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過清明節嗎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重要祭祀節日之一,那麼清明節是中國特有的節日嗎?韓國的人過清明節嗎?下面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韓國人過清明節嗎

  韓國的清明節

韓國清明節前,在繁華的首爾無論是街邊的小花店,還是高檔商廈裏的“花之坊”都擺滿了素色的鮮花,這些鮮花相對於普通韓國人來說價格昂貴,是專門供人們清明節祭祀先人用的。很多鮮花的名字都叫不出來,能叫出名字的有蘭花。韓國人非常崇尚蘭花,蘭花矜持高貴,典雅端莊,用它來祭祀先人,表達了韓國人對逝去者的景仰和懷念。當你走遍了首爾的大街小巷,始終不會看見紙錢,香燭,紙元寶之類的祭祀用品。原來,韓國人掃墓祭祀時非常擔心會引發山火,因此儘量避免使用這這些物品。

在清明節爲先人修墓對韓國人來說是一件大事,由於韓國的人工費用很高,修繕墓地的事情一般都是自力更生,如果“工程”較大一個人實在忙不過來,可以請朋友、同事幫忙。韓國人的墓地,一般情況下規模不算太大。陵園管理處有修繕墓地的建築材料出售,鐵鍬、鐵鏟等工具也可以租用。

韓國人掃墓拜祭祖先時,先在墓前鄭重地擺上酒、水果、艾草年糕等祭品,然後規規矩矩地行禮祭拜。祭品裏的.酒不是白酒,而是韓國清酒,這種酒用純米釀造,口味清冽醇香。艾草年糕是以糯米粉和艾草粉爲主要原料製成的,它是韓國的傳統美食,鬆軟可口。

祭祀完畢後,韓國人會從陵園管理處買來一棵銀杏樹樹苗,並小心翼翼地把這棵樹苗植在祖先墓地的正前方。其意是希望這棵銀杏能夠陪伴着祖先,等來年清明再來拜祭。

  中國的清明節習俗

傳統習俗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爲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傳統習俗二: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傳統習俗三: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爲了避忌諱,改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

《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爲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爲鞦韆節,皇宮裏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傳統習俗四: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傳統習俗五: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傳統習俗六: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爲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傳統習俗七: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爲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項目,大有潛力可挖。

傳統習俗八: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爲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傳統習俗九: 放風箏

放風箏。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爲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裏,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爲:他們認爲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着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傳統習俗十: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爲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清明節吃的食物

飯菜一:香椿芽拌豆腐

原料:香椿芽100克、豆腐渣200克,鹽、酒等調味品適量。

製作:香椿洗淨切碎待用,起鍋下油,把豆腐渣炒透調好味,再加入切好的香椿芽,翻拌炒熟即可。

飯菜二:蛋炒馬齒莧

原料:馬齒莧300克、雞蛋3只,蒜、鹽、味精等調料適量。

製作:將馬齒莧摘洗好,放入開水中焯水,擠幹水分切段待用;雞蛋打散,放入調味品,略炒出鍋;再起鍋放入少量油,煸炒馬齒莧後與雞蛋一起翻拌調味即成。

飯菜三:薺菜黃魚羹

原料:小黃魚3至4條、薺菜100克、火腿片25克、鮮筍50克、雞蛋一隻,鹽、酒、味精等調味料適量。

製作:小黃魚加鹽、酒、蔥、姜上籠蒸熟,取出淨肉備用;薺菜焯水切碎,火腿片切絲,鮮筍切丁;起鍋下高湯放入筍丁、火腿絲燒開加黃魚肉、雞蛋勾芡成羹,放入薺菜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