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作文(通用34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由來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通用34篇)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亦名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民間又俗稱“五月節”。有關端午節的由來,民俗中傳說較多,歸納起來大體上有如下十種: 一說認爲端午節是龍的節日。聞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證,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間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認爲端午節實際上是一個龍的節日。 二說認爲端午節是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逝世。據《續齊諧記》記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三說是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 四說認爲據東漢時期蔡邕《琴操》中載,端午節係爲紀念先賢介子推。 五說認爲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於是日操練水軍。 六說認爲樑宗懍《荊州歲時記》載述,端午是爲迎“濤神”伍子胥。《後漢書》中也寫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後來江浙一帶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舉行各種儀式,以悼念伍子胥。 七說認爲在《道書》中載有五月初五是爲祭祀先祖日。 八說是據《會稽典錄》一書記載,端午是爲紀念尋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說認爲端午起源於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其時仲夏之日,萬物方盛,夏至日,陰氣萌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爲門戶飾,以懲惡氣。 十說是民間有一傳說認爲,端午源於湖北沔陽沙湖曾有四位豪傑專門劫富濟貧,後因遭當地官兵突襲圍困而於五月初五投江而亡。當地民衆萬分悲哀,將這一天定爲端午節,以示悼念。 在上述這些傳說中,端午紀念屈原一說因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剛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詩作的深遠影響,秦漢以後由楚地逐漸傳遍神州,爲人們所認同並相沿迄今。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

大家每年都過端午節,也許還不知道端午節的來歷,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吧!

相傳在四五千年前的戰國時代,七個國家都想讓自己的國家更強大,於是各國之間開始了戰爭。當時的楚國,是地處江南的大國,有我們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是楚國的大宰相,在楚國的人緣極好。一次因楚國的皇帝冤枉他,他頂了幾句,只見皇帝暴跳如雷,把他流放到邊遠地區,並派兵去追殺他。他逃啊!逃啊!逃了很遠很遠。一天他逃到閔羅江邊,前有一條波濤滾滾的大河,後有追兵,他想:唉,就是死路一條。他拿着防飢餓的糉子向河裏投,讓魚蝦吃飽了,不吃他的遺體,然後他跳江自殺了。

老百姓聽說大詩人屈原死了的事情,心裏十分痛苦,大家在船上畫了龍頭、龍身、龍尾,爲了讓龍神幫助他們找到屈原的遺體。人們便爭先恐後地去找屈原的遺體,被現代人們稱作“賽龍舟”。

現在大家都明白了吧!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3

人們都知道端午節來臨時要包糉子和吃糉子,但你知道爲什麼要在端午節包糉子和吃糉子嗎?讓我來跟你講一講吧。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屈原的詩人,與村民的關係很好。但是有一天,屈原把一塊很大的石頭綁在自己胸前,走到湖邊,縱身一躍,跳進了湖裏,投湖自盡。村民見狀連忙大喊;“屈原先生跳湖了!屈原先生跳湖啦!”大家快來救人啊!於是大家撈了三天三夜也沒有見到屈原先生的屍身。

於是,人們把蒸好的糯米揉成三角形丟進湖裏說;“魚兒啊,你餓了就吃這個飯糰吧!別去吃屈原先生的屍身啊!”村民又往湖中倒入了雄黃酒說;“毒蟲啊!你喝了這雄黃酒,你就醉了吧!別去啃屈原先生的屍身啊!”

從此以後,每當端午來臨時,人們都會以吃糉子形式和把糉子丟入湖中的方式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會在家裏包糉子,我也去湊熱鬧,我覺得十分新奇,就一起包起了糉子,糉子的做法是,先把兩張糉葉卷在一起,然後放糯米和自己喜歡吃的餡料,也可以不加。還可以包鹹味的糉子,喜歡鹹味的人可以嘗試一下。

我在街上玩,看見了包糉子比賽,在規定的時間內包多少就可以拿回家。只見阿姨們正在手忙腳亂的包糉子,她們絕不會浪費一秒鐘的時間。在最後的時間裏,她們包完了最後一個糉子。

夜幕降臨,我回家吃晚飯,今天是端午節,看見外婆也在包糉子,準備晚飯吃。

爲了紀念屈原先生,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吃糉子,這就是端午的由來。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4

端午節的由來多種說法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

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

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有很多種說法——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爲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爲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

“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爲紀念伍子胥之日。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爲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爲晉王義所書。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爲曹娥江。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爲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爲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羣的標誌之一。

