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娘人物形象分析

紅娘這個人物“成名”於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紅娘這個人物在崔、張故事中以一個婢女的身份出現,在元稹的《鶯鶯傳》中雖有其名,但並不十分重要,是一個平凡的女婢,從唐到宋的流傳過程中她的地位也一直如此,自《董西廂》起,纔對這個形象進行了成功的創造,使之成爲一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紅娘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紅娘人物形象分析

王實甫的《西廂記》名列元曲四大愛情劇之首,是元雜劇的“壓箱”之作。這部劇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對於人物形象的刻畫,他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動飽滿,性格個性鮮明。其中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過於紅娘這個形象的塑造,在廣大讀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紅娘”一詞到現在就變成了專門幫人說媒保婚的人的代名詞。

紅娘是《西廂記》中一個受封建束縛管制卻又能光彩四射的小丫鬟。她在鶯鶯與張生的愛情發展中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她聰明伶俐,妙語連珠,活潑開朗的形象深入人心。其實從故事發展的脈絡來看,紅娘並不是一個主要人物,而是一個陪襯性的角色存在。但是正是由於她的存在,鶯鶯和張生的愛情之所以可以成功其中最大的功臣無疑就是紅娘。紅娘真正爲我們所注意到的就是在“拷紅”這一折戲,讓我們不禁爲紅娘對鶯鶯的忠誠、伶俐機智、富有正義感的言行喝彩。

紅娘其實是一個充滿反叛精神的形象,在封建道德的背景下,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在衆人的眼光裏其實是大逆不道的。在封建衛道士的眼中,紅娘這個形象是不光彩的、不忠誠之人,因爲紅娘是崔老夫人派來“看守”崔鶯鶯的,但是她不僅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還推波助瀾,使得這場愛情以完美相守而結局。在抱着“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信念下,紅娘在這場叛逆的婚姻中,不畏被老夫人責難的危險,週轉於崔、張兩人之間,爲他們安排月下聽琴,並有曉夜奔走、傳書遞簡等一系列的行動,反映了她對這場戀情的支持,以行動表現了她的反叛精神。

紅娘雖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但是卻沒有絲毫的奴顏媚骨。她對老夫人、鶯鶯、張生、鄭桓沒有一絲一毫的曲意奉承,雖然只是鶯鶯的貼身婢女,但是她絲毫不嫌棄張生的出身低下,反而對鄭桓這樣的花花公子橫眉立目。在最後一本中,紅娘痛罵鄭桓,語言鋒利,咄咄逼人。當鄭桓誇耀自己富有而能幹、罵張生"窮酸餓醋"時,紅娘說到:"他憑師友君子務本,你倚父兄仗勢欺人......你值一分,他值百十分,熒火焉能比月輪?"當鄭桓擡出"我祖代是相國之門"的金字招牌來壓人時,紅娘義正詞嚴,剔膚見骨地指出:"你道是官人則合做官人,信口噴,不本分。你道是窮民到老是窮民,卻不道‘將相出寒門"。她勇敢地與這個仗勢欺人的花花公子鬥爭,維護了崔、張的愛情,讀來令人爲之一振。紅娘突破了等級名分的界線,在主子面前,對崔、張的愛情和婚姻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和同情,同時也體現了她的價值觀和善惡判斷力。

幾百年來,紅娘的.形象一直爲廣大人民所喜愛,在紅娘的形象中不僅融入了王實甫的熱情和理想,也充分體現了廣大人民內心深處的熱情和嚮往,與讀者和觀衆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沒有紅娘,鶯鶯和張生的愛情不可能得以發展;沒有紅娘,鶯鶯和張生更不會有圓滿的結局。在一定意義上說,紅娘好比催化劑一樣催生了鶯鶯和張生的愛情。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家庭中,紅娘以一個奴僕的身份鎮靜自若地挑戰一個封建權威人物,表現出十足的膽量和強烈的反抗精神。這一嶄新的藝術形象是以前文學形象中所未曾有的,充分體現了王實甫樸素的民主主義思想傾向。

王實甫把紅娘塑造地形象飽滿,將她的精神世界濃濃地渲染了一筆,環環相扣、入情入理、動人心絃。紅娘的形象趨於完美化,成了封建婚姻的鬥士,通向美滿婚姻的紐帶。在《西廂記》中,紅娘形象的塑造也具有其真實性,並非理想化的一味地崇高。紅娘的形象促進了《西廂記》的廣爲流傳,在藝術性上具有極高的價值。紅娘敢於同封建禮教作鬥爭,促進了美滿婚姻,她的形象在文學史、在人們的生活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紅娘的人物分析

