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習俗通用15篇

立冬的習俗1

立冬節氣的飲食習俗

立冬的習俗通用15篇

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意味着進入寒冷的季節,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

南方地區

人們會吃些滋陰補陽,熱量較高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和中藥一起煮來增加藥補的功效。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爲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製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製。草根品種衆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但都躲不開補腎、健胃、強腰膝的功能。

潮汕地區

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爲“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爲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

北方地區

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爲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爲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纔算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節氣有什麼活動

1、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熱,屬火,能補元助陽,治療體虛瘦弱,可禦寒益氣,安心止驚,有很強的營養作用。而且冬令時節,羊肉也是時令之物。《帝京景物略》稱,明朝時,北平在農曆十月,羊開始上市。

2、吃餃子

立冬時節,市場上新鮮的樓瓜很少,人們吃的樓瓜大多是夏天時候買的。人們將買回的新鮮樓瓜放在小屋裏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的糖化,用做餃子餡,滋味與鮮樓瓜和大白菜都有不同,拌上醋和蒜,味道更好。

3、暖爐會

霜降後寒氣已重,因此各地開爐日期,一般常在農曆十月初。《荊楚歲時記》載:“廬山白鹿洞,遊士輻湊,每冬寒醵金市烏薪爲禦寒之備,號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爲暖爐會。”北平一般在十月七年級燒暖炕,設圍爐,稱之爲開爐節,到第二年二月七年級才撤去暖爐。

4、採桑葉

桑葉性苦,甘寒,能祛風清熱,涼血明目,以老而經箱的爲佳,取其氣足力厚的特點。此時已人寒冬,得秋季肅殺之氣,桑葉更能泄降肝膽鬱熱。

5、冬泳

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鍊身體的方法。

6、冬學

冬天夜裏最長,而且又是農閒季節,在這個季節辦“冬學”是最好的時間。這個冬學主要是向一些早期沒文化的人進行掃盲的,或者是培養一些專業技能的人才的。

立冬吃什麼菜好

蓮藕

蓮藕的藥用保健功效十分可觀,據中醫書籍《本草綱目》記載,蓮藕被稱爲“靈根”,味甘,性寒,無毒,視爲去瘀血生津之佳品。蓮藕生食能清熱潤肺,涼血行瘀血;熟吃可健脾開胃,止瀉固精。老年人常吃藕,可以調中開胃,益血補髓,安神健腦,具延年益壽之功。婦女產後忌食生冷,唯獨不忌藕,是因爲它能消瘀血。

黑木耳

中醫認爲,黑木耳性平味甘,可補脾益胃、潤燥利腸、涼血止血,主治氣血不足、大便乾燥和衄血、吐血、便血、尿血、月經過多等症。黑木耳含有豐富的膠質,除有促進腸蠕動的作用外,還有很強的吸附能力,它可把殘留於消化道內的有害物質吸附集中起來排出體外,還能減少油脂的吸收。因此,有人稱其爲“人體清道夫”。

大白菜

大白菜是冬季餐桌上的常客,有“冬日白菜美如筍”之美譽,營養價值較高,含有90%以上的纖維素,還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E等,在空氣特別乾燥的秋冬季,多吃白菜可以起到護膚和養顏效果。

南瓜

南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及礦物質,以及人體必須的8種氨基酸和兒童必需的組氨酸、可溶性纖維、葉黃素和磷、鉀、鈣、鎂、鋅、硅等微量元素,最近還發現南瓜中含有一種叫作“鈷”的成分,食用後有補血作用。

南瓜中含有的果膠有很好的吸附性,能粘結和消除體內細菌毒素和其它有害物質,像重金屬中的鉛、汞等放射性元素都可以被它吸附。南瓜中含有的果膠成分還可以保護胃腸道粘膜不受粗糙食物刺激,促進潰瘍面癒合。多食南瓜可以有效防治高血壓、糖尿病及肝臟病變,提高人體免疫力。

紅薯

紅薯可以爲人體供給大量的熱能,1千克紅薯可產熱量5317千焦,而1千克白麪或大米產的熱量也只不過才14779千焦。更爲奇妙的是,紅薯中所含的蛋白質對米麪中的蛋白質具有補充作用,能明顯補充麪粉中維生素C、大米中鈣的不足和二者胡蘿蔔素的缺乏。紅薯和大米、白麪混吃,可以提高主食的營養價值,使人延年益壽。明代醫家李時珍說:“海中之人多壽,而食甘薯故也”。

由於紅薯能供給人體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維生素A和維生素C,因此具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因此,常吃紅薯能防止肝臟和腎臟中結締組織萎縮,防止膠原病的發生。

蘿蔔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蘿蔔上市,郎中下崗。”大白蘿蔔是很多家庭冬季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菜餚。蘿蔔中的維生素C可以幫助消除體內的廢物,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尤其是白蘿蔔或者水蘿蔔,其富含的酶可以起到促進消化的作用。通常,酶能夠吸收食物中的澱粉,更能化解胃中的積食,起到很好的消化效果,預防胃痛和胃潰瘍。

蘿蔔含有較多的水分、維生素C,一定量的鈣、祖國醫學認爲,蘿蔔性涼味辛甘,入肺、胃二經,可消積滯、化痰熱、下氣貫中、解毒,用於食積脹滿、小便不利等症。可見蘿蔔對調理脾胃作用非小,所以有“冬季蘿蔔賽人蔘”之說,對冬季常見的消化不良、風熱型感冒、扁桃體炎、咳喘多痰、咽喉痛等疾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立冬的習俗2

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着。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餃子也是中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爲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爲一種必不可少的佳餚。在中國許多地區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除了北方將餃子作爲節日美食外,南方人也在一定的場合中食用餃子。餃子起源於張仲景的時代,“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是必須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否則,上蒼會在陰陽界中除去你的名字,死後會變成不在冊的孤魂野鬼。你想想,我國祖先對此是多麼的重視啊!無論怎樣,爲除掉一年的晦氣您也要在除夕吃一頓“餃子”。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立冬的習俗3

立冬的民間習俗

迎冬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羣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後世大體相同。《呂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

賀冬

賀冬亦稱“拜冬”,在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餚,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爲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創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鍊身體的方法。

食俗

立冬則有吃水餃的風俗。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纔算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爲什麼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

立冬食補各地風俗有不同

北京、天津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爲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爲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我國河東水西“老天津衛”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裏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樵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蘇州

蘇州立冬吃螃蟹:立冬以後螃蟹就越來越少,而這時候的螃蟹真正長足了,不論是雄蟹或雌蟹,蟹膏或蟹油都豐滿醇厚,咬一口滿口留香。當然,螃蟹不可以和柿子等涼性水果同吃,食用後可泡杯薑茶,養身又暖胃。

蘇州立冬吃霜打青菜:立冬到來,霜打過的青菜也格外清鮮,因此菜飯也是食補佳品之一。放上些鹹肉,倒入些素油,色澤鮮豔,口味濃郁。嘴饞的朋友若想來些堅果,可以吃些花生、栗子、或者熬些紅棗赤豆等,可以強身健體,補血健脾。

潮汕

潮汕人講究立冬進補,認爲立冬日是進補的最佳日子。進補藥膳用的中藥材有人蔘、當歸、枸杞、西洋參、魚膠、鹿茸、冬蟲夏草、茯苓、黃芪等等,藥膳常用的食品有烏雞、鷓鴣、鴿子、鵪鶉、水鴨等。