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爲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爲,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糉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糉子投入水裏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惡日說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爲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 《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爲沐浴”以浴驅邪認爲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爲“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爲“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爲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爲不吉之日。

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夏至說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糉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糉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爲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爲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爲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5

端午節時,人們都有吃糉子、喝黃酒的風俗。

這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糉子。糉子的餡是用糯米做的,還有各種味道,比如:叉燒餡、紅棗餡、蜜棗……糉子外面包着糉葉,還纏着白線或紅線。餡的顏色是米色的,嚼入口中甜而不膩。我再給你們說說端午節的由來吧,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據說屈原是抱石投汨羅江而死的。一天,一位漁夫在汨羅江捕魚的時候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內。說是魚、龍、蝦、蟹吃飽後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了,紛紛仿效。後來人們怕飯糰被蛟龍所食,就用樹葉包飯,外纏彩絲,這便是糉子的雛形。再後來,這就成了龍舟競賽。

每年這一天,都會有吃糉子、喝黃酒的'風俗,以此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6

所有的人都知道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那你們知道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嗎?我來告訴你吧!

五月初五那天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出身於楚國。他生於公元前340年,死於公元前278年。起初,他常受到楚懷王的信任,曾多次大官,後來,被壞人所陷害。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屈原非常失望,就在同年5越初五投汩羅江自殺。

後來楚國的百姓涌到了江邊,吊念屈原,划船來的江中,向江中投飯糰,扔雞蛋等食物,倒雄黃酒,爲了不讓江裏的蟲子和毒蛇去吃屈原的屍體。人們怕飯糰被蛟龍吃掉,就用葉子吧飯糰包起來,纏上彩絲帶,就成了我們現在的糉子。

自那以後,五月初五這天就有了包糉子,賽龍舟,和雄黃酒等習俗,以此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7

一天黃巢見到一位大嫂手攜着一個小孩子,背上揹着一個大孩子,心懷好奇,便問大嫂道:“你背上背的何人,手上攜的又是何人?”大嫂流着淚答道:“背上大點是我小叔子,手中所攜小點是我親生兒子。”黃巢聽後不解又問道:“這到底爲何,你爲什麼這樣呀?”大嫂又答道:“小叔子雖然比我兒子年紀大,但我公婆已逃散,年老體弱生死未卜,無再生育能力,我年紀輕,就是把兒子丟了,以後還會生育,小叔子如被黃巢殺了就斷了一門香火。”

黃巢一聽,面紅耳赤,自覺慚愧,心想:一個婦道人家尚能這樣孝順並懂得做人道理。我何不順水推舟,賣個人情,饒了她們吧。便對大嫂說:“大嫂,難得你有這般好心,爲避殺身之禍,你可在端午節那天在門首上掛菖蒲、艾葉作標記,自會有用的。”

別了黃巢,大嫂攜兒背叔回到自己村上,並沿路將此話告知衆鄉鄰。一夜之間傳遍江南一帶,尤其是台州地界最爲盛行。端午節那天,黃巢指揮大軍殺奔江南而來,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菖蒲劍、艾葉,無法下手,如殺下去,又恐錯殺大嫂一家,有失諾言。故而,令手下兵將繞道而過,不可擾亂台州百姓。

所以每逢端午節台州各地百姓每家每戶都在門上掛菖蒲插艾葉,成爲當地習俗。並且有詩爲證。艾葉爲旗招百福,菖蒲似劍祛千邪。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8

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節日。大家都知道端午節要吃糉子、賽龍舟、唱雄黃酒。但這是怎麼來的呢?

傳說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愛國主義詩人,名叫屈原。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幹的人,曾在楚國當過士大夫。屈原常向楚王提出非常好的治國方略,因此得到楚王的喜愛。朝中有些大臣很嫉妒屈原,便到楚王那裏說屈原的壞話。久而久之,楚王不再聽從屈原的建議,而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

屈原雖然被流放了,但他的心卻時時刻刻牽掛着自己的祖國,他寫了許許多多的愛國詩歌,被人們廣泛流傳。後來,由於楚國失去了忠臣,身邊全是小人,他中了秦國的計,被秦國佔領了楚國的首都。當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後,傷心欲絕,抱着石頭投汩羅江自盡了。

