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個案工作計劃書

光陰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很快就要開展新的工作了,此時此刻需要爲接下來的工作做一個詳細的計劃了。工作計劃的開頭要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社會工作個案工作計劃書,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社會工作個案工作計劃書

  社會工作個案工作計劃書1

一、案主資料

姓名:小佚。

性別:女。

年齡:13歲。

性格特徵:多愁善感、沉默寡言、性格內向、獨來獨往; 父母職業:父親爲某公司職工,母親下崗。

家庭生活背景:從小跟隨外祖父母生活,感情深厚;上國小後與父母隨父母生活,父親管教很嚴,曾經與父親發生爭執,造成父女之間的隔閡,與母親關係較好。

學校生活:國小成績一直很好,有兩個很親密的朋友,但是常與朋友發生爭執;上國中之後,成績較好,但是九年級之後成績下降,沒有朋友,經常獨來獨往。

二、案例陳述

主要問題:

心理陰影,性格轉變,沉默寡言,獨來獨往 。

背景材料:

小佚是獨生女,因爲父母工作較忙,無暇照顧小佚,所以把小佚交給其在農村的外祖父母照顧,小佚與外祖父母感情很深。小時候的小佚很活潑甚至調皮,經常跟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跟他們在一起她感覺很快樂。

上國小後,小佚的父母把小佚接到縣城,從此小佚跟隨父母一起生活。小佚的父親平時不善言談,但對小佚管教很嚴,小佚放學回到家總能自覺地先寫作業,但是有很多時候因爲粗心或者急於可以出去玩,作業會出現或多或少的錯誤,父親的懲罰就是“面壁思過”。有一次週末,小佚沒有做完作業就跟小朋友一起去遊樂園玩,回來之後發現父親很生氣,同時發現書包被父親扔到外面,於是跟父親起了爭執,從此之後一個月小佚沒有跟父親說話,小佚一度很恨父親,後來經母親的開導和勸說,小佚逐漸瞭解了父親對她的用心和關愛,小佚試圖“原諒”父親,但是總覺得跟父親之間已經有一層厚厚的隔閡,跟父親在一起感覺不自在,在遇到問題時也總會跟母親說。

小佚在國小的時候成績一直比較好,她有兩個很親密的朋友,但是三個人之間時常發生矛盾,發生矛盾之後互相不理睬對方,過一段時間之後又重歸於好,如此這樣反反覆覆,使小佚感覺很厭煩。

升入國中後,一開始小佚不習慣國小到國中的轉變,成績不是很理想,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調整,她漸漸的適應了國中的學習方式,成績名列前茅。由於小佚感覺厭倦了國小時跟朋友的分分合合,所以決定不再交朋友,從此很少與同學說話,在班級裏較沉默,課間操、體育課、餐廳,也是獨來獨往,一開始她感覺一個人不用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小佚感覺很自由,雖然有時候也會感覺很孤獨,但是她也一直不願交朋友,很少跟其他同學溝通交流,性格越來越內向。自從上了九年級之後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

三、分析治療理論模式

自我心理學認爲問題或挑戰源自個人的內部衝突或個人與環境之間的衝突,因此案主的壓力來自環境的壓力或者發揮不良的自我功能。由此,自我心理學取向的干預目標是幫助案主建立新的自我優勢或者有效利用現有的自我優勢。小佚在成長過程中有未被解決的困擾,一方面在心理上跟父親有隔閡,在家庭中不能自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在心理上排斥朋友,國小關於朋友的不好記憶使她產生了不再叫朋友的觀念,從而在學校生活中感到孤獨,最終導致學習成績的下降。社會工作者應該幫助小佚解決家庭和學校生活中的困擾,解除與父親的隔閡與消除關於朋友之間矛盾的不好印象,將有助於小佚的健康成長,進而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

另外,從Ellis的理性情緒治療中提煉出來的ABC人格理論認爲,A與情感有關係的激發事件,B指信念,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與激發事件和信念有關有的情感反應結果。認知行爲療法的干預目標是清晰地改變行爲或者改變認知,在改變行爲或認知之前辨識出它們的前導因素,澄清前導因素與關注問題之間的關聯,嘗試以新的認知方式去思考或以新的行爲方式去應對,從而消除或化解前導因素與關注問題的必然聯繫。小佚與父親的爭執和跟朋友的矛盾作爲激發事件,使小佚對於父親和朋友產生畏懼心理,從而導致小佚與父親相處不自在以及排斥朋友的行爲。社會工作者應該讓小佚改變對父親和朋友的認知,以求改善與父親的關係,同時讓小佚得以敞開心扉接受新朋友。

