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超同志先進事蹟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吧,根據範圍的不同,事蹟可分爲集體事蹟和個人事蹟。那麼你真正懂得怎麼寫好事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吳孟超同志先進事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吳孟超同志先進事蹟

吳孟超同志先進事蹟1

吳孟超先進事蹟 60年前,他搭建了我國第一張肝臟手術檯,從此再也沒有離開;年屆九旬,手中的柳葉刀遊刃肝膽,精準不減當年;心中一團火,守着誓言,從未熄滅。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馬,要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過河。在“感動中國20xx人物”評選中,一生與患者肝膽相照的吳孟超院士以德才兼備的大醫風範當之無愧地獲選。繼20xx年1月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後,這位至今依然堅守在醫療一線的老科學家再一次感動了中國。

吳孟超奠定了我國肝臟外科解剖學基礎,開創了“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帶領中國肝臟外科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更加讓人感動的是,他始終將裘法祖老師的教誨裝在心裏,爲將病人“一個一個馱過河”,可以不顧個人的榮辱得失。他每每向學生強調:“一個好醫生,眼裏看的是病,心裏裝的是人。”他每次接診,都與病人聊聊家常,拉近與病人的距離。冬天查房,他總是先把自己的手捂熱,再去觸摸病人的身體,還常常用額頭去感覺病人的體溫。做完檢查,他也不忘順手爲病人拉好衣服,掖好被角,擺好牀下的鞋子。每年大年七年級,吳孟超都早早地來到病房,給住院病人一一拜年,送上新春的第一聲祝福。他還在醫院裏定下規矩:在確保診療效果的前提下,儘量用便宜的藥,儘量減少重複檢查。

很多人覺得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吳孟超事業的頂峯了,可這位身板硬朗的老人絲毫不肯停步,又聯合湯釗猷、顧建人等院士,向國務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發病機理與防治”的建議案,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被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目前,他正在領導建設“國家肝癌科學中心”和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安亭新院,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他說,過去的自己是一個實踐者,現在的自己更是一個肝臟外科未來事業的“搭臺人”,而他的同行們則敬佩地稱他爲“無影燈下的常青樹”。

吳孟超同志先進事蹟2

很多人都想知道,吳老的手術成功率爲什麼那麼高,爲什麼做得又快又漂亮。我很清楚,他不完全是靠技術,更不是靠運氣。他真正的過人之處,是他對待每一臺手術都極其認真負責。

儘管吳老醫術高超、經驗非常豐富,但他對每一臺手術都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不管這個病人是誰,不管病情輕重,不管病人的ct、磁共振等影像檢查結果多麼肯定,他都要在動手術的前一天,再次和b超室的醫生做一次術前病竈確認,上手術檯之前,還要在看片燈上再次查看病變部位,驗證一下,好做到萬無一失。

當遇到比較複雜的病情時,吳老一定要召集專家會診。一次會診不滿意,就再來一次,甚至換一批專家會診,充分吸納各個方面的意見,直到把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都預見到,把各種應對措施都制定好,他纔會上手術檯。

我想,這就是吳老的手術爲什麼總是做得那麼好的原因。也正因爲如此,我每次跟他上手術檯,心裏就很有底氣。

去年冬天,上海有個肝癌病人,在一家醫院做手術,腹腔打開後,醫生說,這個腫瘤靠腔靜脈太近,沒法切,我們這裏正好有肝源,建議做肝移植。病人經濟條件不允許,醫生就把刀口又縫上了。他的家人不甘心親人就這樣等死,找到了吳老。

吳老仔細研究了病人的資料,覺得切除腫瘤的可能性是有的。但他沒有輕易動手,而是兩次組織專家會診,並把病人的親屬請到會診現場,詳細地瞭解病人的情況,每次會診都用去了很長時間。吳老這樣嚴謹負責,幾次把病人親屬感動得流淚,他們說:“吳院長,我們先來找您就好了。你們這樣認真,我們到這裏看病,就是治不好,也認命了。”

手術開始了,這時,我注意到吳老十分從容,上臺、開腹、探查、剝離、切除……流暢地操作着,一切就像以往做過的無數例高難度手術那樣,最後是有驚無險,成功地把腫瘤切了下來。走出手術室,摘下口罩的時候,吳老輕輕地說了一句:“比我想象的容易。”就這輕輕的.一句,忽然讓我非常感動,沒有百遍千遍的琢磨,哪有吳老所說的“容易”?

42天后,病人平安出院了,他拉着吳老的手說:“我這條命是您給的,您是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的救命恩人!”

