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師教學計劃(精選7篇)

日子如同白駒過隙,不經意間,我們的教學工作又將在忙碌中充實着,在喜悅中收穫着,寫好教學計劃纔不會讓我們努力的時候迷失方向哦。相信大家又在爲寫教學計劃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師教學計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師教學計劃(精選7篇)

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師教學計劃 篇1

一、學生基本情況

本期七年級年級共五個班,兩百五十多個學生。從學生入學成績看,本界學生學困生較多,優生不優。學生普遍感覺良好,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沒讓他們感受過挫折,耐挫能力差。容易對自己不擅長的學科產生厭學和對抗情緒,喜歡推卸責任。其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學生是父母不在身邊或是單親家庭,欠缺來自家庭監督和幫助。歷史學科,學生不曾涉及過,好奇心濃厚,但一旦考試失敗很容易喪失信心。教師應該積極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化難爲易,化遠爲近。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

二、教材內容及分析

根據新課標編寫的新教材,七年級上冊共四單元,包括22課和5個活動課。每課都由導入框、正文、閱讀文字、文獻資料專欄、動腦筋、練一練、活動與探究、自由閱讀卡等部分組成,既生動有趣,又與學生生活相聯繫。課文中間安排了活動課,全書後面安排了“大事年表”和“好書堆薦”等以便學生探究學習,努力獨立學習,但由於學校條件侷限,不太具備條件,故在教學過程中要當好學生導師。從總體來看,教材難度不大,適合學生心身發展特點。本着教是爲了不教的目的,在利用教材過程中,我會努力迴避專業化,成人化傾向,克服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以學生爲主體,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最終達到不教的目的。

三、教學目的及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期通過七年級上期歷史教材的教與學,具體的說:

1、掌握基本的上冊歷史知識,初步形成歷史知識的表達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2、通過培養樣學生主體學習地位,注意探究式學習方法,初步培養對中國古代史的理解能力。3、在教學上讓學生逐漸瞭解中國國情的發展,形成健全人格和國家責任感,並尊重和理解他國文化和國情。

四、教學措施

爲了達到教學目標,妥善處理教學重難點,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育方式,以學生爲主體,加強趣味性、應用性,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五、教學安排時間

在教學時間上:致同學們及課本全面介紹1課時,其餘每課爭取各用1課時完成,每節活動課及單元總結各2課時,加上靈活的檢查,自由複習全冊7—8課時,預計總課時爲40節。

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師教學計劃 篇2

爲更好的抓好七年級的教學工作任務,貫徹落實好《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四有一代新人,本學期七年級歷史除傳授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等思想品德教育。“以學生髮展爲本”爲宗旨,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查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三、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一、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

1、目標統一,準確。

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爲依。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二、使學生主動叄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三、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習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四、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五、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進度

新教材七年級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

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師教學計劃 篇3

一、指導思想

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啓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爲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七年級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爲。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爲單位。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繫。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通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通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通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通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爲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六、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週

集體研究本學期工作計劃

第二週

備課:1課:祖國境內遠古居民;2課:原的始農耕生活

第三週

備課:3課:華夏之祖;4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第四周

備課:5課:燦爛的青銅文明;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

第五週

備課:大變革的時代;8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一)

第六週

國慶節放假

第七週

備課: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10課:秦王掃六合

第八週

備課:11課:“伐無道,誅暴秦”,複習

第九周

討論段考複習方案

第十週

組織段考測試工作

第十一週

分析研究段考試卷,統一答案,進行試卷分析

第十二週

備課:12課大一統的漢朝;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

第十三週

備課: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和戰;15課:漢通西域

第十四周

備課:16、17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一)(二)

第十五週

備課:組織單元測試,講解試卷

第十六週

備課:18課:三國鼎立;19課:江南地區開發

第十七週

備課:20課:北方民融合;21課:承上啓下的南北朝文化

第十八週

備課:22課:承上啓下的南北朝文化;