四、案主需求

由案主(小佚)目前面臨的困境可知,案主需要跟父親破除隔閡,恢復父女之間的親密關係,使其在家裏可以感受到溫暖和舒服;其次,案主需要重新再認識自己與朋友的關係,使其在學校裏充分感受與朋友相處的快樂,提高其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

五、服務過程與計劃

服務過程和計劃大致可分爲四個階段:

1、建立關係:社工開始與案主接觸,進行初次會談,並制定治療計劃目標。初次會談時,社工要全面瞭解案主當前的問題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狀態及其變化,運用相關技巧贏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過講一些自己與案主類似的經歷,增強案主對社工的信任),社工要給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勵案主的成長和改變的動機。同時,針對會談內容,制定對案主的治療計劃目標。

2、對案主進行心理及其行爲的研究:社工要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關資料,包括直接資料和間接資料。直接資料是指直接通過與案主會談直接獲得的資料,可以在與案主進行初次和二次訪談時,可以使用宣泄治療法,一方面讓案主的困惑情緒及壓力得到宣泄,另一方面獲得有用資料,但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對宣泄進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導。間接資料是在訪視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父親和母親,尤其是父親。收集的資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況、個人成長經歷、個人的心理和生理情況、案主的內心衝突和目前的行爲狀況等。

3、對案主及相關問題進行診斷:在整理、歸納及分析所得資料的基礎上,社工要對問題的本質進行評估和推斷,重點包括問題的性質、產生的原因以及發展的過程;家庭環境以及案主與其父母的關係;案主個人生活經歷和行爲特徵等。在這一階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尤其是案主比較關心的或比較敏感的問題,爲下一階段計劃的實施做好鋪墊。

4、治療:社工與案主進行深入接觸,並對案主進行治療。目標是減輕“人——情境”系統的功能失調,緩解案主在家庭裏不自在及在學校裏的孤獨情緒;改善案主的家庭及學校環境,增強案主的自我適應能力,促進案主的成長。

在治療過程中,社工要重視案主情緒和認知的變化,努力引導案主去發現自己問題的來龍去脈,並幫助案主忘記過去不愉快的經歷,比如與父親的爭執和與朋友之間的矛盾。

社工還可以對案主進行間接治療,可以與案主的父母進行溝通,請他們協助社工給予案主更多的關愛,多與案主進行溝通和交流,以促進案主與父親關係的改善;還可以與案主所在班級或者老師聯繫,通過改善案主所屬的校園環境,如請同學們主動來接近案主,或者請老師多關心案主,以促進案主性格的轉變和人格的完善。

六、 成效評估

通過觀察和測量案主的生活態度和性格變化進行評估,比如可以用一些測量表對案主進行週期性測量,還可通過詢問案主的父母或老師同學瞭解案主的近況。要對案主的一些轉變進行詳細的記錄,並前後形成對照,吸取轉變過程中的經驗技巧與教訓。

