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脫貧光榮戶先進事蹟(精選7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事蹟吧,事蹟是指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蹟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那麼擬定事蹟真的很難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養殖脫貧光榮戶先進事蹟(精選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養殖脫貧光榮戶先進事蹟(精選7篇)

養殖脫貧光榮戶先進事蹟1

侯亮,男,33歲,漢族,家中6口人,住勉縣老道寺鎮侯寨村五組,主要從事生豬養殖與飼料營銷。

幾年來,他憑着自己特有的頑強與拼搏,憑着一雙勤勞的手,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打拼,走上富裕之路。家有飼料機2臺,飼料配送車1輛,有現代化大型養豬廠房12棟,年出欄生豬5000頭以上,向社會提供優良三元仔豬4000頭,獲利20多萬元。多次被縣委、縣政府評爲“萬頭豬養殖示範場”、“養殖業大戶”、“致富帶頭人”。

2000年,目光敏銳、富有經濟頭腦的他看到當地糧食價格低,結構調整路難找、種植糧食收入少,本地有種植玉米、大麥的習慣,飼料資源豐富,又有養豬的基礎經驗,又加上生豬行情看好,每頭豬盈利在100元以上,通過市場調查與分析,他決心走科學養豬致富之路。

2000年7月,他克服沒有資金的困難,採取自己拿一點、親戚借一點、朋友幫一點、向信用社貸一點的辦法,投資近2萬元,建成豬舍20多間,購買小仔豬200頭。剛開始沒有科學技術怎麼辦?還得學習,於是他又從書店抱回厚厚幾本科學養豬資料。很快掌握了生豬的繁育、餵養、疾病防治等一整套養豬技,由於他精心管理、科學飼養、定期防疫,加上自己的刻苦鑽研和實踐,飼養的仔豬3個月即育肥出欄,當年就出欄肥豬800多頭,淨獲利1萬多元。侯亮從第一批養豬中嚐到了甜頭,從養殖業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第二年,又擴大養殖規模,由於科學飼養,當年出欄生豬1000多頭,淨獲利12萬元。

侯亮的手頭有了積蓄,但這些錢如何用,他有自己的打算。在這幾年的養殖實踐中他發現當地生豬品種落後,生產效益差,飼料轉化率低的問題,他決定要解決目前存在於自己場和農戶養殖中的這一難題,他先後到楊凌、四川等地考察,通過調查瞭解後,他決定要甩開膀子大展宏圖,加大投入,擴大圈舍,2002春天,侯亮在親友的幫助下,又投資30萬元,建起現代化的養豬場房,又購買二元母豬200頭,種公豬10頭,實現自繁自養、科學飼養,年出欄肥豬4000頭以上,。年獲利20萬元以上。

侯亮在產業政策的推動下,在省農業廳和市縣政府的重點扶持下,通過引進化良的變肉型豬種,推行標準化生產現在存攔母豬已發展到360多頭,每年向社會提供7000多頭商品仔豬,此外還可向周邊養殖戶提供1500頭優良二元雜交後備母豬,以改良當地的生豬品種。侯亮在自己的豬場裏從品種和飼養管理入手,嚴格實行成本管理,以優良的品種,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管理有力地帶動了全縣規模化養殖業發展。

侯亮在養豬的道路上發展起來了,但是他總是想:“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他熱情地鼓勵鄉親們和他一起發展養殖事業,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養殖經驗傳授給當地農民羣衆。爲了進一步提高當地農民羣衆的養殖效益,侯亮把優良的二元母豬推廣到廣大養殖戶,把飼料轉化率高、生長速度快的三元仔豬提供給養殖戶,並且向他們提供養殖技術及飼料,使他們養豬無後顧之憂。

“以點示範,帶動全鎮”,這是侯亮發展養殖的一大心願在他的帶動和指導下,如今,老道寺鎮發展生豬養殖大戶600多戶,平均每戶年出攔在100頭以上,該鎮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已成爲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之路,使養殖業逐漸成爲農村家庭經濟的主導產業,逐步走上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家庭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勢頭,大大地帶動了本地養殖業的發展,他已成爲養殖戶心中一盞不滅的燈塔。

養殖脫貧光榮戶先進事蹟2

有一種樹,沒有筆直的幹,沒有翠綠的葉,不與楊柳爲伴,不與松柏爭美,只有在那個荒涼的大地上獨自生長,它就是紅柳樹。在富蘊縣喀拉布勒根鄉,陳邊蕊和張邦榮夫婦就如同紅柳樹一樣紮根在喀拉布勒根鄉喀拉塔斯村。

