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走出正方形》說話稿

大家好,今天 說課的題目 是 《 巧妙走出正方形——多次循環和顯示模塊的使用》

《巧妙走出正方形》說話稿

以下四個方面是我說課的主要內容,但我將從教學過程說起,把教法學法等滲透進我的教學過程進行說明。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 巧妙走出正方形 》 是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教育局教研室編制的國小信息技術 五年級課本第二單元第 17 課。在此之前,學生已 能初步靈活運用“直行”、“轉向”模塊編寫程序,並初步瞭解 了 參數的作用。 這爲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着鋪墊作用。

在教學中,我發現顯示模塊與多次循環相關性較弱,因而我對教材做了這樣的處理:在第一課時只講授多次循環這一知識點

二、教學過程分析

爲了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知識點,我採用了“問題解決教學模式” :

(一)創設情境,拋出問題

一上課,我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國慶節參觀古塔,發現人巡邏正方形基座的古塔浪費人力資源,拋出問題:能不能編一個程序控制機器人來代替人的巡視?

【設計意圖:爲什麼這樣設計呢?情境教學法告訴我們,教師有目的地創設生動具體的場景,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所以我創設了來源於生活的有意義的古塔巡邏情境,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另一方面能夠促使知識的後續遷移,提高學生具體生活中的問題解決能力。】

(2) 師生互動,分析問題:

問題拋出後,接下來我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在口頭互動、協作與會話中分析問題、分解問題,掌握一般的問題解決方法。然後,與學生一起完成解決問題第一步,也即是直走、右轉命令的複習。

【設計意圖:爲什麼這樣設計呢? 互動教學法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相互對話、相互討論、相互觀摩、相互交流能夠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引導,讓學生用眼觀察、豎耳傾聽、動腦思考、開口討論。生活中的問題是各種各樣的,但解決問題的思路是相似的,只有掌握瞭解決問題的邏輯步驟,面對問題纔不會無從下手。因而這一步與學生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至關重要。】

解決問題第一步:直走、右轉的命令複習

(3) 任務驅動,合作探究:

分析完問題後,接下來是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解決問題,這一環節也是最爲核心的環節, 主要服務於教學重點的突出、教學難點的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多次循環模塊的掌握

難點是循環結構及循環體的理解。 解決問題三部曲的第二步 和第三步 都讓學生帶着對應的探究問題分組實踐,並提前錄製了微課錦囊,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困難時點擊觀看。微課錦囊中是對重難點的解析。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主要利用了探究學習法,新課程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而,在這一環節,我做了較多的課前準備工作,設計了有意義、能夠突破重難點的探究問題,並在每一個探究結束後進行查漏補缺、小結點睛。】

【任務一】解決問題第二步:機器人巡邏一次——走一次正方形

(知識點:利用直走、右轉組成順序結構走正方形)

探究問題:正方形有哪些不同走法?對應的程序如何?

【小組帶着問題探究任務,自定步調點擊微課錦囊】

【 微課錦囊:

1 .實物演示:機器人走正方形,引入課題。

2 .課件播放:分解機器人走正方形的 8 個動作。

3 .建立數學模型:

4 .畫流程圖 】

【任務二】解決問題第三步:機器人反覆巡邏——多次走正方形

(知識點:使用多次循環)

交流: 數一數,共有幾個模塊?如何要使機器人走 2 圈,應怎樣編寫程序?

交流 : 走 3 圈、 10 圈……,甚至是 100 圈呢?將有多少模塊?

探究問題 1 : 用循環命令爲什麼只保留“前進”和“右轉”?

探究問題 2 :循環體 位置爲什麼只能擺在循環模塊內,擺在上或下有什麼不同?

探究問題 3 : 循環次數怎麼確定?

【小組帶着問題探究任務,自定步調點擊微課錦囊】

【 微課錦囊:

1. 課件演示重複的部分和次數(用紅色邊框圈出)。

2. 課件認識順序結構,引出循環結構。

3. 課件出示順序結構和多次循環結構的對比流程圖。

4. 循環體位置與循環次數的關係 】

(四)師生互動小結,得出結論:

解決問題之後就是規律的提煉、以及知識點和方法的總結。

在轉向時間和循環次數如何確定這一知識點的總結上,我主要利用了啓發提問法,引導學生髮現不同邊數形狀的邊數及其對應的循環次數和轉向時間之間的關係。

循環次數 = 邊數

轉向角度 =360/ 邊數

轉向時間 = 轉向角度 /360=1/ 邊數

(五)拓展:小組比賽

規律來源於生活,又再一次迴歸應用於生活。最後,我設置了三個不同層次的活動,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不同場景的問題解決上。

分層探究:循環結構簡化了程序模塊。用循環還可以編寫出很多有意思的程序。本節課我們解決了正方形古塔巡邏問題。生活中,你會發現機器人還可以用於巡邏賽場、廣場、景區、辦公大樓等等地方,而這些場所的形狀多樣,有正六邊形、等邊三角形、菱形等,翻開書本第73頁,我們試着利用多次循環讓機器人走出更漂亮的圖形,爲我們的生活生產服務吧。

三 、 教學目標的實現效果分析

通過上述教學過程,我解決了本節課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會用“控制模塊庫”中的“多次循環”模塊編寫程序,讓機器人畫圖。

掌握畫正多邊形的規律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在調試程序完成對機器人控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使用任務驅動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教會學生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 自主學習 和動手實踐的能力,鼓勵學生創新。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激發學生對機器人 知識 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自評: 本課, 教師 由學科專家轉變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學生更注重問題,強調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注重分層教學與學生 自主學習 能力、協作學習習慣的培養。根據學生能力的不同,一方面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層次的幫助,另一方面在對學生調控過程中進行不同層次的 輔導 ,讓學生都能完成任務。 一節課不足以達成能力的提升,長此以往,應該能夠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協作能力。同時注意,知識技能的生活化,與具體情境結合,讓知識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紙上談兵,而是生活上的可用工具。

教學結構流程圖

巧妙走出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