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蝦仁、紅蘿蔔等做成的香飯,深受潮汕民衆喜愛。營養價值豐富,口感濃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飯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福建

農曆立冬,福建人俗稱“補冬”。在這一天,每一個家庭都要增加營養補品。福建俗語有講,一年補趟趟,不值補立冬。意思就是,這一年無論你吃了多少有營養的補品,也不如這一天吃的來得補。

根據福建人傳統,“補冬”是僅次於春節、元宵節的又一重大節日。認爲在立冬時刻進補效果最佳,有“即使喝水也補”的說法。“補冬”的食物從豬、牛、羊、狗、兔、雞、鴨、鵝、火雞、鴿、鵪鶉等肉類,到鷓鴣、紅膏蟳、鱉、鰻以及水鴨等山珍海味,採用煎、熬、煮、燉等烹飪方式補身子。

南京

立冬是冬季的開始,南京人就愛在這一天吃肚包雞。說起來,這種用豬肚子包住整隻雞烹飪的菜餚,最早興於廣東且有悠久的傳統,但因爲對身體有滋補作用,爲女人坐月子必須吃的一種菜。

過去,南京人做肚包雞,採用的輔料多爲:味精、白胡椒粒、黨蔘、姜、玉竹、五味子、熟地。而浙江嘉興一帶,則喜歡用水發黃豆、八角、小茴香、紹酒、蔥等之類,因此各地所謂的肚包雞,其做法與味道肯定是有差異的。

立冬南北方飲食習俗不同

◆北方立冬吃餃子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爲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爲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我國河東水西“老天津衛”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裏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樵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南方立冬愛吃肉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人在這個進補的最佳時期,進行食補,爲抵禦冬天的嚴寒補充元氣。在冬季應少食生冷,尤其不宜過量的補。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

氣候特點

天文學上把“立冬”作爲冬季的開始,按照氣候學劃分,我國要推遲20天左右才入冬。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我們所處的北半球獲得太陽的輻射量越來越少,但由於此時地表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還不會太冷,但氣溫逐漸下降。在晴朗無風之時,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十月“小陽春”天氣。

熱帶氣旋 強弩之末。

根據統計,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個熱帶氣旋生成。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氣旋,還有可能發展到颱風強度。近55年中,11月份有11個熱帶氣旋在我國沿海登陸,登陸地點主要在臺灣、廣東和海南。如果當年中緯度盛行緯向環流,熱帶氣旋比較活躍,如果中緯度盛行經向環流,也就是冷空氣強,不容易有颱風。

華南秋夏兩季

立冬期間的華南北部,即便寒風掃過,氣溫會迅速回升,晴朗無風之時,常有“十月小陽春,無風暖融融”之說。這裏往往12月纔會進入冬季。

華南南部、臺灣以及以南的海南島等島嶼地區,11月尚未進入冬季。但11月的氣溫也不是很高,最高氣溫一般都在30℃以下。此外,也不排除受強冷空氣的影響,出現強烈降溫的情況,只不過近些年來較少出現。

入冬深秋 易有霜霧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嶺、黃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會陸續出現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嶺以北也會出現初霜。

11月的北方,隨着冷空氣的前鋒移出本地,鋒後的冷空氣團開始向暖的方面變性,如果沒有後續的冷空氣補充,幾天之後,溫度雖回升了,空氣質量卻逐漸變壞。特別是大城市,大氣中積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結合凝結後,形成煙霧或是濃霧,影響着人們的健康和交通運行。在我國西南、江南,水汽條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氣溫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霧出現。

華北初雪 降水多樣

立冬雪景

11月以後,全國各地降水量明顯減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在華北等地往往出現初雪,北京的初雪比較難預報,影響也大,往往需要特別關注。此時,降水的形式出現多樣化:有雨、雪、雨夾雪、霰、冰粒等。當有強冷空氣影響時,江南也會下雪。

西南地區典型的華西連陰雨結束,但相對全國雨水基本都少的情況,它還是雨水偏多的地方。按照西南降水的時間分佈,11月進入了一年中的乾季。西南西北部乾季的特點更加明顯。四川盆地、貴州東部、雲南西南部,11月還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雲南,晴天溫暖,雨天陰冷,流傳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說法。如果遇到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有暖溼氣流呼應,南方地區的過程雨量還會較大。此時,長江以北和華南地區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區要少、不大,對於一年三熟的華南,11月的乾旱,對作物生長仍有負面影響。

氣溫下降 變化明顯

隨着冷空氣的加強,氣溫下降的趨勢加快。北方的降溫,人們習以爲常。從10月下旬開始,先後供暖,人們好在還有一個避寒之地。而對於此時處在深秋“小陽春”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平均氣溫一般爲12℃至15℃。綿雨已結束,如果遇到強冷空氣迅速南下,有時不到一天時間,降溫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畢竟大風過後,陽光照耀,冷氣團很快變性,氣溫回升較快。氣溫的回升與熱量的積聚,促使下一輪冷空氣帶來較強的降溫。此時,令人愜意的深秋天氣接近尾聲,明顯的降溫使這一地區在進入初霜期的同時,也進入了紅葉最佳觀賞期,並在11月底陸續入冬。

立冬的習俗4

一、立冬的由來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爲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爲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人大水爲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爲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爲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

二、廣東立冬的習俗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從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開始到11月22日或23日結束。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一樣,都是農曆上表明一個新季節的開始。習慣上,我國民間常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根據氣象學上連續5日平均氣溫10℃以下爲冬天,連續5日平均氣溫爲10℃—20℃爲秋天來看,廣東在立冬時,仍是真正的秋天。

“立冬補冬”是民間數千年的習俗,一到立冬,廣東人就會結伴去打邊爐吃羊肉,熱熱鬧鬧地開懷大吃;而立冬後,不少人會把珍藏的高麗蔘、鹿茸找出來準備進補。廣東人稱火鍋爲打邊爐。廣東人重湯頭,因此粵式的打邊爐自然也以好的高湯爲底,加上各式海鮮、山珍入味,蘸料則以沙茶醬爲主。

在汕頭每個節氣都講究進食不同應季美食,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立冬進補”和吃板栗炒飯是汕頭特有的習俗。據說立冬當天進補,營養成份會百分之百被人體吸收。進補藥膳用的中藥材有人蔘、當歸、枸杞、西洋參、魚膠、鹿茸、冬蟲夏草、茯苓、黃芪等等,藥膳常用的食品有烏雞、鷓鴣、鴿子、鵪鶉、水鴨等。

在潮汕地區流傳着一句俗語,叫“立冬食蔗無病痛”。潮汕先人認爲在立冬這一天吃了甘蔗,既可以保護牙齒,又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蝦仁、紅蘿蔔等做成的香飯,深受潮汕民衆喜愛。營養價值豐富,口感濃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飯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以前潮汕地區立冬還有吃“炣飯”的習俗,這種食俗在遠古時期就有了。潮汕地區俗諺說“十月十吃炣飯”,十月初是新米上市的時候,加上當時的白蘿蔔、小蒜、新鮮的豬肉等,一道簡單美味的炣飯就做成了。據介紹,“炣”是指烹飪的方式,指用火燒,它體現了潮菜豐富的烹飪方式。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薑母鴨是自1980年代後才流行冬天進補的小吃。店家提供煮熟鴨肉、老薑(薑母)、米酒、胡麻油、中藥藥材包,共同熬煮於顧客桌上瓦斯爐或炭火,食後通體暖暢,頗受歡迎。