楚國的老百姓得知屈原大人死了,便紛紛趕到江邊,大聲呼喚他的名字。萬分悲痛之下,人們划船將食物投入江中,希望江裏的水族吃了這些東西后,不再傷害屈原的屍體。突然有一天,一位老人對大家說:“我夢見了屈原大人,他非常消瘦。”人們議論紛紛:“肯定是江中的蛟龍魚蝦把食物給吃了。”於是,老百姓又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用糉葉把糯米包住,然後投入江中,江中的魚兒以爲是棱角,所以不敢去吃;老百姓又把雄黃酒倒入江中,希望薰昏蛟龍……這樣屈原大人就能吃到食物了。

從此,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每年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糉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9

《 端午節的由來》主要講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他愛國、有才幹,並且深受百姓的愛戴,可是楚王卻聽信了其他人的讒言,把屈原流放到了很遠的地方去,不再重用他。後來楚國被秦國佔領,他感到報國無門,在萬分悲憤之下,抱着石頭投汨羅江自盡了。當人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涌到江邊去呼喚、打撈,向江裏投食物,倒雄黃酒,希望屈原的屍體不被魚蝦所傷害。後來,有人夢到屈原容顏消瘦,就想了一個辦法,把食物用箬葉包起來,纏上紅絲線投入江中。從此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這一天,爲了紀念屈原,都會向江中投糉子。

我在講這一課時,採用了三勤四環節教學法,把兩課時的教學內容壓縮成了一課時,所以教學本課時時間顯得有點緊張,做後還拖了點堂。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活動,我覺得有幾點值得反思:

一、自學提綱設計的問題太多,顯得雜亂無章。

我是這樣設計的,“默讀課文,思考:端午節有那些習俗?屈原是個怎樣的人?他爲什麼要投江自殺呢?他投江後人們是怎麼做的?後來爲什麼向江中投糉子?”設計這些問題時,我也考慮到了問題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設計。教學中我只注重了課文內容的銜接,忽略了課文的讀。現在想想,不如把問題簡單化,只設計前兩個問題,從屈原是個怎樣的人入手,引出屈原的愛國,有才幹,受人愛戴的人。從而一步步展開話題,從他幫助楚王變法,是國家強盛,被流放之後依然爲國擔憂,國家滅亡,自己投江自盡等方面來體會他的愛國之情。從他投江後人們是怎麼做的內容中抓住重點句體會人們對屈原的愛戴之情。

二、討論解疑上指導不夠。

我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端午節的由來,可是學生都

是從書上照搬,成了復讀課文內容,我本想引導一下或是我來說一下,讓學生知道怎麼說,可是已經下課了,我只好匆匆結尾,使這裏一帶而過。這個環節是教學的重點,一帶而過使課堂沒了重心。

三、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激發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是我準備不足所致,以後我會多加註意。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0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端午節前夕,我哼着兒歌正在散步,突發奇想: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

於是我上網查資料,發現竟然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爲了紀念龍神;有的說是爲了紀念伍子胥;而流傳最多最被大家認可的是爲了紀念屈願投江的故事。

屈願是春秋時楚國的大夫(一種官),他剛正不阿,執法如山,深受老百姓愛戴,但也由此得罪了許多貴族豪強。秦國入侵楚國,楚王軟弱膽小,一意孤行地想獻地求和(古代一種投降服軟的方式,給對方一塊土地,對方不再攻打自己),屈原和老大臣們堅決反對。楚王下令誰也不許提這事,違者斬!屈原一連上了十道同樣的奏章要求抵抗,觸怒了楚王,就在楚王要殺屈原時,老臣們集體求情,楚王才放過他。但死罪已免,活罪難逃,屈原被革職並趕出京城,從此生活又窮又苦,只能用寫詩來表達悲哀。

秦軍攻破都城,楚王被俘,屈原不願意眼睜睜看着國家滅亡,抱石投江,老百姓爲了保護屈原不被水裏的魚蝦蛟蟹吃掉,有的向水裏扔飯糰子希望餵飽魚蝦蛟蟹,有的向水裏投放雄黃企圖毒死它們。這就是糉子和香囊的由來。

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我很高興自己又增添了知識,同時也很感動,屈原真是一位有氣節的愛國詩人!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1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爲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糉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糉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2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在我老家,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糉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花生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包糉子的工序就開始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顆棗、幾顆花生米,最後把葉子用桑條皮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你看那又胖又大的糉子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先把它們放在鍋裏煮三個小時,再撈出來放到盛有冷水的桶或鍋裏冷卻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糉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糉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爲糉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糉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糉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愛吃糉子,想過端午節,更想讓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興旺發達!讓先輩的遺願變成事實在在的現實,讓他們的英靈流芳百世、與世長存!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3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讓我說給你聽聽吧!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大夫叫屈原,他不僅是一位治理國家的人才,還是一位大詩人。當時,楚懷王被秦國抓走了。屈原建議楚頃襄王聯合齊國,共同去抗擊秦國,救回楚懷王。但楚頃襄王不願意。再兼之國王聽了讒言,就把屈原流放了。

