時候青黃不接,吃黃色食物意味着接上了,系五色線是祛除疾病的意思,端午節繫上,在端午節後第一場雨出現彩虹之後,把五色線扔進水裏,就是把病趕走的意思,採艾葉,掛香包,意思是這個季節蚊蟲比較多,它們具有特殊的味道,可以驅走蚊蟲,趕走疾病。

知道了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下面來說一說端午節這天我所經歷的事情吧。端午節早上,還在睡夢中的我被奶奶給我係五色線的小動作驚醒。奶奶還在我的書包上繫了個香包,希望我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起牀之後爺爺給我剝了兩個糉子,拿了一個雞蛋,笑眯眯地讓我吃,我知道吃糉子和雞蛋有好的寓意,於是就大口吃起來,糯米綿軟,紅棗香甜,雞蛋是鹹的,蛋黃黃的流油,香噴噴的,吃完走出門,我發現我家大門口放着兩把艾葉,離很遠就可以聞到艾葉的味道,有了它,蚊蟲就不會再進我家門了。

端午節我紀念了愛國詩人屈原,又瞭解到了端午節的習俗,還吃到了好吃的糉子,這個節日我過得好快樂。

端午節的來歷11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一)

“端午節”由來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午節又叫“龍舟節”。說起這些節日,還有一段悲涼的故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周圍的人紛紛走到江邊划船打撈。人們爭先恐後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撈了很久以後,人們還不見屈原的屍體,就回家拿米團扔往江中,不讓江中的魚、蝦、蟹、等把屈原的屍體吃掉,於是有了現在的吃糉子、賽龍舟。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糉子了。糉子一般用糯米做成。把糯米,還有包糉子的竹葉泡在盆裏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糉子包成三角形,每一個角放上大棗或花生,爲的是不讓米溢出來。糉子包好後,慢火煮一下午。糉子煮好後,打開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糉子的清香,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端午節還有一個傳統;用艾子葉驅蚊。以前醫療不發達,有些體弱殘疾的人被蚊蟲叮咬後會死亡,把艾葉放在門上有一種避邪的作用。人們還在端午節這天綁許多五彩線。用一些小果殼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中間有一個小孔,將五彩線把小果殼穿在一起,綁在孩子們的手腳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這不是迷信,而是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尊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爲民族的和諧,爲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二)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着淚划着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糉子扔到江裏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糉子的來歷。

端午節還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列如賽龍舟,掛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啊!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三)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後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着槳,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來歷12

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有中秋節、春節、端午節……你知道我喜歡什麼節日嗎?告訴你吧!我最喜歡的是端午節了。爲什麼呢?因爲我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糉子。

你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告訴你吧!傳說屈原是古時楚國詩人,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傾襄王聽信讒言而受到迫害被流放到江南,令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因此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於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類羅江。當地百姓知道後很難過,都爭先恐後地划船去撈屈原屍體並投五色絲糉子落水中,以祭祀屈原和驅趕蛟龍。

之後,每年五月初五稱爲端午節,人們爲了紀念屈原而吃糉子、賽龍舟而形成的習俗。

每逢端午節時,奶奶就拿了許多糉葉包起了各種口味的糉子。有鹹肉糉、鹼水糉、綠豆糉……我最喜歡的就是鹼水糉了。剝開糉葉,裏面的糯米變成金黃色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發現裏面還有紅紅的豆沙,非常香甜。

端午節不僅可以吃到糉子還可以看龍舟比賽。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節日。

端午節的來歷13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讓我來講給你們聽吧!

相傳,古代有一位國君叫楚懷王,他整天好吃懶做,不管國家大事,連兵臨城下的時候,他還在吃喝玩樂。有一位大夫屈原獻上許多計謀,他都不聽,更不採用。屈原不想當亡國奴,他來到汨羅江,投江自殺了。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跑到汨羅江邊去憑弔。漁夫們划起船隻,打撈他的真身。人們怕屈原的真身被蛟龍吃掉,叫漁夫撐船來撈大夫的身子。漁夫知道蛟龍最怕竹葉和繩子,於是人們就用竹葉把飯糰包緊了,再用繩子捆緊了,丟到江裏。人們爲了紀念他,以後端午節就有吃糉子和划龍舟的習俗。

每年的端午節,奶奶都會用竹葉、糯米、花生包糉子。包完糉子就放在鍋裏蒸熟,飄香四溢,聞得我直流口水,迫不及待想吃一個。

吃完糉子,外公會帶我去江邊看賽龍舟。江邊人山人海,大家都來看賽龍舟。只見龍舟排成一字形,裁判的槍聲一響,比賽的龍舟如離弦之箭一樣飛快地向前劃,江面上頓時鑼聲、鼓聲響起,划龍舟的人努力地向前劃。岸邊的人們喊着“加油,加油!”江邊上好熱鬧呀!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不但可以吃好吃的糉子,還可以看龍舟賽,我真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的來歷14

你知道端午節的起源嗎?讓我告訴你!

相傳,古代有一位皇帝,名叫楚懷王。他一整天都很懶。他在城裏的時候還在吃喝玩樂。有一個叫屈原的醫生,他提出了許多方案,但他不聽,更別說採納了。屈原不想當國民奴隸。他來到汨羅江自殺。屈原死後,楚國人民悲痛欲絕,紛紛前往汨羅江弔唁。漁夫們划船把他打撈上來。人們擔心屈原的真身會被龍吃掉。他們讓漁夫拉船去抓醫生的屍體。漁夫知道“蛟龍”號最怕竹葉和竹繩,於是人們用竹葉把飯糰包起來,然後用繩子捆起來扔進河裏。爲了紀念他,人們在端午節有吃糉子、划龍舟的習俗。

每年端午節,奶奶都用竹葉、糯米和花生包糉子。餃子包好後,就在鍋裏蒸。它們聞起來很香,我都等不及要吃了。

吃完糉子,爺爺會帶我去河邊看龍舟賽。河邊有很多人。大家都來看龍舟賽。我看到龍舟在一條直線上,裁判的槍聲,龍舟像弦上的箭一樣飛快地向前飛馳,河面上鑼鼓作響,劃手們試圖向前劃。岸上的人們高喊“加油,加油!”河邊多熱鬧啊!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不僅能吃到美味的糉子,還能觀看龍舟賽。我真的很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的來歷15

端午節是新年之後的第一個節日,現在的小朋友只知道吃糉子、插艾蒿,可是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

端午節的由來還有一個故事呢!故事是這樣的:以前在楚國有個人叫屈原,是一個臣子,他很愛民衆也很關心民衆,他一直都爲民衆想辦法讓他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他研究了很久,終於研究出了結果,他把這些成果給了楚王,可楚王卻以爲這個辦法是害他的,於是把屈原趕出了楚國。可屈原在野外還是想念楚國的人民,於是他把自己的憂傷寫了無數首詩。後來楚國滅了,屈原很傷心,就抱起一塊大石頭投河自殺了。

民衆們聽說了這個消息,就立刻來到河邊,把米裝在竹筒裏,讓小魚們吃米,而不在吃屈原的屍體。後來竹筒變成了糉子。每到端午節這個習慣就流傳了下來。小朋友們,一定要記住這個故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