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來歷精選15篇

春節的來歷1

春節之際,凡有中國人處,大都喜歡吃餃子。俗話說的好,舒服不過倒着,好吃不過餃子。我國食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今天就說說春節吃餃子的來歷。

春節的來歷精選15篇

餃子在歷史上最早的名字是“嬌耳”,這種頗受人歡迎的食品是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張仲景是東漢時期河南省南陽人。自幼苦學醫書,博採衆長,成爲中醫學的奠基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他被人稱爲“醫中之聖,方中之祖。”

張仲景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爲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裏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裏總掛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奉獻出來的這個特殊的藥物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牀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七年級,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七年級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爲“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七年級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餃子問世,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但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幾乎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裏單個吃。唐代時餃子被稱爲“牢丸”,水餃叫“湯中牢丸”,蒸餃叫“籠上牢丸”。大約在宋代以前,都用這個名稱。宋以後,叫法比較雜亂,又叫“粉角”、“扁食”、“水角”、“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如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七年級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統稱爲“餃子”,大概已是清末民初的事了。

春節的來歷2

什麼叫過年

春也叫過年。那麼什麼叫過年呢?現在小編就來爲大家介紹什麼叫過年。

按詞典釋義,過年是在新年我春節進行慶祝活動;度過新年或春節。其實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過年有過小年和過大年之分。

“過年”和“春節”的發展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爲公衆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xx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以前“過年”和“春節”可是兩個概念。古代民間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這一天。南北朝,甚至把春節泛指爲整個春季。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同時把陽曆一月一日稱爲“元旦”,農曆正月七年級則稱爲“春節”。這使得“春節”的地位更加穩固。

春節放鞭炮的來歷

放鞭炮和點明燈旺火的出發點是一樣的。但燈火只有光亮,卻沒有聲音。光亮能夠驅鬼避邪,聲音更能避邪驅鬼。

新年之際燃放爆竹,已成爲人們代代送舊迎新的一樁盛事。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描繪爆竹是:“能使妖魔膽盡摧,身爲束帛氣爲雷,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今天人們燃放鞭炮,已無驅魔逐鬼之意,全是爲了歡慶節日,振奮精神,增添歡樂氣氛。爆竹也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而多種多樣,有單響、雙響、百子千子鞭炮等;名稱也越來越富有詩意,如飛雪迎春、仙女散花、白雪紅梅、金猴騰空等等。每到除夕之夜、春節降臨之零點時,中華大地與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齊放鞭炮,百花齊放,萬炮轟鳴,真是火樹銀花不夜天,萬家歡樂慶團圓,成了華夏民族一道獨特的風景。

相傳放鞭炮的來歷是從宋代發明火藥之後開始的,也有說火藥是魏晉時期道士煉丹發明的。魏晉時期紙張昂貴,不可能用紙做鞭炮,很可能是用竹筒填上火藥做成的。

放鞭炮與姜子牙有關。相傳姜子牙幫助周武王滅了商封王,就上封神臺去封神。一個個功臣都封完了,他老婆馬氏卻跑來了。姜子牙在渭水釣魚等待周文王時,老婆就嫌他窮,一跺腳走了。現在打了天下要封神了,她跑來要神位,就沒好氣地說:封你一個掃帚星,只有三十晚上可以下界,哪兒黑就往哪兒鑽。後來,過年放鞭炮就是爲了崩掃帚星,讓她沒處躲藏。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由於當地竹子很多,過年時就燒竹杆竹枝,發出一些聲響來。根據古書記載,鞭炮原來叫爆竹,就是燒竹子造響動。有了火藥之後,特別是造紙技術提高之後,用紙做炮才時興起來。特別是成串的小鞭,幾乎全是紙和火藥做成的,編到一起像一條鞭子,所以纔有了鞭炮的說法。在南方還有大年夜搖毛竹的習俗。說是某座山上有一個山角精,它總是騙人吃人。春筍、冬筍弟兄二人,一個勤快懂事,一個好吃懶做。這天冬筍聽到外面有人喊他到後山去吃甜番薯,他就信以爲真地跑去,結果被山角精抓住了。要不是春筍哥哥在家搖動毛竹,竹葉飛去遮住山角精的眼睛,冬筍就死定了。第二天山角精又喊冬筍,冬筍又受了騙,跑過去就被山角精噴出的毒氣毒昏了。這時春筍又搖動毛竹,並且和毛竹一起趕到,才把山角精壓住了。

