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文章

元宵節的文章1

代縣:多姿多彩的元宵節

元宵節的文章

元宵節,俗稱正月十五,別名觀燈節,是雁門大地古老的民俗傳統節日。按照代縣的習俗,元宵節是“開門”春節與“關門”添倉節之間一個城鄉大聯歡、盛況最濃重和風情最濃厚的出彩日子。也是新春居家出遊、民生最接地氣的一個年味最濃烈的高潮階段。

舊時代縣,生活中有節日,節目中有民俗。元宵節期間,家家戶戶,聲樂響起,懸掛燈籠,親朋扎堆;小巷披彩,熙來攘往,叫賣聲不絕於耳;大街彩旗飄飄,燈展五彩繽紛,炫目紅光輝映;寺廟香火鼎盛,鐘鼓鐃鈸經懺傳響,通宵無眠,善男信女雲集;州城衙署,張燈結綵,遊人如織,歡聲笑語。各村各社(民間團體)的民衆自發組織起來表演各種傳統節目“鬧紅火”,紅火的項目十分豐富,有的藉助道具來表演,如耍龍、舞獅、推小車、登高橋、劃旱船、打撓閣,有以武術套路和對打爲表演內容的“社火”,還有一種稱爲“跑圈秧歌”的街頭舞蹈,因表演簡易,衍生出許多羣衆喜聞樂見的形式。常見的有秧歌舞、海貝舞、花鼓舞、霸王鞭舞等。這些節目大多先在自己村裏和鄰村表演,然後推薦進縣城匯演。元宵節共四天,從十三開始“彩排”至十六“討賞”收尾。彩排在代縣俗稱“踩街”,意爲試探一下大街的路況是否適宜表演,另外通告沿街商鋪和單位做好迎節準備。因不是正式表演日,因此只有縣城四街三關的紅火象徵性地在街上走一遭。正月十四、十五爲表演正日,各種紅火齊上陣,人羣挨挨擠擠,打不開場子,執勤的人員便點火放炮,“譁”一下子空出場子,紅火的隊伍鼓樂合着腳拍,悠然響起,整個場地已經是歡快的海洋。紅火隊伍,一個接一個地接受觀衆的審美,哪邊觀衆“好”得響亮,口哨打得尖銳,人們擁得厲害,哪家的紅火就表演得最賣勁、最精彩,表演者誰能鳳目流盼,花枝招展,裙裾飛揚、扮相可人,詼諧幽默,誰就能搏個好彩頭,觀衆就會對其報之以陣陣熱烈的掌聲,不就爲個紅火、開心。紅火關鍵在場內場外的互動,演員你要是出點狀況,觀衆就會一起驚喜呼喊喝倒彩,爲你助興接力,喜慶氣氛便更加濃烈。被山西文化界譽爲“無言的戲劇、空中的舞蹈、流動的雜技、鮮活的雕塑”的代縣峨口撓閣,成爲最受當地人喜愛的一門綜合性民間藝術,小演員們按照不同的扮相,或略施粉黛,或濃妝豔抹,在婉轉悠揚的民間器樂伴奏下,撓架下的壯漢們腳下用力,氣沉丹田,以腰爲軸,把握重心,鬆弛有度地扭動,並可以按照指揮不時地變換隊形,時而沉穩輕緩,時而碎步疾走,令人目不暇接。整齊劃一、酣暢淋漓的表演,顯示出了塞外兒女樂觀向上、勤勞勇敢的精神風貌,也彰顯出新時代新常態下農民的瀟灑與自信。十六爲討賞日,是日紅火走到哪家商鋪或單位,都會準備一些糖果和香菸,爲前來表演的紅火封賞。紅火每天上午與晚上分別按兩場進行,沒有月光的晚上,大街上燈火通明,燦爛煙花凌空綻放,精心裝扮的火樹銀花盡情渲染着節日的濃濃氣氛。掛花燈,放煙火,在代縣賦予了文化的魅力,寓意消災免難;耍龍,表達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點旺火,寄予照亮前程的美好期盼。

風俗使節日代代傳承,節日使生活五彩斑斕。元宵節也是飲食文化的盛宴,代縣自古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家家戶戶將擀制面條爲元宵節落燈這天晚餐的食品,寓意長壽。正月十五吃元宵,在代縣由來已久。代縣老買賣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在鋪子裏常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或蒸食,寓意團圓美滿。

元宵節期間,代縣還有“正月十六走百病”、“正月十六登鼓樓”的習俗,民俗認爲,這天出去走一走,就回去除一身的病痛,登鼓樓望一望,就會高升旺長。屆時到處舞姿翩躚、花團錦簇;到處民樂鏗鏘、激情飛揚。充分表達老百姓對安居樂業、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熱切期盼,也更激起人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圓夢小康的豪情壯志。

作爲文化身份認同儀式的元宵節,不僅僅是代縣人日常生活的調節劑,更是維持代縣人對中華民族認同感的紐帶。在微時代,縱然有太多物質被打上太多全球化時代的商業烙印,但我們仍然不能文化自輕和自我殖民,要本着中國精神,至始至終守望自己的節日。

元宵節的文章2

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開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倡導佛教,聽說佛教在正月十五日,僧人 瞻觀佛舍利,並點燈敬佛,就下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都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必須掛燈。於是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成爲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從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歷程。

到漢文帝時,即下令將正月十五確定爲“元宵節”。在漢武帝時,把“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已將元宵節定爲重大節日。