  社會工作個案工作計劃書2

一、 案主資料

姓名:小虹。

性別:女。

年齡:10歲。

生理特徵:個頭較高,膚色偏黑。

性格特徵:多愁善感、沉默寡言、言行猶豫徘徊、瞻前顧後,性格內傾、封閉自保。

家庭職業背景:農民,但父母長期在外打工。

家庭感情:較爲複雜,由於從小便在姨媽家長大,父母基本沒有撫養過她,因此在感情上對姨媽最爲深入,甚至一度稱呼姨媽爲“媽媽”;對親身父母則感情淡薄。

二、 案例陳述

主要問題:心理陰影,性格轉變,沉默寡言,一定的厭學情緒。

背景材料:小虹家總共有4兄妹,她排老二,上有一個姐姐,下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家裏爲了逃避計劃生育處罰,便將幼小的小虹送往姨媽家撫養。那時姨媽家經濟尚且寬裕,欣然接受,便承擔起撫養小虹的責任。小虹聰明可愛,再加上得到姨媽(原爲一名教師)的精心教育,一直保持着優秀的學習成績,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裏都表現活潑,令人喜愛。小虹在姨媽家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很喜歡姨媽家,也逐漸將姨媽當成自己的媽媽,並一直稱呼姨媽爲“媽媽”,自己的親身父母會偶爾過來看望小虹,但小虹和親身父母的親熱程度顯然不如和姨媽親暱,甚至在姨媽、親身父母同在的場合下,小虹只是在姨媽那裏撒嬌,基本和父母感情疏遠。爲此,有不少親戚朋友故意開玩笑似的詢問小虹,比如,“小虹,你到底是誰的孩子?”,“你又不是你姨媽的親孩子,應該和你媽更近一些?”,諸如此類的問題,儘管並無惡意,但年幼的小虹無從回答,在多次受到這種問題的困擾下,小虹便拒絕回答這樣的問題,以沉默代替回答。某天,一個好事親戚反覆詢問這類問題用來逗樂,小虹鼓足勇氣回答了一些,後遭到親戚的大笑,小虹當場情緒低落,終於忍不住流出眼淚,從此表現得沉默寡言、言行猶豫徘徊。撫養小虹的姨媽後期因爲家庭負擔過重,曾要求小虹的父母將小虹帶回家撫養,但由於小虹父母一直忙於在外打工(小虹的兄弟姐妹由爺爺一家照顧),事情一再耽擱,造成姨媽的一些不滿與誤解,因此對小虹的關愛不如從前。小虹更加情緒失落,因而導致在家和在學校積極性都下降了許多,成績下降很快,逐漸有厭學情緒,整天無精打采,很少展現笑容。

三、 分析治療理論模式

針對小虹的這種狀況,社工計劃採用心理社會治療模式,這是因爲小虹在成長過程中有未被解決的困擾,以及不好的經歷壓抑在內心裏,給自己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和心理陰影,從而導致不合理的心理狀態和處事態度。同時,心理社會治療理論認爲個體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所持有的觀念都會有意無意地影響到其現實的心理狀態和行爲模式,因此瞭解個人早年經歷對於瞭解其現在和將來都有很大幫助,同時,在個體與環境的互動中,家庭和社會角色對超我和理想自我的建立都有重要影響。小虹面對的問題一定程度上與其早期經歷的那件事情有關,並且一直被“親媽”、“姨媽”等問題困擾,一旦能夠好這些問題,將會有助於小虹的健康成長。

四、 案主需求

由案主目前面臨的困境可知,案主亟需對一些自己比較敏感的`問題的解答,而且這些解答必須具有一定說服力,能夠說服自己,還能夠說服他人;其次,案主需要一個充滿溫暖與關愛的成長環境;最終需求是圓滿解決兩家人之間目前存在的矛盾,營造和諧的親屬關係。

五、 服務過程與計劃

大致可分爲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可按七天爲一週期:

1、建立關係(第一星期):社工開始與案主接觸,並進行初次會談。初次會談時,工作者要全面瞭解案主面臨的問題和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狀態及其變化,運用相關技巧贏得案主的信任,可以通過與小虹玩一些小遊戲,增強小虹對工作者的信任,工作者要在多種場合給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勵案主的成長動機,並制定治療計劃目標等。

2、進行心理社會研究(第二星期):社工全面收集和案主的有關資料。需收集的資料包括直接資料和間接資料,直接資料是指直接通過與案主會談直接獲得的資料,可以在與小虹進行初次和二次訪談時,可以使用宣泄治療法,一方面讓小虹不滿的情緒和困惑得到宣泄,另一方面獲得有用資料,但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對宣泄進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導。間接資料是在訪視案主家庭,包括案主的姨媽和自己親身父母家。收集的資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況、個人成長經歷、個人的心理和生理情況、案主的內心衝突和目前的行爲狀況等。

3、對案主及相關問題進行診斷(第三星期):在整理、歸納及分析所得資料的基礎上,對問題的本質進行評估和推斷。重點包括問題的性質、產生的原因以及發展的過程;家庭環境與家庭心理動力;案主個人生活經歷和行爲特徵等。在這一階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喜好,尤其是案主比較關心的或比較敏感的問題,爲下一階段計劃的實施做好鋪墊。

4、治療(第四星期並持續一個月):工作者與案主進行深入接觸,並對案主進行治療。目標是減輕“人——情境”系統的功能失調,緩解案主鬱悶的情緒;改善案主的社會及生活環境,增強案主的自我適應能力,促進成長。

在治療過程中,社工要重視案主的成長經歷,積累起來的情緒衝突和不愉快等,努力引導案主去發現自己問題的來龍去脈,並幫助案主逐漸忘記過去不愉快的經歷,比如那一件令小虹十分傷心的事情。在此可以幫小虹理清事情的過程,認清事件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嚴重,而親戚們的玩笑並無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