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信息技術的展望

就像其他教育技術的應用一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是由教育和學習發展的內部需求所驅動的,並由不同歷史時期的學習理論導引着信息技術的應用方向和應用方式。而信息技術領域的每一項重大革新又會刺激教育系統產生新的應用需求並反作用於學習理論和教育實踐的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發展歷程可以微機在教育中的應用和因特網的應用作爲兩個轉折點,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爲計算機輔助教育的研究試驗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 爲計算機輔助教育的開發應用期,而20世紀90年代後期則揭開了網絡時代信 技術應用的序幕。

未來信息技術的展望

一、信息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發展簡史

(一)計算機在教育領域的最早應用

195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利用計算機驅動飛行模擬器來訓練飛行員是計算機在教育領域的最早應用。

1959年,美國紐約城市國小利用IBM650計算機幫助國小習者學習二進制算法被認爲是計算機在中國小教育領域的最早應用。

序教育運動。

(二)20世紀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計算機輔助教育系統的開發和研究 1968年,第一臺專門用於教育的計算機系統“IBM 1500輔助教育系統”在斯坦福大學研製成功,使用“課程開發器”編制課程,這些課程被稱爲課件或教育軟件,課件和教育軟件的概念即起源於此。

20世紀60年代後期,美國數字設備公司的PDP-1(1960年研製成功)被應用於教育中,標誌着小型機在教育中的首次應用。斯坦福大學的帕特里克素帕斯教授對IBM 1500和PDP-1在教育中的應用開展了廣泛的研究和開發工作,被譽爲計算機輔助教育研究的鼻祖之一。

(三)“柏拉圖系統”(PLATO)——計算機技術與教育方式結合的最初嘗試 1960年,美國伊利諾大學的唐貝澤和查莫斯謝文合作研製出第一代柏拉圖系統(PLATO I)。

(四)微機進入中國小教育以及教師對計算機應用的推動

1977年,第一臺微機進入中國小,教育中應用的計算機開始從大型機轉向桌面

辦公系統。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的明尼蘇達教育計算機科學聯盟得到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開始大量生產和提供課件,其他教育軟件公司也相繼出現,出現了教育軟件出版的高-潮。

(五)LOGO及問題解決運動

1968年,西蒙派珀特發明了LOGO編程語言,LOGO和問題解決運動開始。他陸續提出並發展了自己的建構主義觀——“在製作中學習”

(六)20世紀80-90年代的整合學習系統

20世紀80-90年代,在應用計算機開展教育的過程中,學校和教師認識到在提供計算機輔助教育方面,聯網系統比單機效益更高。教育技術廠商開始研製聯網的輔助學習系統,統稱爲“整合學習系統”。但這些系統當時大多隻與提供商的服務器聯網,而不是基於互聯網的開放式的在線學習,當時互聯網也尚未普及,因此整合學習系統整體上仍屬於前互聯網時代的信息技術應用階段。

(七)因特網時期的信息技術應用

1994年,隨着通信技術的發展,網絡的傳輸能力和傳輸速度迅速提高,成本不斷下降,因特網的應用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日益普及。教育界也很快認識到因特網的教育潛力:支持方便快捷的信息檢索;實現用戶與計算機之間極強的交互功能;支持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異地的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專家之間相對跨越時空限制的交流互通活動;提供日益豐富、真實的在線模擬和在線實驗功能;支持對學習內容隨時、隨地的訪問等等。因特網已經逐步進入中國小校園、實驗室,甚至教室,並逐步滲透到學習者學習的每個環節。

二.教育的信息技術發展展望

發展趨勢在課件開發方面、多媒體教育應用方面、網絡教育應用方面、“校校通”工程的實施以及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等。對課件的開發,新的發展趨勢可主要歸納在對以下四種類型的研究:基於教學策略的課件、電子作業支持系統、羣件和積件。

(一)基於教學策略的課件是指運用相應的教學模式或策略於課件之中。其中包括課堂教學和個別化學習課件。這一趨勢要求課件的設計和開發者必須從新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課件的開發,避免出現“書本或黑板”搬家現象。可主要考慮以

下幾個策略的運用:教學模式選擇策略、教學內容展開策略、學習信息呈獻策略、學習過程控制策略、人機交互策略以及反饋評價策略等。

(二)電子作業支持系統是指一種具有“及時學習”或“即求即應”學習功能的課件類型。它的特點是將學習置於工作過程之中,可以根據學習者的需要隨時提供所需的知識。這種學習形式既有利於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又可以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這類課件主要由知識庫、交互學習/訓練支持、專家系統、在線幫助以及用戶界面等部分組成,要求課件開發者更加重視對知識結構組成的理解和充分發揮計算機交互學習的特點。

《未來信息技術的展望》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