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端午節日記7篇

一天的生活不知不覺間結束了,相信你會領悟到不少東西,是時候用心地寫一篇日記了。在寫之前,要先考慮好內容和結構喔!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日記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端午節日記7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端午節別名端陽節、有重五節、菖節、蒲節、龍舟節、糉子節等二十多個別名,據說端午節的叫法在我國所有傳統日叫法中,排第一。

各各地方過端午節的習俗不一樣,比如南方,人們要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的糉子、雄黃酒。我們當地要吃黃鱔、鴨蛋、黃酒、莧菜、烤鴨。

另外,我們這裏還有一年一度的龍舟大賽,比賽那天,莫愁湖公園人山人海,成千上萬的人來觀看比賽。只見每一條龍船上有十幾個人分兩邊坐,每支隊伍都穿着不同顏色的衣服,分別是紅黃藍綠,比賽開始了,一個人站在船頭敲鼓,其他的人就隨着節奏划槳。他們爭先恐後地向前衝,一會這支領先,一會那支領先,最後好不容易有一支般隊以領先一個人的距離而獲勝。相傳,划龍舟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投汨羅江的古代大詩人屈原。

這就是我知道的端午。

端午節日記 篇2

我愛吃香噴噴的糉子,也看過別人包糉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直到今天,我纔算是大開眼界了。

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認爲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我一定會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能夠把糉子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

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放上幾顆紅棗,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極了,沒想到包糉子比想象中還順利。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好像淘氣的小孩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倒出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

哈哈,經過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意思,看我大顯身手。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先把糉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還認爲奶奶包的糉子樣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張地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比較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糉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糉葉散開了,糯米們好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種各樣的糉子在奶奶手中誕生,可我連一隻都包不好,不行,我不能退縮,不能氣餒。有了失敗,我小心了很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很多好像樣的糉子。

當我們坐在一起,嘗着自己親手做的糉子時,覺得今天的糉子特別甜。因爲,這是我勞動的收穫!

端午節日記 篇3

明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也是我們國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相傳是留念詩人屈原而設立的節日。在這一天裏,有吃糉子、掛“香包”和賽龍舟的風俗,我們小孩子要在脖子、伎倆和腳腕上繫上五彩線,來保佑我們的安全。我明天早上吃了外婆包的葡萄乾和紅棗陷的糉子,沾着白糖吃,真的狠好吃。

端午節日記 篇4

清晨,一陣濃郁的糯米夾雜着糉葉的香味兒把我從夢中喚醒,啊,今天是端午節!

我再也在牀上待不住了,一骨碌爬起來,就往飯廳跑去。眼前的景象令我興奮不已,桌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糉子,有鮮肉糉、火腿糉、花生糉、蜜棗糉、白糉……數都數不過來,真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饞得我直咽口水。

我趕忙坐下來,顧不得擔心冒着熱氣的糉子燙到手,匆匆地剝開一個糉子碧綠的“外衣”,香味兒撲鼻而來,只見一個黃燦燦的飯糰就像一個吃飽了的小貓肚子一樣滾圓,把糉子掰成兩半,露出了裏面鮮美誘人的肉餡,我再也受不了種*,大喊一聲“吃糉子嘍!”立刻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吃完鮮肉糉,我感覺還沒解到饞,又剝開了一個我最愛吃的白糉,輕輕沾上一點糖,然後大口咬進嘴裏,哇!那甜蜜的感覺直浸肺腑,真是絕世精品呀!

真難忘這個糉子飄香的端午節,真希望天天都是端午節啊!

端午節日記 篇5

我們大家都知道端午節,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嗎?那我就給大家講講吧!

端午節的來歷: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午”,“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午”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 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端午節的習俗:吃糉子與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賽龍舟等。糉子又叫“角黍”、“簡糉”,前者是由於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組成。端 午節吃糉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裏食用。

今天又到了端午節,又該吃糉子了,但你們會包糉子嗎?我會包,剛學的,下面我給大家說一下我包糉子的過程吧。

首先找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糉葉,把兩個糉葉往外拉長一些,然後從中間往裏裹成一個像漏斗一樣的三角形,這樣模具就做好了。下一步就開始往裏放米了,放一點,使勁壓一壓,再放一點,米壓的越結 實越好。接着是把左這的葉子往右邊裹,右邊的葉子往左邊裹,一定要裹結實,這樣大致就包好了,最後一步就是纏線,手拿着糉子,纏三個角交叉纏,纏的越結實越好,這樣糉子就包好了。

包糉子這件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看起來簡單的事表,做起來卻很難。

端午節日記 篇6

很喜歡江南水鄉端午時賽龍舟,那一條條龍舟猶如一條條巨龍,暢遊在江河之中,載着勇士們勇往直前。比賽時選手按着鼓點的節奏奮力地向前劃去,一條條龍舟又像一匹匹脫繮的野馬,箭一般的衝向終點。大家都奮力地划着,差距越來越小,終於一艘龍舟以很小的優勢勝出。大家都爲他們歡呼、吶喊,這種場面令人十分振奮。

