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個人先進事蹟材料(4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蹟材料吧,事蹟材料是指黨政軍機關爲了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推動工作,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蹟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那麼相關的事蹟材料到底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醫生個人先進事蹟材料,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醫生個人先進事蹟材料(4篇)

醫生個人先進事蹟材料1

從事醫療工作三十多年來,自己在平凡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刻苦鑽研,得到了患者的讚譽、同事的好評。

一、全心全意,熱情爲患者服務。

從醫三十多年來,自己急患者之所急、憂患者之所憂、想患者之所想,始終堅持醫者父母心的原則,對待患者不分家庭境況是富是貧、社會地位是高是低,始終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對待每一位病人,自己都能做到認認真真檢查、詳詳細細解說、兢兢業業施診。當遇到患者家屬不理解時,不厭其煩地耐心做好解釋工作,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堅持每天下班前詳細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人的病情變化。不能正常下班,半夜起來搶救病人是常有之事。在工作中,時刻爲病人着想,從檢查到治療,爲患者精打細算,如果遇到遠道而來的患者,還會跟相關科室溝通聯繫,儘量當天能做完檢查,明確診斷,給予及時治療。

二、不斷學習提高醫療技術水平。

作爲一名醫生,只有通過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才能贏得患者的信任。於是自己在工作中不斷學習,苦練過硬的基本功,掌握本專業基本理論、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療法,瞭解內科疾病發展的新動態,積累新經驗。隨着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加上強烈的責任心和事業心,成了醫院的業務骨幹,受到了患者的信賴。

三、工作嚴謹,責任心強。

從醫多年來,自己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責任心、良好的職業道德、嚴謹的工作態度,並有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在空前緊張的醫患關係面前,不抱怨,牢記救死扶傷的職責,嚴格要求自己,加強醫患溝通,提高服務品質,不斷學習掌握醫患溝通技巧。此外,自己還非常重視診療過程中的心理疏通,在給病人看病時,關注患者的心理變化,堅定不移地認爲一個親切的笑臉、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溫暖的問候語、一個拉扶的細心動作本身就是一味對症良藥。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視病人如親人,從而贏得了病人的理解、支持與尊重,減少了醫療糾紛發生。

四、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作爲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自己以身作則,積極參加單位組織的政治學習,認真領xx論精神,並積極參加各種義務勞動,積極參加醫院的下鄉任務,不怕苦,不怕累,先後到過王寨、界都、冶頭、皋落、西寨等邊遠鄉鎮,立足於本職,立足於社會,爲羣衆提供醫療服務、醫療諮詢、衛生保健、精神慰藉服務。依靠熟練的專業技術、良好的醫德醫風及高尚的思想品質,得到羣衆的廣泛好評。

五、在工作中自己踏實認真,待人真誠,勤勞樸實,團結同志,寬以待人。

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無論上班還是休息,病人利益第一,隨叫隨到,合理用藥,合理治療,不以權謀私,不開搭車藥,在病人中樹立了良好的職業形象。

在今後的工作中,自己將更加努力,弘揚老一輩的醫德醫風,愛崗敬業,取信於民,在競爭中求生,在競爭中求發展,在自己的本職工作中,爭創一流,再攀高峯。

醫生個人先進事蹟材料2

我是一位鄉村醫生。爲四周的鄉親們作預防保健,治病療傷工作。我拖側重度殘疾的雙腿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着我不平凡的人生。我服務於社會,不但沒有成爲社會的包袱,相反我的人生卻是那樣的出色。

19xx年,一場蕭瑟的秋雨後,我不幸得小兒麻痹後遺症,從此就再沒有站起來走過一步路。清貧的家境,苦悶、旁皇、無助乃至失看伴隨我度過了本該是無憂無慮,從滿天真與童趣的童年。

或許是命不當盡,上天固然沒有給我一雙健全的腿腳,卻賜予了我能吃苦刻苦而又發奮圖強的好父母,我們真情無私的庇護,不向苦難低頭的寶貴品質,還有那些好心村民對我的真誠鼓勵和開導,使我逐漸走出了生命的低谷,特別是看書學習,驅走了我心中久積不散的陰霾,感遭到陽光的明亮和燦爛。