後來,秦國攻進楚國的都城,楚國滅亡。屈原聽到這個消息,心如刀割、悲痛欲絕。在五月初五這天,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着石頭投江自殺。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的樂章,投身汨羅江而死。

屈原投江後,老百姓紛紛趕到江邊,有的拿飯糰,有的拿肉食,紛紛往江裏投,祈禱魚蝦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後來,一位老醫師拿出一罈雄黃酒,倒入江中,說用酒醉倒蛟龍、魚蝦,免得讓屈原大夫受傷害。再後來,人們怕飯糰被蛟龍所食,就糉葉包米團,外面纏好彩絲,逐漸發展成了今天的糉子。

在往後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江中競賽,吃糉子來紀念屈原這位愛國詩人的傳統。這節日被稱之爲“端午”。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4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怎麼來的呢?這就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個大夫叫屈原,他不但是一個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還是一個偉大的詩人。當時,秦國把楚懷王抓走了,屈原建議楚懷王的兒子楚頃襄王把大王救回來,但楚頃襄王怕打不過秦國,猶豫不決[注: 猶豫:遲疑。拿不定主意。]。有一個壞人不想讓屈原受寵,就在楚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頃襄王信了那個人的話,就把屈原的封地沒收了,把他流放到汩羅江那裏了。終於,楚國被秦國滅掉了。因爲屈原是一個很愛國的詩人,他心如刀割[注: 內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樣。],就寫了一首《天問》的詩,決心和國家共存亡,就抱着一塊石頭跳進了汩羅江,結束了他悲壯的一生。當時,許多人爲了救屈原,就駕着船,向江裏投飯糰和肉丸,並向江裏倒雄黃酒,防止魚蝦咬傷屈原的身體。後來,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屈原,就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並在這天,舉行賽龍舟活動,幷包糉子、喝雄黃酒。

我一定要像屈原那樣做一個愛國的國小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5

今天我和媽媽聊天的時候,媽媽問我一個問題:“你知道人們爲什麼要過端午節嗎?”我說有點兒記得不清楚,只知道每年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我左想右想,怎麼就是想不到呢?我帶着問題趕快去書裏找,看完書我纔想起來,劉老師以前給我們也講過啊。

在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名臣叫屈原。他主張聯和齊國對抗秦國,因此遇到很多大臣的反對和主張。後來屈原遭人陷害,被流放江南一帶。在流放時期屈原依然憂國憂民,寫下了很多名作。沒過多久,楚國被秦國佔領,屈原心如刀割,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他寫下了一首《懷沙》,然後抱起了一塊青石,縱身跳入汨羅江。

百姓聽說屈原投江,都悲痛萬分。人們把一些食物扔進江裏,希望魚蝦不要去咬屈原。後來人們又把黃酒倒入江中,來暈江中的蛟龍和水獸,免得讓他們來傷害屈原屍身。

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就喝黃酒吃糉子,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名臣。

不僅如此,中國的傳統節日大都帶有紀念活動,而且都是按農曆來算時間的哦。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6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

相傳古代有吃糉子、賽龍舟等風俗。屈原,名平,字原,楚國丹陽(今湖北省秭歸縣)人。他憂國愛民、體恤蒼生的情懷,不趨炎附勢、不貪圖名利的品質,勇於求索、九死不悔的精神,剛正不阿、廉潔無私的人格,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奮勇向上。

他主張聯齊抗秦,提倡“美政”,任左徒之職之後,在相當一段時期內深受楚懷王的信任。但是到了後來,他的主張遭到了楚國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對,其中就包括鄭袖、靳尚等人。由於楚國國內保守勢力的強大,再加上這些人在楚懷王面前進讒言詆譭屈原,屈原漸漸被楚懷王疏遠,繼而被楚王流放。

到了後來,當秦國軍隊攻陷楚國都城郢都的消息傳到屈原耳中之時,屈原悲痛欲絕,遂抱石於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自沉汨羅江而死。後人爲了紀念他,把這天當作節日,所以便有了有吃糉子、賽龍舟等風俗。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衆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衆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糉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

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爲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7

農曆5月初5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懷才不遇,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而死。