關於元宵燃燈的習俗,另有一說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是上元節,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十月十五日是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是“天、地、人”三官,因天官喜樂,故上元節必須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及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逐漸延長、擴展的。就節期的長短而言,漢代只有一天,到唐代爲三天,而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就點燈,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有十天。因與春節相接,白天爲市,熱鬧非凡,夜晚燃燈,蔚爲壯觀。尤其是那精巧、多彩的盞盞燈火,更使元宵節成爲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又一高潮。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到四至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1、元宵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節“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爲“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爲“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3、元宵節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爲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4、元宵節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爲瑞獸,象徵着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着民衆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5、元宵節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6、元宵節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羣衆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衆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7、元宵節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8、元宵節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爲這樣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衆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衆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農曆的正月十五舉行。養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裏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遭殃。傳說這樣做,本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哪些人不能吃元宵

①糖尿病患者

最好不要吃甜餡元宵,可改吃鹹味湯圓。如果把元宵當點心吃,就一定要減少正餐中主食的量。

②心血管病、高血壓病患者

應儘量少吃這種難以消化的食品,如果吃得太飽並吹到冷風,這類病人就容易引起急性心絞痛、心肌梗塞等。

③潰瘍病患者

吃元宵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加重對潰瘍面的刺激,嚴重者可誘發胃出血、胃穿孔等。

④胃腸消化功能不良者

元宵是由糯米麪做成的,黏性較大,不易消化,食後可導致胃痛、胃脹、噯氣、反酸甚至腹瀉。

⑤急性胃腸炎患者

春節期間很多暴飲暴食的人易患急性胃腸炎,這時候如果多吃元宵反而會加重胃腸道負擔。

⑥老年人

老年人多有消化功能減退,牙齒脫落,而且吞嚥反射也比較遲鈍,可能會因急速吞嚥而引起元宵卡喉,導致呼吸困難,甚至造成窒息,所以老年人吃元宵一定要細嚼慢嚥。

⑦嬰幼兒

3歲以內的嬰幼兒是不適合吃元宵的。由於糯米比較黏,1歲以下的孩子很可能將元宵黏在食道而阻塞呼吸道,1到2歲的孩子不容易嚼碎元宵餡中的花生。另外,小兒消化功能較弱,吞嚥反射尚未發育完善,即使大一些的孩子吃元宵時也不能急於整個吃,以防不測。

元宵節的文章3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終於在燈火闌珊的環境中來臨。

晚上,我們一家人去公園去看煙花。我們到了公園,這裏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我們隨着人流到了樓房上,打開窗戶,眼望八方,不知從哪放起。就這樣等着,盼着。

開始放煙花了,我心潮澎湃。首先,幾顆明亮的火星一顆接着一顆衝上了灰暗的天空,剎那間,火星炸開了,變成了一朵朵五光十色的巨大的花蕊,又好似一位漂亮的仙女,把期望的花瓣灑向了人間。有時候又像一團團金色的火光“畢剝畢剝”地炸開來。紅的,黃的,藍的,綠的,紫的各種各樣的顏色把天空打扮得絢利多彩,特別是是紫色,那麼耀眼,使人心曠神怡。炸完了,在場的觀衆一呼百應。

接着,還放了玉花門的煙花,千姿百態。令人滑稽的煙火像一條條活蹦亂跳的小魚,又像一隻只到處亂跑的老鼠從又粗又短的爆竹裏躥出來,飛來飛去,數量越來越多,千絲萬縷。彩虹橋令人拍手叫好:兩個爆竹,一個煙花飛向左邊,另一個飛向右邊,形成了一座五顏六色的彩虹橋,又似月牙。許多煙花令人讚歎不已。有的像許花環套在一起,有的像一把撐開的彩色雨傘,有的像彗星,還有的像長長的瀑布傾瀉而下,又像下起了圓圓的小水珠,壯觀極了。

天邊的煙花依舊,光彩奪目而又目不暇接。

元宵節的文章4

“元宵節”的日子,我們家鄉巢湖傳統地叫做“過小年”,小時候就聽家鄉人說過一句俗話:“叫做月半大似年,婆婆要拜媳婦年。”這話的意思是:人們把正月十五 “過小年”看得比“過大年”還要重要。 至於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以前我也知道的不多,大致說法是:正月十五元宵放燈的習俗早在漢朝就開始流傳民間,唐宋時期比較盛行一直流傳至今。正月十五“吃元宵”、“玩龍燈”、“舞獅子”等近十種習俗在民間早就廣爲流傳。但是在我的印象裏,“元宵節”除了講好吃的民間習俗以外,還附有一些特殊的意義。

小時候大人說:“現在年也過了,節也過了,要開始做農活了”不要老想着過年,寓意是不要老是在哪裏過年享受,要參加農活勞動;後來參加教學工作,記住每年過完正月十五(小年)元宵節後,就要正式上班,不能再走親訪友了,要把心思放到教學工作上來。早期生產隊的生產勞動從正月十五以後,一切都恢復正常,社員們都要每天去生產隊參加勞動。

後來分田到戶以後,農村出現了勞動力富餘的現象就有人到外地去打工,一般也在正月十五以後出門動身去打工。由於上述情形和原因“元宵節”許多家庭在這一天要進行一次團聚,暢敘家常,然後準備奔赴各自的工作崗位,進行新的一年拼打奮鬥。

青少年時代我們還不知道“元宵節”這個名詞,只知道正月十五是過小年,在吃的方面有時比過大年菜餚還要豐盛一些。到了九十年代腦子裏纔有“元宵節”的概念,但是沒有引起多大重視,還是過小年。

由此可以想象,“元宵節”現代和古代的寓意大致差不多,都含有團圓美滿的祝願。感到悲涼的是今年“元宵節”孩子們都不能回家,要在合肥上班,我們老倆口在家裏,就是在糊着“過小年”吃是和平常一樣,晚上也沒放炮竹,就是看電視,一切如常。但是我還是寫一點感想:願天下的每一個家庭“元宵節”家庭團圓,闔家幸福歡樂!