一九xx年的夏天,我開始嘗試着自學。家裏有《小人書》和一本撕的沒有部首的《新華字典》。我就把《小人書》上的字一頁一頁的翻字典查找,找到後把拼音標到《小人書》字的旁邊,然後一遍一遍的往讀。不到半年我就熟悉一千多字。以後,我借來舊課本開始依照課本學習。

這就是我自學的開始,從a o e開始念起,從一筆一劃開始寫起,從簡單的加減乘除開始算起。學習使我過於單調無聊的生活中有了樂趣,固然這背後要付出比凡人成倍的努力和辛勞。

學習更給我打開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提供了對生存和生命進行深進思考的營養,特別是我知道了很多殘疾人的人生經歷,貝多芬、保爾、張海迪,他們也是殘疾之軀,處境也非常艱鉅,但是他們沒有由於身帶殘疾就失往對生活的勇氣,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迷茫不振,沒有迴避現實,而是英勇地直麪人生,昂開端,挺起胸,自立自強,向命運挑戰,向不幸抗爭,他們的事蹟和精神,深深震動着我,感染着我,並隨着我年齡的增長逐漸內化爲我的人生信條:固然身患殘疾,但也要奮發努力,爭取做一個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不成爲社會包袱、不成爲家庭拖累的人。張海迪不是說讀書可以給人帶來生活和克服困難的氣力嗎?那末小小的我就要爲了本身站起、改變命運而刻苦學習。就這樣,白天苦讀,夜伴孤燈,七年辛勞自學,我完成了從國小到高中的全部課程。

知識照亮我前進的航程,信念賦予我攀登的勇氣。1994年,我第一次走出鄉村,遠赴千里之外的省會石家莊,自費在一所醫學院跟班學醫。

我想做一位醫生,爲老百姓治病療傷,服務於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石家莊學習了的三年裏,我沒有回過一次家。環境變化和身體殘疾給我帶來了很多困難,作業的壓力我要堅持頂住,迎頭遇上。平常生活中,上樓下樓、打飯打水、洗衣服、上廁所等一些瑣事,對一個健全人來講是舉手之勞,可是對我而言卻是何等的艱鉅。但我沒有在困難眼前畏縮,依然以堅韌挺過每件難事,用微笑迎接每個拂曉。

我的學習成績在全系也是很優秀的,教授們對我的經歷既感到驚奇又很是讚美。驚奇的是我的自學歷程,讚美的是我雖是自學,但成績卻一點也不比正式參加大學聯考學生的成績差。xx,xx年我連續兩年被學校授與優秀學生的榮譽。

醫生個人先進事蹟材料3

人人都有一個夢想,我兒時的夢想就是成爲一名手拿手術刀的醫生,解除病人的痛苦,然而由於大學聯考成績的不理想,加上填報志願時的不嚴謹,我被泰山醫學院放射系錄取,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我知道我成爲一名拿手術刀醫生的夢想基本破滅了。既來之則安之,從事放射工作,也是會成爲一名爲病人解除痛苦的好醫生的。接下來,我度過了三年的放射學求學生活,爲以後成爲一名合格的放射科工作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xx年10月我如願成爲了一名放射科醫生,當時每天的工作就是操作各種放射機器,爲病人拍片子,洗片子,讀片子,照鏡子。我雖然不拿手術刀,卻也決定了同行手術刀的方向。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接觸放射科的實際工作後,專科畢業的我感到大學理論與實際放射科工作的巨大差距,爲此我積極跟着醫院的老醫生學習,遇到疑難問題積極向上級醫師請教,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通過各種關係到上級醫院偷師學藝。《X線診斷學》、《X線攝影技術學》從老師的手裏接過了學習資料後,白天在老同志指導下看新病人X線片,晚上在科室讀放射專業教材,翻閱片庫老片,全不顧悶熱的天氣、蚊蟲的叮咬。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個月後成功完成了畢業後的角色轉換,開始獨立值班、爲病人檢查。

