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端午節日記集錦九篇

一天的時間即將結束了,相信大家一定感觸頗深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日記了。相信許多人會覺得日記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日記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端午節日記集錦九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五月五,是端午,吃糉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伴隨着歡快的童謠,又一個端午節降臨在我們的身邊。

人們都說,端午節是紀念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要包糉子,賽龍舟。把包好的糉子扔到汩羅江內,讓魚蝦吃飽肚子,而不吃屈原的屍體。所以,今天早上我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包糉子。

我打開冰箱,拿出糯米、糉葉等原材料開始包。我先將糉葉捲成漏斗形,將糯米倒進去,“哎呀!”我大叫一聲,由於太過冒失,糯米撒到地上了。唉,不管了,先包糉子再說。我又把黃豆,紅豆均勻地撒在糯米上,攪拌了一陣。真好看,就像紅、黃珍珠鑲嵌在潔白的,溼潤的小珍珠上。我把糉葉裹了一層又一層,就這樣,一個小巧玲瓏的糉子就包好了,看到自已親手包的糉子,我心裏不禁樂開了花。後來,我又熟練地包了幾個,把它們一齊放進了鍋裏。幾十分鐘以後,香噴噴的糉子出鍋了,頓時,滿屋子飄滿清香。我嚐了一個,嗯,好吃,糉葉的香味完全融到了糯米里,兩種香味混合在一起,真是妙不可言。

就這樣,一上午的時間就過去了。下午,我到了長江邊上,把兩個糉子放入到江中,雖然我放的地方不是汨羅江,但我相信,兩條江河一定是息息相通。

端午節日記 篇2

端午節到了,是爲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讓魚兒不吃到屈原的肉,人們在河裏丟滿了糉子,人們還在河上划船。

在端午節的時候,要賽龍舟、吃糉子,插菖蒲艾葉、喝雄黃酒,糉子是用糉葉包的,糉子裏面可以放許多各種各樣的餡料,如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等,雄黃酒是大人喝的,我們小孩子不能喝,只有我們長大了才能喝。

中午,菜全部都變成了黃色的,有黃鱔,黃瓜,玉米,我們吃得津津有味,我看着黃瓜像彎彎的小船,飯吃好,我就和舅媽玩飛行、跳棋,我們玩的可開心了。晚上,我們的菜還和中午的菜一模一樣,回到家裏,我跟爸爸媽媽說,我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日記 篇3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也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相傳是紀念詩人屈原而設立的節日。在這一天裏,有吃糉子、掛“香包”和賽龍舟的習俗,我們小孩子要在脖子、手腕和腳腕上繫上五彩線,來保佑我們的平安。我今天早上吃了外婆包的葡萄乾和紅棗陷的糉子,沾着白糖吃,真的狠好吃。

端午節日記 篇4

一般人認爲端午節起源於偉大的愛過主義詩人屈原投江自盡,被後人所紀念,也有一些人認爲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伍子胥*後,被吳王投入江中.總之,類似的傳說五花八門,但最流行的說法是紀念屈原說了.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去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其中賽龍舟最有特色,那爭先恐後的激烈場面就像屈原強烈的愛國精神一樣,幾千年來一直激勵着我們。

因爲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端午節已經成爲我們中華民族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今天她仍然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就拿我們寧波來說吧,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會掛上菖蒲,艾草,聽老人說這樣可以辟邪消災.各家各戶自然也少不了包糉子,那透着濃濃竹葉清香的糉子,是我們孩子們的最愛,棗子棕,火腿棕,赤豆棕……一個個引人垂涎三尺呢!還沒等糉子出籠,饞嘴的我們早已掂起腳,準備大吃一場了。

《我們的節日》一書,還爲我們介紹了植樹節,勞動節,母親節,建黨節,建軍節,七夕節,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重陽節,元旦節等節日的來歷和活動方式,讓我們在愉快的閱讀氣氛中領略了我們所生活的大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節日,對各地的民俗文化有了一定的印象,更讓我們有理由爲中華文化而自豪!

端午節日記 篇5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有一場別開生面的龍舟比賽,所以我和爸爸媽媽早早就開始準備出門了。

到了目的地,天卻突然翻臉了,下起了濛濛細雨了。但已阻擋不了我們看龍舟比賽的熱情,雖然比賽還沒有開始,但早已是人山人海,場面勁爆。

比賽終於在大家的期盼中開始了,各個隊伍都做好了準備,都在試試待發了,隨着一聲槍響,各個參賽隊就飛速得劃了起來。暫時的是1號隊,只見他們奮力得划着,速度就像那離弦的箭一般,其他隊伍也不甘落後,想反敗爲勝。這時,雨停了,水面吹來了涼爽的風,像個小精靈爲3號隊加油鼓勁,這讓3號隊充滿了信心,不一會兒,3號隊追上了搖搖的1號隊。1號隊不甘示弱。比賽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我們觀衆都把目光集中在1號隊和3號隊的身上,似乎賽場上只有1號隊和3號隊這兩隻對伍。我目不轉睛得盯着1號隊和3號隊,終於,到衝刺了,觀衆的心不禁懸了起來,勝負揭曉了,是3號隊贏了。他們憑着團結就是力量,力量贏得勝利的的信念,贏得了比賽。