元宵節的文章5

或許是年齡大了,我現在對節日越來越毫無興趣,從小時候的喜歡盼望已經到了現在的麻木和煩燥,別人因爲節日而歡心,而我卻因爲節日而落莫。在滿是祥和與熱鬧的城市,我猶如置身局外,即便身穿上新衣宣耀着喜慶又怎能掩蓋住我空蕩蕩的心。

濃濃的年味還沒有散去,正月十五又大張旗鼓的浮出了,於是我又開始傷心了,在這個本應該與家人團團圓圓的日子裏,我卻驚慌失措,不知道奔向何方,不知道我該與誰團圓,眼淚不爭氣的流下來,思念在寂寞邊緣,飄浮着憂憂的心。

一直是在父母的身邊長大的,三十多年來也從沒有離開過,直到結婚時,也並沒有感覺到是離開了他們。婚後即使偶而的耍小性子跑回家,也因爲能得到父母的安慰而幸福不已。可當他們踏向北上的那一刻,這一切都不會在有了。

剛離開父母時,自己就象迷途的小羔羊,總是在原地等待,以爲媽媽會找到自己,然後和我一起回家。當清晨的陽光撒進房屋時,我以爲這一天是最美好的,我以爲這一天爸爸媽媽會回來。時間在盼望中溜掉了,我依然是空歡喜,靜靜的夜裏,只有黯然神傷。

熟悉我的人都說我長不大,怎麼這麼離不開父母,四十不惑有家又做母親的人,應該能獨立生活了,爲何還這樣依賴父母。不管別人怎麼認爲,我確實就是這樣的人,也許真的不成熟吧。至從和父母遠離之後,我就有沒有了家的感覺,總覺得自己孤苦一人,無依無靠。從此我心裏最害怕自己生病和過節日,別人生病都會有父母陪伴和安慰,而我就只能一個人扛着;別人過節都有家可回,而我卻沒有家可回;那份痛苦任我怎麼堅強都無法承受得了的。

鞭炮聲陣陣,又一次讓我憶起了從前父母的樣子,如放電影一般的在我眼前穿梭而過。父親蒼桑而平和的臉龐,母親忙個不停操勞的背影,上學時期給予的我的鼓勵,上班時期給予我的支持,婚後又無怨的幫助着我,也許只有他們才能這麼容忍我,也許只有他們才能這麼對待我。多想再一次聽聽他們的嘮叨,多想再一次聽聽他們的責斥,我多麼懊悔以前那麼不懂事不理解他們;我多麼懊悔以前與他們頂嘴,可這一切,難道只能在煙花中才能回憶嗎?

除了想念還有自責,父母在身邊時,任性嬌慣的我從來沒有用女兒的心去孝敬他們,只會做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公主,從來沒有替他們想過讓他們享享福,爲了生存,爲了家人,他們操勞了一輩子,受了多少苦和罪,父母只會壓在心裏不說出來,而不懂事的我卻從沒有關心過他們。如今自己也成了母親,真正體會到做父母的不容易,可當我理解這些時,他們卻離開了我。

如飛的歲月一點點把我變得堅強起來,女兒一天天的長大了,我開始意識到如果我就這麼頹廢下去,女兒終究會失去我,那麼她也會因爲沒有媽媽沒有溫暖的家而痛苦了,這樣的滋味,我是絕不要女兒去體會的。離開父母一年來,當初的惶恐已漸行漸遠,而更多是我開始學習獨自生存,爲了女兒,爲了家,堅強的生活,因爲有媽媽,纔有家,纔有幸福。人都是在體會到痛苦而又沒有希望時學會了堅強。

滿天的璀璨煙火映出父母的笑臉,那麼蒼桑、那麼溫暖,他們也一樣的在想念我,雖然身在異鄉,他們的心也一樣牽掛着他們的女兒。元宵節雖然我不能爲年邁的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陪他們看絢麗多彩的煙花,陪他們和女兒一起滑冰雪,但是我們的心卻是在一起的,相溫暖相牽掛,直到永遠。

元宵節的文章6

今天是元宵節,還沒到晚上,皮拉啪啦的鞭炮聲已經響個不停了,元宵節是傳統節日,每到這一天我們家鄉都會有燈展和舞龍燈,所以剛剛起牀我就盼望夜幕降臨了。

眼,夜色來臨,我和小朋友約好一起去觀看燈展和舞龍燈。到了大街上,只見人山人海,很多都是全家出動,小孩子們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穿着新衣服,在爸爸媽媽帶領下觀賞燈展。

大街兩旁都懸掛着各式各樣的彩燈,有惟妙惟肖的小白兔,不時還眨眼,紅紅的眼睛像真的一樣;有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個個都像真的一樣,十二生肖邊上圍了很多人,都在看自己的生肖;還有很多人物燈展,都十分逼真形象。很多禮花升上了天空,把夜空打扮的五彩斑斕,各種彩炮和禮花升空了,接着是一陣陣的歡呼雀躍。

