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與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與道家思想相互關聯。中國茶文化吸收了道家的思想精華,道家爲中國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下是小編爲你推薦道教與中國茶文化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道教與中國茶文化
  長生久視的觀念對茶文化的影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這樣的自然觀,一直是中國人精神生活的源頭。道無所不在,茶道自然也是大道的一部分。道教從一開始就有着長生不死的概念,道教熱愛生命,直接否定死亡,認爲光陰易逝,人身難得,只有修仙才能享受神仙的永久幸福和快樂,所以道教的信徒們欲從自然之道中求得長生不死的“仙道”,老子在說道是宇宙本源的同時,也就暗示了生命是可以不死的。而莊子在《南華真經》中更是以逍遙之人的身份來重死惡死,追求生命永存。而從最早的外丹修煉當中就可以看出道教給出的答案就是服用某種含有“生力”的食物,於是茶成爲道教徒的首選之藥,道教徒煉丹服藥,以求脫胎換骨、羽化成仙,茶文化正是從這一點上與道教發生了元始的.結合。南北朝道士陶弘景在《茶錄》中說:“茶荼輕身換骨,丹丘子黃君服之。”可見茶的功效早已被道教所瞭解。因爲道士飲茶,道士愛茶,所以道士中也不乏優秀的茶人,唐代著名的道士呂洞賓(後世稱爲八仙之一)曾作《大雲寺茶詩》詩的最後兩句說:“幽從自落溪巖外,不肯移根入上都”,由此可見他對茶的鐘愛,而茶又可以算是上天賜給道教的瓊漿仙露,道士飲了茶之後更加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加功力和道行了。

  清靜無爲的觀念對茶文化的影響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是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告訴了世人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要求世人薄名利,洗寵辱,清心寡慾,與世無爭,以達到清靜之境。茶清靜淡泊,樸素天然,耐陰溼,自守無慾,與清靜相依。茶需靜品,只有在寧靜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義,才能獲得品飲的愉悅。靜品才能使人安詳平和,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才能進入超凡忘我的仙境。道教和茶文化正是在“靜”這點上達到了高度一致。道家的這種思想觀念在中國的茶文化中演化爲“茶需靜品”的理論實踐,武夷山茶癡林治先生也認爲,“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方法。茶之所以歷來爲文人雅士所喜愛,是因爲茶淡泊,清純,自然,樸實的品格與他們所追求的淡泊,寧靜,節儉,謙和的道德觀念一致。從歷代茶人煎茶,詠茶的高雅意境中我們不難悟出他們清靜無爲的追求品飲中所蘊含的“超凡脫俗”的神韻,正是受道教文化的影響和潛移默化的薰陶所致。

歷代的高道真仙不僅以茶養生,樂生,而且他們還將其居住之地打造爲養生之仙境樂園,這就是我們所稱的洞天福地。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而這些洞天福地也都是產茶的好處所。如早在唐代就享有盛名的祕製“洞天貢茶”就產於道教聖地的青城山,現代世人熟知的大紅袍,武夷巖茶就是產於道教名山之一的武夷山,更可喜的是當年許遜天師(道教四大天師之一)種植茶葉所在的磐安玉山古茶場被國務院公佈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爲了“中國茶文化的活化石”。

沸水一沏,茶香四溢,杯緣接脣,杯麪迎鼻,一啜而進,三嗅杯底。我們靜下來慢慢體味茶香的同時,也回味下自己的人生,時不時的思考下怎樣才能泡出一壺好茶?

  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對茶文化的影響

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使茶人感悟到:人必須順應自然,符合大道,不能把自然物質與精神分離,強調物我情景的合一。“天人合一”在茶道中表現爲人對自然的迴歸渴望,以及人對“道”的體認。具體地說,“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現爲在品茶時樂於和自然親近,在思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並通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律。這種想法也是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現。歷史上的著名茶人都有一套精湛的烹茶技藝,烹茶的過程就是將自己的身心和茶的精神相互溝通的過程。陸羽在《茶經》中也把茶事提煉爲一種藝術,從而把人和自然統一起來。爲了更好地達到“天人合一”,茶人們在品茶時非常注重環境的優雅和內心的平和,所以茶人們在品茶時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與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你可以去試想下,人們在優雅環境中品飲的過程不就是與大自然交流的過程嗎?而人們從中可以獲得一種超越的舒暢和心靈的慰藉。茶人也只有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爲自己的品格,才能從茶壺水沸聲中聽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感受真正的自然大道,才能徹悟茶道、天道、人道。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還在茶具上有所體現,人們常用來飲茶的蓋碗(又稱“三才杯”)就是取“天人合一”之意來設計的。杯託爲“地”、杯蓋爲“天”,杯身爲“人”,所以道士一般都喜歡用蓋碗泡茶,暗含天地人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