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包糉子的日記(精選10篇)

一天的時間即將結束了,今天一定有不少的收穫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日記了。好的日記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包糉子的日記(精選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包糉子的日記(精選10篇)

  端午節包糉子的日記1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在這個古老的節日裏,人們包糉子、賽龍舟,處處洋溢着濃濃的節日氣氛。在我們家的端午節可都是充實又溫馨的哦!

提前幾天媽媽就買好了糉葉、紅棗、花生、還有香腸。全家起了個大早開始包糉子,包糉子看起來簡單,包起來可有點難了,我好不容易包出了一個糉子,卻像個“受傷的兵”,東倒西歪,好不容易扶起來又倒下了。媽媽看看不像樣子的糉子拿過棕葉教起我來:“包糉子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急,把葉片上下疊好,注意別拿反了,把糉子葉靠近葉尖的那一半折成三角鬥裝,手心向上用拇指壓住折過來的葉尖部分,其餘四指在葉子下面拖住,先放一顆紅棗把尖部堵嚴,再放入江米蓋住紅棗,再把棕葉長出來的部分折回來蓋住包嚴,在拿繩子捆好紮緊,多餘的葉和線剪掉。”

我聽了心想小小的糉子還有那麼多學問,還是乖乖學吧!我把兩個差不多大的糉葉按順序疊好,做成了漏斗狀,先放了一顆棗再放入糯米,三繞四卷,哈哈!一位大將軍出現了,給他繫上腰帶他更神氣了!

中午,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真實又香又甜啊!我吃着糉子便問;“媽媽,糉子是怎麼來的?”媽媽說:“說來話長,屈原是我國一位著名的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在他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流放期間,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秦軍攻破,心如刀割,便抱石投江身死。因此,人們爲了紀念屈原怕他的真身被魚龍蝦蟹吃掉,做了糉子投入江中。”我不禁的敬佩起屈原來了。

  端午節包糉子的日記2

端午節帶着一絲露水在甜美的睡夢中到來了。我正做着吃糉子的美夢,媽媽親切的聲音卻將我拉回了現實:“起牀啦!吃完早飯來包糉子!”一聽到糉子,我那固執的起牀氣立刻煙消雲散,隨即就從牀上坐了起來,用腳把拖鞋一勾,飛奔着往廚房跑去。

到了廚房,我把早餐胡亂往嘴裏一塞,狼吞虎嚥地吃完了,接着飛快地跑到媽媽旁邊坐下,看着媽媽熟練地抱着糉子。在媽媽的手下,一個個糉子像是一個個有靈性的小精靈,不一會兒就變成了讓人垂涎三尺的糉子。看着媽媽那雙神奇的手,我躍躍欲試,也想創造奇蹟。

於是,我拿起了糉葉,雙手往中間一拐,糉葉就變成了一個圓錐形的容器。我抓起一把糯米,往圓錐裏放,可那糯米像一個個調皮的孩子一樣,偏偏不肯聽話,全跑回了盆裏。我擡起糉葉一看,咦?怎麼有個小洞?我再次把糉葉重新折一遍,把糯米放進去,可這些個小朋友還是不領我情,又往下鑽去。糯米到了媽媽的手上就乖乖聽話,一粒都不會漏。我仔細盯緊媽媽的手,生怕錯過一個細節。原來媽媽把糉葉捲成圓錐的同時還在底下折了一個角,這纔不會漏米,我在心裏默默感嘆勞動人民的智慧。我也學着媽媽的樣子,果然調皮的糯米們都安安靜靜地呆在裏面了。就在這時,我聽見媽媽的聲音在耳畔響起:“包好了嗎?就差你這一個了。”我驚訝道:“媽媽你怎麼包得這麼快?”媽媽笑了笑,對我說:“因爲我包得多了,熟能生巧呀。”我恍然大悟,隨後將手中的半成品交給了媽媽。

通過這次包糉子,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熟能生巧,無論做什麼事,想把它做好,就得反覆練習,就會取得好的效果!