龍燈終於上場了,只見龍燈足有十幾米長,身上閃閃發光,眼睛像兩個小燈泡,發出藍幽幽的光。十幾個彪形大漢愛龍身下面撐住龍,一聲鑼鼓響,只見龍頭開始微微舞動,幅度不是很大,龍身開始伸展,一點一點把卷曲的身子伸展開來,這是,只聽一個人大喊一聲“起”,忽然龍就飛舞起來,龍頭擺動,龍尾盤旋,龍身騰空,一條巨龍眼間在人羣中上下翻飛,忽而左,忽而右;忽而上;忽而下,氣勢不凡,搖頭擺尾。人羣裏傳來陣陣喝彩聲。

元宵節的燈展和舞龍燈真是妙不可言啊!飛舞的龍燈不是象徵着騰飛的中國嗎?蒸蒸日上,鵬程萬里。

元宵節的文章7

汪曾祺:

有一個習俗可能是外地所沒有的

上街去看走馬燈。連萬順家的走馬燈很大。“鄉下人不識走馬燈,——又來了。”走馬燈不過是來回轉動的車、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轉幾圈。後來我自己也動手做了一個,點了蠟燭,看着裏面的紙輪一樣轉了起來,外面的紙屏上一樣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馬燈並不“走”,只是一個長方的紙箱子,正面白紙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連着一根頭髮絲,燭火烘熱了髮絲,小人的手腳會上下動。它雖然不“走”,我們還是叫它走馬燈。要不,叫它什麼燈呢?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整個畫面表現的是《西遊記》唐僧取經。

孩子有自己的燈。兔子燈、繡球燈、馬燈……兔子燈大都是自己動手做的。下面安四個軲轆,可以拉着走。兔子燈其實不大像兔子,臉是圓的,眼睛是彎彎的,像人的眼睛,還有兩道彎彎的眉毛!繡球燈、馬燈都是買的。繡球燈是一個多面的紙紮的球,有一個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兩個軲轆,手執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滾動。馬燈是兩段,一個馬頭,一個馬屁股,用帶子系在身上。西瓜燈、蝦蟆燈、魚燈,這些手提的燈,是小孩玩的。

有一個習俗可能是外地所沒有的:看圍屏。硬木長方框,約三尺高,尺半寬,鑲絹,上畫一筆演義小說人物故事,燈節前裝好,一堂圍屏約三十幅,屏後點蠟燭。這實際上是照得透亮的連環畫。看圍屏有兩處,一處在煉陽觀的偏殿,一處在附設在城隍廟裏的火神廟。煉陽觀畫的是《封神榜》,火神廟畫的是《三國》。圍屏看了多少年,但還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燈節似的。

(節選自《故鄉的元宵》)

肖復興:

一衚衕的各家院子前都會掛起各式各樣的燈,溢彩流光。

在老北京,燈節在街巷裏,在平民百姓之間,方纔會有“鬧花燈”的那種“鬧”勁兒。那時候,前門和琉璃廠一帶,最爲輝煌。清竹枝詞裏,“細馬輕車巷陌騰,好春又是一番增,今宵閒煞團圓月,多少遊人只看燈。”說的是那時候的盛況。即便在小衚衕裏,在四合院裏,小孩子們也會提着走馬燈、氣死風(一種簡單的圓形燈籠,說它“氣死風”,是因爲提着它怎麼跑,風也吹不滅),或者小橘燈,繞世界跑。現在,燈節已經萎縮進了公園或電視裏了,即使街巷、高樓大廈和商家店鋪前,可以看見燈,卻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無法和《京都風物誌》中所列舉的那些琳琅滿目的燈相比了。對於元宵節的燈,我們的想象力似乎在退化,元宵節的味道也隨之只剩下了元宵的一種味道。

小時候,我家住前門樓子東邊的西打磨廠衚衕,元宵節之夜,是燈火熱烈的地方之一。前些日子,我去了一趟這條老街,還看見我們大院大門口房檐上專門掛燈的粗粗的鐵鉤子。那時候的元宵節,一衚衕的各家院子前都會掛起各式各樣的燈,溢彩流光,才能夠真正稱得上是火樹銀花不夜天。如今,順着老街望去,一排院子灰色魚鱗瓦的房檐下,一溜兒生鏽的鐵鉤子,間隔半米左右排列在那兒,彎彎翹着老式古樸的造型。一個多世紀過去了,它們依然還在,燈卻不會再掛起來了。很多值得珍惜的東西,被日子漸漸遺忘,被我們自己的手漸漸丟棄。

(節選自《元宵節的燈是小百科全書》)

老舍:

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綵,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上燈中點上燭,觀者就更多。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裏面有小鈴,到時候就叮叮地響。這一天大家還必須吃元宵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節選自《北京的春節》)

沈從文:

元宵主要在觀燈。觀燈成爲一種制度,似乎《荊楚歲時記》中就提起過,比較具體的記載,實起始於唐初,發展於兩宋,來源則出於漢代燃燈祀太乙。燈事遲早不一,有的由十四到十六,有的又由十五到十九。“燈市”得名並擴大作用,也是從宋代起始。論燈景壯麗,過去多以爲無過唐宋。筆記小說記載,大都說宮廷中和貴族彩裏燈奢侈華美的情況。