楚國的百姓爲了不讓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紛紛划着船把飯糰、雞蛋之類的食物投進江裏,還有的把雄黃酒倒進江裏。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8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

端午節是我國重大的節日之一。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是吃糉子、賽龍船、掛香包、系五絲繩等。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也是爲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19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不知不覺的來到了我的身邊,端午節吃糉子,這是家鄉傳下來的風俗習慣。俗話說,糉子好吃,糉子好吃不假,可是我偏偏不喜歡吃糉子。媽媽說:"糉子一定要吃,這是傳下來的習慣。

"爲什麼,傳下來吃糉子的習慣"我不解地問媽媽。媽媽說:"一般人認爲端午節起源於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投江自盡,被後人所紀念,也有一些人認爲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五子胥自殺後,被吳王投入江中總之,類似的傳說五花八門,但最流行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據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含恨抱石頭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每年這一天紛紛涌到江邊起憑弔屈原,所以在每年5月初5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懸艾草的風俗。這幾千年來激勵我們。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0

關於端午節的傳說有許多種,祭祀先祖,祭祀神獸,流傳最廣的,那就是追悼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春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先是朝廷重臣,後因楚懷王聽信讒言,將其流放。屈原看着祖國被滅,悲痛萬分,留下《離騷》《天問》《九歌》等著作後,抱石投入汨羅江。

周邊百姓知道後,紛紛趕來打撈屈原真身,後來又將糯米飯糰用葉子包住,用彩絲拴牢投入江中,用來餵魚,以免魚去咬屈大夫的真身,又往江裏倒入雄黃酒,用藥來迷暈水裏的魚蝦,蛟龍等,防止那些動物去咬屈大夫。

慢慢的,糯米糰成了現在我們吃的糉子,和雄黃酒一起成了端午的習俗。

其實端午節的習俗可多着呢,比如說賽龍舟、插艾葉、採草藥、制涼茶,都是過端午節的習俗。我家便是製作涼茶來喝的。

一大早。我便迷迷糊糊的被老媽從牀上揪起來就開始和她去買菜,黃瓜、糉子、豆腐、豆芽都買了,還有茶葉沒買。我和媽媽逛遍了菜市場,也沒有發現茶葉,媽媽不耐煩地揮了揮手“走吧走吧,幸好家裏還有一點。”

回到家一看,已經十點了,我和媽媽立馬就忙開了:“你洗菜,我洗豆芽,你去燒火,我來切菜,茶留着給你曾祖父煮。”我有條不紊的執行着媽媽下達的命令,廚房裏鍋碗瓢盆的交響曲此起彼伏。在一系列的行動後,我和老媽的工作終於完成了“剩下的就交給我吧!”一直坐在廚房裏的曾祖父說“你們都出去吧,”我和老媽乖乖地從廚房裏溜了出來。我家有一個規定,在長輩製作涼茶時,晚輩不得觀看,所以我和老媽只能出來了。

不知過了多久,終於可以開飯了,“今天的飯菜真豐盛啊,”爲你們母女倆點個大大的贊,老爸邊說邊伸出大拇指對我和老媽誇讚道。我突然想起了什麼,飛快地跑進客廳,拿出涼茶。

那一頓飯我吃得很香,不僅是因爲那些菜可口美味,還因爲那裏面有着我、媽媽、曾祖父勞動的汗水,同時有着對屈原的欽佩和讚賞!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1

早上起來,媽媽說:“該吃飯了”!我看見桌上放了一盤熱氣騰騰的糉子。

我問媽媽,今天爲什麼要吃糉子呢?媽媽說:“端午節到了”我問媽媽什麼叫端午節呀?媽媽告訴我“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都要包糉子吃。”我一邊吃糉子,一邊聽媽媽繼續說,現在有好多種糉子,有肉糉子,水果糉子,甜糉子……不但糉子的種類多,而且樣式也很多,可供人們選擇。

我聽了媽媽的話,知道了端午節的來歷,心裏很開心。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2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吃糉子是端午節的風俗。但你知道端午節是怎樣來的嗎?你又知道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嗎?那麼,下面就讓我來說說端午節的故事吧!