三、廣東人立冬養生要點

從“立冬”開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廣東雖然還不冷,但還是要順應自然的變化,入冬以後起居調養都應該以“養藏”爲主。

情志方面,中醫講究入冬後,情志要恬淡安靜、寡慾少求,這樣可以使得神氣內收,利於養藏。冬季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鬱鬱寡歡,改變這種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參加娛樂活動,如跳舞、弈棋、畫畫、練書法、欣賞音樂等,這樣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緒,振奮精神。

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爲重要。入冬後的飲食可以適當厚重,食材以滋陰爲主。冬季宜多喝溫水,養陰的'同時還可以潤燥。此外,還可酌情選擇沙蔘、玉竹、百合、無花果、銀耳、枸杞、甲魚、羅漢果等養陰的食物煲湯或燉煮。

在生活起居方面,建議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睡個懶覺也是可以的,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年輕人要避免夜生活豐富,睡覺過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練起得太早。

冬季晨練時間可以適當推遲,“見太陽才運動”。太陽出來以後氣溫升高,空氣質量也會變好,戶外活動應選擇在上午9時半以後到下午4時之前進行最爲適宜。出汗過多既損傷人體之“陰”,又耗心陽,因此,在冬季鍛鍊身體,要防止運動過度,避免大汗淋漓,以身體微熱爲度。

立冬的習俗5

暖爐會

霜降後寒氣已重,因此各地開爐日期,一般常在農曆十月初。《荊楚歲時記》載:“廬山白鹿洞,遊士輻湊,每冬寒醵金市烏薪爲禦寒之備,號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爲暖爐會。”北平一般在十月七年級燒暖炕,設圍爐,稱之爲開爐節,到第二年二月七年級才撤去暖爐。暖爐多用一種耐燃燒的礦物)砌築,該物比礬石更白,輕暖堅固,後來則用薄鐵做暖爐。《歲時雜記》稱京人十月七年級喝酒,就在爐中烤大塊的肉,圍着火爐,邊飲邊吃,稱之爲“暖爐”。《禮記·月令》記述十月有暖爐會。江蘇崑山、安徽太平、湖北鍾祥等地,也在月初開始用火禦寒,期間有賣糕餅供食或者飲酒舉行暖爐會的。

煎香

香草爲芳草中的一種,用衣袖在草上揮動便會芳香襲人,可縫製成香囊佩戴。焚燒香草可闢瘟疫、祛風瘴以及驅除房屋中的穢氣;佩戴香囊則可解鬱悶;熬湯沐浴可以祛風寒;搽在發間可以闢穢污;以水酒煎制塗於面部,能夠祛黑斑,滋養容顏。蘭慧一類的植物也屬於香草,都是味辛之物,具發散上達之氣,足以闢除穢惡,潤肌肉,散滯結。

採桑葉

桑葉性苦,甘寒,能祛風清熱,涼血明目,以老而經霜的爲佳,取其氣足力厚的特點。此時已人寒冬,得秋季肅殺之氣,桑葉更能泄降肝膽鬱熱。《廣濟方》稱立冬日採桑葉一百二十片,如遇閏年,則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用桑葉煎湯洗眼,能治療各種眼病。其他如《普濟方》《集簡方》都記載有用桑葉治療青盲眼、風眼流淚以及眼紅澀痛的方法。

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熱,屬火,能補元助陽,治療體虛瘦弱,可禦寒益氣,安心止驚,有很強的營養作用。秋冬後的羊肉味道尤爲鮮美。我國除了塞外邊睡,如內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開始吃羊肉,到立春爲止。如浙江的長興等地,農曆八月就已經設店,宰羊出售。有民諺道:,月七年級羊開刀。”一直到過了除夕才停止售賣。沿太湖流域,盛產綿羊。冬令時節,羊肉也是時令之物。

修農具

隆冬時節,農事已畢,農家對所有農具都應該趁閒暇時加以檢查,進行整修。如果發現有損壞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來春貽誤農時。《禮記·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農計擱耕事,修來招,具田器”。所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制肥料

各種植物,除了生長於沼澤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養料,以維持生命。在終年無人的山野,樹木特別繁茂旺盛,正是依賴草木自生的枯枝落葉,日積月累,形成肥料。入冬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區或者家中有園圃的,枯枝敗葉,到處都是,正是農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時候。

迎冬

封建社會,朝廷會舉行郊外迎冬的儀式,並賞羣臣冬衣、撫卹孤寡。

在《呂氏春秋·孟冬》有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裏處迎冬。回來后皇帝要大大賞賜,以安社視,而且要撫卹孤寡。

祭冬神

古時候,立冬時節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騎鐵色的馬,帶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強,字玄冥。《山海經》說他住在北海的一個島上,長相怪異:人面鳥身,耳上掛着兩條青蛇,腳踩兩條會飛的紅蛇。祭祀冬神的場面十分宏大。《史記》上記載,漢朝時要有70個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陰,蟄蟲蓋減……籍斂之時,掩收嘉毅。”意思是說,天冷了,要收藏好糧食。

立冬養生注意事項

1、多“點”水:冬天雖然排汗排尿減少,但維持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正常運作依然需要水分滋養。冬季一般每日補水應很多於20xx~3000毫升。

2、出“點”汗:冬季養生要適當動筋骨,出點汗,這樣才能強身體。鍛鍊身體要動靜結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爲度,汗多泄氣,有悖於冬季陽氣伏藏之道。

3、防“點”病:冬季氣候寒冷,容易誘使慢性病復發或加重,應留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預防大風降溫天氣對機體的不良刺激,備好急救藥品。同時還應重視耐寒鍛鍊,提高禦寒及抗病能力,預防呼吸道疾病發生。

4、調“點”神:冬天寒冷,易使人情緒低落。好方法是根據自身健康狀況選擇一些諸如慢跑、滑冰、跳舞和打球等強度不等的體育活動,這些都是消除煩悶、調養精神的良藥。

5、早“點”睡:“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冒犯寒威。“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因而,冬季養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這樣有益於陽氣潛藏,陰津蓄積;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6、進“點”補:冬季養生要科學進補。陽氣偏虛的人,選羊肉、狗肉、雞肉等。氣血雙虧的人,可用鵝肉、鴨肉、烏雞等。不宜食生冷燥熱的人,選用枸杞子、紅棗、木耳、黑芝麻、核桃肉等。藥補則一定要遵醫囑,一人一法。冬令進補時,爲使胃腸有個適應過程,好先選用紅棗燉牛肉、花生仁加紅糖,也可煮些生薑大棗牛肉湯,以調整脾胃功能。

7、護“點”腳:冬季健腳即健身。天天堅持用溫熱水洗腳,好同時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天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早晚堅持搓揉腳心,以增進血液循環。

8、早“點”睡:唐代着名醫學家孫思邈說:“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冒犯寒威。”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因而,冬季養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這樣有益於陽氣潛藏,陰津蓄積;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立冬吃什麼好對身體有好處

1.豆製品

豆製品及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鐵、胡蘿蔔素、維生素、鋅、硒等。有補虛清熱、解毒、生津潤燥、清熱等功效。適用於消化不良、易感冒、營養欠佳的人羣。

