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蹟了吧,事蹟可以很好地體現和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一般事蹟是怎麼起草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歡迎大家分享。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1

“如果我是一條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潤一片綠洲。”這句話出自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一位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的鄉村教師。從照片看,她身軀瘦小,臉龐滄桑,但目光堅毅而執着。40多年來,她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毅然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用持之以恆的無私奉獻,幫助鄉村女孩走出大山,去追逐屬於自己的夢想。

鶴髮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作爲時代的“燃燈者”,張桂梅的故事讓許多網民熱淚盈眶。聖者渡人,40多年來,張桂梅笑對人生風雨坎坷,始終堅守在祖國西南邊陲的教師崗位上。從寸寸青絲到頭髮花白,未曾改變的是對山區學子的.愛心,對教育事業的信仰。她幫助一個個孩子改變人生的軌跡,進而幫助一個個家庭改變困難的處境,這是何其崇高的事業啊!

張桂梅讓人熱淚盈眶,還因爲她激發了人們對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羣體的感懷。我們相信,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還有無數像張桂梅一樣的老師。他們終其一生或許默默無聞,用生命踐行使命,用情懷抒寫擔當,看似普通平凡,卻無比崇高。他們持之以恆的堅守和奉獻,溫暖了每一位學子的心靈。社會不該也不會忘記他們的貢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一位識文斷字的讀者心中都有一份師恩難忘的情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張桂梅恰似一支蠟燭,雖然細弱,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照亮了別人,耗盡了自己。這又何嘗不是教師羣體的寫照呢?致敬張桂梅,就是致敬每一位潤育桃李的教師。謝謝你們——讓知識傳承,,讓青春激盪,讓學子成長,讓夢想飛揚!

致敬張桂梅,同時也表達了黨和國家尊師重教的一貫立場。事業發展,人才爲先。我們期待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投身教育事業,紮根基層,紮根西部,紮根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爲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培養人才、積聚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2

初秋的華坪縣城涼意沁人。

凌晨5點,天空還一片漆黑,位於華坪縣“兒童之家”孤兒院內,張桂梅宿舍的窗子已經發出微弱的燈光。20餘分鐘後,燈光熄滅,隨着一聲關門聲響,她匆匆出門,前往相隔幾裏遠的華坪女子高中,開始一天的工作。十幾年來,無論嚴寒與酷暑,張桂梅的這一習慣始終未曾改變。15歲時,張桂梅隨支邊的姐姐從黑龍江來到雲南,隨後在麗江教育學院(現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讀書,畢業後與丈夫一起到大理任教。丈夫突然病故後,她孤身一人來到華坪縣民族中學,成爲一名普通老師。教書育人過程中,張桂梅漸漸發現,當地重男輕女思想嚴重。

有一次,她去家訪的途中,認識了一個十幾歲的女孩。由於家裏貧困,女孩想繼續求學,但父母卻打算讓她嫁人。聽了小女孩的話,張桂梅心如刀絞。“你們只要把孩子交給我就行,學費、生活費都不用你們承擔。”“不行,彩禮錢我們收了,再說女孩子讀那麼多書幹嗎?”張桂梅的努力勸說並沒有打動孩子的父母,這件事成了她的心病。

此後,她萌生了創辦女子學校的想法。張桂梅說,她想讓山裏的`女孩子都能免費接受高中教育,讓她們有機會實現自己的夢想。但要創辦學校十分艱難。回顧學校成立之初的場景,華坪女子高中老師羅夢華至今難忘。據羅夢華介紹,一棟孤零零的房子矗立在一塊四周長滿荒草的空地上,這就是最初的華坪女子高中。爲了籌集辦學資金,曾經身患重病的張桂梅,每到寒暑假就拖着虛弱的身體四處募捐。

有一次,她去企業募捐,人家就放狗追她。籌集資金建學校的過程中,張桂梅常常委屈地哭,但哭完了又繼續咬牙堅持。

20xx年,在省、市、縣三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女子高中終於建了起來,教學樓的牆上貼滿了每一筆捐款的來源。學生的課本、住宿、校服都是免費的,張桂梅的願望得以實現。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3

貧困學生的及時雨

華坪女子高中絕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貧困家庭,家庭貧困的陰影對孩子影響很大。張桂梅在家訪過程中,不僅要幫助學生,還經常救濟學生家庭,甚至幫助全家人擺脫貧困。