我想:這場比賽真是驚心動魄,我以後也要學習3號隊,不怕困難,勇往直前,團結就是力量。

端午節日記 篇6

端午節學校放假三天。老師佈置了很多作業。我用一天的時間就把全部作業都做完了,剩下的兩天假期我就盡情地玩啦!端午節的那天上午,我在家裏做手工,下午我和琦恩在花園裏打羽毛球

打完球我們就回家洗澡,然後,我們一起出去吃晚飯。我們一起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特別的端午節日記150字:紀念屈原

6月23日是端午節,對我來說是個特別的`節日。我和外婆一起包糉子,第一次包糉子,覺得好開心!包完糉子後,外婆就把糉子煮了。過了一會兒,糉子出爐了,我一聞到糉子的香味,就迫不及待地跑了過去。

外婆說:“糉子還很燙,不能吃,過一會才吃吧。”我悶悶不樂地坐在沙發上,等待着糉子涼。又過了一會兒,我走過去,摸摸糉子,糉子已經涼了。我剝開糉子葉,吃了一大口,又香又甜,真好吃啊!昨天過了這麼一個特別的端午節,我真開心。

端午節日記 篇7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一家四口回家鄉包糉子,回到家我叫奶奶跟她說:“奶奶不如您教我包糉子吧!奶奶微笑着說:“好啊,現在就開始吧!

奶奶也包起了糉子。我學着奶奶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心裏的一塊沉重的大石頭放了下來。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糉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奶奶。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非常不容易。

不過這次我學會了包糉子,別提有多高興了!

端午節日記 篇8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清晨,我被急促的鈴聲催起,揉揉朦朧的睡眼,打了個哈欠已經是八點多了。鳥兒在窗外的枝頭上鳴叫,叫聲格外悅耳,令人舒暢。陽光似金子,從窗戶射進來。屋外媽媽的聲音:“妮兒,快起牀啦!今天是端午,要早起的。”

於是,我猛然發現,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可以說,這個日子是從奶奶忙碌的身影中開始的。

節日到,人逢喜事精神爽。奶奶遵從老家的規矩,早早起來,在門前插上艾草,掛上香包,是爲了驅禍、驅鬼、驅病。不說奶奶迷信,她說這是傳統。頭天晚上,奶奶就囑咐我要早起早睡,以便明天迎接這個喜氣洋洋的節日。我遵從了。

端午,家家包糉子,吃糉子。

話說端午嘛!最重要的是要吃糉子。我很喜歡糉子粘粘的糯米,甜甜的蜜棗,還有讓人看着舒暢的深綠色葦葉,這三樣加起來,再煮上二十多分鐘,香噴噴的糉子就出爐嘍!今年端午,一位阿姨給了一兜子糉子,並且包的有型有色,精美小巧,真讓我們大飽眼福,吃地入迷。

端午,不只是關於糉子的話題,更爲有趣的是賽龍舟比賽。因爲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的多,我們這座小城在端午時也只有吃糉子、吃糖包的習俗了。而南方的龍舟賽真是激情熱鬧、轟轟烈烈。浩大的江面上,幾十餘條“龍”乘風波浪,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舟上坐滿了激情四射的大漢,中間的是鼓手,前方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

揚枹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這幾句詩出自劉禹錫的《競渡曲》,真是說出了龍舟賽的熱鬧。

端午節的由來也是爲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故鄉的端午,葦葉青青,糉子飄香,伴着童年的記憶,縈繞在歲月裏。

端午節日記 篇9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也是“端午節”。陽光燦爛特熱,但絲毫不影響人們過節的熱情。

大街上人來人往,擺滿了過節日的東西。有艾草、菖蒲、雄黃,當然少不了糉子。我和媽媽來到外婆家過節。

快到外婆家的時候,我發現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着“寶劍”,有幾戶人家的門上還插着幾根艾草。我好奇地問媽媽;“媽媽,這些東西是幹什麼用的?”媽媽輕聲地說;“這是用來辟邪的,希望家裏人平平安安的。”到了外婆家,我看見鄰居媽媽在擺弄着一些五顏六色的布,就湊過去看了看,原來是在做香囊。她們把大的掛在小孩的脖子上,小的串成手鍊戴在孩子的手腕上,希望小孩平安,快快地長大。小孩們看着這些漂亮的香囊開心極了,還到處展示。快到中午12點了,家裏有小小孩的人家拿來雄黃酒,用手指沾了一下,塗在小孩的頭上、耳朵上。聽大人們說這也是辟邪。

接下來就是享受美食的時刻了。媽媽端來一碗香噴噴的糉子和一碟白糖。我用筷子戳了一個糉子,蘸了一點白糖,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外婆給我講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22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閭大夫,輔佐楚懷王。屈原救國的願望破滅了,他在極度悲慟的心境下,於公元前278年(詩人62歲時)農曆五月五日縱身投入波濤洶涌的汨羅江。當時楚國人民因捨不得這位賢臣的死去,聞訊後紛紛趕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蹤影。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南朝梁時吳均《續齊諧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之後,人們每年這個時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據說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名叫區曲的人,曾夢遇一位自稱屈原的賢士,他對區曲說:“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後你們要把楝葉和米塞在竹筒裏,或用蘆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纏好,因爲蛟龍是害怕楝葉、蘆葉和五彩絲的。”後來人們改用楝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糉子,據說就是這一緣故。此後,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吃糉子的風俗。

我愛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