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忽視的角落作文四篇

篇一:一個不該被教育忽視的角落

葛小亮(化名)又曠課了。這次與以往不同,葛小亮已明確告訴家裏:要他回來,可以!但有個條件,就是答應他可以不再上學校。他的父母沒有辦法,只好來到學校,請求學校老師幫助。

不該忽視的角落作文四篇

從八年級開始,葛小亮同學就經常不到學校上課,他與社會上一些不務正業的青年人混在一起,進入遊樂場,泡網吧,爲此,學校老師也沒有少操心。爲協助班主任做好工作,我向家長了解一些他們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情況。

據葛小亮的父母介紹,他們家裏的經濟情況比較好,因此,在孩子身上一直捨得花錢,可以說是有求必應。從進入國中開始,葛小亮的消費觀念開始發生了改變,開始講究品牌、名牌。爲滿足孩子的要求,家裏總是買最好的衣服給他穿,單是身上的一條褲子就值600多元,平時,家裏保證他每天不少於10元錢的零用,多年來一直如此。到了八年級,葛小亮開始與社會上的一些青年混到一起,頻繁進入網吧,並開始曠課,家裏爲了收住他,又專門買了一臺電腦,供他在家上網,免得他到處亂跑,可事實,並沒有收得住他的心,葛小亮對學習已越來越不感興趣,開始厭惡學校。直至走到今天這一步。

聽到葛小亮家長的介紹,我建議家長首先要答應孩子的要求,讓他回家,因爲孩子在外面風險太大,也不安全,回到家以後,讓他在家裏冷靜幾天,也不要逼着他到學校來,否則,只會促使他繼續逃學。只有當思想做通了,到學校後纔會定心。當然,我們一起與家長做他的思想工作。在這同時,我也直言不諱地指出他們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些不妥做法,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議。

望着憂心仲仲而回的家長,我心裏有一種愧疚,又有些同情。孩子發展到今天這一步,有家長的責任,但這又怎能責怪他們,他們也是受害者,這是社會的缺失,是教育的缺失。如果我們能經常地教給家長一些教育子女的方法,如果我們能經常地向家長提供一家教成功的案例和失敗的教訓,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儘早對家長指出遷就孩子不等於教育孩子,如果我們的校園不帶神祕色彩而能經常地能對家長開放,如果我們能注重開闢家校教育的交流平臺,我們許多家長就不會犯那些我們認爲非常低級的錯誤,我們的社會和學校就會少出現許多葛小亮現象。

家庭教育,一個不該被教育忽視的角落。、

篇二:舊衣服回收,不該忽視的角落

節衣縮食的年代一去不復返,如今幾乎每個家庭都面臨着衣櫃爆棚。不少市民遭遇舊衣服捐贈無門的苦惱,大量的舊衣服被扔掉形成巨大的浪費。

今天衣服更多帶有了審美的功能,經濟實力好了,買衣服往往也更加衝動了。有的衣服只穿了一年半載,甚至買回來一次也沒穿過,這種現象很普遍,所以所謂的舊基本上可以等同於新,正因爲如此,人們容易糾結:扔了覺得可惜,不扔越積越多。

不少市民首先想到的是捐贈,但是慈善捐贈現實很尷尬,捐贈點很少,甚至這種方式不被鼓勵,因爲後期管理和運輸的成本比較高,這就讓舊衣服捐贈變得“得不償失”,顯然,從全國範圍來看,能捐贈的舊衣服與實際產生的舊衣服相比只能是鳳毛麟角。顯然,靠捐贈解決不了舊衣服的再利用。

一方面是舊衣服的驚人浪費,但另一方面卻是舊衣服再利用的巨大價值。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測算,如果我國廢舊紡織品全部得到回收利用,每年可提供的化學纖維和天然纖維,相當於節約原油2400萬噸,還能減少80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節約近三分之一的棉花種植面積。既然舊衣服回收的環保價值如此之大,那爲什麼我們還要讓舊衣服回收成爲被遺忘或忽視的角落呢!很尷尬的是,少有企業或專門機構來做這樣的事情,舊衣物回收沒有形成一個產業的鏈條。

發展循環經濟是一個大課題,然而這個宏大命題就是由一個個具體的小課題所組成,面對越來越凸顯的舊衣物的回收再利用問題,應該早一點納入重視的範圍。萬事開頭難,做環保可能尤爲如此,所以當有意願的企業或機構十分匱乏的時候,政府的導向就很重要,用政策去撬動回收體系的建設刻不容緩。

篇三:不該被忽視的都市角落

長這麼大第一次來北京。在電視、電影裏我太多次看過北京,領略過她那國際大都市的風采。此次來京,我很想看一看北京的真實模樣。

幾天前,我乘地鐵去王府井,在惠新西街北口站一進入地下通道就看到地面上放着三個塑料桶,一個塑料盆,在接滴漏的雨水。看來,首都北京也在接受着雨水的考驗。到了王府井,寬闊的長安街、氣派的東方廣場映入眼簾,整潔的街道,炫目的燈光,宏偉的建築,讓人領略到首都的現代氣息。王府井步行街遊人如織,我邊走邊看,感受着首都最繁華商業街的律動。

