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酒文化

徐州酒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酒文化是影響徐州社會發展進步的一種軟實力。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徐州酒文化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徐州酒文化
  品味獨特的徐州酒文化

一曰色,即酒之顏色,而非色情之色。徐州人喜飲白酒,不飲白酒彷彿不叫飲酒。啤酒,液體面包,多好的飲品,被徐州人嗤之以鼻地稱爲“啤茶”。至於紅酒,好像更是女性和老人的專利。大老爺們就應該喝白酒,甚至有種論調“不喝白酒還算男人嗎?”

二曰度,即酒之度數。徐州人對低度白酒基本不屑一顧。常聽到徐州人在酒店裏吆喝“老闆,拿兩瓶口子窖,要高度的。”有的徐州人甚至專門喜歡喝“北京二鍋頭”、“老白乾”一類的烈性酒。這種烈性酒,一口下去,酒到之處,彷彿燃起一片火焰,善飲者卻大呼過癮。

三曰量,即飲酒之數量。小酌淺吟,不是徐州人喝酒的風格。一場酒結束,徐州人總愛統計一下今日“戰果”,如若平均每人不到七八兩酒,參與戰鬥者是絕對不好意思往外說的。因而,對於徐州人來說,能喝二三兩白酒的`量根本談不上會喝酒,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徐州人偶爾喝啤酒,那也是要論“捆”論“箱”的計量。能喝一兩瓶啤酒的,只能叫湊湊熱鬧。

四曰鬥,即飲酒之爭鬥。既要喝白酒,又要高度的,並且很在乎喝了多少,有了這三個特點,徐州人喝酒的過程可想而知是要充滿火藥味的。徐州人在酒桌上的爭鬥真正到了年年鬥、月月鬥、天天鬥、桌桌斗的程度。都是自己人時“窩裏鬥”;雙方對陣時,不要說了肯定是龍虎鬥;如果接待外地客人,徐州人會立即停止內戰,槍口一致對外。俗話說,“人是好人,酒不是好東西”,高度白酒要喝到一定的量,並非人人可以做到,即便是善飲的徐州人,也不是人人都情願這麼喝的。之所以每每能創造“不俗”的戰果,全然是徐州人勸人喝酒的規矩使然。

  徐州酒文化之徐州酒史

當年的泗水亭長劉邦振臂一呼,沛縣頓時英雄倍出,很快就奠定了大漢朝數百年的根基。英雄常與酒和美女聯繫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就是他們的形象標籤。鴻門宴時,項王賜與樊噲與鬥卮酒,噲起,立而飲之,賜與噲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以鬥飲酒,吃生豬腿,比的是膽識和豪氣,秀的就是霸氣形象,勝利也就成了必然。現在沛縣歌風臺的劉邦雕塑,依然高舉酒樽,一看就讓人明白,他要先領一圈。英雄的形象是高大的,英雄的影響力也是泓大的,英雄愛的,我們也愛,英雄追求的,我們也跟風追求,所以英雄倍出的地方,民風也尚酒。

徐州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徐州也是主戰場。從小沛到下邳,從劉關張到呂布,無不在徐州豪飲朵頤。兵家多的地方,粗人也多,秀才遇見兵,有理也講不清。粗人功夫高了,豪氣足了,義氣重了,就與英雄接近了。粗人的愛好與英雄就有很多相似之處。貂嬋我等排不上隊,但是呂布的酒我們可以喝到。

  徐州酒文化之酒桌文化

在門口對面的位置是主人被稱“主陪”。主陪對面一起來招待客人的這個位置稱做“副陪”。這兩個位置各地叫法有點差異,但意思差不多。

在主陪右手邊的是“主賓”,指被請的那位最重要客人。坐在左手邊的是“次賓”;相對應的,右面挨着主賓的是“副主陪”,左面挨着次賓的叫“次陪”。

徐州人喝酒,雖然不用大碗,但小杯也是用的少的,徐州時下的標準杯是二兩二的玻璃杯(究竟是什麼人最先時興起來的這種杯子無從考證,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5杯)。酒一般是白酒,度數一般是39度左右(徐州人並不太喜歡喝高度酒)。

主陪一般要有一個開場白,客套一番,然後定個標準,就是說這杯酒要分幾次喝完。在主陪的帶領下,大家一定要一起喝上第一杯酒,這個酒一般不碰杯,但是在舉杯的時候可以在桌子上點一下。

等主陪帶領大家滿飲此杯,該輪到副陪發言了。同樣是客套一番,也帶領大家喝一杯酒。

這個時候,客人要對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一下謝意,一般是第一輪是主賓與主陪,副賓與副陪,依此類推。

湊局:就是拼湊飯局,一個人要組織一桌酒席,總要找幾個“志同道合”的,就需要組織者“湊一桌”。有時,到開席時間了,人數太少,組織者就覺得喝着不帶勁,還得臨時調度增援,把人數湊齊,人數齊喝着纔有意思。

趕場:就是在同一時間要他去吃飯的“場”有好幾個,不便推脫,就先參加其中一桌,喝上一會兒再到另外一桌。

湊局與趕場,徐州大部分的人都應該熟悉或親身經歷過。

在徐州,只要你有幾個好朋友,就免不了隔三差五地聚一下。由頭也很多,像是過生日、交了男(女)友、發了一筆小財、生小孩、送行、接風等等,只要你想請客,原因不計其數,被請者也心照不宣,無非是找個原因聚一聚,“喝”一頓。

在喝酒的時候,被請人的義務就是得多喝酒,要“喝足”,否則可能就是“不仗義”、“不夠兄弟”。

在徐州這樣一個酒文化環境之下,擁有一個“海量”是一項能力的象徵,是被人羨慕的。不過依依還是要提醒大家,酒雖然好,但是酒多傷身,要注意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