  端午節包糉子的日記3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媽媽說我可是今晚的主角呢,我一聽,心裏又是期待,又是緊張。

包糉子可不是一件粗活,像我這樣大大咧咧的女漢子還真不知道行不行?不過準備材料對我來說可是小菜一碟。

我把事先準備好的糯米倒去盆裏,拿瓢打一些水放入盆中,再把手伸進水裏攪一攪,哇!盆裏居然形成了一個個小水渦,等水渦停後,再讓米輕泡幾分鐘。緊接着,我又走到廚房,抱出媽媽堆成山的糉葉,放入盆裏,打開水龍頭,一股股清涼的水便涌了出來。我拿着糉葉又洗又搓,一朵朵小水花開心得又蹦又跳。我起身把水關緊,又蹲下一絲不苟地洗糉葉。我想:包糉子也有我的一份啊,我出了力,今晚我得吃個夠。糉葉終於洗完了,我拿起糉葉,把它擱在臺子上晾乾。就在這時,糯米泡得也差不多了。

準備好了材料,就要開始包糉子了。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擡起兩片糉葉,把它鋪在手上,再舀一勺糯米放在中間,把左側的葉子蓋上,緊接着擡上另一側的葉子,再把剩下的葉子裹上去。我原以爲已經大功告成,於是我把手一鬆,又白又胖的米便流了出來。我心疼地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呀!”我連忙把米一粒一粒地撿起來,重新包了起來,再用繩子紮結實,最後再打個結,哈哈,大功告成。這些糉子還真像一個個小嬰兒。

吸取了第一次的經驗,接下來的可就易如反掌了。沒過幾分鐘,我便把糉子包好了。我跑過去拿起鍋,在裏面打滿水,再小心翼翼地把我的寶貝糉子放入水中,大概要煮2-3小時吧,我心裏還真期待。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一陣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我連忙跑進廚房,拿起蓋子,哇,可真誘人!

晚上到了,我神祕地拿出我的得意之作——糉子。看!把一家人引得口水淋漓,大家都誇我是小能手呢!

  端午節包糉子的日記4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似的。端午節是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營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醋。

吃糉子:荊楚之人,在農曆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糉糕投人江中,以祭祀屈原,爲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糉葉包米代替竹筒。

端午將至,我已包好糉子。

選取上好的蘆葦葉,老嫩適宜,寬4一5釐米,長30釐米以上,放在鍋裏,水要超過葉面。先大火燒開,再文火炯大約45分鐘,使之軟化增加彈性,同時也起到消毒殺菌作用,起早了葉子脆,起晚了浪費。

起鍋後放在冷水裏洗淨,剪去葉柄備用。捆紮以蓑草(要和蘆葦葉同煮)爲上,現在大多用尼龍線或者蛇皮袋拆成單股。

包時取3一4片葦葉,在大頭窩成漏斗狀。大頭儘量往前推,使之嚴密,不漏米。上米(可依個人口味加棗子、鹹肉、葡萄乾等)後右手中指、無名指分開將其夾住,大拇指從後往前推壓,使其緊、平。左手拇指、食指順勢將漏斗口朝裏推成等邊三角形,再將大拇指推過來的葉面蓋在三角形上,並以左手拇指、食指順勢將漏斗口集合處捏緊,再將餘下的尾巴順拐角貼折。再取線捆紮,鬆緊要適度,太緊,糉子硬,口感差,甚至會夾生;太鬆,沒口勁,甚至會散。最後,把多餘的葉尾剪掉就可以了。

再就是煮了,水要沒過所有糉子,也是大火燒開,再用文火煮45分鐘以上。放在鍋裏待自然冷卻後再起鍋。可口的糉子就做成了。

  端午節包糉子的日記5

一看見大院樓下坐滿了提着一隻桶的阿姨和奶奶,我就明白端午節沒幾天就要到了。因爲只有這個時候,常年甩着手在樓下散步的她們會變成忙活得不得了的“織女”,給我們整個大院裏的人們包端午節必吃的一種食物——糉子。

每年的端午節,我們家鄉是一定會吃糉子的。然而,糉子不是每家每戶都有人會包的。我們大院裏的阿姨和奶奶們,平日裏是喜歡多管閒事的“八婆”,在這個日子裏,卻變成了喜歡樂於助人的好人,她們會笑盈盈地接過你交給她們的裝有糉葉和糯米的桶,一字排開坐在大院樓下進行“編織”,一個不會包糉子也許要包上好幾天的糉子,在她們的巧手下,一兩個小時全部搞定。

還有的熱心阿姨,她們會邀請你提着她們爲你包好的糉子,去她們家用專門的鍋,把握時間將糉子煮成一咬下去就滿口留香的糉子。這一環節如果是不懂糉子如何煮的人,也許就會將糉子煮成半生不熟的狀態,將一桶包好的糉子給浪費掉了。