完成角色的轉變並不意味着學習的結束,20xx年5月,醫院由於CT室缺人,醫院決定讓我從事CT工作,派我到青醫附院影像科進修學習六個月,面對即將到來的挑戰、缺乏的新知識的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努力。六個多月的艱苦學習過後,開始了我CT診斷醫師的新工作,可六個月的積累面對每天的新病例,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學中幹,幹中學”,從那時起,到後來隨着單排螺旋CT、16排螺旋CT科室新設備的增添,我一直堅持不懈的刻苦學習,緊跟影像學快速發展的步伐。每個病例都都認真面對,每張片子都仔仔細細,這已成爲我多年來工作的習慣。

工作以後我勤奮踏實,努力鑽研,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學術水平;工作中我始終如一,兢兢業業全身心的爲廣大患者服務;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紮實的工作作風、優良的工作成績,詮釋了醫務工作者敬業奉獻的高貴品質,贏得了全院醫護員工和廣大患者的好評。

就這樣,從初窺門徑、漸入佳境,我一學就是19年,一干也是19年,由於工作出色我在畢業十四年後晉升爲主管技師,並擔任了醫院醫技科主任。

真誠關愛,嚴謹求實,努力服務廣大患者

我在近二十年的從醫生涯中,始終將病人的生命健康放在心上,我秉着嚴謹科學的態度,認真對待每一位患者,每一張片子。近二十年來,我從未以任何理由推脫、拒絕過任何患者。

一件件細小而又普通的事情,卻見證一位醫者仁心的樸素情懷。我真誠的去關愛每一位病人,認真的去爲病人服務。畢業近二十年來我幾乎沒有休過病假、國家法定的放射假、公休假,即使是中秋、春節這樣萬家團聚的日子,我也絕大多數在醫院度過。任何時間只要一個電話,我就會趕到醫院,滿腔熱情的爲病人服務。

加強科室管理,提升科室業務水平

我一方面注重科學管理,加強科室業務學習,同時又毫不保留的將自身的專業知識和臨牀經驗傳授給年輕同志。我制定了完善的科室管理和業務學習制度,多年來一直加強疑難病例隨訪和科室內的回顧性讀片。每週的輪流業務學習講座加大了青年醫生的自學、交流的壓力和動力。我在影像中心內部實行的X線、CT等各崗位工作的輪換,切實提高了年輕醫生的各種影像綜合、分析、判斷能力。

20xx年3月,爲了醫院的發展及保證病人的就診需要,醫院新購西門子16排螺旋CT一臺,爲了儘早安裝使用,我從機房防護、機房裝修到新設備基礎施工等方面提早介入,帶領同事們精心考慮,加班加點,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保障了臨牀工作的順利進行。

從醫近二十年來,我始終秉承“醫乃仁術”的理念,注重培養從醫的仁德,堅守從醫的良知,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學術水平,努力爲廣大患者服務。作爲一名科主任、一名醫院職工,我始終從醫院的大局出發,時刻維護醫院的利益,只要對醫院有利,對病人有利,我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紮紮實實把工作做深、做細。20xx年被評爲壽光市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我以自己的嚴謹、敬業的工作態度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醫生個人先進事蹟材料4

他,有着醫者的慧心巧手,更有着醫者的良知厚德,二十餘載堅守燒傷科一線,甘之如飴,如癡如醉,以不懈的技術鑽研贏得了同行的尊敬,以無私的愛心奉獻換來了病人的愛戴。今年,他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他就是農工黨員、無錫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助理、燒傷科主任呂國忠。

“醫生”,是最崇高的稱呼

教授、主任、院長助理、碩士生導師、江蘇省內唯一的中華醫學會燒傷整形外科分會常委、省衛生廳重點專科學科帶頭人、省“135”工程重點醫學人才、省333工程重點培養對象等一系列頭銜,呂國忠總是看作身外之物,對那些光環和榮譽,他一直都保持着特有的淡然。他總說,他最喜歡、最看重的還是病人一聲“呂醫生”,“醫生”在他心中是最高的稱呼,有着最重的份量。