但家鄉的端午卻和江南水鄉有所不同,沒有水自然也就看不到賽龍舟這樣的大場面,不免讓人有些失落。曾經幻想自己有一天能親自參加一次賽龍舟,可對我來說,那只是一個夢了,漸漸地也就淡忘了。

家鄉的端午習俗大多與外地相同,吃糉子、帶香包、喝雄黃酒等。

我家住在鄉村,家鄉的端午節早已沒有了節日的那種熱鬧。人們幾乎不再親自包糉子,因爲這時候大街小巷都有得賣。然而,每到端午,母親還是會自己動手包糉子。可我並不喜歡吃糉子,便覺得母親沒有必要自己做,一來太麻煩,二來路邊就有賣的,買一個多方便。於是我便問母親爲什麼不買糉子吃,非要自己做呢?可母親卻總是說:“外邊買的沒有我們自己做的好吃。”是嗎?我懷着疑問買了一個糉子來,可最後吃完兩個不同的糉子卻沒有發現有什麼差別。可母親爲什麼這麼說呢?唉,真搞不懂。

今年的端午節,母親依舊買了做糉子的食材。我正好閒來無事便來到廚房,母親正在包糉子,只見她用糉葉做了一個漏斗,然後舀了一勺糯米再放上一顆紅棗,然後兩隻手靈巧的翻轉包好再用繩子紮好,不一會兒桌上便擺放了好多糉子。這一個個糉子像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一個個綠色的小三角矗立在那裏,讓我人感到莊嚴、肅穆。

看到母親熟練的手法和包糉子的過程,我也想一試身手,便拿了一片糉葉,也捲了一個漏斗,剛舀了一勺糯米放進去,沒有想到它真成了漏斗,滿地的米粒鼓着白白的肚皮嘲笑我。母親笑着說:“算了吧,你歇去吧,我包好了叫你。”看着滿地的糯米“殘骸”我便不甘心:“不!媽,我一定要包一個糉子。”我又拿起了一片葉子。媽媽看出我已經下定決心,便鼓勵我說:“彆着急,慢慢來,你一定可以。”我這次很小心地終於包好了一個,可放在母親包的一堆中它卻”原形畢露“了。它不方不正,真看不出是什麼模樣。“別灰心,下一個一定能包得更好”,母親又說。我又開始包第二個,第三個……終於我包了一個和媽媽包得幾乎一模一樣的糉子。這時母親說“:“不錯呦,徒弟都超過師父了嘛!”聽了母親的誇讚我都笑得合不攏嘴了。

糉子煮上了鍋,我心裏卻有了一種莫名的期待。

終於,糉子出鍋了。

我迫不及待地找出了我包得最好的那個,立刻剝開便咬了下去,嘴剛碰到便立刻縮了回來。“籲,好燙。”“傻孩子,剛出鍋的糉子很燙的,不能立刻吃,看你急的樣子”,媽媽笑着對我說。

我這次竟一連吃了三個糉子,不知怎的這糉子比外邊買的好吃得多。後來我才明白原來這糉子裏有自己付出後收穫的喜悅和成功。我也終於明白了母親爲什麼要年年自己親手包糉子,原來通過自己勞動得到的東西要遠比直接獲取味道更鮮美。

謝謝你,母親,我一定會銘記在心。

端午節日記 篇7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也是“端午節”。陽光燦爛特熱,但絲毫不影響人們過節的熱情。

大街上人來人往,擺滿了過節日的東西。有艾草、菖蒲、雄黃,當然少不了糉子。我和媽媽來到外婆家過節。

快到外婆家的時候,我發現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着“寶劍”,有幾戶人家的門上還插着幾根艾草。我好奇地問媽媽;“媽媽,這些東西是幹什麼用的?”媽媽輕聲地說;“這是用來辟邪的,希望家裏人平平安安的。”到了外婆家,我看見鄰居媽媽在擺弄着一些五顏六色的布,就湊過去看了看,原來是在做香囊。她們把大的掛在小孩的脖子上,小的串成手鍊戴在孩子的手腕上,希望小孩平安,快快地長大。小孩們看着這些漂亮的香囊開心極了,還到處展示。快到中午12點了,家裏有小小孩的人家拿來雄黃酒,用手指沾了一下,塗在小孩的頭上、耳朵上。聽大人們說這也是辟邪。

接下來就是享受美食的時刻了。媽媽端來一碗香噴噴的糉子和一碟白糖。我用筷子戳了一個糉子,蘸了一點白糖,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外婆給我講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22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閭大夫,輔佐楚懷王。屈原救國的願望破滅了,他在極度悲慟的心境下,於公元前278年(詩人62歲時)農曆五月五日縱身投入波濤洶涌的汨羅江。當時楚國人民因捨不得這位賢臣的死去,聞訊後紛紛趕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蹤影。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南朝梁時吳均《續齊諧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之後,人們每年這個時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據說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名叫區曲的人,曾夢遇一位自稱屈原的賢士,他對區曲說:“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後你們要把楝葉和米塞在竹筒裏,或用蘆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纏好,因爲蛟龍是害怕楝葉、蘆葉和五彩絲的。”後來人們改用楝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糉子,據說就是這一緣故。此後,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吃糉子的風俗。

我愛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