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親子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訓練方案

如何培養親子交往能力

一,增加與寶寶的主動接觸

堅持母乳餵養,可以讓寶寶通過乳房或懷抱享受吃奶的快感,引發特有的快樂反應,由此體驗最初的社會接觸。媽咪還可以利用每次吃奶後精神好的時候,讓孩子看着你的臉,然後慢慢移動頭,以此吸引他的視線追隨。

二,關注寶寶的情緒變化

對於孩子的情緒變化,媽咪要有相應的反應。比如,注意觀察寶寶不同的哭聲,儘量及時滿足他的要求,以培養母子感情,促進孩子對人的友善和信任。

三,迴應寶寶的所有反應

當寶寶咿呀自語時,媽咪應在寶寶看得到的地方主動與他交流,即使你正在做家務,也要及時用聲音迴應他,這樣可以提高寶寶發音的興趣。當孩子發出近乎 “爸”、“媽”的聲音時,雖然可能是出於無意識,並不具有語言的指向性,但此時也要儘可能迴應、模仿,使他了解聲音在與人溝通中的作用。

反饋總結:

子女好與壞,在乎爸爸媽媽的溝通與關愛。爸爸媽媽們如果能多一點給寶寶以關愛,多一點與寶寶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這樣纔是真真正正的親子教育。爸爸媽媽應該增加與寶寶的主動接觸,關注寶寶的情緒變化,迴應寶寶的所有反應,這樣才能更有利於與寶寶的交流溝通。

怎樣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

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爲,人際關係代表着人的心理適應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而人際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際交往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如下適應困難:拘謹膽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縮,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擊。而人際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關心則是預防和治療這類心理問題的靈丹妙藥。由此可見,從小培養幼兒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水平,對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預防各種心理疾病有着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步驟/方法

1、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家庭氛圍

在家庭中應創造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交往氛圍,以父母爲中心和以孩子爲中心的家庭都是不可取的,要想讓孩子有一個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關係,家長就必須爲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家庭環境。父母作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很多方面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常常把父母的一些語言、行爲、習慣帶到自己的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應儘量避免當着孩子的面發生爭執,因爲這種爭執的局面,不僅會讓孩子感到緊張、恐慌,還會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一些負面的交往方式,如,惡語攻擊對方、動手攻擊對方等。

2、家長爲孩子樹立良好的交往榜樣

大家多都知道,父母在子女心中具有較高的權威,加上孩子從小就與父母朝夕相處,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的時間是最長也最深刻,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是孩子學習交往的最好榜樣。因此,父母要注意以身作則,做到言傳身教。有關專家指出:孩子是在模仿成人的過程中習得交往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感受着父母對己對人的態度,並從中模仿家長待人接物的態度與方式。因此,父母應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一定也要做到,否則就無法使孩子信服。

3、給孩子創設交往的環境和機會,激勵孩子的交往興趣和慾望現在的獨身子女從小就在“四二一” 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即四位老人、二個大人、一個小孩),其實他們很渴望能和同齡的夥伴們一起玩,所以我們的家長要經常給孩子創設孩子與孩子交往的環境和機會,同時家長應鼓勵孩子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和同齡人聊天、遊戲、出遊,絕不能借口文化學習的重要而忽視孩子在這方面的學習。比如多帶孩子串門,支持孩子帶同伴到家裏來玩,不要對孩子們的遊戲作過多的限制,更不能以家庭的整潔衛生爲由將孩子的朋友拒之門外。 家長在節假日拜訪親友事,不要總將孩子自己留在家或推給老人看着,能帶孩子的場合儘量帶着孩子。一來可以培養孩子的禮貌用語,豐富孩子的語言,比如見到別人問聲好,離開事說聲再見;二來可以豐富孩子的交往的經驗,比如,到別人家做客時,引導孩子進門時先敲門,得到允許再進入,和小夥伴一起玩耍時想玩什麼玩具要先禮貌地請求,得到允許再玩耍。這樣一來,見了生人知道說什麼,怎麼說,怎麼做,孩子便不再怕見生人了。