2.菌菇類

菌菇中的多糖類有明顯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還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如銀耳含有17種氨基酸、鈣和各種維生素等,有滋陰潤肺、生津養胃的作用;香菇、蘑菇所含的多糖類化合物有抑菌、預防佝僂病及貧血的作用。

3.山藥

含有鈣、磷、糖、維生素及皁甙等。有健脾補肺、固腎、滋養強壯作用。對平時脾胃虛弱、免疫力低下的人適用。

4.番茄

含有多種抗氧化強效因子,如其中含有的番茄紅素、胡蘿蔔素、維生素E和維生素C,可提高免疫力,修補受損的細胞,保護細胞不受損害,並能降低兒童因嚴重腹瀉而導致的死亡率。烹飪番茄時加少許橄欖油,可使番茄紅素更多地被人體吸收。

5.棗

含有糖、鈣、磷、鐵、維生素C等,是“天然的維生素丸”。具有補益脾胃、養血安神、保肝、抗變態反應等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神疲乏力、易感冒的人羣。

6.鵪鶉蛋

富含高質量蛋白質、磷、鈣、鐵等。具有補益氣血、強身健腦等作用。適用於營養不良、易感冒的人羣。

7.青魚

青魚肉中含有核酸及鋅等微量元素。有補氣化溼、養胃醒脾、增強體質的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弱、體弱多病的人羣。

8.薏米

又稱苡仁、米仁。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B等。有健脾止瀉、利水滲溼及提高免疫力作用。適用於易感冒、口臭、舌苔膩的人羣。

立冬的習俗6

立冬的習俗有哪些:迎冬

封建社會,朝廷會舉行郊外迎冬的儀式,並賞羣臣冬衣、撫卹孤寡。

在《呂氏春秋·孟冬》有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裏處迎冬。回來后皇帝要大大賞賜,以安社視,而且要撫卹孤寡。

立冬的習俗有哪些:立冬祭冬神

古時候,立冬時節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騎鐵色的馬,帶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強,字玄冥。《山海經》說他住在北海的一個島上,長相怪異:人面鳥身,耳上掛着兩條青蛇,腳踩兩條會飛的紅蛇。祭祀冬神的場面十分宏大。《史記》上記載,漢朝時要有70個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陰,蟄蟲蓋減……籍斂之時,掩收嘉毅。”意思是說,天冷了,要收藏好糧食。秋收冬藏。

立冬的習俗有哪些:北方餃子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爲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爲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立冬的習俗有哪些:南方熱補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立冬的習俗7

立冬飲食習俗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句話對於北方的朋友來說應該都非常熟悉,但對南方的朋友可能就比較迷惑。其實意思很簡單,您仔細看看那兩邊翹翹,中間圓滾滾的餃子,長的是不是有點像咱身體上的某個器官?

沒錯,就是耳朵。據說,這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着。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紛紛被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於是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牀實踐,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麪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爲“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麪餃”。

由此,這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一來是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名醫,再來,咱不是還有句老話,叫做“吃啥補啥”嗎,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來,冬天到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裏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

立冬吃餃子恰是“交子之時”

“交子之時”的“交”就是交替、交接、交換的意思。您想啊,這餃子一般都什麼時候吃啊?立冬、大年三十,這可都是新舊兩個東西交接的時候啊。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的交接,而立冬則是秋天和冬天交接的時節,所以,“交”子之時的餃子是不能不吃。

立冬養生的注意事項

1、背部保暖可助藏陽氣

立冬的養生應做到精神安靜,精神上要豁達樂觀、合理用腦、保持良好心態。要保護陽氣,不過度消耗陰精。在起居調養上要有規律,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睡眠,避免過度勞累,並注意背部保暖纔有利於陽氣潛藏。同時還要適度運動,如做操、散步等。要節慾保精,減少房事。

2、吃牛羊肉少食海鮮

立冬後,人們在飲食上依然要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的食物,如桑葚、桂圓、甲魚、黑木耳等。

飲食宜清淡,要多吃熱量較高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來避免維生素缺乏,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牛肉、羊肉、烏雞、豆漿、牛奶、蘿蔔、青菜、木耳、豆腐、芹菜、白蘿蔔、土豆、大白菜、菠菜、蘋果、桂圓等都是立冬後比較適宜的飲食。此外,冬季養生可以多吃堅果,堅果是指油脂多的種子類食物,如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等。同時,要少吃海鮮等寒性食物,不宜吃肥膩或過鹹的食品,少吃脂肪、糖含量多的食品。如果要食療,可食用黑芝麻粥、蟲草老鴨湯等,可以補益肝腎、滋陰助陽。

3、多出點汗防止疾病

冬季養生要適當動筋骨,出點汗,這樣才能強身體。鍛鍊身體要動靜結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爲度,汗多泄氣,有悖於冬季陽氣伏藏之道。

冬季氣候寒冷,容易誘使慢性病復發或加重,應留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預防大風降溫天氣對機體的不良刺激,備好急救藥品。同時還應重視耐寒鍛鍊,提高禦寒及抗病能力,預防呼吸道疾病發生。

4、保護好腳早點睡

冬季健腳即健身。天天堅持用溫熱水洗腳,最好同時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天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早晚堅持搓揉腳心,以增進血液循環。

唐代着名醫學家孫思邈說:“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冒犯寒威。”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因而,冬季養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這樣有益於陽氣潛藏,陰津蓄積;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立冬養生飲食原則

注意補充維生素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個冬季過後,人體出現維生素不足,如缺乏維生素C,並因此導致人發生口腔潰瘍、牙根腫痛、出血、大便祕結等症狀。那麼人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還有維生素A,紅心甘薯還含較多的胡蘿蔔素。多吃薯類,不僅可補充維生素,還有清內熱的作用。

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還應選擇圓白菜、心裏美蘿蔔、白蘿蔔、胡蘿蔔、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這些蔬菜中維生素含量均較豐富,要經常調換品種,合理搭配,補充人體維生素需要。

飲食要增苦少鹹

冬天腎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鹹味食品,腎氣會更旺,從而極大傷害心臟,使心臟力量減弱,影響人體健康。

因此,在冬天裏,要少食用鹹味食品,以防腎水過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補益心臟,增強腎臟功能,常用食物如:檳榔、橘子、豬肝、羊肝、大頭菜、萵苣、醋、茶等。

補冬不可盲目“進補”

在補冬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進補時,要使腸胃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做引補,一般來說,可先選用燉牛肉紅棗、花生仁加紅糖,亦可煮些生薑大棗牛肉湯來吃,以調整脾胃功能。

冬季喝熱粥也是養生的一個好選擇。如吃“臘八粥”有助於增加熱量和營養功能。小麥粥有養心除煩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養陰、蘿蔔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養陰固精、茯苓粥可健脾養胃、大棗粥可益氣養陰等等。

立冬的習俗8

立冬的時間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較爲靠後的一個節氣,時間一般都在11月份的7號到8號之間。發展至今,立冬已經不止是一個簡單的傳統節氣了,也是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之一了。

立冬養生攻略七個“點”

1、多點水

立冬雖然排汗排尿減少,但維持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正常運作依然需要水分滋養。立冬一般每日補水應很多於20xx~3000毫升。

2、出點汗

立冬養生要適當動筋骨,出點汗,這樣才能強身體。鍛鍊身體要動靜結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爲度,汗多泄氣,有悖於立冬陽氣伏藏之道。