春筍冬筍便也長在了泥土裏。據說現在大年夜時,當地人還讓孩子們去搖毛竹,既是爲了避邪,也是要讓孩子學習毛竹的爲人,還要孩子長得像毛竹一樣高大挺直。

春節的傳說

有一年,世上大亂。玉帝得知後,降下御旨:要派一位大神去管理人間的衣食住行。可是,沒有神仙肯接旨。

這時候,南天門外傳來一聲吆喝:“這差事我幹啦!”擡頭看時,是光頭頂、胖乎乎、笑哈哈的彌勒佛。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他還要大家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七年級,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

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矇矇亮,忽然傳來一陣吵鬧聲。吵鬧者是姜太公的老婆(專管茅房、糞土的髒神),正在跟彌勒佛吵架呢。原來,人們請神仙時把她給忘了。彌勒佛只好說:“這樣吧!今兒是初五,讓人們再爲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響傳到天宮,玉帝以爲人間又出了什麼事,便派財神去察看。財神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

玉帝等啊等,財神還是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他一看,人們啥活都不幹,非常生氣,召來彌勒佛喝道:“你怎麼儘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

彌勒佛笑嘻嘻地說:“你要我管人們的衣食住行,可並沒有叫我讓人們幹活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麼辦了,那一年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後就要下地幹活。

從那以後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

春節的來歷3

春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也是我們小朋友最盼望的節日,還是我們全家團圓的節日。

春節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最最高興的事就是收到壓歲錢。

春節又叫做過年。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通過查電腦我知道了春節的來歷。

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爲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這就是春節的來歷,今後我要好好學習,瞭解更多的文化傳統節日,揭開更多奧祕!

春節的來歷4

壓歲錢的由來的故事前序

壓歲錢的由來的故事講述的是爲什麼現在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以及壓歲錢的由來故事,這些故事都是民間的傳說,小寶貝們,想知道到底壓歲錢是怎麼來的嗎?看看故事吧!

壓歲錢的由來的故事全文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爲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

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裏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

《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裏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七年級取代立春日,稱爲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

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爲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着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爲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爲“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裏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着“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爲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爲“聯”與“連”諧音,預示着後代 “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着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裏健康吉利。

壓歲錢的由來的故事點評

壓歲錢的由來的故事給小寶貝們科普了壓歲錢的知識,現在我們知道了壓歲錢是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願,也知道了它的傳說故事。有沒有感覺壓歲錢很重要呢!那就祝小寶貝們過年收很多很多壓歲錢吧!

壓歲錢的來歷故事

1、壓歲錢的來歷

傳說很早以前,有種叫“祟”的小妖怪,除夕深夜出來,喜歡用手摸睡得正香的孩子頭,孩子往往被嚇得哭起來。到第二天,不是頭疼發高熱,就是變成呆子,弄得民間有小孩的人家不敢睡覺,燈點到天亮,叫做“守祟”。

有戶人家夫婦倆,五十多歲才生一個寶貝兒子,八仙路過此地,算到這家孩子有難。八仙於是變成八枚銅錢,守在小孩身邊。孩子入睡後,夫婦倆用紅紙把銅錢一包,放在孩子枕頭旁邊,並吹滅燈上牀。

半夜,“祟”出來,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發出一道道閃閃金光,嚇得“祟”慌忙逃命而去。次日老夫妻把用紅紙包銅錢的事,告訴左鄰右舍。以後家家效仿,逐漸就演變爲“壓歲錢”。

2、壓歲錢的意義

傳統的年俗給壓歲錢是希望能鎮惡驅邪。因爲古時候的人們認爲孩子最容易受到鬼祟的侵襲,所以要用壓歲錢來幫助壓祟,“歲”與“祟”諧音,希望得到壓歲錢的孩子能平平安安的度過一年。

自從壓歲錢變成真正的貨幣之後,壓歲錢的意義也發生改變。壓歲錢“避邪去魔”的功能逐漸結束,而其新擔負的“一本萬利”、“財源茂盛”、“步步高昇”等“勵志”作用應運而生。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另一種也是最爲常見的,即由長輩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

到近代則演變爲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裏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爲紙幣後,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願孩子“連連高升”。

