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人物形象分析

《紅與黑》是19世紀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也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的長篇小說。在這部作品中,作者以法國波旁王朝復辟爲背景,以平民知識分子於連與貴族資產階級上層社會頑強曲折的鬥爭爲主線,着重描寫他的個人奮鬥歷程和悲劇命運。

紅與黑人物形象分析

復辟時代,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暫時妥協。由於封建勢力的根深蒂固和力量的強大,即使在生產關係上比封建階級先進的資產階級,由於暫時力量的不足,社會進程出現短暫的倒退現象。復辟現象其實隱含着這樣一個社會歷史背景:獲得大部分政治權力和經濟實力的封建階級總企圖恢復當初的政治權力和絕對統治;而新興的資產階級則憑着資本主義生產的不斷擴大,對統治權力虎視眈眈。

在這樣一個歷史交替過程,出生農民的知識分子於連希望憑着個人的奮鬥躋身社會上流位置。他沒有封建階級與生俱來的高貴地位,也沒有大資產階級的豐富財產,有的只是出生農民的低微身份,備受侮辱和歧視產生出的強烈自尊心。

但是上天賦予出生平民的於連過人的天資,他聰敏好學,記憶力超凡。在啓蒙思想家自由平等的觀念影響下,他幻想走如拿破崙那條紅色的道路。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學建功立業。可是復辟的現實使平民可以靠能力才幹實現生命顯赫的拿破崙時代消失了。於連不得不選擇黑色的道路,即通過成爲大教主獲得社會地位的提高。

在“紅”與“黑”的碰撞中,我們清晰地看見社會交接時期,出生低微卻纔華橫溢、有志氣、有理想的青年如何在封建階級和大資產階級的迫-害下過早地夭折。這是於連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一、平民地位帶來的強烈自尊心。

於連出生平民,是典型的“農民的兒子”。家裏貧窮,哥哥們只能幫手做家活,以維持生計。而於連卻不喜歡做粗重活,認爲這是粗俗的事情。於是被哥哥們歧視,被家人稱作不會掙錢的人,經常受到打罵。由於出身低微,他常常受到別人的歧視,這甚至包括家人。受人鄙視的出生,使他自尊心極爲敏感。當父親要他到市長那裏當家庭教師的時候,他強辭反抗,他不願意做奴隸。當父親解釋不是當奴隸的時候,他又問,到市長家要和誰吃飯呢?連和誰吃飯的這個日常問題都擺在了事關尊嚴的高度上。

上天賦予出生平民的於連過人的天資,他聰敏好學,記憶力超凡。但是小智慧改變不了他被人輕視的狀況,這樣的反差使於連更渴望出人頭地。同時這又使得於連更爲接受新事物。童年時代他目睹威武的拿破崙軍隊經過,如軍人般受人尊敬正是於連所渴望的。在啓蒙思想家自由平等的觀念影響下,他幻想走如拿破崙那條紅色的道路。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學建功立業。

於連不能忍受別人的輕視,他時刻牢記着自己與上流社會的差距,並且想征服這種差距。時代的背景和獨特的成長經歷使他用異常敏銳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一切,尋找歧視他、傷害他的敵人。併爲自己的報復隨時處於作戰狀態,這時的自尊心所表現出來的不僅僅是一種自我保護意識,更是一種反抗的敵對精神。

二、 犧牲真愛以反抗上流社會。

有人認爲於連是一個靠女人上位的卑鄙小人,其實不然。於連對女人的駕馭是出於對上層社會的挑釁和反抗,以及這種征服帶來的自尊心滿足。

和市長夫人的愛情中,於連也曾對市長夫人動過一點真情,並認爲市長夫人很可能會成爲他遠大前程中的“暗礁”,要是一不留神就會觸礁翻船。然而渴望實現躋身上流社會、獲得社會地位和名譽的強烈願望,又使他堅決去征服這個“暗礁”。市長對他的輕視和侮辱,使這個決心更加堅定。他在心裏暗想:“我應該再進一步,務必要在這個女人身上達到目的纔好。如果我以後發了財,有人恥笑我當家庭教師低賤,我就讓大家瞭解,是愛情使我接受這位置的。”他將對市長夫人愛情的征服,當作是對上流社會的挑戰和反抗。這種征服後帶來的自尊滿足感,使他再一次沉醉與俘虜上流社會女性中。

和瑪特爾小姐的婚姻結合,完全是出於政治的考慮。起初,於連並不愛瑪特兒那清高傲慢的性格,但想到“她卻能夠把社會上的好地位帶給她丈夫”時,便熱烈地追求起她來。當瑪特爾跪倒在於連的腳下,求他愛她,於連的虛榮心得到極大的滿足,“看呀!這個驕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腳下了!”俘獲瑪特爾的心直接使於連獲得了貴族的地位。

在真愛和名利之間,於連寧願拋棄愛情,甚至利用愛情達到獲得名利的目的。

三、個人英雄主義註定失敗。

於連曾經天真的以爲憑藉自己的才能能平步青雲。他是復辟時代受壓抑的出生平民,有知識、有抱負的青年代表。他的虛僞是建基於對社會階級的矛盾的反抗。如果他處於拿破崙時期的話,他肯定能夠憑藉自己的勤奮拼搏青雲直上,改變自己的地位。然而他處於復辟這樣一個扼殺有識之士的時代,他註定成爲一個叛逆平民而受到泯滅的悲慘角色。強大的貴族資產階級不允許一個出身低微的青年進入他們的圈子,這正是殘酷的階級矛盾造成的。

《紅與黑人物形象分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