我在王府井步行街西側的街道上閒逛。走到外文書店與北京香港美食城之間時,注意到路邊的兩幢建築之間有亮光,好奇的我想一探究竟,便往裏走去。剛走到道口,就看到一溜4個大垃圾桶,旁邊堆放着七八個裝滿了的垃圾袋。我以爲誤入存放垃圾的死角,卻看到有人從裏面走出來,這才注意到就在這逼仄的空間裏住着不下十戶人家,房子是用木頭與散亂的磚塊隨意搭建的,通道里散發着垃圾的異味,垂在半空中的電線似乎隨時都能刮到人,在不遠處高樓大廈的反襯下,這裏顯得破舊、昏暗。出來時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翻着門口的垃圾桶。說實話,在離北京最繁華地帶幾步之遙處就有如此景象,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第二天我又去了北京前門一帶的老商業街。修葺一新的老街上,商鋪林立,在散發着濃濃的老北京味兒的牌樓及店鋪前,不時有來自國內外的遊客拍照留念。著名的大柵欄商業街,遊人摩肩接踵,熱鬧非凡。逛完大柵欄,我在附近的小巷裏遊蕩,感受着傳說中的北京胡同。有不少人仍居住在這裏。我看到,院子過道里堆放着各種雜物,地面甚至都未硬化,居民用磚塊擺出一條走道,院裏流淌着沒有排走的雨水,許多人家門口都放着一隻沾滿污漬的'塑料桶,用來盛放污水或垃圾,狹窄的通道幾乎容不下兩人同時通過。我沒看到衚衕裏有路燈之類的照明設施。

這兩次“小巷遊”讓我看到了繁華大都市的另一面。作爲遊人,我想,在建設現代化大都市、打造“宜居城市”之時,不能忘記、忽略城市中許許多多的“背陰處”,特別是在那裏生活的人們。畢竟,一個城市打造得再光鮮亮麗,對於外人、遊客而言,不過是浮光掠影的幾天,但對於城市居民來說,這裏卻是他們的安身立命之處,是他們的生活所在,他們的幸福感比遊客的觀感更爲重要。從這個層面來說,城市的發展應該更多地爲他們考慮。

篇四:工人房,豪宅不該忽視的角落

常見好幾百平方米的豪宅或別墅裏,工人房與配電房、中央空調主機擠在一堆,有的甚至直接將配電房與工人房合而爲一。

近日有朋友問,看豪宅時,什麼地方要特別留意,我脫口而出:“工人房啊!”爲什麼看豪宅最該關心工人房呢?皆因有次去珠江新城採訪,有豪宅業主投訴說因爲小區裙樓開的酒樓將煙道設在工人房一側,家裏請的阿姨住上兩週就因頭疼走了。只好再請阿姨,沒想到請一個走一個,最後只能讓出客房給阿姨住。

後來又有一次採訪超級豪宅盤的業主,業主對房子和小區環境都算滿意。最頭痛的是自家那5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裏,工人房門口就是中央空調位,那轟隆隆的聲音,換了幾個阿姨都說受不了。最後爲了留住人,也不得不騰出一間客房來給阿姨住。

隨着中國富人階層財富的快速膨脹,有錢人對居住的要求越來越高,豪宅也越來越跟國際接軌,“國際大師設計”、“智能高科技”等噱頭,都成了現今豪宅大炒特炒的賣點。但令人奇怪的是豪宅發展至今,從客、餐廳到主人房、客房、露臺、花園……主人們活動空間的尺度越來越大,居住舒適度和細節越來越受重視,但另一方面,豪宅裏的工人房,卻得不到設計者的重視。常見好幾百平方米的豪宅或別墅裏,工人房被安排在工作陽臺的一隅,與配電房、中央空調主機擠在一堆,有的甚至直接將配電房與工人房合而爲一。

有廣州某豪宅品牌的外地項目,工人房的設計才令人“叫絕”。房子有300多平方米,主人房帶書房加上衣帽間和洗手間,至少有60多平方米。但工人房卻只有幾平方米大,那麼點空間還被一個玻璃推拉門隔成兩半,玻璃門裏一頭掛着淋浴花灑,另一頭是坐廁。而在那玻璃門的外面竟橫着一張看起來只有火車臥鋪大小的牀,牀頭就隔着玻璃“緊貼”着坐廁,想上趟洗手間,得先翻過那張牀,再推門進去。

看着這樣的工人房,有同行禁不住稱設計者“腦殘”。突然有人猛拍腦袋大呼:“你們都錯了,這才真叫‘與國際接軌’呢。”因爲在外國,人工費很貴,中產一族往往買得起大宅卻請不起工人,就算是豪宅,通常也往往不設工人房。可這畢竟是中國,越來越多有錢人都在感嘆現在找個好保姆比找好老公還難。好不容易找到好保姆了,總得有個像樣的地方給人住吧,工人房不能跟主人房比,至少也應該滿足基本生存需求。如果沒個好地方給人住,又怎麼能留得住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