從這個故事的大概中,可以看出紅娘並不是鶯鶯和張生初次會面的“介紹人”,鶯鶯和張生相識相知是源於普救寺裏的偶然相遇。紅娘當初不僅沒有“搭橋”,且在一段時間裏,曾經奉崔母之命監視他們的行動,管制着鶯鶯,防範她有越軌之舉。所以鶯鶯曾經埋怨紅娘“但出閨門,影兒般不離身。”紅娘回答說:“不幹紅娘事,老夫人着我跟着姐姐來。”(《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紅娘是崔家的奴婢,其主要職責就是服侍和管制着小姐鶯鶯。促使紅娘改變自己的態度,背叛自己的“職責”是源於一場兵變的災難。

佛殿相遇後,崔、張的愛情在“地下”悄悄地發展着,他們“月下聯吟”、“道場顧盼

”,彼此相思,好事在望。然平地起風波,孫飛虎兵圍普救寺,要擄鶯鶯爲妻。三日之內若不交出鶯鶯,“伽藍盡皆焚燒,僧俗寸斬,不留一個”。在此危難之際崔老夫人做出決定,當衆宣佈:“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奩,斷送鶯鶯與他爲妻。”張生欣喜若狂,修書一封,招來白馬將軍,退卻半萬賊兵。總以爲美滿姻緣指日可待。然兵退身安的老夫人,在慶功宴上卻出爾反爾,悔親賴婚。“賴婚”之舉傷了張生,害了鶯鶯,激起了紅娘極大不滿。從此紅娘堅決地站在張生的立場上,打抱不平地要成就張生與鶯鶯的婚事。她爲張生進計獻策,她爲鶯鶯傳書遞簡,辛勤勞苦自不必說,還常常忍着小姐無端指責,受着老夫人無情的棍棒。當張生由衷感激地說:“小生久後多以金帛拜酬小娘子。”紅娘反駁道:“先生的錢物,與紅娘做賞賜,是我愛你的金貨?”(《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在紅娘無私的竭盡心力的幫助下,老夫人終於讓步,崔、張這對情人終成眷屬。

由此觀之,紅娘本不是一個好管天下姻緣的“多事”人,她所以捲入崔張的婚姻中,由旁觀者變爲“熱心人”,其原因概括起來有三:一是感激張生俠義地救了她們一家人。“我想咱們一家,若非張生,怎存俺一家兒性命也?”(《西廂記》第五本第一折)二是她不滿老夫人忘恩負義,過河拆橋。“這是俺老夫人的不是,將人的義海恩山,都做了遠水遙岑。”(《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三是她認爲小姐與張生郎才女貌,是天生地設的一對。“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頭;一個通徹三教九流,一個曉盡描鸞刺繡。”(《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所以,紅娘所爲絕不僅僅是出於“熱心”,而是義與勇的表現;而紅娘這一個人物的內涵也不只是一個牽線搭橋者,而是中華民族一種美好道德的象徵。這種道德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犧牲自己,見義勇爲;以自己無私的辛勞,成全他人的幸福。這,也就是紅娘的本來面貌。她與中國古代的“媒婆”有着本質的區別。中國古代有“三姑六婆”之說。“三姑”是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是指: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這“六婆”中的“媒婆”就是男女雙方之間專門從事穿針引線工作的搭橋者,並且以此謀生,而不是“無私的辛勞”。古代任何人的婚姻都要經媒婆的“手續”,沒有“媒妁之言”的婚姻,是不被家庭和社會承認的。

  紅娘的故事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戲中成就最高、影響最深遠的作品之一。它的故事梗概:書生張珙和相國小姐崔鶯鶯在普救寺裏一見鍾情,他們不顧封建勢力的阻撓,掙脫禮教的束縛,有火一樣的熱情互相追求,經過曲折的鬥爭並消除種種誤會矛盾,終於在侍女紅娘費盡心力的幫助下,私自結合。崔母發覺後,經紅娘的據理力爭,又恐家醜外揚,只好承認婚事,但要求張珙立刻上京應考。於是兩人又被迫分離,直到張生中舉歸來,才和鶯鶯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