我上學的時候就聽說,吳老成功地做了不少堪稱“中國第一”的手術,來醫院手術室後,又親眼看見他做了許多別人從沒做過的手術。很多人說,他有做手術的天賦。我很清楚,比他的天賦更爲寶貴的是,他總以開放的胸襟向同行學習,向學生學習。他那虛懷若谷的精神,讓我們深受教育。

吳老有個學生叫陳訓如,在成都的軍區昆明總醫院工作,最早在我國應用腹腔鏡開展腹部手術,並取得明顯效果。吳老感到這項技術很好,提出派人去學習。有人說,在國內,我們醫院是領先的,有必要去學他們的嗎?吳老說:“不能這麼講,只要是先進的、對病人有用的,我們都應該學。”陳訓如聽說吳老要派人來學習,連忙打電話給吳老說:“您就別派人來了,還是我去上海給您彙報吧。”吳老說:“這項技術你運用得早,你就是老師嘛!這次我派人先去學,過些日子,我也要去學的,你可不要留一手啊!”正是在吳老的倡導和帶動下,我們醫院在國內最早把這項技術應用到肝臟手術上。

1994年2月,一位19歲的大學生遭遇車禍,被急送到我們醫院,當時昏迷不醒,已處於休克狀態。經診斷,這位大學生腹部閉合傷、肝臟破裂、顱腦外傷,生命危在旦夕。吳老和專家們緊急會診,感到病人傷得這麼重,如果實施開腹手術,他將難以承受。吳老決定立刻施行“腹腔鏡下肝破裂修補手術”,經過多名醫生的全力搶救,只用了90分鐘,就補好了全部裂口,止住了肝臟出血。學來的這項新技術,挽救了一個年輕的生命。

讓我特別佩服的,還有吳老那種面對險情不迴避的敢於擔當的精神。外科醫生在手術中,遇到處理不了的意外情況,需要其他醫生來救場,這是免不了的事。不過近些年,由於醫患糾紛增多,擔心出了問題責任不好劃分,願意主動救場的醫生漸漸少了。但在吳老這裏,不管哪個醫生求援,他都是隨叫隨到。他還專門定下一條規矩:“任何時候、任何人,只要遇到處理不了的問題,不管我在幹什麼,都要及時向我報告,我會立即趕來支援。”

記得一天中午,吳老剛做完一臺大手術,出來路過2號手術間時,從裏面跑出來的護士告訴吳老:手術大出血了,正在搶救!吳老一聽,轉身就衝進房間,只見手術檯上病人的腹腔內都是血,止血的紗布已經用了200多塊,地上4個2500毫升的大玻璃瓶都裝滿了血,眼看情況就要失控,看得出來,主刀醫生有點頂不住了。吳老立馬上臺,果斷剪下兩根紗布帶子,沿着血管瘤和正常肝組織的分界線,迅速把出血部位捆紮起來,巧妙地緩解了出血。要知道,用紗布帶子捆紮肝臟的出血部位,這絕對是一個非常規動作,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做的。那一幕,至今想來都讓人驚心動魄。事後我問吳老:“您當時想沒想過,如果搶救失敗,可能毀了你一世英名啊!”吳老一聽這話,臉就板了起來:“是我的名聲要緊,還是救病人的命要緊?”那一刻,我覺得,吳老雖然只有1米62的身高,可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吳孟超同志先進事蹟3

仔細讀過吳孟超院士的資料,感動之餘,不禁爲他高尚的人格、無私的胸懷、崇高的境界所折服,他爲共產黨員立起了標杆。廣大黨員幹部應當認真學習吳孟超的先進事蹟,在學習中要注意“知不足”、“不知足”。

在愛黨愛國上“知不足”。由於對祖國懷着深深的愛,17歲的吳孟超放棄了去英國讀書,回到戰火紛飛、災難深重的祖國,他幾十年如一日,把畢生精力和智慧獻給了祖國。文革開始後,因受華僑身份牽連,黨支部停止了他的組織生活。但他仍然深深地愛着黨,堅持交黨費,寫思想報告。然而時下,有的黨員幹部擺不正自己同組織的關係,幹一點事就向組織要回報,剛剛提拔就向組織要求再“進步”;有的受不得半點委屈,有少許不如意,便滿腹牢騷。與吳孟超院士相比,這些黨員幹部的 “委屈”要小得多,甚至是微不足道。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吳孟超的愛黨愛國情懷,進一步加強黨性鍛鍊,堅定理想信念,把爲黨爭光、爲國爭氣,作爲自己的崇高信念和終身追求。

在服務羣衆上“知不足”。當建設“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經費緊張時,有人建議醫療費漲價,卻遭到吳孟超的強烈反對,“老百姓熱愛共產黨,擁護共產黨,說到底就是因爲這個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發展爲了誰?如果大樓建高了,蓋好了,而老百姓卻看不起病,我吳

孟超不會開心啊……”爲了給病人省錢,他做了三條規定:只要確保療效,用藥能用便宜的不用貴的,能用國產的不用進口的;不準給病人過度檢查等。當前,少數黨員幹部羣衆意識淡薄,對待羣衆“冷、橫、硬、推”,有的甚至與民爭利。廣大黨員幹部應當像吳孟超那樣,堅持站在羣衆的角度想問題,以讓羣衆得實惠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去做事情,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

在愛崗敬業上“不知足”。吳孟超對技術可謂是精益求精,爐火純青——他創造的“吳氏刀法”以精準見長、快速著稱,心到刀到,如行雲流水。即使這樣,他仍不顧89歲高齡,堅持每晚在臥室繼續工作,雙休日經常到病房查房,撰寫論文,並且每年主刀完成近200臺手術。廣大黨員幹部應當學習吳孟超的敬業精神,立足本職工作,不斷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能力,兢兢業業、紮紮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不辜負組織的重託和人民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