3、早點睡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說:"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歸,冒犯寒威。"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因而,立冬養生要保證充足的睡眠,這樣有益於陽氣潛藏,陰津蓄積;立冬後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4、護點腳

立冬健腳即健身。天天堅持用溫熱水洗腳,最好同時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天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早晚堅持搓揉腳心,以增進血液循環。

5、防點病

立冬氣候寒冷,容易誘使慢性病復發或加重,應留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預防大風降溫天氣對機體的不良刺激,備好急救藥品。同時還應重視耐寒鍛鍊,提高禦寒及抗病能力,預防呼吸道疾病發生。

6、調點神

立冬寒冷,易使人情緒低落。最好方法是根據自身健康狀況選擇一些諸如慢跑、滑冰、跳舞和打球等強度不等的體育活動,這些都是消除煩悶、調養精神的良藥。

7、點補立

冬養生要科學進補。陽氣偏虛的人,選羊肉、狗肉、雞肉等。氣血雙虧的人,可用鵝肉、鴨肉、烏雞等。不宜食生冷燥熱的人,選用枸杞子、紅棗、木耳、黑芝麻、核桃肉等。藥補則一定要遵醫囑,一人一法。冬令進補時,爲使胃腸有個適應過程,最好先選用紅棗燉牛肉、花生仁加紅糖,也可煮些生薑大棗牛肉湯,以調整脾胃功能。

釀黃酒

立冬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是個重要的節日,歷朝歷代的帝王一般都要率領文武百官到都城北郊設壇祭祀,這是禮儀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民間則更注重立冬的吉祥意義,家人平安,子孫綿延。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爲“冬釀”,祈求福祉。

過去立冬,河南、江蘇、浙江一帶民間還有用各種香草、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的活動,稱爲“掃疥”,以求治癒疾病,保證身體健康過冬。

倭瓜餃子涮羊肉

冬季草木凋零,萬物閉藏,人的飲食養生也進入“藏”的階段,即進補。俗話說:“冬天進補,春天打虎。”“補”是冬季食俗一大特點。

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天津的人們立冬講究吃餃子。餃子來源於“交子之時”,立冬是秋冬之交,所以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有的地方立冬有吃南瓜或軟棗的風俗,在天津河東“老天津衛”聚居地,人們吃倭瓜餡的餃子。

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裏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立冬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跟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至於清代宮廷,立冬的規矩是吃涮羊肉,因羊肉屬溫補,有利五臟,五臟熱了,自然就可以抵禦冬季的寒冷。

後來民間也熱衷此道。老北京的涮鍋講究銅鍋炭火,湯底澄清,只需加入薑片、蔥段等。炭火燒得鍋裏清湯滾熱,拿着筷子夾着紅白相間、薄而不散的羊肉片,在湯裏這麼一涮,肉色一白就放在冷的麻醬料裏那麼一蘸,入口即化,醬香肉香合二爲一。

熬草根湯,舂交冬餈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爲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製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後,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製。草根品種衆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但都躲不開補腎、健胃、強腰膝的功能。

這一天,漳州的鄉村人家要舂“交冬餈”慶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後倒入石臼,舂得韌韌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細細地揉成團;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細細的,與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餈粑滾以白糖花生粉,擺放在大海碗裏。食用時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餈”。做好“交冬餈”,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謝他慷慨的給予。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溼寒,減少疾病的發生。

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鬱滯不通的陽氣隨着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南京人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爲了入冬後的健康,南京人此時也學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蔥。

不過南京人畢竟是南方人,吃起生蔥遠沒有北方人那樣豪爽瀟灑,但也不失勇敢和睿智。只要一到立冬時節,家裏的餐桌上就多了個小碟子,平時裏面只留有香醋什麼的,可一到開餐前主婦們就會添上綠白相間的剁碎的蔥末,再滴上誘人的香油。再有燒肉、燒魚裝盤後不忘特意撒滿一層南京特有的香蔥,要想吃魚或肉那鮮蔥花就一併下肚子了,既吃了美食,青白玉般的蔥兒又送來冬季裏的健康。

立冬食蔗齒不痛

立冬意味着進入寒冷的季節,人們傾向進食可以驅寒的食物。上述不論南瓜糯米,還是羊肉大蔥,在傳統養生學中都屬於溫熱的食物。在汕頭,人們立冬吃用蓮子、香菇、板栗、蝦仁、紅蘿蔔等做成的香飯。這些也都是溫熱的食物。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

在北方,冷空氣勢力較強,常頻頻南侵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寒潮。可見,一過立冬,我國就進入了寒冷的季節,且此節氣在北方水已經能結成冰。

二候地始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立冬之時,便是冰凍之始。此時,北方的秋收早已結束,空曠的原野上,裸露出一片片紅黃的土地。一場雨下來,經過霜凍,泥土的表層,往往出現一層薄冰。一腳踩上去,“咯吱”作響。

三候“雉入大水爲蜃”

雉是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爲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爲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結語:

其實我們傳統節日中,像立冬這樣有趣的日子有很多。從前流傳至今的傳統文化,是不可替代的。

立冬的習俗9

立冬爲什麼吃餃子

據傳說,餃子這一事物,有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民間有“每逢交子之時,餃子不能不吃”的飲食習俗。於是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就會賣得很火。

立冬補冬補嘴空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北方有“立冬補冬,補嘴空”的諺語。立冬節氣,人體需要“進補”,而餃子在製作種類、營養、味道等方面可以勝任此要求。在北方地區,人們喜歡用餃子來作爲立冬進補食物。

這些包餃子的講究你知道麼

關於怎麼樣包餃子,也是很講究的,你知道爲什麼老人總是說“和餃子餡”要順着一個方向攪嗎?

攪拌時始終順着一個方向攪拌,這樣有利於蔥姜水浸入餡料,使餡料鬆軟。肉餡調好後有些鬆軟,可放入冰箱稍凍一下,包餃子時會較爲容易。

據說,不同餡的餃子,有不同的寓意哦!白菜餡:百財之意;香菇餡:鼓財之意;芹菜餡:勤財之意;韭菜餡:久財之意;豬肉餡:住財之意;魚肉餡:餘財之意;羊肉餡:洋財之意;牛肉餡:牛財之意……

立冬的習俗10

立冬之養生--- 飲食起居以“養藏”爲主

“立冬”節氣過後,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從中醫養生的角度,起居調養應以“養藏”爲主,建議早睡晚起,飲食上多吃滋陰的食物,可以開始適當進補。

起居:早睡晚起 晨練推遲

在生活起居方面,洪敏建議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睡個懶覺也是可以的,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年輕人要避免夜生活豐富,睡覺過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練起得太早。

情志:恬淡安靜 暢快心情

從“立冬”開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主任中醫師洪敏說,有些地區雖然還不冷,但還是要順應自然的變化,入冬以後起居調養都應該以“養藏”爲主。

情志方面,中醫講究入冬後,情志要恬淡安靜、寡慾少求,這樣可以使得神氣內收,利於養藏。冬季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鬱鬱寡歡,改變這種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參加娛樂活動,如跳舞、弈棋、畫畫、練書法、欣賞音樂等,這樣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緒,振奮精神。

