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崔鶯鶯人物形象分析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王實甫根據元稹的《鶯鶯傳》爲原本,從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中脫胎而來的元代漢族戲曲劇本,是我國古典喜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爲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被譽爲“西廂記天下奪魁”。《西廂記》主要敘述了書生張生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兩人的戀情卻遭到相國夫人的百般阻擾,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西廂約會、私定終生並且勇於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最終獲得圓滿結局的故事。《西廂記》的成功之處不僅僅在於其實描繪了“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一主題最成功的戲劇,更是在與其對於女主角崔鶯鶯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謂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靈活現。借用金聖嘆曾經給予崔鶯鶯的性格特徵做出的評價有云:“無雙,天下之至尊女子也;雙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雙文,天下之至靈慧女子也;雙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在此,便由此展開具體的分析。

對崔鶯鶯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一開始我們便可以得知崔鶯鶯乃是已故相國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齡十九,端的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兼具溫文賢淑。不可不謂之是大家閨秀,人比花嬌。君不見張生在普救禪寺大雄寶殿初見鶯鶯,便“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張生螢窗苦讀二十年,原本滿心“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安邦定國的大志,原意奔赴長安一心只爲考取功名只爲飛黃騰達的錦繡仕途,只怕是在見到崔瑩瑩的花容月貌之後全拋在腦後,煙消雲散不知所蹤,唯嘆“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而之後的孫飛虎傾慕崔鶯鶯的美貌,要用武力強行圍困普救寺搶走崔鶯鶯,來作自己的壓寨夫人。以及鶯鶯燒香時原應兩耳清淨不問七情六慾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輕易得見崔鶯鶯的氣質非凡,清麗脫俗。

再也,論才情,崔鶯鶯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藝,無論是詩詞歌賦、琴書畫、針黹女紅,鞦韆蹴球,可以說是樣樣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譽。藉着崔鶯鶯月夜焚香拜月,張生隔牆觀望,繼而吟詩曰:“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而崔鶯鶯隨即和曰:“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這裏便可以看出崔鶯鶯在詩詞歌賦上不僅造詣頗深,而且反應敏捷,當之無愧的才女。而後在孫飛虎圍廟搶親之時,聽聞母親的佛殿許婚,崔鶯鶯雖然欣喜,卻也一眼便明瞭母親的佛殿許婚不過只是權宜之計,緩兵之計罷了,更何況口說無憑,由此不難看出崔鶯鶯頭腦清醒,對形勢以及母親的心理看得十分透徹分明,並非像一般女子一樣被愛情矇蔽得不分狀況。這一點在後來老相國夫人賴婚的時候也有表現,剛開始鶯鶯拖延敬酒,後來被母親逼得不得不爲之的時候也藉機向張生解釋,進而安慰張生。還有鶯鶯知道紅娘原是母親派來監視她一舉一動的“探子”,因此在收到張生的情書之時假裝訓斥起紅娘,並且在給張生回信的時候,藉由紅娘不識字,另編了一套說辭來掩飾信中的真實內容,以免紅娘向老夫人通風報信,由此我想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鶯鶯的反應敏捷、顧慮周全的那一顆七巧玲瓏心。

從性格上來分析,崔鶯鶯出身於封建社會達官貴人豪門望族之家。父母皆是封建門閥制度的奉行者和封建禮教的捍衛者。從小崔鶯鶯便是身處官宦家族的嚴格的家規管束之下,可謂是“養在深閨人未識”,一直以來所處的環境就只有與世隔絕封閉自守的深閨大院。除此之外,相國夫人專門聘請了封建禮教的衛道士——一位思想迂腐意識守舊性情固執的老夫子擔任崔鶯鶯的私塾老師,每天給崔鶯鶯灌輸的無非就是“四書五經”、封建倫理道德、“三從四德”、“七出”責罰的封建禮教。總體來說,黑暗的封建社會,迂腐的封建家長,高牆的深閨後院,殘酷的的封建禮教,對崔鶯鶯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和行動上的桎梏,限制了崔瑩瑩的行動自由,壓抑了崔鶯鶯人性和精神世界。

在遇到張生之前,崔鶯鶯作爲相門之女早已在父母親的安排之下和禮部尚書的長子定了一門親事,在父母看來這門親事是中表聯姻,親上加親,然而崔鶯鶯對這門親事十分不滿,覺得幽怨,壓抑和苦悶,渴望着能夠衝破束縛,掙脫無形的牢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追求幸福的生活,可是一方面崔鶯鶯不敢果斷的違反封建禮教,更是出於孝道不敢違反母親的命令,