3、壓歲錢應該給多少

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給的壓歲錢也逐漸提高,也有的長輩由於過於溺愛晚輩,也會將壓歲錢提高,甚至有人將壓歲錢當作人情,認爲給太少則拿不出手,因此會準備大的壓歲錢紅包。

其實,壓歲錢給多少應該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以及地方的經濟狀況,一般來說,給親戚朋友的孩子的話,幾十元到一百元左右都可以。但有的家庭經濟水平較高,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範圍來給。

壓歲錢代表的應該是一種美好的祝福,而現在祝福和感恩的本質已經逐漸淡化,不應該讓孩子以拿到“更多壓歲錢”來作爲目標,而應該讓他們學會理財、認識壓歲錢的美好寓意。

關於壓歲錢的傳說

1、壓歲錢傳說一

傳說古時候每到年三十的時候就有野獸趁着大人睡覺的時候把家裏的孩子叼走吃,所以很多地方都有年三十晚上不睡覺的習俗,但是有一次一個母親把一枚銅錢裝 在紅色的袋子裏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結果發現野獸就不敢靠近小孩,所以從此以後每到年三十大人都會給小孩或者晚輩壓歲錢。那個“歲”據說就是野獸的名稱——紅包的'由來。

2、壓歲錢傳說二

另有一說源於古代“壓驚”。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後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炮竹驅趕“年”,用食品安 慰小孩,即爲“壓驚”。年久日深,便演變爲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下,因被壞人揹走,於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他“壓驚金犀錢”。以後才發展爲“壓歲錢”。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處理壓歲錢

1、家長不妨帶孩子一起去銀行,以孩子的名字單獨設立一個銀行賬戶。這樣能讓孩子從小意識到理財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幫助其樹立理財責任感,形成積累財富的良好習慣,從而有益於孩子成年後的家庭理財。

2、在提出建議並且在孩子接受的前提下,把其中一部分錢作爲孩子的學費。

3、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教導他們制定消費計劃、記錄開支情況,培養良好的消費管理習慣。

4、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用壓歲錢去做一些公益的事情,比如捐助災區、幫助有困難的人或羣體。

5、可以以家庭爲單位組織一次旅遊,以孩子想去的地方爲目的地,孩子用壓歲錢作爲自己旅遊的費用。這樣孩子既擁有使用壓歲錢的主動性,又能收穫到消費的精神價值和充實感。

6、制定家庭“小管家”計劃。孩子對於家庭事務其實有着強烈的擔當意向,只是常常被家長的不信任和過度保護所打擊。“小管家”計劃即讓孩子“做主”,家長和孩子指定的一個星期,從孩子的壓歲錢裏劃定一定的數額範圍,讓孩子負責全家的基本生活支出和採買。讓孩子完全“做主”,家長不干涉只建議。此種方式既讓孩子體會到擔當的快樂,也可以讓孩子知道“柴米油鹽貴”,生活是需要“精打細算”的。

7、引導孩子使用自留壓歲錢自行購買學習文具、課外讀物等。

春節的來歷5

春節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節日。

春節是這樣來的,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犄角兇猛異常,年長期在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人。有一年,有一個外地長者來到此處。村東住着一位婆婆接待了他,但別人怎麼勸他,他也不走,並說不用擔心,半夜時年獸闖進村莊,可發現他在門口貼着大紅紙,屋裏紅燭通明。年渾身一抖,又聽見一陣巨響,年獸叫了一聲,回身顫慄,再也不敢往前湊,他看到一個身披紅袍的老人站在院子裏哈哈大笑,。年急忙逃走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隨後每年村民都會這樣。這個習俗越來越廣,漸漸演變成了今天的春節。

春節還要吃餃子,餃子是小孩子大孩子,老人們都喜歡吃的一種美味的食品,用麪皮兒放上已經備好的餡兒,再包成像耳朵一樣圓圓的鼓鼓的,放到水裏面煮,盛好之後配上臘八泡的臘八蒜,使人忍不住多吃幾個,美味無比。餃子的寓意是團團圓圓,年年有餘。過春節還有很多講究,比如過年要說吉祥話或討紅包等。

春節是我國的精神傳承,讓我們年年有餘,步步高昇。

春節的來歷6

過年爲什麼要發紅包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爲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閤眼,挨着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裏,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着。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