飲食:以滋陰潤燥爲主

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爲重要。洪敏建議,入冬後的飲食可以適當厚重,食材以滋陰爲主。中醫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因爲秋冬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順應這個趨勢養陰,效果要比其他時候要好。好比一株乾渴的鮮花,春夏養陰猶如中午澆花,澆下去的水分會被蒸發掉一大半,而秋冬養陰就如同傍晚澆花,同樣多的水分不但不會被蒸發,還可兼得晨露的滋養。

水爲陰氣之源。因此,冬季宜多喝溫水,養陰的同時還可以潤燥。此外,還可酌情選擇沙蔘、玉竹、百合、無花果、銀耳、枸杞、甲魚、羅漢果等養陰的食物煲湯或燉煮。

藥補:膏方進補未必適宜

冬令進補,是國人數千年的習俗。立冬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又是人們進補的好時期。每逢這天,南北方人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

近年來,膏方進補非常流行。膏方是把藥材煲成湯藥後加入蜂蜜等材料調味,並製成膏狀,因爲口感好,服用方便,越來越受到歡迎。膏方最早流行於自江浙一帶,近年來在廣東也有越來越多人選擇膏方進補了。洪敏提醒,膏方一般來說比較滋膩,易生溼,而南方的地理和氣候特點讓人非常容易惹溼,因此,膏方進補在南方並非人人適宜。她建議,在選擇膏方進補前,一定要諮詢過醫生,辨明體質後再做決定。

運動:戶外運動要謹慎

很多人認爲,立冬後天冷了,要開始堅持多運動,才能提高免疫力,增強體質,避免生病。其實這種觀點專家們並不認同。

立冬後,人的免疫力和體質會下降,從而進入一個相對低谷階段,經常鍛鍊確實能提高抵禦各種疾病入侵的能力,從這方面來說,冬天提倡多運動是對的。但是,在冬天還像春夏一樣大運動量過度運動,並非明智選擇。

不少人在健康房猛練器械,劇烈運動後大汗淋漓,脫下外套散熱,再繼續運動,最後到淋浴房沖涼。還有部分運動狂熱者,入冬後依然每天一大早身穿薄薄的單衣在瑟瑟寒風中活動,但運動過量,流汗過多,冷風一吹,就埋下受涼、感冒的隱患。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如今,晨跑、瑜伽等諸多頗爲時尚的運動項目早已成爲白領人羣“健康菜單”中的“主菜”。不過,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專家宋經中教授強調,冬季運動要注意“冬藏”,不可再像春夏鍛鍊一樣再大汗淋漓了。

立冬的習俗11

立冬節氣的來歷

“立冬”節氣,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爲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着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節氣的習俗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羣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樣,立冬日天子也要舉行迎冬的儀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訴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開始沐浴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裏處迎冬。回來後天子要賞死事以安社稷,並且要撫卹孤寡。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燒葷香”5-7天,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時序進入冬令,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古人認爲天轉寒冷,要補充身體營養。食人蔘、鹿茸、狗肉、羊肉及雞鴨燉八珍等。是較流行的補冬方式。也有的中藥店推出十全大補湯,即用十種滋補的中藥燉雞或其它肉類做成的補品。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我國北方,人們則吃餃子。因爲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天津最有特點的就是倭瓜餃子。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裏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節氣代表什麼

立冬代表什麼:有寒潮、降溫等冷空氣活動

立冬節氣,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已完全建立。此時高空西風南支波動的強弱和東移,對江淮地區降水天氣影響很大。當亞洲區域成緯向環流,西風南支波動偏強時,會出現大範圍陰雨天氣。此外,緯向環流結束和經向環流也會建立,並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溫等冷空氣活動。

立冬代表什麼:降水稀少農作物越冬期

立冬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中國北方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中國江淮地區的“三秋”已接近尾聲,中國江南則需搶種晚茬冬麥,趕緊移栽油菜,中國南部則是種麥的最佳時期。另外,立冬後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中國此時開始注重林區的防火工作。

立冬節氣養生注意事項

飲食養生

飲食應以滋陰潛陽,增加熱能爲主,提高人體抵抗力。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等食物,防冷禦寒,增強身體免疫力。如:牛羊肉、雞蛋、魚類、核桃、牛奶等,蔬菜水果如梨、蘿蔔、大白菜、柑橘等,切忌食用辛辣、油膩和寒溼類的食物。

起居養生

起居應“早睡晚起”,早睡可以保養人體陽氣,保持身體的熱量,規避嚴寒,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機能;晚起可養人體陰氣,躲避嚴寒。由於室內外溫差大,易消耗人體陽氣,引發疾病。所以,要養成早睡晚起的習慣,注意防寒保暖,減少冷空氣對身體的刺激。此外,穿衣要適度,不要過少過薄或過多過厚。

運動養生

俗話說:“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運動養生可調節人體生理功能,改善微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改善神經系統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可進行打球、散步、慢跑、太極拳等運動。但運動要適當,不要過度或大汗淋漓,使人體受寒引發感冒等疾病。

情志養生

立冬調養主要是“藏”,要保持精神安靜,狀態良好,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首先要控制自身情緒,避免情緒緊張、易怒、抑鬱等;其次要多參加娛樂活動,如唱歌、跳舞、健身操等文體活動。

暖腳養生

俗話說:“寒從腳下生。”腳部一旦受寒,可引起體內毛細血管收縮,使人體抵抗力下降,引發疾病。所以,健身先健腳,每晚睡前用熱水(40℃左右)泡腳30分鐘,有助於睡眠,消除疲勞,舒筋活絡,促進血液循環,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但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不宜用熱水泡腳,以免誘發原有疾病。

養生防疾病

1、心腦血管疾病:立冬後天氣寒冷,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特別是中老年人對寒冷天氣變化適應能力差,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所以,日常注意防寒保暖,適當外出活動,加強身體鍛鍊,以適應環境的變化,提高禦寒及抗病能力。

2、感冒:冬季天氣寒冷,人體受冷空氣刺激,易引發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如咳嗽、打噴嚏、流鼻涕、咽喉痛等呼吸道症狀。因此,要保持居室內空氣流通,溫度適宜,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多飲水,增強肌體代謝能力;感冒流行季節,儘量少到人流量多的公共場所。

3、胃病:胃病需患者注意保暖,避免受到寒冷刺激,使胃腸發生痙攣導致胃病。飲食以清淡、少食多餐爲主,不吃生冷辛辣等食物,不要暴飲暴食。

立冬的習俗12

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立冬節日。立冬是中國傳統節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爲冬季的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

中國民間流傳着許多關於立冬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下面是漢魏時期關於立冬的一個歷史故事,同學們可以一起來了解一下。平時在寫作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

農曆十月,作爲節氣點的立冬,就在這個月份。它不僅是收穫祭祀與豐年宴會隆重舉行的時間,也是寒風乍起的季節。有“十月朔”、“秦歲首”、“寒衣節”、“豐收節”等習俗活動。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其確定的依據是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爲準,在公曆的11月7、8日。此時,在北半球,正是“水結冰,地始凍”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卻是小陽春的天氣。

立冬是十月的大節,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羣臣迎接冬氣,對爲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卹,請死者保護生靈,鼓勵民衆抵禦外敵或惡寇的掠奪與侵襲,在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爲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