陳邊蕊和張邦榮家共有5口人,陳邊蕊是一個個體戶,經營煤場;丈夫張邦榮,中國共產黨黨員,退伍軍人,搞運輸,經營空心磚廠。育有一兒一女,兒子張政輝在烏魯木齊武警部隊參軍。女兒張慧怡出嫁後和丈夫一起留在家中幫忙。家裏還有79歲的老母親。他們夫妻結婚多年來,夫妻恩愛,孝敬老人,熱心助人,鄰里和睦,他們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詮釋了家與愛的真諦。

一、像紅柳一樣紮根於貧瘠的土地

1986年,陳邊蕊不顧家人反對,嫁給什麼也沒有張邦榮。張邦榮是家中的老大,嫁過去後就要跟他的四個弟弟和一個老母親一起生活。陳邊蕊嫁過去以後,沒有嫌棄家中的任何人,每天裏裏外外的忙乎,把家裏打理的井井有條。丈夫外出幹各種工作,掙錢養家。一大家子要生活,孩子也出生了,到處都要用錢。面對現實,她們正視生活中的困難,憑着如紅柳般的.堅韌精神,白手起家,在鄉里開辦了第一家煤場。後來,隨着資金積累,夫婦倆又開辦了空心磚廠,靠着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以誠待人,以信爲本的經營理念,煤場和空心磚廠生意日見興隆。她們夫婦倆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她們一邊照顧老人孩子,一邊創業,像紅柳一樣紮根於貧瘠的農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幸福的生活。如今,兄弟們在哥嫂的幫助下,都已經成家立業。

二、結出一枚枚尊老愛幼的果實

陳邊蕊在生活中尊老愛幼,自結婚就和婆婆一起生活,對待婆婆平日裏噓寒問暖,生病了端茶倒水。每逢老人過生日,陳邊蕊都要給婆婆買一身新衣服。她常說: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實際上就是尊重我們自己!關心照顧好老年人的生活,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要求也是應盡的責任,是先輩們傳承下來的寶貴的財富.在父母的言傳身教的影響下,陳邊蕊的兩個孩子也很孝順懂事。女兒張慧怡,昌吉衛校畢業,現和丈夫一起協助父母經營煤場和空心磚廠;兒子張政輝以父親爲榜樣,光榮參軍,現在烏魯木齊武警某部隊服役。

陳邊蕊一家就如紅柳一樣,堅韌不拔的紮根於貧瘠的戈壁,就這樣正直挺拔、堅毅頑強、無私無畏的生長、開花、結果。

養殖脫貧光榮戶先進事蹟3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我堅信只要勤勞肯幹,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太湖縣江塘鄉五星村貧困戶石純英動情地說。

今年57歲的石純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療費用花光了家裏的積蓄,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精準扶貧政策開始,經評定,石純英被評爲貧困戶。鄉村扶貧幹部瞭解其家庭情況後,鼓勵其發展產業致富。石純英通過了解養殖行業發展情況,查詢相關政策,最終決定養殖肉豬,每頭生豬淨收入200元,一年兩批100頭就能收入2萬元,前景巨大。說幹就幹,2016年,石純英通過小額扶貧貸款5萬元在新屋組山場搭起了豬棚,養豬生豬50頭。從養殖場的選址,到買飼料,到購買豬崽再到養豬的防疫等,幫扶幹部和村幹部們都一起爲他牽橋搭線。2016年當年,石純英戶生豬養殖就賺了2萬多元,再加上殘疾人補助、產業補助、減免新農合等政策,石純英戶住房、醫療得到了保障,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多元,年底順利通過了省第三方評估,實現了穩定脫貧。

天有不測風雲,正當石純英戶生豬養殖發展的如火如荼之際,201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造成石純英戶所養的近一百頭生豬死亡,經濟損失達8萬餘元。剛剛過上的好日子頓時又有陷入困難風險,但是在困難面前,石純英並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心與奮鬥的目標。通過鄉村兩級幫扶幹部的幫助和石純英本人的努力,石純英利用原有豬棚又幹起了家禽養殖業,養殖鴨、豚等肉禽達到3千多隻。每隻家禽淨收入約5元,年出欄三批,年養殖淨收入達到5萬餘元,一年就將瘟疫造成的損失賺了回來,石純英又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學習養殖技術,特別是防疫知識,注重風險的防範,這樣才幹得長,養得久”石純英現在面對幫扶幹部經常這樣說。

石純英戶的脫貧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強了周邊貧困戶通過自身發展脫貧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現有貧困戶212戶710人,已脫貧203戶686人,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將實現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五星村自身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達到120戶,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通過自身的發展實現了脫貧致富。

養殖脫貧光榮戶先進事蹟4

1971年出生的劉小燕原籍廣東肇慶,1993年她爲愛遠嫁到了古井鎮文樓新坑村,成爲了當地的外來媳婦。結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貧、生活艱苦,劉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掙的微薄薪水來養家。