另一方面她渴望幸福生活卻也對幸福生活到底是是什麼樣子可以說是一頭霧水,在這個階段,崔鶯鶯總體而言對於封建禮教的抵抗是消極的、被動的。

鶯鶯雖然備受封建社會的封建禮教的束縛,但是人性中最基本、最寶貴的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對美滿愛情的追求,並沒有徹底泯滅。普救寺大殿中與張生的相遇可以說是徹底地點亮了她內心愛情的光芒。原本日日被老夫人嚴加看管之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崔鶯鶯,突然之間撞見張生這般面如宋玉,貌若潘安,風流卓絕,倜儻不羣的男子,再對比一下表兄鄭恆的形態猥瑣,不學無術,只知鬥雞走狗,眠花宿柳的一派紈絝子弟模樣,自然情竇初開,心生情意。按照崔鶯鶯從小接受的`女德教育,爲女子者本該是“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可是鶯鶯對張生卻是一步一回頭,臨去那一秋波的脈脈含情不僅僅是崔鶯鶯和張生二人愛情開始的源頭,而且十分直觀地給我們展示了崔鶯鶯人性的復甦以及對追求自由愛情的渴望。

俗話說“好事多磨”,崔鶯鶯和張生兩人的愛情之路也可以說是一波三折。老夫人運用各種各樣的強硬手段企圖拆散兩人之間的愛情,更是嫌棄張生是一介白衣秀士,“止留下四海一空囊”的清貧家產,因此堂而皇之地抵賴掉原本允諾的佛殿許婚。與相國夫人強勢維護中表聯姻的行爲對比之下,我們不難看出崔鶯鶯在追求愛情道路上的大膽堅定。可以說,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經歷,也正是崔鶯鶯大膽向封建禮教發起挑戰,擺脫封建婚姻束縛的經歷。

崔鶯鶯先是和張生隔牆對詩,繼而是月下聽琴,正是鶯鶯從一開始對愛情熾熱地追求,爲她之後一步一步地走上了違背綱常,反抗封建禮教的道路埋下了種子。之後相國老夫人仗勢欺人賴婚之後,崔鶯鶯更是大膽要求紅娘爲自己穿針引線,送去詩簡相約張生。然而張生應約前來之時,她又翻臉藉故不認帳,責怪紅娘,怒斥張生。

在紅娘看來,小姐的言行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人摸不清道不明,其實崔瑩瑩的這一行爲不難理解,她至始至終一直受着家庭的嚴厲壓制和名門閨秀身份的約束,再加上又疑懼被母親派來監視她的紅娘。這般矯情作假,不僅表現了她所受的封建教養對她的影響,更真實地揭示了她所處的社會家庭環境對她的制約,又顯示出她在追求幸福愛情的道路上曲折複雜的鬥爭。而後崔鶯鶯的賴簡造成張生因情生病,臥病在牀。張生的病情牽掛着崔鶯鶯的心絃,更是讓崔鶯鶯輾轉反側,坐立難安。這也是她思想鬥爭最激烈的時刻,是內心人性和外界禮教的激烈衝突。最終愛情的追求戰勝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崔鶯鶯大無畏地不顧一切地去西廂赴會,並且私定終身,以身相許。可以說崔鶯鶯這一離經叛道的行爲不僅僅是對封建家教的大膽抗爭,更是對壓抑人性的封建禮教的有力衝擊。西廂赴會完美地展現了崔鶯鶯對於愛情的堅定不移以及爲愛的奮不顧身。在崔鶯鶯的心中,愛情始終是至關重要的,而她並不在乎什麼功名利祿,長亭送別,鶯鶯又云“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臨別之時的“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更是鮮明地表現了崔鶯鶯爲愛付出的執着。

總體而言,王實甫通過塑造崔鶯鶯這一鮮明生動又極具有真實性的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通過崔鶯鶯一步步地對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反抗再到打破世俗掙脫禮教的束縛,大膽地去追求心中所向往的愛情,並且不斷地爲之而努力地與自己的內心作鬥爭,與母親的命令相抗爭,與封建禮教封建思想相抵抗。更是表明了作者致力於勇敢批判封建社會的弊端,有力地抗訴封建禮教對於人們內心的人性的壓抑與摧殘。