觀燈有“燈市”,唐人筆記雖記載過,正式舉行還是從北宋汴梁起始,南宋臨安續有發展,明代則集中在北京東華門大街以東八面槽一帶。從《東京夢華錄》和其他記述,得知宋代燈市計五天,由十五到十九。事先必搭一座高達數丈的“鰲山燈棚”,上面佈置各種燈綵,燃燈數萬盞。封建皇帝到這一天,照例坐了一頂敞轎,由幾個親信太監擡着,倒退行進,名叫“鵓鴿旋”,便於四面看人觀燈。又或叫幾個遊人上前,打發一點酒食,舊戲中常用的“金盃賜酒”即由之而來。說的雖是“與民同樂”,事實上不過是這個皇帝久閉深宮,十分寂寞無聊,大臣們出些巧主意,哄着他開心遣悶而已。宋人筆記同時還記下許多燈綵名目,“琉璃燈”可說是新品種,不僅在富貴人家出現,商店中也起始用它來招引主顧,光如滿月。“萬眼羅”則用紅白紗羅拼湊而成。至於燈棚和各種燈球的式樣,有《宋人觀燈圖》和《宋人百子鬧元宵圖》,還爲我們留下些形象材料。由此得知,明清以來反映到畫幅上如《金瓶梅》《宣和遺事》和《水滸傳》插圖中種種燈景,和其他工藝品——特別是保留到明清錦繡圖案中,百十種極其精美好看旁綴珠玉流蘇的多面球燈,基本上大都還是宋代傳下來的式樣。另外畫幅上許多種魚、龍、鶴、鳳、巧作燈、兒童竹馬燈、在地下旋轉不停的`滾燈,也由宋代傳來。宋代“琉璃燈”和“萬眼羅”,明代的“金魚注水燈”,和用千百蛋殼作成的巧作燈,用冰琢成的冰燈,式樣作法雖已難詳悉,至於明代有代表性實用新品種,“明角燈”和“料絲燈”,實物在故宮還有遺存的。歷史博物館又還有個《明憲宗宮中行樂圖》,畫的是宮中過年情形,留下許多好看成串成組宮燈式樣。這個傳世宮廷畫卷,上面還有個松柏枝紮成上掛八仙慶壽的鰲山燈棚,及燈節中各種雜劇雜技活動,焰火燃放情況,並且還有一個樂隊,一個“百蠻進寶隊”,幾個騎竹馬燈演《三戰呂布》戲文故事場面,畫出好些明代北京民間燈節風俗面貌。貨郎擔推的小車,還和宋元人畫的貨郎圖差不多,車上滿掛各種小玩具和燈綵,貨郎作一般小商人裝束。照明人筆記說,這種種卻是專爲宮廷娛樂仿照市面上風光預備的。

我生長家鄉是湘西邊上一個居民不到一萬戶口的小縣城,但是獅子龍燈焰火,半世紀前在湘西各縣卻極著名。逢年過節,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燈。由七年級到十二叫“送燈”,只是全城敲鑼打鼓各處玩去。白天多大鑼大鼓在橋頭上表演戲水,或在八九張方桌上盤旋上下。晚上則在燈火下玩蚌殼精,用細樂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轉到另一方面,看誰家焰火出衆超羣。我照例憑頑童資格,和百十個大小頑童,追隨隊伍城廂內外各處走去,和大夥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燈的不僅要氣力,還得要勇敢,爲表示英雄無畏,每當場坪中焰火上升時,白光直瀉數丈,有的還大吼如雷,這些人卻不管是“震天雷”還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陣,迎面奮勇而前。我們年紀小,還無資格參預這種劇烈活動,只能趁熱鬧在旁吶喊助威。有時自告奮勇幫忙,許可拿個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運氣不壞。因爲始終能跟隨隊伍走,馬不離羣,直到天快發白,大家都燒得個焦頭爛額,精疲力盡。隊伍中附隨着老漁翁和蚌殼精的,蚌殼精向例多選十二三歲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當,老漁翁白鬚白髮也做得儼然,這時節都現了原形,狼狽可笑。樂隊鼓笛也常有氣無力板眼散亂的隨意敲打着。有時爲振作大夥精神,樂隊中忽然又悠悠揚揚吹起“踹八板”來,獅子耳朵只那麼搖動幾下,老漁翁和蚌殼精即或得應着鼓笛節奏,當街隨意兜兩個圈子,不到終曲照例就癱下來,惹得大家好笑!最後集中到個會館前點驗傢伙散場時,正街上江西人開的南貨店、布店,福建人開的煙鋪,已經放鞭炮燒開門紙迎財神,家住對河的年輕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蘿蔔絲擔子上街叫賣了。

有了這個玩燈燒燈經驗底子,長大後讀宋代燈節事的詩詞,便覺得相當面熟,體會也比較深刻。例如吳文英作的《玉樓春》詞上半闋:

茸茸狸帽遮眉額,金蟬羅剪胡衫窄,乘肩爭看小腰身,倦態強隨閒鼓拍。

寫的雖是八百年前元夜所見,一個小小樂舞隊年輕女子,在夜半燈火闌珊興盡歸來時的情形,和半世紀前我的見聞竟相差不太多。因爲那八百年雖經過元明清三個朝代,只是政體轉移,社會變化卻不太大。至於解放後雖不過十多年,社會卻已起了根本變化,我那點兒時經驗,事實上便完全成了歷史陳跡,一種過去社會的風俗畫。邊遠小地方年輕人,或者還能有些相似而不同經驗,可以印證,生長於大都市見多識廣的年輕人,倒反而已不大容易想象種種情形了。

一九六三年三月北京

巴金:

元宵節的夜晚,天氣非常好。天空中有幾顆發亮的星,寥寥幾片白雲,一輪滿月像玉盤一樣嵌在藍色天幕裏。

這天晚上大家照例敬神,很快地行完了禮。覺英帶了覺羣到街上去看人燒龍燈。瑞珏和淑英姊妹們想到琴第二天就要回家去,都有一種惜別的心情,雖然兩家相隔不遠,但是她們少有機會跟琴在一起玩幾個整天。而且元宵節一過,新年佳節就完了,各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再不能夠像在新年裏那樣痛快地遊玩了。於是大家聚在一起,在覺新的房裏商量怎樣度過這個晚上。大家都贊成覺新的提議:到花園裏划船去。