1996年劉小燕和丈夫用多年來外出打工的積蓄承包了8畝甘蔗田,正式開始了與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開始因爲缺乏種植經驗,對甘蔗的生長習性不瞭解,第一年他們連投下的成本都虧了。面對這巨大的挫折,劉小燕和丈夫沒有放棄。沒有資金,他們厚着臉皮向肥料店賒肥,等甘蔗收成賣出之後再還錢;沒有經驗,他們就積極往別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別人怎麼種,虛心請教,如果碰到其他種植難題,他們就自己去書店買相關的書籍回來學習。憑着越挫越勇的奮鬥精神,在交了連續虧損四年的學費之後,他們的甘蔗田從當初的8畝擴大到23畝,2003年再次擴大到45畝,一直到現在的50多畝,他們還充分利用甘蔗田周邊的小塊土地來種植新會柑,多樣化的種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產值超過幾十萬元。另外,劉小燕還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做起了甘蔗北運的工作,爲附近的種蔗農戶提供了廣闊的銷路和市場,沒有車就自己去聯繫車隊,沒有熟人幫忙就自己北上聯繫想代理甘蔗批發的客戶,經過幾年的市場勘察和開發,他們一年收購的甘蔗超過了400萬斤,每年爲他們帶來了40多萬的收入。2009年他們用種甘蔗掙到的30幾萬建了90幾平方的二層小洋樓。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劉小燕成爲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甘蔗種植大戶。現在,她的甘蔗田有53畝,畝產甘蔗1.5萬斤,年產值達50多萬元,而她的南蔗北運收購隊輻射了古井鎮十幾戶蔗農,爲他們甘蔗的銷路問題找到了很好的解決途徑。另外,劉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個固定的長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穫季節還請了十幾個農村婦女幫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爲附近的剩餘婦女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受到羣衆的一致好評。

養殖脫貧光榮戶先進事蹟5

每當盛夏時節,村小張村儼然變成了一片世外桃源。只見滿山的油桃行行站立,滿樹的桃果紅豔惹人。山邊地角,綠蔥蔥的優質茶葉迎風起舞,三三兩兩的村民們滿臉笑意地採摘着芽尖。熟知這裏的人都知道,這一切都與一位平凡卻不普通的農村婦女密不可分,她就是張啓芳。

十五年前,來到村,面對滿眼的荒山,村裏的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外出打工,她卻選擇了留下來,堅守這片荒蕪的土地。她堅定這滿山的土地就是資源,只要好好利用就可以創造出一片新天地,而首選的途徑就是種植果樹。從此她踏上了風雨旅程,開始憑着一番熱情,苦幹了三年,換來的卻是一身的債務。原因是果樹的品種不對,種植的技術不過關。痛定思痛,她明白了,科學技術纔是唯一的致富之路。於是她買來大量的書籍,刻苦自學,不學不知道,原來自己先前走了很多彎路,於是她又開始調整果樹品種,防病防蟲,精心修剪,科學施肥,漸漸的走上了一條科技興農的大路。但是,隨着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她又發現僅僅在家自學,信息太閉塞了,要想進一步地提高效益,就必須走出去,及時瞭解外面的信息,將最新的信息化爲致富的催化劑。與此同時,村領導也鼓勵她多出去學習。於是她走南闖北,請教大學的專家學者,觀看外面的大型果園,科技知識結合先進的經驗,使她受益匪淺。特別是大量的走訪,讓她看到了果樹發展的新方向,開始注重對優新品種的引進,實現了果樹品種的更新換代。如今她的果園面積已有近百畝,種植的全部是目前最優的品種,果子個大、色豔、味好,成爲市場上的寵兒,也給她帶來豐厚的回報。

憑藉自己的堅持與不斷地學習鑽研,先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但是,她更重視村民的共同致富,於是她把村裏閒散的勞動力組織起來,在自己的果園裏工作,一方面解決了果園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村民們也可以得到實在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讓她們學到技術,領略科技的無限作用。部分村民在張啓芳的帶動下,還思考着除了種果樹,可不可以再闢新路。於是他們從浙江引進優良的茶葉品種,更換原來的老品種,老品種的效益一般在每畝400元左右,而新品種由於發芽早,成芽狀,三季都可採摘優質芽孢,大大提高了種茶的效益,每畝的年收入可達4000元。更重要的是讓村民們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更加激起了他們學習科技的熱情,更加堅定了他們走科技致富道路的信心。

小張村位置偏僻,道路一直難走,在村民們漸漸走上致富道路的同時,張啓芳深知“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一方面積極爭取,得到村兩委的支持;一方面廣泛宣傳,在村民中集資,把村民團結起來。足夠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使得不到兩個月,一條村級道路就貫通了。從此,這個偏僻的山村交通便利了,村裏的茶葉和其它農產品也能迅速運出了,大家的致富道路也越走越寬敞了。