每年到了端午節的這個時候,往日裏對那些喜歡議論是是非非的阿姨奶奶們的積怨也一併在她們的熱情下融化散開了。她們雖然喜歡八卦,但她們包的糉子是真的好吃。如果我不是腸胃不怎麼好的話,我一次就能吃兩三個。

端午節來我家的客人也愛吃這些糉子,每次吃了之後會問我媽媽是怎麼做的,媽媽告訴她們是大院裏的阿姨奶奶們幫忙做的後,她們也會想要那些阿姨奶奶們幫忙包糉子,而每一次媽媽不好意思說明白的請求,那些阿姨奶奶們都笑盈盈地接過,一會兒就包好了,從不覺得麻煩。

我不知道未來我或者我的媽媽會不會包糉子,但這些阿姨奶奶們包的糉子是真的好吃,而且她們的好也融化了我對她們的積怨,糉子似乎是專門來化解一切的禮物。

  端午節包糉子的日記6

你們是不是都有自己喜歡的節日呢?不過我最喜歡端午節了!因爲在端午節那天,我學會了包糉子。

就在端午節的前一天晚上,我興奮得睡不着覺,心裏想:明天會不會有什麼驚喜呢?我懷着這樣的問題睡着了。早晨,我迫不及待地換上衣服,突然,廚房裏傳來了一陣清香,“啊!”原來是糉子的香味呀!”我開心地說道。我立馬跑到廚房,發現奶奶正在包糉子呢!我的嘴巴不停得流口水,就在我流口水時,奶奶大聲地說:“呀!包糉子的材料沒有了。”我一聽,信心滿滿地說:“我幫你找吧!”奶奶一聽,高興極了。

奶奶先教我如何摘糉葉,首先要找又長又寬的糉葉,這樣纔好包一些。奶奶教完我摘糉葉後,我們找到了一棵千年竹,上面的`竹葉就是糉葉,我看了之後,發現它都葉子比普通的竹葉長且寬。奶奶說:“摘的時候要小心,因爲它長得長,邊上也可能會劃到手,所以一定要細心。”我聽了後,開始小心翼翼地摘竹葉,過了幾分鐘,我和奶奶摘了一大半竹葉。接下來就是糯米了,我想糯米是什麼。奶奶說:“糯米其實就是普通的米,不過,包在糉子裏,它就叫糯米!”我聽了後,心裏想:原來糉子有這麼多有趣的學問呀!所有的材料齊了後,奶奶和我開始包糉子,開始我不會包糉子,不過奶奶細緻耐心地教着我,奶奶說:“先把竹葉弄成三角形,再用勺子把糯米舀在裏面,然後把上面所剩的地方蓋在上面,接着用麻繩綁一圈,好了,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晚上,爸爸和媽媽回來,奶奶把今天所有的事講給她們聽,他們都誇我很厲害哦!

我最喜歡端午節了,因爲在那一天我學會了包糉子。

  端午節包糉子的日記7

今天是端午節,一大早媽媽就說要教我包糉子,我特別興奮和期待。

我們準備了雪白的糯米、翠綠的糉葉、細細的麻繩、醃過的五花肉。媽媽說:“我先包個糉子給你看。”說着媽媽拿起糉葉,三下兩下就包好了一個糉子,有棱有角,結結實實。“看起來很簡單嘛!”我自信滿滿地說。我拿起兩片糉葉疊在一起,裹成錐形,看起來像個漏斗。我放入一勺生糯米,然後又放進一塊軟軟的五花肉,再加上幾勺生糯米,最後蓋上多餘的糉葉,可是糉葉太短了,沒法裹嚴實,而且糯米還從縫裏漫了出來。“哎呀,”我急地叫起來,“米漏出來了!”媽媽見了,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拿過我手中的糉子,把糉葉輕輕剝開,把生糯米倒掉一點兒,又把糉葉往上抽了抽,多餘的糉葉變長了,然後再將糉子交給我。我再次將糉葉蓋上,包裹得嚴嚴實實,用麻繩仔仔細細地將糉子捆起來。“包好啦!”我激動地喊起來。媽媽給我豎起了大拇指。我趁熱打鐵,又包了幾個,越包越像樣。