船房鄉華榮村的文麗麗、文萍萍(化名)兩姐妹分別是華坪女子高中的高三和高一學生。兩姐妹的家不僅貧困,而且她們的父親眼睛患有嚴重疾病,在縣醫院無法醫治,需要到鄰近的攀枝花市醫院醫治,可因經濟困難,一直未能出行。今年國慶到她們家家訪時,張桂梅當場掏出500元給兩姐妹的.父親,讓他儘快去看病。

張桂梅看到兩姐妹家有一間裝雜物的危房,人員進出十分危險,當即提出應該儘快拆除。陪同家訪的船房鄉鄉長李桂梅表示由鄉里幫助拆房,並幫助其向民政部門申請低保保障。兩姐妹和父母感動不已,全家攙扶着張桂梅送出村外。

12年來,張桂梅資助學生困難家庭的費用,都來自各級政府給她的獎勵補貼,還有社會各界的捐助。她希望把這些關愛帶到女子高中的孩子們身上。

“我獲得的許多榮譽,是貧困山區老師集體的榮譽。黨和人民沒有忘記貧困山區的老師們,溫暖了老師學生們的心,激勵着我們更加努力做好貧困山區的教育工作。”張桂梅誠懇地說。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4

張桂梅校長又上熱搜了,但這一次不是讓全網熱淚盈眶,而是捲入觀點爭議,讓支持她的人感到心情複雜。她在一檔專訪節目中表達了對“女性當全職太太”的鮮明反對。她講道:一個學生領着丈夫和孩子回到華坪女中,準備給母校捐一筆錢,當她得知這名學生已做起全職太太,便直接轟人,“你給我滾出去。家庭那麼困難,把你供到現在,反而當起了全職太太?”

當全職太太怎麼了?爲什麼不能尊重別人的意願呢?說尊重女性獨立,爲什麼不尊重女性成爲全職太太這種獨立選擇呢?有誰比一個女性自身更知道什麼對自己有利、什麼能讓自己幸福、什麼更適合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觀和幸福觀,爲什麼非要把自己的這種偏執以如此強烈排斥的方式強加到學生身上?當全職太太怎麼就對不起“教育改變命運”了,貧困生出身怎麼就不能當全職太太了?一個個問題像雨點一樣飛向昨天被視爲“教育天使”的張桂梅,天使的“人設”似乎因爲那個“滾”字而黯然失色。幸虧是張桂梅說了這段話,網民能口下留幾分情,如果是一般人,早被羣毆得鼻青臉腫了。

我覺得當全職太太是一個人的自由,也並不意味着就沒有自我和缺乏獨立,但我實在不忍去批評張桂梅的觀點。當然,會有一定的道義因素,面對這樣一個“教育聖雄”般的人物,批判本身似乎有失道義和力度。泰戈爾的那首詩,“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見腳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來,當作火把點燃,照着自己向前走吧”——張桂梅就是這樣的人,把自己的肋骨拆下來當火把,點燃了很多大山裏的女孩前行的路。她爲了教育,爲了改變那些女孩的.命運,連自己的命都不要了,用命換了一代人的命運。說到關心、愛護、心疼、尊重那些大山裏的女孩,我們這些蜷縮在都市咖啡廳裏、在鍵盤上敲敲字、熱衷於談論抽象概念的人,怎麼比得上她?我們談論的只是抽象概念,她接引了幾千個女孩走出大山,我們沒有理由覺得我們比她更“懂”貧困山區女孩教育這個命題。

這麼說並不是失去了一個評論員的判斷力,好像一個人成爲道德典範,身上有了道義光環,就不能被批評了。不是這個意思。道德聖人也會有認知侷限,張桂梅用生命在做教育,並不意味着她每句話都是對的。我說的“不忍”更包含着“同情的理解”這個意思,不要把“支持還是反對全職太太”當成一個抽象的命題,當成吐槽大會、脫口秀、大專辯論賽供選手抖機靈的辯題,而要進入張桂梅所生活和麪對的那種環境中,進入貧困山區女孩教育這個具體語境中理解“反對女性當全職太太”這個命題,看到它的條件性、矛盾性、語境性和問題針對性。

很多人首先是被那個“滾”字刺激了,如果進入語境,就不會把這個字當成激烈對抗中那種粗野、排斥、敵對的意思,而會看到一個教育者又愛又恨、就像父母不滿孩子某種行爲時那種帶着失望意味的“滾”。