師本一班

1301100125

林鈺珊

對崔鶯鶯人物形象分析[篇2]

在唐代的小說中,元稹的《鶯鶯傳》是負有盛名的一篇,對後世文學影響很大。《鶯鶯傳》寫的是張生和鶯鶯戀愛、幽會,最後又把她遺棄的故事。作者元稹傾心塑造出來的女主角崔鶯鶯,是一個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她是個大家閨秀,嫺靜含蓄,多才多藝,卻受封建禮教的嚴重束縛,另一方面她又大膽地追求愛情,勇於打破情場中女方被動的格局,是一個極複雜的矛盾體。正因如此,《鶯鶯傳》中的崔鶯鶯才更顯得完美動人且又真實感人

一、聰明含蓄而又勇敢的崔鶯鶯

崔鶯鶯是一個典型的大家閨秀,她彈琴撰文無不擅長,她寫的小詩別有情義,可見她聰明好學。在張生半夜翻牆來幽會時,鶯鶯端服嚴容,大數張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見託。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詞,始以護人之亂爲義,而終掠亂以求之,是以亂易亂,其去幾何?誠欲寢其詞,則保人之奸,不義;明之於母,則揹人之惠,不祥;將寄與婢僕,又懼不得發其真誠。是用託短章,願自陳啓,猶懼兄之見難,是用鄙靡之詞,以求其必至。非禮之動,能不愧心,特願以禮自持,無及於亂。”說辭嚴密有理,而且也掩飾了自己對張生的動心,很好的“解釋”了《明月三五夜》的傳詩之舉,也保持了自己大家閨秀的莊重貞潔,維護了崔氏家族的面子。鶯鶯的確聰明機敏,心思縝密。

在初次與張生相見時,鶯鶯遲遲纔出場露面,席間眼光斜着注視別處,顯出很不情願的樣子。張生問她年齡,反是鶯鶯的母親鄭氏代她回答說:“現在的皇上甲子那年的七月生,到貞元庚辰年,今年十七歲了。”張生慢慢地用話開導引逗鶯鶯,但她根本不回答。面對初次見面的異性男子,鶯鶯害羞內斂,並未大膽應酬。還有,“大略崔之出人者,藝必窮極,而貌若不知;言則敏辯,而寡於酬對。待張之意甚厚,然未嘗以詞繼之。時愁豔幽邃,恆若不識;喜慍之容,亦罕形見”。鶯鶯才貌雙全,才思敏捷,情感豐富,但她從不表露於衆,是一個極含蓄極嫺靜的閨中女子。

即使鶯鶯聰明含蓄,言行舉止都符合禮教道德規範,但她內心卻是有自己的思想衝動的。鶯鶯沒抵制住蠢蠢欲動的春心,也不再顧忌傳統的禮教道德的約束,大膽地主動地與張生約會結合,並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與張生同居。在與張生的通信中也毫不掩飾自己的真心誠意,大膽表露思念之情。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鶯鶯從內心到外在舉動都是很勇敢的。

二、對美滿幸福的愛情生活執着追求的鶯鶯

崔鶯鶯雖然備受封建社會和封建禮教的束縛,但是人性中最基本、最寶貴的對美滿幸福愛情生活的追求,並沒有徹底泯滅。只要有一滴這樣的火種,就會燃燒起崔鶯鶯熾熱的愛情之火。崔鶯鶯從沒有放棄過對美滿幸福的愛情生活的執著追求。

正是普救寺相遇這“火種”,點燃了崔鶯鶯的愛情火焰。當張生託紅娘傳書表白後,鶯鶯的回信是《明月三五夜》,其詞曰:“待月西廂下,近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鶯鶯本已對張生動心,詩詞中就是應允相邀之意,讀來充滿了春心蠢動的滋味。適值芳齡的鶯鶯抵擋不住對“性溫茂,美風容,內秉堅孤,非禮不可入”的張生的發自內心的好感,這對異性的渴慕本是人的天性,鶯鶯自然也不例外。當首次約會不歡而散之後,鶯鶯一直煎熬在情慾與禮教的矛盾之中。數日後,當張生已陷於絕望時,她忽然又採取大膽的叛逆行動,主動夜奔張生住所幽會,“曩時端莊,不復同矣”。崔鶯鶯終於衝破防線,選擇順從自己的心意,大膽追求與心愛之人的相依與結合。追求甜蜜幸福的愛情,構建美滿和諧的婚姻,是人性中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寶貴的追求。然而在封建禮教充斥的社會,“男女授受不親”,如《曲禮》說:“男女不雜坐,不同椸,不同巾櫛,不親授。叔嫂不通問,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於棞,內言不出於棞。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女子未嫁之前,不得接觸除父親之外的任何男性,以保證其處女的純潔;女子出嫁後不得與丈夫之外的任何男性有任何接觸尤其是性關係,直至其生命終結,這就叫"貞潔"。女子對情愛婚姻的自由追求是不被認可,遭人唾棄的“可恥行爲”。鶯鶯不顧家長態度,也不顧禮教的三從四德,依從內心衝動與張生同居數月,執着追求與心愛之人美滿幸福的愛情生活。