媽媽把一個個糉子放進鍋裏,煮了起來。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我老早就坐在桌邊等着,就在我心急如焚的時候,清香肆意,瀰漫了整個屋子,讓人口水直流。很快,媽媽端着一盤熱氣騰騰的糉子和一小蝶白糖走了過來。她說:“糉子蘸白糖更好吃。”我迫不及待地剝開糉葉,一股清香撲鼻而來。我蘸了一點白糖,咬了一大口,鬆鬆軟軟、甜甜糯糯,滿嘴清香,彷彿吃到了人間最美味的食物。

今天真是一個特別和難忘的端午節,我品嚐到了自己的勞動果實,心裏美滋滋的。

  端午節包糉子的日記8

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楚懷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屈原受到迫害,且國都被破,他跳進了淚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後划着小船把竹筒裏的米投向淚羅江撒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爲棕子,把劃小船改爲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葉子包的棕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棕子。

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棕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人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棕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端午節包糉子的日記9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每當我唱起這首民謠,便想起即將到來的端午節。每年端午節,當然少不了糉子。

爲了迎接端午節的到來,奶奶早早準備好了包糉子的各種材料。只見奶奶把泡好的糯米洗乾淨,從盆裏拿出兩片泡好的深綠色蘆葦葉,捲成一個上寬下窄的圓錐形,再把雪白的糯米放在裏面,放上幾個紅彤彤的小棗,上面又蓋上些糯米,又用蘆葦葉把糯米裹起來,用繩子紮緊。就這樣,一個三角形的糉子就包好了。

我心想:原來包糉子就這麼容易呀,真想試一試。奶奶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眯眯地說:“你想學包糉子嗎?那就動手試試唄!”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先卷蘆葦葉,再放糯米、紅棗,接着包起蘆葦葉,用繩子一系,誰知米都從旁邊漏出來了。唉!原來包糉子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奶奶微笑着說:“別太着急了,先掌握方法。”

奶奶告訴我:“蘆葦葉要折緊,糯米不要放太多。”我按奶奶教的方法試着去包,果真包出來的糉子有點兒像樣了,可還是有米漏出來。我沒有泄氣,繼續找方法,一個接一個地包,終於包出漂亮完美的糉子了。我發現包糉子時,圓錐形要卷的小一點兒,蘆葦葉兩頭要壓得多一點兒,糯米壓緊,繩子扎得要快,這樣就能包出漂亮的糉子了。我摸索到包糉子的竅門,心裏有說不出的喜悅。

包好的糉子放在高壓鍋裏,不到一個小時就出鍋了,打開泛黃的蘆葦葉,白裏透黃,紅紅的大棗隨着噴香的味兒露了出來。“真好吃!”我品嚐到自己的勞動成果,那感覺真是不一般的甜蜜!

  端午節包糉子的日記10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着這首兒歌,我就知道,端午節就要來了。

今天是端午節,爸爸叫我和他一起包糉子。這不是很好辦嗎?我很快答應下來。

俗話說得好“新官上任三把火。”爸爸的話音剛落,我就馬上從廚房拿來了一疊翠綠欲滴的糉葉,接着,又拿來了一捆棕繩,端出糯米和其他餡料。“開始包糉子啦!”我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歡呼完了後,我擦了擦手掌,瞟了一眼桌上的材料。神氣十足地說:“包糉子的材料你給我聽好了,本小姐陳師傅要把你們變成一個個大糉子。你們可要聽話哦!”於是,我選了兩片差不多大小的糉葉就開始包起來。我先把糉葉疊在一起,捲成了一個“喇叭形”,就開始添米和餡料。我看了看爸爸,爸爸還在卷糉葉呢!我得意洋洋得想:呵呵,老爸真慢,連我也比不過,真是一頭大蝸牛!正當我沉浸在喜悅中時,爸爸看了看我手中的糉子,說:“你包的方法不對。”這句話給我當頭潑了一頭冷水。我嚇了一跳,不小心用力捏了一下。“譁”,糯米就像飛珠滾玉似的跳了出來,散了滿桌。爸爸滑稽地說:“看來,這位小陳師傅的手藝不太高超哦!”我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但是還不情願地說:“那我怎麼辦?”“我來給你做個示範!”爸爸爽快地回答。我瞪大了眼睛。只見爸爸拿起兩片糉葉,麻利的卷出了一個漏斗的形狀添上米和餡料右手大拇指輕輕一蓋一折,再綁上糉繩,一個四角糉就包好了。我也學着爸爸的樣子,折糉葉,加餡料和米,緊米,包好,再加上棕繩。這樣,一個糉子就在我手中誕生了。

今天,我不僅學會了包糉子,還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做什麼事都要先掌握技巧,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