呂國忠從小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大夫,對治病救人、祛除病痛有着神聖而美好的嚮往。他1984年大學畢業,輾轉放射、胸外科等科室後,最終定位燒傷外科領域。“在那時候,燒傷病房的工作環境尤其差,整天看到的都是血淋淋、慘不忍睹的'場面。”當一切偏離了想象,他也曾感到迷惘。但沒多久發生的一件事讓呂國忠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當時有七八名消防隊員被化學試劑灼傷後送來急救,他搶救的那名消防隊員,燒傷面積超過80%,是傷情最重的一個。整整經歷了1個多月、數十次手術後,終於轉危爲安。那一刻,他感到“醫生”的份量,感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得。一袋病人家屬送來的自家種的5斤花生,他和同事們一起分享了,那種香味至今讓他難忘。

90年代初伴隨江南鄉鎮工業的發展,無錫化工、冶金、環保、造船等行業的發達,燒傷病人也成倍增長,呂國忠漸漸嶄露頭角、脫穎而出,成長爲科室骨幹和專科領軍人物,他感恩機遇、感恩病人、感恩前輩,醫生這份職業讓他有着無免費分享創新

窮的動力更新知識、總結教訓、儲備經驗,可是在他心中醫術可以前行,但醫者不能忘本,“有病人,才能實現我的人生價值”成了他的口頭禪,作爲“醫生”的堅守,他看得比什麼都重。他說,至今病人一聲真情的“呂醫生”,依然會讓他動容,因爲那樣的呼喚滿含信任與理解,是最純樸的東西,融入血液,化作生命。

專科,不懈追求的理想

20xx年,醫院委派呂國忠赴加拿大留學一年,這一年對他的影響和促動非常大,尤其是國外的先進技術、人性化管理和團隊協作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20xx年,呂國忠回國擔任科主任以後,立志從這三個方面學習和趕超,將專科建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技術上,他一步一個腳印,在實踐中不斷趕超國際和國內一流技術,不斷調整專科發展戰略。20xx年重點攻關重症監護,提高危重燒傷患者搶救率;20xx年整合科室改建爲燒傷整形科,同年躋身全國中西醫結合燒傷協作組長單位,並正式掛牌成立“無錫市燒傷研究所”。從單純燒燙傷診治向修復疤痕整形、殘餘創面、難愈性皮膚潰瘍診治及功能康復護理擴展;20xx年國內首例率先開展國際領先的Meek技術,實現燒傷植皮微創化;致力自主研發具有活性的組織皮膚;深化中西醫結合技術在燒傷整形整治的應用等等,對他來說,技術沒有止境,追求不能停步。他潛心臨牀診療的同時,對科研和技術總是身先士卒,帶頭攻關,個人先後榮獲省、市級醫學科技成果獎20餘項,在省級以上專業雜誌和全國、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專業論文50餘篇。

人性化管理,他思考最多,用心至深。他經常說,醫院人性化管理不能停留在“一束鮮花”、“一次年夜飯”的層面,必須將“患者需求”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燒傷病人尤其是危重燒傷病人是個特殊的羣體,有着與衆不同的特殊需求。

比如隱私需求,由於身體袒露面積較多,呂國忠很早就專門定製和啓用病區圍簾;比如根據護理難度的不同需求,進行病區分設,首創兒童和重症病區;比如室溫需求,燒傷病人體溫條件敏感,爲儘量減少病患消耗,他努力實現了重症監護專門溫控,即使三九天也保持33—35攝氏度;還有溝通需求,發現燒傷病人許多因爲氣管切開、手足受困,口頭或體態語言均無,有些聽力也受到影響,他授意做了各種“痛不痛”、“胸悶嗎”、“要喝水嗎”、“點點頭或搖搖頭”、“是就眨個眼”等牌子,輕易化解溝通難題。他說,這些還算小事,難度最大的是心理干預和取皮供區的選擇,人性化意味着一個細節、一個語氣都能決定成敗,人性化意味着取皮供區是從患者角度作長遠考慮,還是從醫者便捷出發。呂國忠常常不厭其煩、反覆說服患者從頭皮、背部這些今後容易掩蓋的部位取皮,有一位美女模特,因爲無法接受取頭皮戴假髮,曾有過誤會和責難,但呂醫生依然堅持從手術難度、恢復速度和藹勸說,直至做通工作。出院後半年,一頭秀髮的她專程趕回醫院,感激不盡。“這就是人性化,多想患者需求,這樣的人性化我會一直堅持!”