瑞珏本來也要去,但是海臣臨時吵着要母親陪他玩,她無法走開,就留在房裏不去了。去的是覺新三弟兄和淑英三姊妹,連琴一共是七個,還加上鳴鳳。鳴鳳提着一個小藤籃,裏面裝了些酒菜。

他們一行八個人魚貫地進了花園,沿着那一帶回廊走去。淑貞最膽小,便拉了鳴鳳靠着她走。園裏很靜。電燈光顯得黯淡,孤寂。長條的天井裏露出一段月光,中間再塗上一些黑影。他們慢慢地走着,一邊走一邊說話,正走過花臺旁邊,忽然聽見一聲不尋常的哀叫,於是一個黑影往假山上面一縱就過去了,再一跳就到了迴廊的瓦上,嚇得淑貞連忙往鳴鳳的身上偎,淑華驚訝地接連問:“什麼東西?”

衆人都站住了。但是周圍沒有一點動靜。覺慧頓了頓腳,也沒有聽見迴應。他跨過欄杆,站到花臺上,拾了些石子往屋頂上擲去,接連擲了兩次,聽見石子落在瓦上滾的聲音。馬上起了貓叫,接着又聽見貓逃走的聲音。“原來是你這個東西,”覺慧帶笑地罵了一句。他又跳進迴廊裏來,看見淑貞膽怯地偎着鳴鳳,便哂笑道:“這樣膽小,不害羞!”

元宵節的文章8

一、學會引用

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詩詞歌賦,既可以增強文學性,又可以拓展文章的深度。試看下面這段文字:傳統的詩詞歌賦豐富了我的文化底蘊,現代的視覺藝術又觸動了我活躍的神經。“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使我感受到浪漫主義的飄逸;“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使我領會到現實主義的沉鬱;“蒹葭蒼蒼,白露爲霜”又使我感受到《詩經》的源遠流長……

作者運用了李白、杜甫、《詩經》《離騷》等人或作品的詩句,信手拈來,展示了深厚的文化積累,材料的運用恰當而有效,使文章具有文化內涵。

二、運用時事

關心時事,運用時事,是學生參與社會,認識社會的過程,也在無形中構建了自我的社會意識。這段寫於2008年的作文片段,很好地融入了當年的社會大事:當奧運聖火在異國他鄉遭遇襲擊時,我們看見一位瘦小的殘疾人彎腰護住火炬,完成了她一生中最出色的防守。那一刻,奧運聖火爲她感動,燃燒出耀眼的光芒!當冰雪肆虐我國南方時,我們看到無數綠色的身影忙碌在鐵道公路兩旁。那一刻,世人爲之感動,冰雪爲之消融!當地震突襲四川時,我們看見,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面帶憂慮,在廢墟間穿行。那一刻,國人爲之感動,世界爲之驚歎!在風雨之中,在瓦礫之上,我們見證了最頑強的民族、最偉大的愛!帶着這樣的感動出發,誰不會變得更加成熟,誰不會了解溫暖的含義?

北京奧運、汶川地震雖然已離我們遠去,但說起那些事情,仍讓我們感同身受。如果僅僅使用身邊的小事充當作文素材,雖然同樣真實同樣深情,但總比不上這些時事、大事感染力強。

三、舊例新用

許多材料很經典,但用多了往往會產生“疲勞效益”,有時候不妨換個角度重新解讀材料,讓舊例翻出新意,也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請看這段:

程不識治軍嚴明苛刻,不少士兵對其厭煩,轉而投向治軍簡易,使人人自便的李廣。程不識並未因此改變自己的治兵之法,因爲他自知無李廣之才,“效李廣,鮮不覆亡哉”。其雖無大功,卻也未曾敗亡,便是知其不可爲而不爲的智慧的體現。每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於自己能力之外或是並不擅長之事,若想執意爲之,這樣的勇氣並不會爲人讚賞,多半隻換來“匹夫之勇”的評價。

《資治通鑑》中李廣治軍的例子一般都用來評議李廣,但這位同學出新出奇,讚揚了程不識治軍的價值、意義。通過新的切入點使用材料,發揮出材料的新作用,材料雖然是“舊”的,但呈現形式卻很新穎。對舊例的新用,無疑增加了材料解讀的意義,更能引人思考。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材料庫”,善用材料者不需刻意去使用材料,只要關注生活、主動閱讀、多思多想,不愁缺乏材料,也不愁用不好材料。

元宵節的文章9

“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過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節來臨啦。看家家戶戶都洋溢着紅彤彤的笑臉來迎接元宵節的到來。有的人家不僅只掛着大紅西瓜燈籠,而且還有孔明燈,絹燈,橘燈……各式各樣,豐富多彩。把整個上煙村照的如同白天一樣。

看禮堂這邊更熱鬧,元宵花燈更漂亮。這兒琳琅滿目的元宵花燈使人眼花繚亂,看都看不過來。

看那桃燈,粉紅的底色,桃尖上塗點紅色,桃底有翠綠的大葉子,真是既漂亮又簡單。

看那金豬燈,製作好框架後,用閃閃發亮的金紙糊住框架,這樣一個金豬就立刻展現在了眼前,再看那已過了時的扇燈,雖說它過了時,可還是那麼青春年華那麼有風度,有氣魄。還有……真是一言難盡啊!