第十九周

測試工作

第二十週

講評試卷、期末考試複習

第二十一週

期末考試複習

第二十二週

組織期末考試

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師教學計劃 篇4

一、教學目標

通過本學期的教學,讓學生初步學會社會生活、運用社會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嘗試從不同角度、綜合多種知識探究社會問題,具備收集整理資料、分析歷史材料,培養社會調查和合作交往等方面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和綜合探究的能力。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會選擇和利用必要的工具、技術和方法,識別、獲取和整理相關社會信息,使用地球儀、地圖等工具,知道它們的主要特點和功能;恰當地運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術語;嘗試從不同種類的地圖和圖表中獲取所需要的社會信息;知道表示歷史時段的常用詞彙或習慣用法,並學會使用它們;知道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的不同。觀察、發現和理解不同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徵:結合實例,說明區域是社會發展的空間,知道現實社會中有各種不同的區域;參與調查活動,瞭解本地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生活的主要特點及顯著變化,瞭解本地與其他地區在人員、物資和信息等方面的聯繫;運用各種資料,描述我國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總體特徵;通過典型實例,比較我國不同地區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係方面的主要問題;運用各種資料,描述世界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總體特徵;通過典型實例,比較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在各自的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

二、教材分析

教材中“從社區看我家” 的開頭以杜鵑和王朋畫的兩幅平面圖設置情境,既生動又幽默,容易使學生進入最佳求知狀態;教材中綜合探究的情境材料、模擬旅行的活動,讓學生身着不同民族的服飾介紹各民族的風俗民情,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在一種寬鬆、民主、合作的氛圍中學習。教材第一單元安排學習地圖的三要素,第二單元安排學習地球知識,這些都爲後幾章的區域學習做好了鋪墊。在學科知識內部,減少了抽象的學科術語,增強了人文性,並將歷史、人文地理及其他社會學科的相關知識進行整合,突破了專業學科的界限。章節的標題,語言精練、形象生動;文中的插圖(簡圖、示意圖、照片、專題圖等)色彩鮮豔,情趣橫生,給學生以賞心悅目之感。仔細琢磨書中的各個景觀圖片,就不難發現圖片中不僅蘊涵着美的因素,還可以從中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瞭解歷史的興衰演變,異國的風土人情,各色人物的性格,各個時代的面貌氛圍……每一個單元的導言,每一個章節的標題用語,如同音樂定調一樣,用富有詩意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五彩繽紛、絢麗多姿的生活圖片。

三、學生分析

所執教班級系七(1)、(2)兩個班級,學生數約70餘人,大部分系由本鎮學生組成,少部分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行爲習慣較規範。有部分學生中,厭學情緒,注意力障礙等依然存在,有身心因素、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需教師主動積極引導。七年級學生開始進入少年期,身體形態開始發生顯著變化,身體機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應地產生變化,如能夠自覺地根據教學的要求知覺有關的事物,抽象思維開始戰勝優勢。但他們在身體發育、知識經驗、心理品質方面,依然保留着國小生的許多特點,有些學生“孩子氣”很濃,看問題處在直觀和感性階段,缺乏思考,表達缺乏思想性。有些學生順利時盲目自滿,遇挫折時則盲目自卑,沮喪泄氣;而且他們彼此之間的'情緒感染性較強,做好事和做壞事都有從衆心理。跨入國中,新學習環境、新認識的教師和同學,尤其是新的學科,如生物、地理、歷史等,內容豐富多彩,是他們國小時未曾接觸到的,這些使他們產生從未有過的新鮮感受,使他們對國中生活充滿好奇和憧憬,渴望馬上融進新的生活中。但隨着學科增多、複雜性增強、課時延長、考試增多,教法和學法與國小相比大爲不同,這一切使他們產生強烈的緊張和煩悶。因此,教師需積極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健康和諧成長。

四、教學措施

1、搞好學生課前預習,讓學生提前對課文有大體的瞭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做到課堂有練習、課後有作業,並且當堂的知識當堂消化,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搞好課前、課中兩個提問;做好課堂、單元、期末測驗的準備及分析總結工作。

2、認真上好每一節課,講課時充分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思想,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精講多練,及時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訓練,提高起綜合運用能力,同時進行思想和法制教育,使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和法制觀念。

3、加強教與學的合作。倡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和協商,以及對經驗和學習成果的共享,促進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形成。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重視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的聯繫。