4、積極教給孩子交往的技能

孩子的社會交往包括孩子與同伴的交往和孩子與成人的交往。孩子與成人交往比較容易,因爲成人一般能猜出孩子的意圖。成人主要要教給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技能所謂交往技能,是指採用恰當方式解決交往中所遇問題的策略和技巧。比如:友好地與同伴交談,用別人喜歡的名稱招呼他人;理解同伴的興趣和愛好,既能服從別人的興趣,但又不盲從;更多地注意他人的長處而不是缺點;喜歡共同分享玩具、活動場地,能給遊戲中暫時離去的孩子留下位置並願意讓新同伴隨時參加進來,樂於幫助遇到困難或缺乏經驗的同伴;在遊戲中既能積極地提出建議,又尊重別人意見,不強迫別人接受或服從,能平等地與他人交往,愉快地與同伴合作等。兒童之所以在交往中表現出不恰當的交往行爲,往往因爲缺乏相應的技能,而在交往中,懂禮貌、會合作、分享、守規則的孩子往往受同伴歡迎。

5、瞭解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不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父母們總是急於讓孩子儘快掌握成人交往的技巧,其實,孩子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在社會交往方面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具備相應的心理成熟度,另一方面就是不斷的學習和經驗積累,所以,父母要保持平常心,用寬容的態度來看待孩子在社會交往方面的表現,不要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6、正確面對孩子的交往衝突

家長要清楚,孩子們在一起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摩擦、爭吵,切不可把孩子間的一些爭執、衝突等同於成人之間的矛盾,切忌以“不吃虧”教育孩子,甚至強行干涉孩子,而不讓他們碰面交往。當孩子之間產生爭吵時,家長首先不要大驚小怪,而是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交往中的各種矛盾,讓孩子“獨自”去學會如何面對交往上的小問題。其次應該適時公正地加以引導,教給孩子一些正確的交往方法,如分享、交換、輪流、協商、合作等,讓孩子學着自己解決問題。其次應該適時公正地加以引導,培養孩子勇於改錯的精神,能原諒他人,在交往中,能互相幫助,具有同情心。

7、尊重孩子的交往個性,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尊重孩子的交往興趣,讓孩子明白與同伴交往是自己的`權利,處理同伴交往中出現的問題也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是對孩子獨立人格的肯定,也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重要一步。

儘管良好的交往能力對孩子的成功和快樂都非常有益,但請您不要過分干涉孩子交往的方式。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交往能力的提高也不只是朋友數量上的增加。您應該知道,即使是個人獨處,也可以成爲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如果您的孩子願意用他自己的方式與人交往,您就應該尊重他。

一些孩子不願意主動結交朋友,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和同伴熟悉、友好相處,而另外一些孩子天生喜歡結伴,喜歡和一大堆朋友玩。無論他選擇什麼方式,只要孩子願意、喜歡就可以了,家長只要在必要的情況下給予指導,過多的介入會使孩子害羞、拘泥,妨礙他們更好地增進彼此間的瞭解。

8、孩子留有充足的玩耍時間

有些家長在假期裏除了讓孩子寫作業外,還讓孩子參加各種特長班,將孩子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孩子根本沒有時間找同伴玩耍,家長還美起名曰:這都是爲你好。弄得孩子苦不堪言,無人傾訴。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孩子孤僻內項性格的形成。

因此,家長應合理安排自己和孩子的時間,給孩子留出充足的玩耍時間,讓孩子有時間和機會去找去找同伴玩耍。家長也應經常帶着孩子走出家門,走向大自然,讓孩子接觸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認識花鳥魚蟲,初步瞭解社會上的一些常見的事物和社會現象,開闊孩子的視野,陶冶孩子的情操,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和開朗的性格,提高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

其次,孩子的行爲除了從父母、老師等成人那裏學習模仿來的以外,絕大部分是從同伴那裏學來的,他們通過同伴之間的交往,可以產生認知上的衝突。鼓勵、讚許、獎勵等外部激勵方法,能強化孩子的利他行爲,克服消極的行爲,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孩子有時不僅依靠外部強化,還要依賴於自身的強化來支持自己的行爲。自我強化是孩子在活動前自己先設立一些行爲和活動的標準。在活動過程中將自己的活動情況與這些標準進行對照。如果是達到標準的,就愉快、自尊、自豪、滿足,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爲,這種自我強化對孩子利他行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