春節的來歷7

大家知道我國的傳統的節日春節的來歷嗎?請聽我娓娓道來。

從前,有個怪獸叫年,它長得凶神惡煞。它每年春、夏、秋、冬都會來吃人。

有一年冬天它又來了,可是它發現每家每戶都沒人,它想:人們是不是都躲起來了?突然,它發現有個寺廟敞開着大門,裏面還坐了個書生,它的衣着很破爛,身上散發着一股臭味。年在心裏默默地想:這大冬天的也沒什麼好吃的,只好將就一下了。它便大步踏進寺廟。可就在年正準備吃書生的時候,書生看到這個龐然大物,嚇得捂着眼睛大叫一聲:“啊!”隨着只聽見一聲巨響,年也大叫一聲:“啊!”過了一會兒,書生沒有感覺到疼痛,就慢慢地睜開眼睛,發現年不見了。他覺得很奇怪,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年走着走着,越走越慢,心裏不甘地想着:我不可能被一個書生打敗,不行,我得回去再試一試。不一會兒,書生又聽到了年的腳步聲,嚇得屁滾尿流,他趕緊用被子把自己蓋起來。過了很久,書生聽見沒有什麼動靜了,他慢慢掀開被子的一角,發現年又不見了。鄉親們回來以後,他和鄉親們說了這件事情的經過。大家推斷年一定是被巨大的響聲嚇走了。從此,人們知道了年的弱點,就再也不怕年了。而每年到了這個時候,人們就會吃團圓飯和放鞭炮來嚇走年。從此就形成了這個習俗。

春節的來歷8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裏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爲"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爲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爲大除,即大年夜。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除夕之夜,最爲熱鬧、喧闐,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夥子,早已拿着香火,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着耳朵,遠遠地探着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着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頭也都還能記得。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爲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 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譁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滿溢着喜慶和吉祥的春節是每個炎黃子孫心中永遠難以割捨的符號,它不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鮮最特殊的一天,還承載着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風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農曆正月七年級是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年”是什麼呢?是一種爲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敗,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 那麼“年”究竟是怎麼樣來的呢?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爲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爲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爲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爲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爲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改名“春節”。

春節的來歷9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也是我最喜歡和最開心節日。每當春節到來的時候,我們都要換上新服,貼春聯、放鞭炮、收壓歲錢還有很多的小夥伴在一起玩耍,非常熱鬧。

春節這麼熱鬧,但大家知道春節的來歷嗎?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物,他經常在冬天欺負住在山裏的人,有一些人就想把它除掉,也有一些人想把它趕走。有一年冬天“年”又來了,許多人家裏都遇到了襲擊,除了門外生着火的和家門口掛着紅布簾的家沒有受到傷害。因此,山裏的人類知道了“年”害怕的東西,分別是紅色、很大的響聲和火。

有一次,“年”又來了,人類用這三樣東西把“年”給趕走了,以後代代相傳,便形成了過年熱鬧的習俗。

春節的來歷10

春節的習俗

1、臘月二十三、祭竈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竈揭開序幕的。祭竈,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3、臘月二十五、接玉皇

舊俗認爲竈神上天后,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爲“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4、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爲“洗福祿”。

5、臘月三十除夕貼門神貼春聯守歲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爲中心。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爲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爲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爲高潮。

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爲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xx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

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

“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

春節來歷的兩個傳說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上長着角,非常兇猛恐怖。“年”長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每個村裏的人們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里一片匆忙恐慌,沒有人理會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裏啪啦”的炸響聲,“年”嚇得渾身發抖,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就是春節。

春節的來歷11

春節的來歷

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節日喜慶氣氛要持續一個月。

正月七年級前有祭竈、祭祖等儀式;節中有給兒童壓歲前、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後半月又是元宵節,其時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過後,春節纔算結束了。

習俗:祭竈掃塵貼春聯、門神年畫倒貼“福”字除夕夜年夜飯(團年飯)祭祖守歲迎春紅包(壓歲錢)新年贈橘新年放爆竹拜年接財神回孃家初六送窮。

春節的故事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須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耐,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

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獸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獸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 正月七年級,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的來歷12