但是,榮譽面前她並沒有止步,因爲她知道路還遠的很。她說在這樣一個科技引領致富的時代,只有永不止步的人,才能走在發展的前沿,爲祖國的新農村建設不斷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養殖脫貧光榮戶先進事蹟6

開始了再一次的養殖技術攻堅。她先後參加了多次養殖技術培訓,進行了畜牧專業的大專函授,獲得了中級農民技術職稱。具備了豐富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她,在畜牧專家的幫助下,經過多次試驗終獲成功,她養的豬真正達到了二元雜交優勢,不僅產仔率平均提高到了12頭以上,而且生長速度快、酮體瘦肉率高,當年就銷售肥豬多頭,純利潤40多萬元。

近幾年來,她抓住生豬價格上揚、國家扶持大型養豬場的良好機遇,不斷加大養豬的技術和資金投入,不斷改良豬的品種。從湖北引進了大白、長白優良純種母豬30多頭。,又從臺灣達生澤六良種繁育場引進了杜洛克、皮特蘭、長白、大白純種祖代,進行良種繁育。通過雜交,豬的品種越來越好,生長速度不斷加快,瘦肉率不斷提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豬的品種優勢逐漸顯示出來,爲她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在不少養豬戶爲追求經濟利益,大量使用違規添加劑、瘦肉精等藥品的情況下,自覺接受畜牧等部門的監督檢查,每月定期向省畜牧局上報生豬存欄量、成長狀況以及仔豬出生率、成活率等情況,堅持嚴格執行標準化養殖,精心挑選豬飼料,嚴格控制藥物使用,只添加少量生豬生長所必需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這樣出欄的肉豬品質優良率達到了100%,並且出欄的時間比普通豬提前半個多月,養殖場養殖的每批豬都被一些大型超市以高於市場3至4角錢的價格預訂一空。

在不斷加快良種改造步伐的同時,她進一步擴大了養殖規模。,又投資建設了佔地30多畝、豬舍150多間的新場,使養殖場面積達到120餘畝。目前該場已發展成爲擁有固定資產1000多萬元,年純收入260多萬元的中型養殖場,年可爲社會提供仔豬3000餘頭、育肥豬4000餘頭、種豬500餘頭,是市規模最大的種豬改良、仔豬繁育和生豬育肥基地。作爲一名新時期的科技創業者,利用自己的優勢,探索着新的養殖技術。今年她又在試養的基礎上,全部實行“網上養豬”,也就是把豬養在鐵絲網上,利用鋼筋結構建造養殖網,使之脫離地面,這樣,豬糞、豬尿就會自動落到下面去,使豬的養殖環境比較整潔,達到了減少疾病、促進生長、改善肉質的效果。

養殖脫貧光榮戶先進事蹟7

麥洪長出生於一個養蜂世家,自幼便追隨父親到各地放蜂,立志致力於發展養蜂業。2002年畢業於福建農林大學蜂學系,全國只此一間蜂學系本科,並取得了檢測上崗證。其父爲了更好地發展養蜂業,於2008年6月17日組織養蜂人士,註冊了養生園蜂業專業合作社,當中的一些成員在當地的養蜂界中都有一定的聲望,並具有一定的養蜂規模。

麥洪長曾說,養蜂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於一體的事業。養蜂業提供的產品,符合富有營養,迴歸自然,力求保健的世界食品消費潮流。養蜂業具有投資小、見效快、回報率高的特點,如今,養生園蜂業專業合作社在麥洪長的領導下,蜂羣數量、蜂產品產量穩定增長,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蜂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已初具規模。

他領導的合作社秉承以質量爲生命、以用戶爲上帝、以市場爲導向、以誠信爲根本的宗旨,給社員訂了一個《養蜂場採蜜制度》,進行規範化管理,以高質量謀求合作社持久的發展,爲了符合國家對食品的嚴格要求,本合作社更置辦了一個符合國家QS標準的加工廠。

麥洪長爲了促進各地養蜂業的發展,經常到各地進行培訓,通過各類農業科技推廣計劃及項目的實施,推廣先進、適用、成熟的養蜂新技術、新品種。2009年6月被邀請到海南省參加中歐天然林管理項目擔任養蜂培訓導師,同年9月被邀請到四川寶慶縣擔任養蜂培訓導師。2009年註定是一個豐收之年,麥洪長成爲了廣東養蜂學會的理事。

麥洪長並沒有滿足於目前的現狀,奔走於各地大力推進養蜂業的標準化、規模化、優質化和產業化發展,逐步推動蜜蜂有償授粉,促進蜜蜂授粉形成產業。2011年,受邀參加省農業局和廣東省養蜂學會組織的會議,共同制定養蜂業十二五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