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韻律活動《快樂的腳步》自我評析

快要臨近六一兒童節了,爲了幫孩子們編排好看的舞蹈,我借了很多有關兒童舞蹈的VCD回班挑選。在看的過程中,很多孩子都跑過來觀看,充滿了好奇。當我放到踢踏舞的VCD時,唐鼎盛說:“這是踢踏舞,我媽媽帶我看過這個表演的,就是用腳在地下敲。”說着就跺起腳來。其他孩子都笑了起來,表現慾望強的孩子邊笑就邊跟着跳起來。教室的地板是木頭的,被他們的小腳敲的咚咚響,他們非常快樂,有些能力強的孩子已經開始跟着電視上的小朋友學起來了。我看他們這麼有興趣就隨口問道:“你們想不想跳踢踏舞?”得到的回答是一致的。於是我和班裏的丁老師就決定給孩子們編一個踢踏舞用於六一節表演。

六一韻律活動《快樂的腳步》自我評析

在排舞之前,要先讓孩子們有所感受,所以我選擇了一首孩子們曾經學過的一個打擊樂活動的音樂做爲這個韻律活動的音樂。這首曲子節奏感非常強,四段樂曲節奏分明,在上打擊樂課的時候,孩子們就對這首樂曲非常感興趣,一聽到音樂立刻就要拍手打節奏。有了這個前期的經驗準備,讓孩子們聽着熟悉的音樂跳出這些節奏,我想這對孩子們來說應該不會太難。

這個活動的三個目標我在課裏是這樣完成的。第二個目標在活動過程中的第三個大環節中完成,欣賞踢踏舞片段和看小腳先生表演,可以讓孩子們感受踢踏舞幽默、詼諧、極富表現力的藝術魅力。第一個目標在第四個大環節中完成,用分段學習的方法,讓孩子初步學會用全腳、腳掌、腳跟等部位打擊地面的要領,並跟隨音樂進行舞蹈。第三個目標在第五個大環節的最後一部分完成,請孩子選擇一位同伴共同進行舞蹈,體驗與同伴共同舞蹈的快樂。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在第四個大環節中做了一些調整。原來的設計是請孩子從第一段開始創編動作,然後集體學習,學會了再創編第二段動作,繼續學習,一直到第四段。但是在課上,我讓孩子們自己創編動作的時候,林睿明第一個舉手,他設計的是腳跟腳尖跑跑跑,這個動作和第三段的節奏很能配得上,我想如果堅持從第一段排起的話,還得多請幾個孩子來創編,到有舞步符合第一段節奏了再考慮其他人設計的舞步是否符合第二、第三、第四段,這樣做1、會打擊創編動作孩子的積極性;2、課的過程太死板;3、等第一、二段編排好並學會舞步後,再把林睿明設計的舞步“撿”起來,孩子們有可能會遺忘,而要老師從新提出來,那這就不再是來源於孩子的東西,而是老師灌輸給孩子的東西了。所以,林睿明創編完後我就問孩子們,他的舞步適合這四段節奏的那個節奏型?孩子們都認爲應該配第三段,於是我就順着孩子們的回答,讓他們嘗試舞步與節奏的匹配,最後幫助他們作了些小改動,使舞步更好地配上節奏。後來我們創編的順序是第二段、第四段、第一段,這個順序是跟據孩子們自己創編動作的先後而定的。

在第五個大環節的第三個小環節中,原先設計的是師生共同討論兩人舞蹈的上肢動作並確定下來。在課上我並沒有把這個環節提出來,因爲考慮到這堂課孩子們學的東西已經挺多的了,要讓他們記住舞步,還要配上節奏跳,再要他們創編上肢動作就太難記了。所以在兩人舞蹈時,我和一名孩子一起跳時,我帶着她加了一些上肢的動作,目的只在起一個暗示作用,並不強制規定,如果願意學就跟着做,不願學就按原先學的跳。另外,這樣做可以讓這個舞生動些,不至於跳幾遍都一樣,這樣孩子們會覺得枯燥乏味的。

我覺得這節課成功的地方在於:1、音樂選取的比較好,孩子們熟悉而喜歡,學起來不覺得是在接受一個完全陌生的東西;2、能隨着孩子來調整活動設計,並最終很好地完成這個活動,達到原定的目標;3、能善於發現孩子的一些好的反饋行爲。如在創編完第四段動作後大家一起坐在座位上練習舞步,跳完後我發現陳一粟和別人跳的不一樣,她是先兩腳一起着地,再用一隻腳做腳跟腳尖,於是我就說出了她的.創編動作並表揚了她。在創編過程中,她一直都沒舉手,但這也是她的創編。當引起教師的重視後,她跳得更加起勁。有些孩子不是外向型的,但老師也不能乎視他們的存在,反而要善於觀察和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4、與孩子之間的互動較好。

這節課不足的地方在於老師沒能把所有孩子的興奮點調動起來。只有一半的孩子在積極地創編動作,還有一半隻是跟着學。另外老師的語言不夠有激情,不太能煽動孩子的情緒,如果語言再抑揚頓挫些,說關健詞的語調再強些,再慢些,效果會更好。

這個活動結束後我們將讓孩子嘗試加上上肢的動作,並鼓勵孩子們自己創編六一兒童節的舞蹈。

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敢想、敢說、敢做,這對今後上其他領域的課都會有幫助的。在今後的任何活動中,我都會鼓勵孩子們勇於想、勇於探索、勇於說、勇於做,讓他們覺得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學到了知識本領,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纔是學習的主人,這對即將升入國小的他們是絕對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