在我國的傳統節日裏面,我最喜歡的就是熱鬧的春節。春節是怎麼來的呢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物,它經常在冬天欺負住在山裏的人們,有一些人想把它除掉,也有一些人想把它趕走。有一天“年”又來了,許多人家裏都遭到了襲擊。只有幾戶掛着紅布簾,門外生着火堆或敲敲打打鬧翻天的人家沒有受到傷害,因此山裏的人們知道了“年”怕三樣東西。當“年”再來的時候,人們用這三樣東西把這個大怪物給趕走了,從此都不敢來傷害人們了。以後代代相傳,便形成了過年熱鬧的習俗。

春節的來歷13

每逢春節快到時,大家都手忙腳亂地做準備,有的買鞭炮,有的買新衣服或紅袍,有的買紅對聯。

在我腦海中,一個問號在問我:爲什麼人們總是這樣忙?我把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笑咪咪地說:“這裏面還有個傳說呢!

”我很感興趣,就纏住媽媽給我講講,媽媽講起了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頭叫“年”的怪獸,它一來百姓們就會措手無知的被它吃掉。它常年隱居於深海,每逢農曆12月30日,“年”就爬上岸殺人滅口。天上的神仙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派出了一位大仙下凡,殺妖降魔,去幫助百姓們。一年離12月30日還差一天時人們收拾東西,逃去了深山之中。有一位老婆婆年紀大了,跑得很慢,在逃跑中,碰倒了一位老人,老婆婆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對……。對不起,我急着趕路一一不小心…實在是對不起了!

”老人不緊不慢地說:“沒關係,我有些不明白爲什麼這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急着往山上跑呢?”老婆婆聽後,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說道:“你可不知道,我們這兒,有個“年”的怪獸,它只要一上岸,百姓們都會被它吃掉的,我還是勸你快走吧,不然你也會變成“年”的口中之物了!

”老人聽後,捧腹大笑:“我天不怕,地不怕,幹嘛怕一頭怪獸呢?”說着拍了拍胸脯。老人住進了老婆婆家。傍晚,大地崩裂,原來是“年”來了。這次,“年”發現了不同之處:唯獨只有老婆婆家有燈,便仔細看,燈是紅色的,“年”首先是嚇了一跳,之後,猛烈奔向老婆婆家,這時門開了,老人從屋裏走出來披着紅袍,拿着鞭炮,鞭炮發出了霹靂啪啦的響聲,衝着它張開大笑。“年”一看,狂奔跳下大海,再也不敢出來了。原來“年”最害怕紅色,和霹靂啪啦的聲音。三天後,村民回到村莊,發現房屋並沒有被“年”推翻。老婆婆恍然大悟,趕緊對村民說了這件事,村民們一聽,去到老婆婆家,原來,老人就是天上的神仙變的。老人治“年”有三個法寶:紅對聯,鞭炮,紅袍。第二年人們試着用這三個法寶,“年”果然沒有再來了。

後來,人們爲了紀念這位老神仙,並把農曆的12月30日,定爲過“年”,又叫春節。直到現在,每逢過“年”,春節時,人們照樣是穿新衣或紅袍,放鞭炮,買紅對聯......

春節的來歷14

春節的來歷

在福建省民間,流傳着過年的美妙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種兇惡的怪獸,身子龐大,頭上長着像牛角一般的觸角;眼睛圓滾滾的,活似兩盞燈籠。一張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個人。這種怪獸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裏,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獅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嚇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聽到它的吼叫,便癱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動物,吃飽便呼嚕嚕地躺在洞裏睡大覺。每當嚴寒將盡、新春快來的時候,年便跑下山來,進村吃人。因此,人類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媽媽說一聲“年來了”,孩子就嚇得不敢哭出聲了。

卻說那時候,有兩個放牛的孩子,一個叫阿山,個叫阿水,他倆是好夥伴,膽子都很大,常常趕着牛羣上山吃草。家裏的人對他倆說:“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計,說:“我們背上弓和箭,年要是來了,就爬到樹上射死它!”

話雖這麼說,他倆上山幾次,幸喜都沒有碰到年。轉眼到了臘月三十日,天色黃昏。阿山和阿水趕着牛羣回家。真怪,牛兒驚慌得哞哞叫,擠成一團。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揮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幾下。忽然聽到“嘎哇”地一聲怪叫,一隻怪物嚇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隻年跑了!”