立冬習俗有的改了,也有沿襲至今的。卜歲霞浦叫“問苗”,這天農民相率到龍首山的舍人宮田祖前卜問來年的豐歉,舉行豐收聯歡晚宴,有些鄉村演戲謝神慶豐收。“立冬”日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稱“補冬”。畲族登山、巡田,到神廟卜歲稱爲“探寶。

1937年全國人民奮起抗日.在寒風乍起的日子,霞浦城關轟轟烈烈開展募寒衣活動,歌唱着《流亡三部曲》、《寒衣曲》,那悲壯的蒼涼的歌聲,牽動着幹萬人的心,沿街民衆無不涕淚縱橫,紛紛捐物、捐款。寒衣節裏的壯舉,己時過70多年了,霞浦人民那豪情滿懷的熱烈場面,至今仍歷歷在目。

立冬的習俗13

南方立冬有什麼習俗

1、吃餈粑

按照江浙一帶的傳統,冬至會舂餈粑,參與的人非常多,很隆重。在雲南,冬至也有吃餈粑的習俗。而每逢祭祖或重大節日,或紅白喜事,都要做餈粑,因此,在老家把餈粑叫“大餈”,如今常見的湯圓就有些不屑的被稱做“小餈”。

2、吃甜丸

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餚,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農家主婦紛紛舂糯米粉(今多爲機械輾制),有的互通有無,饋贈親友。

冬至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圍坐在竹葫或大盤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攪搓成的粉團,以兩隻手搓成彈珠一樣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徵着歲暮之際全家人圓圓滿滿。有的“冬至丸”還加以橙糕、瓜冊糖、豆砂等作餡料,俗稱“鴨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取“公孫丸”好兆頭。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

3、吃湯圓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爲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爲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爲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4、吃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臘味已經再也不僅僅只有臘腸,臘魚、臘肉、臘鴨、臘雞等也被搬上了餐桌,那一煲煲油汪汪、香噴噴的臘味煲仔飯更是輕易地俘虜人們那顆不斷追求美味食物的心。

5、吃九層糕

臺灣還保存着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冬節“補冬”在臺灣也成俗。冬節前日,晚飯過後,各家在廳堂搓圓。古例搓圓時禁忌口出不祥語。搓圓仔後要補冬,米糕是補品之一,甜米糕要加龍眼乾肉,鹹米糕有羊肉糕及紅米糕。補品還有雄番鴨、公雞、豬肚鱉燉八珍或十全大補。

6、吃年糕

年糕年糕,年高年高。吃年糕,就是討一個“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頭。從清末民初起,杭州人到了冬至這一天,都要吃年糕。聽過最極致的吃法,是一天三頓,一頓不落,年糕變着法兒地吃出花樣: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蒸年糕,中午是油冬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裏蕻、肉絲、筍絲湯年糕。

7、吃紅豆糯米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立冬晴好還是下雨好

說法1:立冬是好兆頭,可能有瑞雪的意思

立冬忌無雨。有句老話:“重陽無雨立冬晴,立冬無雨一冬晴”。

說法2:立冬無雨一冬晴,立冬落雨一冬落

俗話說,立冬無雨一冬晴,立冬落雨一冬落(指冬季不好)。“立冬北風冰雪,立冬南風無雨雪”等等。儘管古代諺語只是經驗的總結,遠未達到準確的現代預測,但是用一句話預測整個冬季的寒冷和溫暖無疑太困難了,但是諺語並非完全沒有根據。

在古代氣象諺語中,通常使用冬季初的天氣來預測此冬季的天氣趨勢。例如,“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陰一冬溫。”這意味着立冬的日子晴朗,整個冬天將非常寒冷。相反,今年冬天不太冷。另外,“立冬無雨一冬晴,立冬有雨一冬雨”,“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這預示了冬天的降雨。

立冬有什麼忌諱

1、忌日曬過長:過久的日曬會消減人的水五行,減少財運。在健康方面,會損傷皮膚,破壞人體的自然屏障,使大氣中有害的化學物質、微生物侵襲人體,造成感染,還可引起視力減退。

2、忌活動過劇:劇烈的運動過後心跳容易加速,血壓升高,這個季節裏特別容易發生危險。所以最好立冬過後一般人不要選擇劇烈運動。

3、忌外出過早:冬季的早晨,室外是一天溫度最低的時候,不僅外出最易引起感冒,而且陰氣比較重,非上班人士最好選擇上午10點以後到室外鍛鍊。上班人士注意添衣保暖,調節運勢。

4、忌洗浴過長:冬天陰氣比較重,立冬後洗浴過長會削減人的陽氣,並且冬季空氣乾燥寒冷,許多老年皮膚乾燥脫屑、瘙癢,所以不宜長時間泡在水裏。

5、忌“小疾”不治:立冬後天氣寒冷,人容易遇感冒、咳嗽、頭疼、心慌等“小疾”,又是在冬季,必須及時治療,以防患於未然。不要因爲一時疏忽,就積累下老毛病。

立冬的習俗14

立冬傳統習俗

暖爐會

霜降後寒氣已重,因此各地開爐日期,一般常在農曆十月初。《荊楚歲時記》載:“廬山白鹿洞,遊士輻湊,每冬寒醵金市烏薪爲禦寒之備,號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爲暖爐會。”北平一般在十月七年級燒暖炕,設圍爐,稱之爲開爐節,到第二年二月七年級才撤去暖爐。暖爐多用一種耐燃燒的礦物)砌築,該物比礬石更白,輕暖堅固,後來則用薄鐵做暖爐。《歲時雜記》稱京人十月七年級喝酒,就在爐中烤大塊的肉,圍着火爐,邊飲邊吃,稱之爲“暖爐”。《禮記·月令》記述十月有暖爐會。江蘇崑山、安徽太平、湖北鍾祥等地,也在月初開始用火禦寒,期間有賣糕餅供食或者飲酒舉行暖爐會的。

煎香

香草爲芳草中的一種,用衣袖在草上揮動便會芳香襲人,可縫製成香囊佩戴。焚燒香草可闢瘟疫、祛風瘴以及驅除房屋中的穢氣;佩戴香囊則可解鬱悶;熬湯沐浴可以祛風寒;搽在發間可以闢穢污;以水酒煎制塗於面部,能夠祛黑斑,滋養容顏。蘭慧一類的植物也屬於香草,都是味辛之物,具發散上達之氣,足以闢除穢惡,潤肌肉,散滯結。

採桑葉

桑葉性苦,甘寒,能祛風清熱,涼血明目,以老而經霜的爲佳,取其氣足力厚的特點。此時已人寒冬,得秋季肅殺之氣,桑葉更能泄降肝膽鬱熱。《廣濟方》稱立冬日採桑葉一百二十片,如遇閏年,則多采十片,每次用十片。遇到需洗眼睛的日子,用桑葉煎湯洗眼,能治療各種眼病。其他如《普濟方》《集簡方》都記載有用桑葉治療青盲眼、風眼流淚以及眼紅澀痛的方法。

吃羊肉

羊肉性甘,大熱,屬火,能補元助陽,治療體虛瘦弱,可禦寒益氣,安心止驚,有很強的營養作用。秋冬後的羊肉味道尤爲鮮美。我國除了塞外邊睡,如內蒙古、西藏等地,一般都在深秋開始吃羊肉,到立春爲止。如浙江的長興等地,農曆八月就已經設店,宰羊出售。有民諺道:,月七年級羊開刀。”一直到過了除夕才停止售賣。沿太湖流域,盛產綿羊。冬令時節,羊肉也是時令之物。

