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陵學禪在什麼時間

朗陵學禪在什麼時間呢?當是在李白“酒隱安陸”的十年之內, 但更可能在開元十六年春至十七年春 (728-729年) 這一年左右的時間內。

朗陵學禪在什麼時間

諸家年譜, 對於李白開元十六年春至十七年春這段時間的行蹤, 或只說明居安陸, 或沒有說明, 更沒有詩文系年。筆者以爲, 這段時間, 李白極有可能客居郎陵學禪了。

要弄清這個問題, 《李太白全集》卷二六《上安州李長史書》中所透露的信息值得玩味:“白孤劍誰託, 悲歌自憐, 迫於恓惶, 席不暇暖。寄絕國而何仰, 若浮雲而無依, 南徙莫從, 北遊失路。遠客汝海, 近還城” (《李太白全集》二六卷) 。

關於《上安州李長史書》的作年, 詹鍈《李白詩文系年》, 安旗、薛天緯《李白年譜》及《唐五代文學編年史 (初盛唐卷) 》均據《上安州裴長史書》的系年而定於開元十七年 (729年) 。此說甚是, 但仍可更詳細繫於該年夏季。

《上安州李長史書》雲:“昨遇故人, 飲以狂藥。一酌一笑, 陶然樂酣, 困河朔之清觴, 飫中山之醇酎。”其中飲藥及河朔避暑飲之典, 王琦注云:《晉書》:“長水校尉孫季舒嘗與石崇酣燕, 慢傲過度, 崇欲表免之。裴楷聞之, 謂崇曰:‘足下飲人狂藥, 責人正禮, 不亦乖乎'”?《初學記》:“魏文帝《典論》曰:‘大駕都許, 使光祿大夫劉松北鎮袁紹軍, 與紹子弟日共宴飲。常以三伏之際, 晝夜酣飲, 極醉至於無知, 雲以避一時之暑, 故河朔有避暑飲。'” (《李太白全集》二六卷) 李白用河朔飲酒典, 暗示正值暑夏之時。最後雲:“以近所爲才《春遊救苦寺》詩一首十韻、《石巖寺》詩一首八韻、《上楊都尉》詩一首三十韻, 辭旨狂野, 貴露下情, 輕幹視聽, 幸乞詳覽。”稱《春遊救苦寺》爲近作, 也印證了《上安州李長史書》作於夏季。李白於春季回安陸, 遊了救苦寺, 寺在德安府安陸附近。綜上所論, 《上安州李長史書》作於開元十七年 (729年) 夏, 基本無疑了。

回過頭來, 再看“寄絕國而何仰, 若浮雲而無依, 南徙莫從, 北遊失路。遠客汝海, 近還城”這段話。所謂“寄”, 爲“寄居”之意。所謂“絕國”, 即絕遠之國, 安州安陸縣城, 本春秋時鄖國城 (《李太白全集》卷二六) 。學界一般認爲, 李白於開元十五年 (727年) 與故相許圉師孫女結婚, 遂家安陸。“寄絕國”, 則指寄家安陸, 說明李白已經結婚。所謂“南徙莫從”, 或是李白婚後, 有南遷想法, 但遭到許家人反對。所謂“北遊失路”, 意爲李白欲北上求仕, 卻苦於沒人汲引而感迷茫。從在此後李白接連上書裴長史、韓朝宗來看, 正反映出他爲求仕而渴望汲引的急切心情。所謂“遠客汝海, 近還城”, 其中“遠”“近”, 不僅指距離, 也兼指時間。“客”“還”, 指離家和回來, 意爲先前遠至汝海客居, 近來纔回到安陸。故出遊爲“客”, 回家爲“還”。而且所謂“客”, 還有在某地寄居一段時間的意思。“而近還城”後, 李白又去過安陸附近的救苦寺, 陸續寫了《春遊救苦寺》《石巖寺》《上楊都尉》詩。夏天飲酒時, 未及迴避李長史車駕, 遂致獲罪, 便作書以謝。

