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科學第二學期計劃

時光荏苒,一學期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進入新的學期,我心中滿帶激情與希望回到工作崗位中,新學期,新目標,本學期,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我校科學教學工作:

國小科學第二學期計劃

一、常規教學

課堂是教師的根本,一位好的人民教師,必定能給孩子創造新穎高效的課堂,也必定能讓孩子成爲課堂的主人,讓孩子健康茁壯地成長!

爲了早日成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在堅持獨立思考外,在常規教學中我將從下面兩個小方面進行改進與提升:

1、備課。認真學習《國小科學課程標準》,在讀懂、讀通《國小科學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積極請教學習骨幹老師,圍繞研究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從更深程度把握教育改革的時代脈搏。爭取爲孩子們營造一個有趣的課堂環境。

2、聽課。兩週進行一次教研活動,每個月都堅持聽其他老師的課,從中學習管理課堂的方式以及課程的設計。並且結合自身的課堂進行反思,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取長補短,努力向優秀教師發展。

二、輔導學生

除了認真做好常規教學工作外,這個學期將會通過開展各種課外活動來拓展孩子們的科學視野,吸引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並鼓勵其積極參與其中, 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結合學校的實

1

際情況,本學期將會開展以下科技活動:

1、 國際班第二課堂和科技興趣班。積極發動學生參與其中,在上學期的基礎上完善興趣班的課程設計。

2、 “小小科學家”課程培訓。利用星期一至星期五中午的時間,組織部分學生參加該課程的培訓,並從中挑選部分學生參加北滘鎮或順德區“小小科學家”的比賽,爲校爭光。

3、 從興趣班以及“小小科學家”課程班中,挑選表現優異的學生組建美的學校的科技校隊,爲五月底六月初的科技周做好準備。

三、教師專業發展

沒有紮實的專業知識以及豐富的教學經歷,教師的專業發展必定會很侷限,因此,在做好本職教學工作的同時,我們亦要重視自身的發展。在忙碌的工作中,怎樣才能更好更快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呢?本學期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

1、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堅持每天閱讀,瞭解最新的科技發展,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當然了,多閱讀,多思考,增強自身的理論水平。

2、 走出去,向外面優秀的同行老師學習。在做好學校內工作的同時,把握好每一次出去學習的機會,瞭解其他學校老師的教學風格以及教研,多學多問多思考,取長補短,向優秀老師的目標不斷前進。

2017年3月6日

2

國小科學第二學期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根據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結合科學組教學特點和本校科學任教現狀,本學期科學組教研活動以課程標準來指導科學課的教學,以“如何進行實驗教學”爲主線,紮實做好科學實驗教學工作和研究,充分發揮現任科學老師優勢,積極開展教研活動,努力加強教學流程管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以培養習慣、激發興趣爲目標,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使教研活動成爲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二、工作重點

1、切實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加強每月備課檢查和反饋的力度。

2、紮實開展每月一次的集體備課活動,堅持“初備—上課—研討”的集體備課模式,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3、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下發《國小科學課程標準》,認真鑽研新課程標準,學期末上交一篇學習心得

4、加強學生科學小發明的指導,在全校範圍內開展一次“科學小發明比賽”,在全校範圍內形成“愛科學、用科學”的氛圍。

5、加強科學實驗室的管理,做到各項記錄及時、完整。

三、工作措施

1、突出重點,狠抓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關鍵,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是科學教學的工作重點。利用集體備課的時間、,觀看優秀的錄象課借鑑一些好課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結合自己的教學,尋找適合的教學方法。

2、教研結合,抓教研組建設

結合“實驗單的使用”開展集體備課活動,每月進行一次集體備課,堅持“初備—上課—研討”的集體備課模式,提倡集體備課與個體備課相結合,落實好每次的評課活動,及時總結教學中的得與失,分析原因,提出改進的對策,使每個教師都能在活動中有所收穫。

重視教研組材料的整理,將工作落實到平時。

3、以點帶面,落實學生活動

以活動爲載體,幫助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積極挖掘學科資源,見縫插針地開展有意義

的、激發學生興趣的學科實踐活動或競賽活動,在學科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潛能。倡導過程評價、多元評價。

四、具體安排

科學教研組

2017.03

國小科學第二學期計劃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冊內容由“微小世界”“物質的變化”“宇宙”和“環境和我們”四個單元組成。

“微小世界”單元,將引領學生經歷從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觀察豐富多彩的昆蟲、晶體、細胞及微生物,使他們既瞭解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歷程,又對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部分成果進行梳理,擴大視野,提高認識。

“物質的變化”單元,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觀察和認識物質變化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物質的變化分爲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種類型。在研究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學生將根據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認識到化學變化的本質是產生新物質,從而將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區別開來。

“宇宙”單元,學生將在感知的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建立有關環形山、太陽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對月相、環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認識。希望他們能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龐大的`、運動變化着的系統,不同宇宙空間分佈着不同的天體。人類通過不斷的探索,將發現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祕。

“環境和我們”單元,從垃圾和水兩個主題出發,學生將探究垃圾的來源、成分和處理方法;將探究水污染的成因,瞭解污水處理的方法等,從而

對人類生活帶來的環境問題有一定的瞭解,真切地認識到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並且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

通過以上不同視角對周圍世界的探究,學生將會對國小階段所學的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內容有一個概括性的認識:世界是變化着的,多樣的;世界是物質構成的,人無時不刻不在與之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我們應當保護地球環境。

二、教學重點:

1.通過系列化的探究活動,較全面地收集證據。在本冊,學生除了通過觀察、實驗方式外,還將學會用統計、調查、收集資料等方式來收集證據。比如對垃圾問題、水資源問題的研究。

2.對各種證據進行處理,尤其是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如根據資料對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據八大行星數據表建立太陽系模型等。

3.學習對現象進行科學解釋,獲得概念性理解。本冊將讓學生學習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對探究的結果進行解釋,如畫出通過顯微鏡觀察出的結果,畫日食成因圖,建立環形山模型,形成垃圾問題的解決方案等。

4.加深對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質的變化”單元中,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係,認識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三、過程與方法:

1、通過文字、繪畫、討論等形式記錄、交流觀察結果。

2、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促進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觀察工具的不斷

進步對促進科學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3、通過觀察、推測、實驗設計和驗證獲得結果。經歷簡單的對比實驗的設計和實驗過程,培養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4、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和討論。用合理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觀點或看法。如畫簡圖、示意圖、結構圖或做實物模型

5、研究包裝盒是否過度包裝,設計物品的重新使用。對垃圾進行分類分裝,參與回收利用活動。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嚴重影響。關注垃圾的處理、水污染等環境問題。培養資源意識,養成垃圾分類、節約資源的習慣。 四、教學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