呵!還有多姿多彩的爆竹,從天而炸,彷彿使天空炸開一個洞,滿天的星星從天空一下撒了下來。快看啊!五彩的煙花從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整個上煙村。這時,在場的人都驚呆啦,這情景多麼壯觀,多麼美麗啊!還真有些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味道。漸漸的火花飛走了,天空又一下子變暗了,剛纔那一番情景,就如同夢般在我的腦海裏迴盪。

聽,一陣陣鑼鼓聲不斷的吸引着我,使我不得不來轉一轉這迷魂陣九曲黃河,我來到陣口一瞧,一邊引人耳目的寫着入口,一邊大大的寫着出口,我便從入口走進了陣中,陣陣鑼鼓聲敲打着我幼小的心靈,我抵不住誘惑,不由自主的雙腳生風超越了前面的人,蹦跳着走完了這迷魂陣九曲黃河。

我在這濃濃的喜慶之中,度過了一個歡歡喜喜的元宵節。

我看到的元宵節真美啊!不過我相信在這個發達的祖國裏,今後的元宵節一定會更好,更燦爛,更輝煌!

元宵節的文章10

“元夜琴鼓奏,花街燈如晝。”又是一年元夜時,闔家歡樂!

我們一家人下樓賞燈。瞧溫柔可愛的小白兔向我們頻頻招手。長長的耳朵,紅紅的眼睛,白白的絨毛,栩栩如生;含苞待放的荷花燈,嬌嫩、柔軟的花瓣白裏透紅,紅裏夾着粉;明亮的星星燈更是讓人喜歡,它全身金黃,不時閃爍着耀眼的光芒,讓我們這些人連連叫好。

在欣賞花燈後,爲慶祝元宵節的到來,我在家也舉行一個活動。我把家裏到處都掛滿燈謎,猜燈謎也給我們帶來樂趣。我高興地一蹦三尺高,猜燈謎對我來說,可是小菜一碟。所以,我已經躍躍欲試!映入眼簾的是“遠看像頭牛,近看沒有頭。”(打一字)我眉頭緊皺,眼睛盯着謎面,苦苦思索

着,終於,想到“午”這個字。我趕緊把自己的答案貼到謎語下面。終於,我的眉頭鬆開,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吃完元宵後,擡頭一看,天空中滿是綻放的煙花,各式各樣,五彩紛呈,有的五顏六色合在一起,有紫色的、紅色的、金色的、綠色的等等,有的像星星,有的像太陽,它們一串串飛向天空,散落大地。煙花雖然轉瞬即逝,但是它的璀璨卻長留人間,帶給人愉快。

“東方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雖然今年的元宵節已經結束,但它在我的記憶中是最美好的一頁。

元宵節的文章11

今年元宵節,吃過晚飯,我們就去看花燈、焰火了。

七點剛過,我們就來到新市區看花燈,這裏人山人海,花燈會種類繁多,設計新奇,造型各異,市政府前的整個街道火樹銀花,璀璨奪目,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們前來觀賞;有做生意的人早早來到擺好攤位,有的坐車從幾十里路的農村趕來,還有的小孩騎在他爸爸脖子上,手拿着糖葫蘆邊吃邊看。八點多鐘,在市委大樓旁邊一朵朵綻放的禮花騰空而起,哇!好美的夜空呀!只見深藍色的天空佈滿了五彩斑斕的禮花,開放的禮花如一個個綵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顆顆拖着綵帶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晝一樣,把元宵之夜變得無比漂亮,我簡直被迷住了。

一顆顆五彩的禮花騰空而起,禮花炸開以後,一朵朵紙花飄落下來,甚至有的紙花還帶着一顆顆亮閃閃的東西,真像一顆顆彩色的流星;有的禮花炸開以後是雙層的,接着變成動物形狀了;有的炸開以後就像下起了流星雨,刷刷地往下落;還有的如同一道道彩色的金環,把天空變得光彩奪目,整個市區都沸騰了……

五彩的花燈被高高的掛在了半空中,閃着耀眼的光芒。漂亮的花燈給這裏增加了秀麗的色彩。這些造花燈的人手還真巧,什麼羊形、龍形,拖拉機耕田形的……都能造出來,真了不起。

當我們看到一半時,我驚訝地叫了一聲,因爲在花燈裏,這個是我見到的最有意思的是:花燈里居然還有三隻活羊,燈箱裏還有一羣小雞,據介紹,它們是從國外引進的新品種呢!真讓我佩服不已。有些大膽的人甚至還過去摸摸它,而那些羊只是晃晃腦袋,不時地擡起頭“咩—咩—”地叫喚兩聲,然後又繼續吃它的草,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當我們往回走時,看到一羣人在猜燈謎,其中有一個字謎是:天下人間會七星,我和爸爸媽媽猜了許多次也沒猜中……

時間不知不覺已過去了三個多小時,但我們一點也沒覺得累。

啊!今年的元宵節之夜真美呀!

元宵節的文章12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

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糉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稱“湯圓”“圓子”“水圓”“湯丸”“浮圓子”“乳糖圓子”,生意人美其名爲“元寶”,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元宵”這種食品名稱,據說出現於宋末元初,是因爲人們習慣在上元節之夜吃它的緣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一年明月打頭圓”,天上一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與自然天象有極微妙的對應關係。“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表達了人們全家團圓幸福的心情。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北方的元宵,是以餡爲基礎製作的,一般借用機器來做。先是拌餡料,和勻後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後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後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裏,倒上江米(南方叫糯米)粉,機器就“篩”起來了。隨着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層很薄、表面是乾的,下鍋煮時江米粉才吸收水份變糊。

南方的湯圓(湯糰)做法完全不同,倒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麪一樣),放置幾小時讓它“醒”透。然後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裏備用(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湯圓(湯糰)餡含水量比元宵多,這是兩者的區別之一。