要說端午節,我們就要從一個偉大的人物屈原說起。屈原是我國古代楚國的一位大夫,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當時深受楚王的信任。後來,楚國逐漸衰落,又受到強大的秦國的侵犯,人民生活非常的艱難,國家有隨時被滅的危險。屈原非常焦慮,不斷向楚王獻計、獻策,希望楚王能夠接納自己建議,實現楚國的強大,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但是,屈原建議威脅到了一些楚國官員和貴族的利益,他們就排擠屈原;而昏庸的楚王不但沒有接受屈原的建議,反而逐漸疏遠屈原,直至到後來將屈原趕出了朝廷。

屈原日夜憂國憂民,但是,他的理想確始終無法實現,無奈之下,在農曆五月初五那天,屈原懷着悲憤的心情投進了汨羅江自盡了。楚國人民聽的屈原投江自盡的消息都很悲痛,他們爲了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江中的怪物和魚蝦吃掉,就用糯米做成了糉子撒在江中,想以此封住怪物和魚蝦的嘴,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吃掉。

後來,人民爲了紀念屈原,就把這種活動保留了下了,只是把往江裏撒糉子,改成了吃糉子,久而久之,這就成了一種習俗,那就是端午節吃糉子。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其實,當時的糉子只是用糯米做成的,後來,人們在裏面加入了紅棗、蔗糖等食品,讓糉子變得更加可口。到了現代,隨着人們生活的不斷富有,糉子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糉子就成了人們的一種美味的食物。但,無論何時,人們吃糉子是都不會忘記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3

今天是端午節,戴香包、系花繩吃糉子、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死後的屈原,人們把五月初五定爲了端午節。下面我給大家講講端午節的來歷,從前有一位國王他十分信任屈原,可是有兩個人在國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於是國王就不再信任屈原了,屈原十分氣憤就跳江死了,那個江叫汨羅江。

人們非常想念屈原,爲了不叫魚蝦吃屈原的屍體,人們把雞蛋和包好的糉子仍到江裏讓魚蝦吃

傳說江裏有一條惡龍,它偷偷吃屈原的屍體。人們非常生氣,就把它撈上岸打死了!還抽出它的龍筋,人們把龍筋曬乾就成了花花繩。

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人們在這一天戴香包、系花繩、吃糉子、賽龍舟以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4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有許多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就是其中之一,關於它,還又一個美麗的傳說呢。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時,有一個正面臨亡國之難的國王—楚王,它召集大臣們一起商議對策,屈原是國王非常重視的一個大臣,他想出了一個十全十美的方法,而國王覺得不妥,另一個大臣也想出了一個辦法,國王連連點頭稱讚,並賞了那個大臣,但屈原卻說不行,屈原要和國王爭議,不料,國王卻把屈原逐出了這個地方。

果然,楚國滅亡了。屈原見自己胸懷大志,卻報國無門,他一氣之下,就在五月初五這一天,投進汨羅江自盡了。

聽說屈原投江,沿岸的老百姓紛紛划船去尋找他的屍體,可是始終沒有找到。人們回來後,只見屈原夫人獨自立在江岸上,雙手捧着一個竹筒,大家都過來安慰她,屈原夫人平靜的說:‘我想,先生活在這個世上,憂愁太深了,這清清的汨羅江水或許能沖走他的憂愁,就讓他去吧,先生最愛吃糯米蒸飯,我這就給他獻上。’說着,將糯米蒸飯投進了汨羅江。

千百年來,人們忘不了憂國憂民的屈原,於是就把五月初五定爲端午節,每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報糉子,系五彩繩,賽龍舟以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5

端午節是我過傳統節日,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划龍舟、插艾葉……

據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按我國古代詩人屈原而定的,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了

關於這個節日,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屈原是戰國時期有名的詩人,他忠誠愛國,讓楚國漸漸強盛起來。但在朝中,有些權貴對他的意見不滿,經常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楚王也相信了那些權貴的讒言,漸漸離屈原越來越疏遠。雖然楚王那時已不相信屈原了,但他仍然放棄:關注人民,寫了許多愛國詩。

後來楚王中秦王的圈套,被軟禁在了秦國。又派兵攻打楚國的首都。屈原知道後,悲憤萬分,就在五月初五那天,抱着石頭投河自盡了。

楚國的百姓知道後,悲痛萬分。他們想盡辦法救屈原,曾幾次駕小船去打撈他的屍體,但還是沒撈到。於是人們怕屈原在下面吃不飽,又把許多美食投進河裏,還把一種外面用竹葉包着大米,還用紅線繞着它。人們把它稱爲糉子。

如今啊!,雖然我們不會再把食物投進河裏了。但依然有許多風俗流傳至今。端午節真是一個有意義的節日。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6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有生氣勃勃的春節,秋意濃濃的中秋節……但是我最喜歡端午節,端午節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呢!