“真怪,年是兇獸,怎麼看到我們反而害怕得逃走了。”阿水覺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斷地說,“我們追過去看看。”

兩個小牧童真夠大膽,他倆不斷地揮動牛鞭催牛快走。牛鞭聲劈哩啪啦地響,年逃竄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過來,“原來年害怕牛鞭聲!”

阿山和阿水趕着牛羣進村,遠遠看到年竄到吳公公家門。吳公公家門前曬了一件大紅衣裳,年嚇得扭轉頭,朝村後頭跑去。

那邊也有一個村子。此時,夜幕降臨了,年一見家家戶戶的窗口明亮亮地閃着燈光,刺得它頭昏眼花,又扭轉頭跑了。這時,阿山和阿水已經把牛羣趕進棚裏,又追過去。他倆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響,年驚恐地怪叫着,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裏,他們對鄉親們說;“原來年怕響、怕紅、怕火。咱們知道它的弱點,往後可以抵禦它了。”

鄉親們聽了,很快就想出一個好辦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裏發出“劈劈啪啪”的爆裂聲。幾隻年跑下山。看到篝火,聽到響聲,果然又往回跑了。就這樣,一夜過去了,鄉親們平安無事。第二天正月七年級,鄉親們拿出紅柑、花生米等好吃的東西一道吃,互相祝賀:“恭喜!”

從此,人們便把正月七年級叫做“過年”。每當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鞭炮,點紅蠟燭,穿紅衣服,以“紅”爲吉利的象徵。據說這些風俗都是當年抵禦“年”的辦法逐漸演化過來的。

1.給畫橫線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降臨

àng

áng

正確答案:A

2.給畫橫線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牛鞭

ān

àn

正確答案:A

3.選出下面這些詞語的反義詞。

忽然( )

A.偶然

B.突然

C.經常

正確答案:C

4.選出下面這些詞語的反義詞。

抵禦( )

A.抵擋

B.放棄

C.歡迎

正確答案:C

5.選出下面這些詞語的反義詞。

兇惡( )

A.醜陋

B.和善

C.美麗

正確答案:B

6.選出下面這些詞語的反義詞。

美妙( )

A.美好

B.醜陋

C.幸福

正確答案:B

7.最初阿山和阿水是怎樣嚇走年的?

A.放爆竹。

B.放火燒。

C.甩牛鞭。

正確答案:C

8.你還知道哪些民間傳說,簡單說說看?

春節的來歷15

中國存在許許多多的節日,我要寫的是一個盛大的節日。我相信,你們已經猜到了。對!就是人盡皆知的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春節有一個傳說,讓我們來分享一下吧!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隻怪獸,叫“年”,也叫“夕”。它長得凶神惡煞,它有一張血盆大口;頭上長有一隻巨大的角,稱“獨角獸”;它有一個大身體,身上有許多奇形怪狀的貝殼;它只有三隻腳,暱稱“三腳貓”;它還有一條像刺蝟一樣的尾巴。它住在森林裏,吃各種動物,如獅子、老虎、兔子、狐狸等。但是,在冬天,動物們都冬眠了。夕肚子餓了,夕心裏想:動物們都冬眠了,怎麼辦呢?對了,河邊有個村莊,要不,過去那裏找吃的?後來,夕就決定去村莊裏找吃的。

於是,在12月30日,年就去了村莊,它走進了一個農民家,看見什麼也沒有。這時,它看見角落裏有一個人被嚇得渾身發抖,它就步步逼近,那個人已經被嚇得屁滾尿流了,還尿了褲子。忽然,那個人大叫一聲,年就跑掉了。

第二次,夕不甘心,於是,它又來到那戶人家,它看見那個人在睡覺,夕就逼近了。突然,夕看見了紅色的東西就大叫一聲,跑了。那人想:這個怪獸又怕叫聲,又怕紅色的東西,想趕走它很簡單。

第三次,年又來了,見那個人在烤火,就小聲逼近。那個人見到了就說:”我……真是……是……惶惶……惶惶不可……終日啊!"這時,那人急中生智,用木柴點火,扔向年,年就又跑了。

1月1日,有非常多人來問他,被夕攻擊了三次都不死,是怎麼做到的。他說:"一、夕怕叫聲,二、夕怕紅色的東西,三、夕怕火。”當時的人爲了趕走夕,就貼對聯、放煙花等。現在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也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

這就是春節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