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說教案

一、教學目的:

師說教案

1.瞭解一些文言虛詞的用法和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2.學習運用對比的方法和反覆論證以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3.認識從師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論證結構。

2.意動用法及“主謂短語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四、教學步驟:

憙拑

第一課時

憗拕

字詞正音:

讀dòu(句讀) 郯tán(郯城,縣名) 萇cháng(姓) 聃dān(用於人名,崐老聃) 貽yí(贈送)

解題: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範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崐見解。“師”是本文要着重論述的論題。“師說”,意思是“說說關於從師的崐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崐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鍼砭。着重崐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採取的態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鑑作用。崐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生三歲而孤,靠兄嫂撫崐養長大。幼年好學不倦,到十七八歲,學問已有相當紮實的基矗二十五歲中崐進士,二十九歲登上仕途。以後歷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職,其間有兩次因崐上疏皇帝提意見,被貶官,第二次差一點兒被處死。最後官至吏部侍郎(相當崐於副部長),故亦稱韓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爲昌黎伯,故又稱韓崐昌黎。又因死後諡“文”,故稱韓文公。韓愈、韓退之、韓昌黎、韓吏部、韓崐文公是同一人的許多異稱。

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績,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運動,主崐張恢復先秦、西漢的優美散文傳統,堅決摒棄南北朝以來只講究文章形式,不崐重文章內容,矯揉造作,華而不實的文風,並提出要創造性地學習古文,反對崐模仿因襲,人云亦云。(觀點“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唯崐古文必己出”、“文從字順”)他不僅是古文運動的領袖,也是傑出的散文作崐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崐散文: 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所崐以後人稱他的文章爲潮水一般(韓潮)。他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對當時和後代崐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爲百崐世師”。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崐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

他所謂“古文”,是和當時流行的重詞藻、輕內容的駢文相對立,即奇句崐單行,以儒家思想爲基本內容,取法先秦兩漢文體的散文。

國中課本選了他的《馬說》一文,借千里馬難遇伯樂,來比喻賢才難遇知崐己,難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憤懣之情發揮得無餘,富有現實意義。

古之學 者⑴必有師。師者,所以 傳 道 受 業 解 惑也⑵。人

求學的人 名師 是靠(他)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的

學者:者字短語,相當於名詞 受同授

非生 而知 之者⑶,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 師, 其 爲 惑也⑷,

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 卻 跟從老師(學習) 那些成爲疑惑的

而,表順承 而,錶轉折

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⑹ 道也固 先乎吾,吾從 而師之⑺;生乎吾

在 懂得的道理本來比我早 跟從(他)拜他爲師

相當於介詞“於” 師:名作意動:以……爲師

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 師 道也⑻,夫庸 知 

是(向他們)學習道理的 哪管識別

其 年之先後生於吾乎⑼?是故⑽無⑾貴 無賤, 無長 無少,

他們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晚呢 無論地位尊貴 地位卑賤 年齡大 年齡小

之:結構助詞,無實義 於:表比較,比 無……無……:無論……還是

道 之所存, 師 之所存⑿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意爲誰懂得道理,誰就是老師)

之: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所字結構中間

憙拑

第二課時

憗拕

嗟乎!師 道⒀之不 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

唉 從師的風尚 沒有傳播 超出

之:取獨 也:表句中停頓

人⒁也遠矣,猶且⒂從師而問(於)焉;今之衆人⒃,其下⒄聖人也亦遠矣,而崐一般人 尚且 向老師請教 一般人 低於 卻崐 焉:代詞代老師

恥學於⒅師。 是故聖益 聖,愚益愚⒆。聖人之所以爲 聖人,愚人之

以向老師學習爲羞恥 更加聖明 愚昧 成爲

恥: 以……爲恥,形作意動 前一個“聖”,作名詞,後一個“聖作形容詞,崐前一個”愚“作名詞,後一個”愚“作形容詞。 之:取獨 所以:……的原因

所以爲愚,其 皆出於此乎? 愛其 子, 擇師而教之;於 其 身⑴也,

大概 這個原因吧 自己的子女 來 對於他們自己

其:表測度語氣,大概 其:活用爲第一人稱

則恥師⑵焉, 惑 矣⑶。彼 童子之師,授 之 書而 習 其

以從師爲恥(真)糊塗啊 那些孩子 教給他們書(幫助他們)學習其中崐恥:意動 焉:語氣詞 之:代詞,代童子 而:表承接

句讀⑷者,非吾所謂傳其 道 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⑸,惑之不解,

文句 向他們傳授道理 的人

之: 賓語前置的標誌,助詞

或 師 焉,或不 焉⑹,小 學 而大遺⑺,吾未見 其明也。崐有的從師 不從師 小的方面倒要學習 放棄 看出 聰明

焉:語氣助詞 孝大:形作名。

巫 醫⑻樂師⑼百工⑽ 之 人,不恥相 師⑾。士大夫之族⑿, 曰師 曰

巫婆醫生 各種工匠這些 互相學習 這一類人 稱老師

之:指示代詞 恥:意動

弟-子云者⒀,則羣 聚 而笑 之。問之,則曰: “彼與彼年 相若⒁也,道

學生等等 就成羣聚集 嘲笑他們 他們 年齡相似 懂崐 之:代巫醫樂師百工 之:代嘲笑者

相似也, 位 卑 則足 羞, 官 盛 則

得的道理 (以)地位低(的人爲師)就感到羞恥 (以)職位高(的人爲師)就

近 諛⒂。”嗚呼! 師 道 之不復⒃,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

近乎諂媚 從師的風尚 恢復

師:名作動 之:取獨

不齒⒄,今其 智 乃⒅反 不能及, 其可 怪也歟⒆!

看不起 他們的智慧竟 反而 趕不上 這可真 呀

也歟:兩個語氣詞連用,重點在後

聖人無常 師⑴。孔子師郯子⑵、萇弘⑶、師襄⑷、老聃⑸。 郯子之崐 固定的 曾經以 爲師 這崐 師:名作意動,以……爲師

徒⑹,其賢 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 人 行, 則必有我師⑺。是故

類人 才能 幾個人一起走 (其中)就 所以崐

弟-子不必⑻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 道有先後,術 業 有 專攻⑼,

不一定 強比 懂得 學術技藝各有專門研究崐

如是 而已。

像這樣罷了

李氏 子 蟠⑽,年十七,好古文,六藝 經 傳⑾皆通⑿習 之,不

家的孩子叫蟠的 六經的經-文和傳文 普遍學習它

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傳:解釋經書的著作

拘於時⒀, 學於餘。餘嘉⒁其能行 古 道⒂,作《師說》以貽之⒃。

受時俗的限制 讚許 奉行古人從師的道理 來贈送他

憙拑

第三課時

憗拕

小結:

一、託古立論,正面闡述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

提出論題──“古之學者必有師”

開門見山,明確表明觀點──爲學必須以師。

託古是爲了諷今,總領第二段。

老師的職能作用──“傳道受業解惑”(今天基本上是這個範圍,但內涵崐不同)

從事學習的必要性──人均有惑,不從師無以解惑。

否定了“生而知之”的說法,但認爲“從師”是“解惑”的唯一途徑,忽崐視了社會實踐探索,有片面性。

從師應有的態度、擇師的標準──不問年齡大小,聞道先乎吾,即從而師崐之,這一看法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