戰國時期,秦國爲了統一中國,向楚國發兵攻打,但是卻攻打不下來。就假裝發求和信,楚懷王就打算簽下求和信。這時,愛國詩人屈原,他是大臣阻止楚懷王,而受到楚王和衆臣的指責,被降職回老家。就在五月初五的時候,楚懷王被秦國殺害,楚國就滅亡了,屈原聽到消息後,百感交集、心如刀絞。最後抱着一塊石頭,跳進了楚江裏,自殺了。這時,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後來,屈原的愛國精神把老百姓感動了,在屈原投江的那一天,他們都到楚江邊,爲了不讓江中的魚蝦吃了屈原,就把米飯投進江中,不讓屈原被持刀,還在那一天坐小舟去打撈屈原的屍體,後來就出現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和掛艾草的端午節習俗。

在中國傳統節日中,不僅是端午節,還有許多節日值得我們去探索,屈原這種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7

一天我看了一本書,書裏面的內容全部都是節日的由來。我最感興趣的是“端午節的由來”。裏面寫着:屈原是個楚國的大臣,皇上聽了他的話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皇上非常寵愛他。可是,其他大臣看他這麼受皇上的寵愛,就很嫉妒屈原。他們就在皇上面前說屈原的壞話。皇上聽信了讒言,結果把國家弄得雞犬不寧。屈原知道後,由於太悲傷,想不開就自盡於江中。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悲痛萬分,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中來回打撈屈原的遺體。有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投進江中。說是讓水裏的魚蝦吃飽了,就不會要屈原的身體了。一位老太醫則拿過來一談雄黃酒倒進江中,說是讓雄黃酒裏的藥性來迷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到屈原。後來爲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糉葉飽飯,外纏踩死,後來發展成糉子。

以後,每在農曆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8

“五月五,是端陽節。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的時候,我便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是一位楚國著名的大詩人,是一位愛國的忠臣。有一次,楚國國王中了秦王的圈套,被秦王抓住了。隨後,秦王就佔領了整個楚國。愛國詩人屈原爲了不背叛自己的國家,不去投奔秦王的隊伍。屈原萬般無奈,只好來到汨羅江邊,抱起石頭投汨羅江自盡了。

人們知道這件事後,都不禁失聲痛哭。他們爲了紀念投江自盡的屈原,就把家裏的米飯等東西拿來紀尊給屈原。可是,一天晚上,有人卻夢到屈原的臉瘦了許多。這個消息在楚國傳開了,人們紛紛議論着,爲什麼丟進河裏那麼多東西,屈大人的臉還會瘦呢?後來人們才知道是被河裏的魚蛟蝦蟹吃了。這時,村民們就用竹筒包上飯,丟到汨羅江中去,這就是後來我們所說的糉子。是爲了不讓魚蛟蝦蟹去吃屈原的遺體,要保護他的遺體。

就這樣,每年的五月五日,人們都將糉子投到汨羅江裏,以寄託對屈原的哀思。從此,人們就將每年的五月五日定爲“端午節”,也從此成了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29

端午節的由來,一定會讓大家聯想到的傳說之一,是詩人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三閭大夫,他提倡要團結其他國家,來抵抗野心很大的秦國,但是偏偏楚懷王聽信了小人的壞話,不肯聽從屈原的勸告,結果被騙到秦國,關了起來,最後並死在秦國。

繼位的楚襄王也受到小人的挑撥離間,誤信屈原有很多壞處,不但沒有聽從屈原明智的勸告,還把它從楚國放逐了。

心懷大志,一直爲國家大事擔心的屈原,因爲眼看着國家急難而無法拯救他的國家、無法實現他的理想,整天都非常憂愁,常常獨自在江邊徘徊嘆息。有一天,一位在江邊釣魚的漁夫問他爲什麼這麼失意落魄,屈原嘆氣的說:“舉世皆醉唯我獨醒,舉世皆濁唯我獨清。”心中的感嘆和無奈,在這兩句話中都說得很明白了。不久,這位懷才不遇的詩人就抱着砂石,投汨羅江自殺了。

楚國的人民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都不約而同的趕到江邊來,想找尋他們所敬愛的屈原,可是一直都找不到屈原的身體。爲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身體吃掉,他們就在江上划着龍舟、敲鑼打鼓,希望能將魚蝦趕跑;還用糉葉包米飯,作成糉子,投到江裏餵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這就是划龍舟、包糉子的由來。

屈原投汨羅江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五月五日。大家爲了懷念這位詩人、紀念他的愛國精神,並且提醒在位的人,要能分辨出小人與忠貞志士說的話;因此,在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都會舉行劃龍船、包糉子的活動。流傳到今天,大家都還記得這樣的傳說故事呢!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30

一提到端午節,人們就想起吃糉子,划龍舟。可是同學們你們知道“端午”是什麼意思嗎?端午節的風俗又是怎們來的呢?