好像不近人情,人家過來捐款,你何以這種態度?人家當全職太太,怎麼礙着你了?這可能正是張桂梅作爲校長的態度,善良是有牙齒的,學校雖然很缺錢,但對錢的接受是有原則的。接受捐款,接受的不僅是錢,而且也有一種認同的價值觀。以後跟學生介紹這筆捐款時,怎麼介紹呢?我們的畢業生、你們的師姐捐的?她靠什麼給學校捐錢?張桂梅可能覺得無法向學生傳遞一種她一直傳遞的那種獨立價值觀。一個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捐款涉及學校倡導一種何種價值觀,所以我理解她的那種堅韌的立場。她就像一隻老母雞一樣,張開翅膀,護着下面的那些小雞,生怕她們被辛苦培育的價值觀受到任何一點誤導和傷害。

在抽象層面爭論“有無權利當全職太太”並沒有什麼價值,只有打成生活的碎片,在水裏泡一泡,在風中晾一晾,日曬雨淋一下,纔有生活的質感。張桂梅也許正是在這種生活質感中持那種觀點的。如果看到山區的貧困,看到很多大山裏女孩的命運,她們沒讀書,一輩子就被綁在山裏、綁在丈夫和家庭、綁在幾個孩子身上,重複着貧困的命運並承受着生活的重壓,也許就能理解張桂梅所說“家庭那麼困難,把你供到現在”包含的失望了。讀書改變命運,對一般人來說,就是可以有多元的選擇:當詩人、出國讀書、追求自己的興趣,甚至就是當一個幸福的全職太太。可在經歷了極度貧困,窮怕了,因爲缺乏事業缺乏獨立而在惡性循環中苦怕了、卑微怕了之後,很容易對那種“本以爲讀了書可以改變命運卻又被家庭綁住沒了自己”的選擇充滿警惕。

作爲大山女孩的擺渡人,作爲拼着命去讓女孩通過讀書獲得獨立能力從而改變命運的人,把“一個女孩讀書可以改變一家三代命運”當成信仰,看到自己教出來的孩子讀了書卻沒有自己的“獨立事業”,還能給學校捐錢,可想而知她的憤怒,甚至覺得是一種價值觀的挑釁。

這就是我不忍批評的原因,如果身處她的位置,我可能也會這樣做。

最新消息是,被“滾”當事人感激張桂梅。黃付燕在華坪女高同學羣裏看到了這則新聞鏈接,“感覺像是在說我”。當天,她把新聞鏈接轉發到了微信朋友圈,並配上了一句轉發語——“我們有個性的老大”。

20xx年,黃付燕回到母校華坪女子高中捐款,被張桂梅拒絕。那時,孩子不到一歲,黃付燕沒有工作,全職帶娃。捐款被拒的第二年,黃付燕考上了貴州安順某國小的特崗教師。10月27日晚,黃付燕接受採訪時迴應,“張老師話醜理正,她是從我們的立場去說的”。

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先進事蹟5

步履艱難的家訪路

頭幾年,張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嘗試過自己租車,也騎過馬和摩托,肋骨斷了兩次。後來縣裏派車幫助她家訪,可幾乎每一個學生家裏都還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過去張老師能風風火火地走路,後來病越來越重,有些難走的路段需要攙扶。今年需要攙扶的時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隨張桂梅家訪的華坪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秀麗說。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張桂梅在6天裏走遍華坪縣榮將鎮、石龍壩鎮、興泉鎮、船房鄉的37個村小組,走訪了39個農村學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訪六七個學生家庭。最遠的家訪路是去高三學生羅青青(化名)的家。乘車40多公里到達船房鄉華榮村後,張桂梅還要走半個多小時的上山小路到羅青青家。在同事和羅青青的`攙扶下,張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幾分鐘就停下來大口大口地喘氣。路過一條淺淺的小溪時,她已無法擡腿跨過,只能拖曳着雙腳劃過水面。

自20xx年創辦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開始,12年來,每屆高三、每個農村學生,張桂梅都要利用假期儘量家訪一遍。她不是麗江人,卻已走遍麗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跡覆蓋約1552名學生的家庭,行程11萬餘公里。

張桂梅把1804個貧困山區女孩送出大山,送進大學。她創辦的女子高中歷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100%,今年大學聯考又創最好成績,159個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張桂梅仍不甘心,還沒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她仍舊拖着病體去家訪,她要去了解每個學生家庭的情況,去解除每個學生的後顧之憂,讓學生再加把勁,明年大學聯考打個漂亮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