團隊協作,是專科發展的關鍵。“燒傷治療拼的就是

團隊協作!救人於水火,救人於危急,生機轉瞬即逝,必須團隊協作!”20xx年11月8日,無錫城郊某鍊鋼廠送來28名病人,2人途中死亡,燒傷面積在50%以上的多達18人,爲了26個鮮活的生命,醫院100多名醫護人員開始生命大營救,呂國忠指揮燒傷科15名醫生和25名護士分成8個小組,同時實施急救手術,術後很多病人開始出現併發症:胃出血、休克、嘔吐、煩躁,呂國忠深知24小時內的有效搶救對病人成活率影響最大,必須隨時調整治療方案,此後十多天裏,他帶領團隊奮戰一線,自己每天都住在醫院,沒有離開病房一步,創造出國內成批燒傷救治史上危重燒傷病人數最多、燒傷程度最重兩項第一,華東地區燒傷救治史上成功救治燒傷人數最多、面積最大、程度最重三項第一。“這些重大事故,考驗的就是團隊戰鬥力,有時爲了一個病人就得20餘名醫護力量撲上去。”他在致力於團隊專業技術和科研能力、博士碩士技術梯隊建設的基礎上,對塑造團隊精神、凝聚團隊合力高度重視,一位科室同仁援外兩年,其父母生病無人照料,他及時派人進行陪護;無論在職還是退休人員生病有難,他都進行看望、伸出援手給予幫助,讓科室成員深深感到作爲燒傷科一員的溫暖。

在他的帶領下,無錫市三院臨牀燒傷醫治水平居國內領先地位,特別是對燒傷面積大於95%的危重病人成功搶救率居世界先進水平。20xx年成爲國家級臨牀重點專科,實現了無錫醫療界國家重點專科“零”的突破,20xx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爲國家重點學科,現在,呂國忠又向着建成國家級“燒傷救治中心”的目標邁進。

病人,永遠放在第一位

在20多年的行醫生涯中,呂國忠診治了上萬名病人。見慣了生離死別,但他始終保有愛心。“沒有愛,就當不了一名好醫生,燒傷病人的康復尤其需要關愛。”呂國忠說。

20xx年11月,當時年僅17歲的蘇州某高校大一女生小周,在一場意外中全身70%嚴重燒傷,尤其是面部和雙手嚴重畸形。“女兒兩個多月沒進食,一直住在重症監護室,我們急得不得了。呂主任是她的主治醫生。他不僅醫術好,還經常安慰我們,讓我們有事就去找他,並把他家裏的電話留給我。”小周的母親說。入院近一年後,小周終於出院了,但她拒絕術後鍛鍊,整天躲在家中不敢出門,更不願意回到學校,甚至想到了死。焦急的父母再次找到呂國忠求助。呂國忠在工作之餘,一次又一次趕赴宜興市與小周談心。“我不開心的時候,有什麼心裏話,只願意對叔叔說。我現在還記得,他說我是個奇蹟,一定不能放棄,要重新樹立起生活的勇氣。”在呂叔叔的鼓勵下,小週一邊進行康復治療,一邊自學電腦和英語。如今,她不僅事業有成,而且還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小家庭,小寶寶更是惹人疼愛,呂國忠也成了她最親的良師益友。

呂國忠和愛人都是醫生,都是農工黨員,愛人是無錫婦幼保健院的專家醫師和行政領導,業務同樣十分繁忙,夫妻兩個事業心、責任心和愛心都特別強,問及呂國忠是否會因此忽視了小家,“這個對我們倆已經習慣,孩子被一個人關在免費分享創新

家裏的時候太多了,也許因此孩子也從小懂事,比較優秀,沒讓我們多費心。”輕描淡寫,不經意間,讓我們深刻感受,“病人,永遠放在第一位”,就是呂國忠的信念。

“浴火重生”,行板如歌。對於病人,那是一首首生命交響曲,對於醫者,同樣是經歷生與死考驗的人生之歌、靈魂之曲,此曲只應天上有,願呂國忠和他的團隊創造更多的人間奇蹟、生命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