“端午”“端”是“初”“始”的意思,所以陰曆五月初五稱爲“端午”。到了唐代,因爲唐皇帝玄宗的生日是八月五日,爲了避用“五”字,就用迴音“午”替換了“五”字,從此“端五”便改稱“端午"了。

今天,我正在吃糉子。想起了5.12大地震中失去雙親的小朋友們,他們是多們的可憐,但我堅信他們一定會重建自己的家園。我在這裏要說聲:“祝你們端午節快樂!”

我聽媽媽說端午節就是爲了紀念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楚國的大官,因爲楚國不採納他的治國主張,反而將他免職流放,他在流放途中看到楚國衰亡,人民遭到苦難,自己又無能爲力挽救老百姓於水火之中,他心中悲憤難忍,便於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投入汩羅江自盡。楚國的百姓知道後,竟相划船前去相救,但已來不及了,百姓們擔心江中的魚,鱉,咬食屈原的遺體,便用竹殼裹米投入江中餵魚。從此,划龍舟,包糉子就是我們中國的風俗了。

這個端午節就在我們吃着糉子,懷戀屈原中結束了......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31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祖母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能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祖母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行。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由於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開心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能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32

端午節的習俗很多:賽龍舟、撒雄黃、避五毒、吃糉子、沐蘭湯和鬥百草……這些都是端午節的習俗。其中我最喜歡吃糉子這項習俗了。因爲我喜歡吃糉子。說到吃糉子,我就來說說端午節的由來吧!

那時候,秦兵攻破楚國。眼看着國家滅亡,愛國大詩人屈原無法忍受滅國的事實,便跳江自殺殉國。許多人悲痛欲絕,便搖着小船去打撈屈原的屍體。這就是“賽龍舟”的由來。後來,有人把飯糰丟進江裏,想讓魚龍蝦蟹吃飽以後,不去吃屈原的屍體。這就是“吃糉子”的由來。後來又怕飯糰被蛟龍吃掉,便用竹葉把糉子包起來,慢慢地就變成了現在的糉子。又有一個老醫生把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希望這樣能驅走魚龍蝦蟹。這就是“撒雄黃”的由來了。

我還聽說有的地方會在小朋友的頭上用雄黃點一個“王”字,據說這樣可以趨避毒蟲。我也希望下一次大人能給我頭上也點一個“王”字,那樣多帥啊!

看了這個動人的傳說,我不禁拿起手中包糉子的材料,包起糉子來。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33

大家一定知道端午節,但是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不知道吧,那就聽我慢慢道來。據說,人們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

史科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國都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的百姓紛紛引舟前去打撈,一位漁夫拿出飯糰雞蛋等食物“撲嗵、撲嗵”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咬屈大夫的屍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效仿。一位老醫者則拿來了一罈雄黃酒到近了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2千多年。後來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投入江中,後來發展成糉子。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深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最後由戰國的端午節成了中華民族的節日。

大家知道端午節的由來了嗎?以後過端午節的時候不要光吃東西了,還要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哦!

端午節的由來作文 篇34

你們知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 不知道的那我告訴你們。

奶奶說是這樣的:“端午節吃糉子的傳統風俗與紀念屈原有關。傳說屈原投江後洹羅江附近的漁民聞訊立即駕漁舟趕來搶救。爲了儘快救到屈原的遺體,大家有的用木板、扁擔當漿片,幾個人划着一隻船,爭先恐後,沿江而下到洞庭湖,一直沒有找到。這裏的漁民耽心屈原的遺體被魚吃掉,就用竹簡裝米丟在水裏,讓魚去吃,免得傷害他。東漢初年(公元1世紀)長沙有個叫區回的人,白天睡覺,夢見屈原對他說:“聽說你要來祭我,我很感謝你。

可是每年大家投在水中的祭米,都給蛟龍搶吃了,希望你用楝樹葉把桶塞好,外面用五彩絲線纏起來,因爲蛟龍怕這些東西,區回就照他的話去做。這就是五月五日——端午節家家戶戶都包糉子的由來,據蕭樑時吳均(續齊諧記)說:“世人作糉,並帶五彩絲及楝葉,皆汩之遺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