至此, 我們已經基本確認, 李白在開元十七年 (729年) 春回安陸前, “遠客汝海”了。

“汝海”是什麼地方呢?王琦注同“極目汝海”之“汝海” (《題元丹丘潁陽山居並序》) , 注云:“《一統志》:‘汝水源出嵩縣分水嶺, 經流郟縣, 合扈澗、長橋等水, 戴液、團造等溪, 東流入淮'” (《李太白全集》卷一三) 。王琦注“朝發汝海東” (《秋夜宿龍門香山寺, 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 國瑩上人, 從弟幼成、令問》) 之“汝海”雲:“枚乘《七發》:‘南望荊山, 北望汝海。'李善注:汝稱海, 大言之也。郭璞《山海經注》:‘汝水出南陽魯陽縣大孟山東北, 至河南樑縣東南, 經襄城、潁川、汝南, 至汝陰褒信縣入淮。'” (《李太白全集》卷二五)

由此可知, 汝海即汝水, 今名汝河。自發源起, 流經樑縣 (河南汝州市) 、襄城 (今屬許昌市) 、潁川 (漯河市郾城區) 、汝南 (今屬河南) 、褒信 (今河南息縣包信鎮) , 最後流入淮河。

《上安州李長史書》中所云“遠客”之“汝海”, 是不是指李白一入長安後的“汝海”之遊呢?據安旗、薛天緯《李白年譜》, 《題元丹丘潁陽山居並序》《秋夜宿龍門香山寺, 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 國瑩上人, 從弟幼成、令問》詩作於開元十九年 (731年) 秋 (《李太白年譜補正》) , 爲李白長安求仕無果後, 滯留洛陽時期的作品。李白這次遊歷, 遠至邠州 (今陝西彬縣) 、坊州 (今陝西黃陵縣北) , 滯留洛陽, 又至汴州 (今河南開封) 、宋城 (今河南商丘) 。以上游歷, 均可稱“客遊”, 相對於汝海而言, 距離更遠。而李白單稱遊汝海爲“客”, 又稱“遠”, 從合邏輯和常理上, 顯然不是指《上安州李長史書》中所云“遠客”之“汝海”。又據安旗、薛天緯《李白年譜》, 李白這次出遊, 直到開元二十年 (732年) 歲末纔回安陸, 上述兩詩的.作年, 與《上安州李長史書》的作年也不相合。可見, 信中所云“遠客汝海”, 不是這次“汝海”之遊。

那麼, “遠客汝海”之“汝海”, 極有可能指郎陵 (唐稱朗山, 今稱確山) 之地。

汝海是一個範圍極廣的地理概念。前文所述汝海, 爲北汝河。與之相對的則是南汝河, 即流經汝南、褒信至入淮的一段。《水經注》卷二一《汝水》:“溱水出浮石嶺北青衣山, 亦謂之青衣水也。東南逕朗陵縣故城西, ……溱水又南屈逕其縣南, 又東北逕北宜春縣故城北。……溱水又東北逕馬香城北, 又東北入汝。”所謂溱水, 今名溱頭河, 是南汝河最大的支流, 發源於郎陵 (今確山縣) 西南部山區, 流經確山、汝南, 於汝南城附近匯於汝河。郎陵自古多屬汝南, 唐代即屬蔡州汝南郡 (《新唐書》卷三八) 。前文所說三宗寺, 其西不遠處溱頭河自南而北流過。因此, 唐時朗山 (古稱郎陵, 今稱確山) 之地也可稱汝海。

需要說明的是, 學界多認爲“遠客汝海”之時, 在開元十四年 (726年) , 李白離開揚州後, 北遊汝海, 再到安陸。筆者以爲, 即便是這時客遊汝海, 亦當指唐時朗山縣及其附近區域。原因是:李白於726年冬離開揚州, 取道西進, 經陳州 (河南周口) 後有兩條線路:陳州—蔡州 (治所汝南) —申州 (信陽) —安州;陳州—郾城 (漯河) —蔡州—申州—安州。第一條線路最近。無論哪條線路, 朗山縣 (確山) 是必經之路。按當時交通條件, 朗山縣西部爲伏牛山系餘脈, 地多山地、丘陵, 不利行進。經朗山東 (即三宗寺附近) 爲平原, 是最好走的道路。那麼, 李白是否是這次途徑朗山時學禪的呢?可能性不大。因爲李白此次漫遊, 曾到金陵、揚州等地, 均爲客遊, 甚至更遠, 只說“汝海”爲遠, 甚爲可疑。另外, 李白此時沒有成家, 所云“寄絕國”“客”“還”等字, 便失去了依託。最爲可能的是, 李白途經朗山時, 聽說白眉空禪師於此講法, 於安陸成家後, 又慕名前來習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