修農具

隆冬時節,農事已畢,農家對所有農具都應該趁閒暇時加以檢查,進行整修。如果發現有損壞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來春貽誤農時。《禮記·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農計擱耕事,修來招,具田器”。所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制肥料

各種植物,除了生長於沼澤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養料,以維持生命。在終年無人的山野,樹木特別繁茂旺盛,正是依賴草木自生的枯枝落葉,日積月累,形成肥料。入冬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區或者家中有園圃的,枯枝敗葉,到處都是,正是農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時候。

迎冬

封建社會,朝廷會舉行郊外迎冬的儀式,並賞羣臣冬衣、撫卹孤寡。

在《呂氏春秋·孟冬》有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裏處迎冬。回來后皇帝要大大賞賜,以安社視,而且要撫卹孤寡。

祭冬神

古時候,立冬時節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騎鐵色的馬,帶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強,字玄冥。《山海經》說他住在北海的一個島上,長相怪異:人面鳥身,耳上掛着兩條青蛇,腳踩兩條會飛的紅蛇。祭祀冬神的場面十分宏大。《史記》上記載,漢朝時要有70個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陰,蟄蟲蓋減……籍斂之時,掩收嘉毅。”意思是說,天冷了,要收藏好糧食。

立冬的禁忌有哪些

忌外出過早

冬季的早晨,室外是一天溫度最低的時候,不僅外出最易引起感冒,而且陰氣比較重,非上班人士最好選擇上午10點以後到室外鍛鍊。上班人士注意添衣保暖,調節運勢。

忌日曬過長

立冬後少有暖陽,一些朋友會貪婪於日曬。過久的日曬會消減人的水五行,減少財運。在健康方面,會損傷皮膚,破壞人體的自然屏障,使大氣中有害的化學物質、微生物侵襲人體,造成感染,還可引起視力減退。

忌洗浴過長

冬天陰氣比較重,立冬後洗浴過長會削減人的陽氣,並且冬季空氣乾燥寒冷,許多老年皮膚乾燥脫屑、瘙癢,誤以爲是由於不清潔所致,於是每天洗浴一次,結果越洗皮膚越乾燥脫屑更多。2—3天洗浴一次最宜。

忌活動過劇

心臟五行屬火、腎臟五行屬水,在水旺的冬季,心臟或者腎臟不好的朋友要注意心和腎的保養。適當的體育運動是強身健體,但劇烈的運動過後心跳容易加速,血壓升高,這個季節裏特別容易發生危險。所以最好立冬過後一般人不要選擇劇烈運動。

忌“小疾”不治

立冬後天氣寒冷,人容易遇感冒、咳嗽、頭疼、心慌等“小疾”,又是在冬季,必須及時治療,以防患於未然。不要因爲一時疏忽,就積累下老毛病。

心臟和腎臟不好需養護

心臟五行屬火、腎臟五行屬水,在旺水當令的冬季,心臟或腎臟不好的朋友,定要多加小心,注意養生。老年的朋友要注意添衣保暖,風大的時候儘量避免鍛鍊、出門等,加強自我保護。

近期避免事業調整

很多朋友在年底前後,打算“折騰一下”,或者是調整工作單位,或者是打算創業、投資等,還有的已經在爲明年的計劃着手,這些朋友還是要提醒你們慎重一下,從自然規律上說,這個季節是“冬藏”的季節,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最好再多方運籌一下爲好,因爲這個時候一旦運勢不暢,很容易出現“青黃不接”或者“白忙活一年”的情況。

八字水、木爲忌神者需注意

水旺的冬季無疑對八字五行水、木爲忌神的朋友,是非常不利的,忌神當令的時間段,容易事事不順,情緒、運氣以及思維狀態等等都會處於低谷,因而覺得處處受制,此時要倍加小心,時刻提醒自己,遠離是非,即使遇到問題,先沉靜下來想辦法,不要發脾氣鬧矛盾,這樣只會使事態更加惡化。

立冬養生飲食要點

1、鹹味食物補益陰血

我們根據中醫說的,“秋冬養陰,冬季養腎”的原則,冬季飲食就可以適量地吃一些鮮味的食物,比如,海帶、紫菜以及海蜇等,它們也有補益陰血等好處。

2、進補前先引補

立冬後進補要給腸胃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所以要做好引補。比如食用性質溫和的花生紅棗湯、生薑燉牛肉等。此外,冬季喝熱粥也是養生的好選擇。小麥粥可以養心除煩,芝麻粥可以益精養陰,蘿蔔粥可以消食化痰,茯苓粥可以健脾養胃。

3、多溫熱

天冷的時候,適量增加蛋白質、脂肪以及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吸入,對抵禦低溫很有好處。例如多吃一些糯米、高粱、栗子、大棗、核桃仁、桂圓、韭菜、南瓜、生薑、牛肉、羊肉等溫熱性質的食物。

4、增加維生素A、C的攝取

增加維生素A、C的攝取,可以增強對寒冷的適應能力。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的肝臟、胡蘿蔔、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於新鮮水果和蔬菜。此外,冬天多吃點辣椒,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還能增進食慾。

立冬的習俗15

立冬飲食習俗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句話對於北方的朋友來說應該都非常熟悉,但對南方的朋友可能就比較迷惑。其實意思很簡單,您仔細看看那兩邊翹翹,中間圓滾滾的餃子,長的是不是有點像咱身體上的某個器官?

沒錯,就是耳朵。據說,這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的餃子跟現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後和湯一起盛在碗裏混着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後,餃子才變得和現在一樣。餃子的原名據稱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至今還在我國民間流傳着。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陽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紛紛被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於是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牀實踐,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麪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爲“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麪餃”。

由此,這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一來是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名醫,再來,咱不是還有句老話,叫做“吃啥補啥”嗎,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來,冬天到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裏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

立冬吃餃子恰是“交子之時”

“交子之時”的“交”就是交替、交接、交換的意思。您想啊,這餃子一般都什麼時候吃啊?立冬、大年三十,這可都是新舊兩個東西交接的時候啊。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的交接,而立冬則是秋天和冬天交接的時節,所以,“交”子之時的餃子是不能不吃。

立冬節氣的禁忌

1、忌日曬過長:過久的日曬會消減人的水五行,減少財運。在健康方面,會損傷皮膚,破壞人體的自然屏障,使大氣中有害的化學物質、微生物侵襲人體,造成感染,還可引起視力減退。

2、忌活動過劇:劇烈的運動過後心跳容易加速,血壓升高,這個季節裏特別容易發生危險。所以最好立冬過後一般人不要選擇劇烈運動。

3、忌外出過早:冬季的早晨,室外是一天溫度最低的時候,不僅外出最易引起感冒,而且陰氣比較重,非上班人士最好選擇上午10點以後到室外鍛鍊。上班人士注意添衣保暖,調節運勢。

4、忌洗浴過長:冬天陰氣比較重,立冬後洗浴過長會削減人的陽氣,並且冬季空氣乾燥寒冷,許多老年皮膚乾燥脫屑、瘙癢,所以不宜長時間泡在水裏。

5、忌“小疾”不治:立冬後天氣寒冷,人容易遇感冒、咳嗽、頭疼、心慌等“小疾”,又是在冬季,必須及時治療,以防患於未然。不要因爲一時疏忽,就積累下老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