包湯圓(湯糰)的過程也像餃子,但不用擀麪杖。溼糯米粉粘性極強,只好用手揪一小團溼面,擠壓成圓片形狀。用筷子(或薄竹片狀的工具)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圓(湯糰)。做得好的湯圓(湯糰)表面光滑發亮,有的還留一個尖兒,像桃形。湯圓(湯糰)表皮已含有足夠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現做現下了吃。現在有了速凍工藝,湯圓(湯糰)纔出現在商店裏。

無論北方元宵或南方湯圓,其外皮均以糯米粉爲食材。糯米含較多澱粉,黏性高,不易消化,腸胃功能不佳者、老年人、小孩,在食用湯圓的時候應特別留意,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或吞嚥阻礙。

元宵節的文章13

昨天是元宵節,可熱鬧了!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傍晚7:00多,我剛剛吃完飯,天空中響起了炸雷一般的響聲,嘭!嘭!嘭!每一家接二連三的放起了煙火!我早知開始放了!於是趕忙停下手中的筷子,衝出飯廳和爸爸、弟弟跑到樓上觀賞起煙火來!因爲我家在這一帶是屬比較高的樓房!我站在樓頂上一切景物盡收眼底!煙火升起來了!有的像一朵盛開的菊花!有的像螢火蟲般滿天飛舞,有的像一座雪山炸開了一般!最有趣的還要算“老鼠跑”了!剛開始是白色像火箭一般射上天空!隨即便像老鼠遭人攻擊一樣四處跑開!不一會兒便沒了蹤影。最好看的要數“大禮花”,朵朵猶如火山爆發,嫣紅、翠綠、金黃,“一座山”連“一座山”爆發出來!如流星般四散,襯着漆黑的夜幕,豔麗奪目!把漆黑的夜晚照成了明亮的白天!我們看後無一人不發出讚歎聲!最使人耐人尋味的要屬“導彈”了,先是一束白色的煙火串上天空,而後便在空中爆炸,最後銷聲匿跡……

看完了別人的煙火,我和弟弟也把自己的煙火拿出來放了!我拿出了“沖天炮”,點燃後,像流星般射了出去,後面還拖着長長的“尾巴”!五彩繽紛!弟弟拿出了“聖誕樹”,發出了強烈的火花!顏色各種個樣!像噴泉一樣,時高時矮,時亮時暗!火花從“天”而降,像無數條珍珠掛在天空!落下時像天上的銀河一樣!閃閃發光!還放了“雨花”就像仙女散花一樣,從空中落下來,時而“花”心中還綻開“小花”,如花蕊一般。還有的像“UFO”一樣閃過去,速度快的眼睛跟不上,有的像陀螺一般“瘋狂旋轉”……在夜幕中,家家戶戶的煙火就好象在比“美”,一家比一家壯觀,一家比一家希奇……

終於放完了煙花,四周也靜下來了,看到這漂亮的煙花,讓我想起了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火闌珊處。元宵晚會已經結束了,但那歡聲笑語,久久繚繞在我們窗前……

元宵節的文章14

“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過小年”。一年一度的元宵節來臨啦!今年爸爸媽媽帶我到南京夫子廟看花燈,走進夫子廟文德橋,映入眼簾的不僅有虎虎生威的虎燈籠,而且還有雪白的兔子燈、吉祥的鴿子燈、金黃色的橘燈……真是各式各樣、豐富多彩。把整南京夫子廟元宵節夜晚照的如同白天一樣。

花燈展示中心更爲漂亮,這兒琳琅滿目的花燈使人眼花繚亂,看都看不過來。看那桃燈,粉紅的底色,桃尖上塗點紅色,桃底有翠綠的大葉子,真是既漂亮又簡單。再看那虎燈,製作好框架後,用閃閃發亮的金紙糊住框架,這樣,一隻栩栩如生的老虎就立刻展現在眼前。()再看那龍燈,追着寶珠上下翻騰,全身的鱗片金光閃閃,龍的尾巴不停地擺動。觀看的人們情不自禁地喊:“龍活啦!龍活啦!”還有……真是一言難盡啊!走出夫子廟,爆竹在空中炸響,彷彿把天空炸開一個洞,滿天的星星從天空一下撒下來。快看啊!遠處五彩繽紛的煙花從天而降,一下子照亮南京城外。

回到家裏已是晚上十點左右,媽媽給我們每人煮一碗湯圓。我們一家三口吃着白白胖胖的湯圓,真正體會到團團圓圓的親情。 啊,元宵節,真快樂!

元宵節的文章15

據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曹保明介紹,正月十五這天是農曆年的第一個月圓日,而正月在古代又稱爲“宵,所以這天被稱爲“元宵節。元宵節歷史悠久,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年間就已出現。曹保明說:“元宵節最初源於西漢皇室的祭祀活動,後來逐漸演變爲全民同樂的節日。

曹保明介紹,元宵節也被稱爲“上元節“燈節。人們要祭祀主管天的神官。而天官喜歡熱鬧,所以人們在“上元節這天要張燈結綵、歡天喜地,讓天上的神靈看到世間的繁榮景象。元宵節被人們視爲春節最後的高潮,因爲過了這天,人們就要真正進入新一年的生產生活,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和豐收。於是我國民間就有了“正月十五鬧元宵的習俗。

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閤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在元宵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要燃燈,人們還要舉辦豐富的娛樂活動,如逛集市、看花燈、猜燈謎、舞龍、舞獅、扭秧歌……所以它也被視爲中華民族最熱鬧的節日,可以說是中國的狂歡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