4、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耐心教導,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發展。主動與班主任及學生家長聯繫,認真聽取意見和建議,取得支持與配合,積極宣傳科學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5、嚴謹治學,刻苦鑽研,不斷學習,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和科研水平。幫助學生通過自主的、合作的和反思性的學習過程,逐步掌握學習和認識社會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鼓勵學生根據相關問題或主題查詢資料、信息,特別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信息。

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師教學計劃 篇5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備課組將本着"一切爲了學生健康發展,一切爲了學生美好未來,一切爲了學校健康、和諧發展"的清泉教育理念,構建和諧民主的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全面提升我組的教學水平。教學中我組將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除利用教材之外,更多的挖掘課程資源,使歷史教學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改變爲考而學的傳統觀念,學會善於用唯物歷史觀的深邃眼光來審視現實問題,能夠不斷的從歷史這面鏡子裏,獲取對現實問題的深刻認識與啓悟。

二、學情分析

學生剛從國小升入國中,經歷了一個跨越,要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培養,學生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找到適合國中生的學習方法。現對學生情況分析如下:

1、國中和國小的課程開設和教學重點上有所區別,學生的學習方法在短時間內很難轉變。

2、學生大多都存在同一問題,就是字詞掌握較差,語言表達能力欠缺,課外知識面狹窄,沒有養成好的閱讀習慣,所以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較差。

三、工作目標

1、備課組全體教師認真抓好教學常規工作,落實歷史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優化教學方法,教學中做到減負與高效結合,全力打造高效課堂,創設思辯性的歷史課堂。讓歷史變成學生喜愛的科目。

2、加強備課組教研功能,形成濃厚的教研氣氛,讓每位老師都收穫豐富。加強備課活動,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新的《課程標準》,結合歷史教學實踐,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和學生觀。

3、認真開展教學工作,注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同時,以學生髮展爲本,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濃厚的興趣爲重點,着眼於教師和學生創新意識的提高,有目的、有計劃地繼續做好課改工作,努力優化教學方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課堂的效率。力爭在區統考中取得好成績。

4、抓學生的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使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併爲其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四、具體措施與要求

(一)備課

每週集體備課一次,充分發揮備課組力量,加強集體備課。每週週二第二節課爲集體備課時間,分析教材、討論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集衆人之力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交流教學心得,及時反思。深入分析教材,注重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的解剖,制定突破重點、難點的方法和措施。

做到四統一,我們備課組按照學校要求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重點、難點,統一練習,統一單元測試,組內教師認真備課、備教材,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二)教學

1、加強課堂管理力度,堅持啓發式教學,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2、抓好雙基,落實好讀圖識圖填圖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繼續抓好學法指導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4、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儘量做到作業當堂消化。

5、每課寫好教學反思,記錄下自己的點滴進步、不足與改進措施,不斷完善自身,成爲真正的"學習反思型"教師。

6、做好學困生的輔導工作。

(三)教研

1、根據學校的工作要求,積極參與教科研活動,以提高自身的教科研能力,爲今後發展做好基礎工作。

2、爲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理論水平,積極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知識,以解決平時教育科研理論不足的實際問題。

3、根據教研組的安排,積極聽課評課,提倡相互聽課。每個老師都上一節公開課。

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師教學計劃 篇6

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七年級共有3個班,七年級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基礎知識薄弱,缺乏好的學習方法,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的一個重點就是使學生學會歷史知識的一些方法,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成績。

教材分析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全書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爲指導,正確闡述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儘管篇幅有限,還是適量增加了翔實、準確、與文字相配合的插圖、地圖,使歷史教學更直觀可信,更方便有趣。通過真實的圖片及“自由閱讀卡”“動腦筋”等欄目將許多傳統的難點和疑點化難爲易。

課本精心選材,科學闡述,正確地反映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軌跡和各民族的歷史。如第3課“華夏之祖”,增添了黃帝的“發明傳說”(第12~13頁),就在教材中成功地寫好了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的第一筆。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第71~75頁),把民族間的發展與和平相處歸爲主線。第20課“北方民族大融合”,以北魏的馮太后教育孝文帝的故事爲導入(第106頁),深淺適度,循序漸進地講述了鮮卑民族的進步及其在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歷史上的重要作用。這樣,就使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的教育落在了實處。

在單元題目上,用“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等,使教育內容和教學目標更加明確。在文化類課文中,用“燦爛的青銅器文明”(夏商西周)、“中華文化的勃興”(春秋戰國)、“昌盛的秦漢文化”“承上啓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等標識,準確勾勒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軌跡。加之圖文並茂,有利於進行生動形象的中華文明發展歷史的教育。

教學目標

掌握從遠古居民到的魏晉南北朝的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

教材重點

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教學措施

第一、認真備好課,在備課中真正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同時在集體備課中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

第二、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

1、目標統一,準確,

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爲依。

第三、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動腦筋、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四、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生參與歷史小製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教學進度

單元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備註

學前教育1

一中華文明的起源4

二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7

三統一國家的建立(1)3

期中複習

三統一國家的建立(2)6

四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7

期末複習

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教師教學計劃 篇7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下分若干課。本冊共5個單元,共二十四課。每課課文由正文、圖、表、資料、註釋、閱讀與思考以及課外學史和討論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是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二、指導思想

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爲中心,堅持教育創新。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教學目標

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提高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啓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的歷史教學任務,爭取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都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四、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兩週

第1課 中國遠古人類(1課時)

第2課 原始農耕文化

第3課 中華民族的祖先

單元複習

第二單元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三週

第4課 從“公天下”到“家天下”

第5課 夏商周時代的社會

第6課 商鞅變法與社會革新

第7課 我看“商鞅變法”——探究活動(一)

單元複習

第三單元 統一國家的建立——五週

第8課 秦的統一

第9課 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第10課 “休養生息”與“文景之治”

第11課 統一國家的鞏固

第12課 東漢的盛衰

第13課 漢朝的中外交流

第14課 我走“絲綢之路”——探究活動(二)

單元複習

期中複習

第四單元 政權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兩週

第15課 三國鼎立

第16課 南方經濟的發展

第17課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18課 我說“民族交往”——探究活動(三)

單元複習

第五單元 古代科技與文化——四周

第19課 文字演變

第20課 青銅鑄鼎

第21課 諸子百家

第22課 文化藝術

第23課 科學技術(上)

第24課 科學技術(下)

單元複習

期末複習兩週

五、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教參、教綱;認真備課;上好每一堂課,突出重難點;細緻批改作業;耐心輔導學生,教書育人。

2、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吸取歷史學科有經驗教師的教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

3、優化“一案四步”課堂教學。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講究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加強課堂教學的設計,增強趣味,幽默感。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歷史地理、圖畫、圖表,積極創造條件,以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

六、後進生的轉化

1、要關愛後進生,信任後進生。

要從思想上、道德品質上、學習上、生活上體貼、關懷後進生,使他們感到集體給他們的溫暖、教師給他們的信任,打開他們幼小心靈的窗戶,消除他們與集體和社會的隔膜。即使在嚴厲批評時,也要滲透着熱忱的關心和希望,而不能採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去諷刺、挖苦、甚至歧視他們。

2、要客觀地看待後進生。

後進生雖然缺點較多,但是在他們身上也有閃光點。教師要克服偏見爲關愛,善於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及時表揚、熱情鼓勵,使之發揚光大,揚眉吐氣,讓他們體會到教師的真誠態度。

3、對後進生的教育,既要嚴格要求,又要有耐心的循循善誘、積極引導。要根據每個後進生的特點,一步一步地提出切合他們實際的要求,並且引導他們切實做到,不能退讓,也不得遷就,要消除他們的僥倖心理和懈怠習慣,促使他們一步一步地前進。

4、依靠集體,教育後進生。

健全班集體和運用班集體輿論的力量,克服後進生的不良行爲,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

5、要做好家訪工作。教師要向家長闡明對後進生進行各種教育措施的必要性,以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通過家長學校,指導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之與學校教育形成有機的結合。

七、業務學習

1、認真閱讀歷史課程標準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2、訓練必備的教學基本功,提高基本專業技能,提高多媒體運用能力。認真學習和領會教育理論,紮實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活動,優化教學過程,創新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閱讀各教育教學刊物的文章,學習相關理論知識。認真閱讀歷史專刊,瞭解最新歷史只是研究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