最終被張生無情拋棄,鶯鶯常常精神恍惚,像失掉了什麼。在喧鬧的場合,有時勉強說笑,而在清閒的夜晚自己獨處時,怎能不偷偷流淚。甚至在睡夢當中,也常感嘆嗚咽。鶯鶯始終活在記憶裏,活在自己對幸福愛情生活的渴望裏,活在對美滿愛情的執着追求裏。最終兩人各自成家,崔鶯鶯知道張生思念自己後,雖然沒有見張生,但暗地裏寫了一首詩:“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牀。不爲旁人羞不起,爲郎憔悴卻羞郎。”即使不能長相廝守,鶯鶯依舊保留着對愛情的自有追求之中,即使這種追求只停留在精神層面。

三、受封建禮教壓抑的崔鶯鶯

鶯鶯的家世雖未詳細介紹,但從鶯鶯的日常舉止上仍能看出她深受家庭封建禮教的薰陶,鶯鶯幾乎已經被培養成爲封建禮教的典範。她雖然長得如花似玉,能琴善賦,感情豐富,卻接受封建禮教的教育,時刻壓抑自己的本性,已成爲一位蒙受封建禮教的毒害者。

當崔母要鶯鶯出來答謝張生的解圍之恩時,崔鶯鶯“久之辭疾”,其母呵斥,方纔“久之乃至”。待張生赴約而來,鶯鶯卻端服嚴容,大數張生。服侍鶯鶯的貼身婢女紅娘也道出:“崔之貞慎自保,雖所尊不可以非語犯之。”莫非鶯鶯真的對張生的熾熱追求無動於衷?通篇看來,鶯鶯早已是情竇已開,春心蕩漾,但爲何她的舉動卻與內心背道而馳?崔家頗有家資,即使不是達官貴人豪門望族之家,也稱得上富庶人家。鶯鶯字寫得好,善於寫文章,又能彈一手好音樂,可想而知,崔母對鶯鶯的教育非同一般。在這樣一個傳統的封建家庭裏,三從四德之類的封建禮教自是必修科目。自小便耳濡目染,鶯鶯的天性早已被踐踏了。

當鶯鶯終於衝破防線,大膽的與張生結合後,兩人相處數月,鶯鶯竟未向崔母透露隻言片語,是因爲羞愧,還是因爲懼怕?不論怎樣,鶯鶯對二人私定終身之事都不敢正視,這有悖於平日所學的三綱五常之類的封建道德,內心總是排斥並否定自己的衝動。待張生選擇到長安趕考,鶯鶯亦不挽留,連張生都猜不透鶯鶯。崔鶯鶯超過衆人,技藝達到極高的程度,而表面上好像不懂;言談敏捷雄辯,卻很少應酬;對張生情意深厚,然而卻未用話表達出來;經常憂愁羨慕隱微深邃,卻常像無知無識的樣子;喜怒的表情,很少顯現於外表。鶯鶯遵從的便是古時封建禮教對女子的定位:堅貞保身、含蓄內斂、服從男子,所以她一直壓抑着自己人性的彰顯。

最終的結局讓人始料未及,後來張生遺棄了她,她也自以爲私相結合“不合法”,“有自獻之羞”。她不是振振有理地向張生提出譴責,而只是一味哀懇,希望他能夠始終成全。只有怨,沒有恨,這是家庭出身、封建教養帶給她的侷限性。“後歲餘,崔已委身於人,張亦有所娶”。當張生以義兄身份要求相見時,鶯鶯對張生依舊留戀,但始終未再現身。鶯鶯雖然對愛情保持着獨立的渴慕,但她經過重重思考,放棄了實質性的對愛情的大膽追求,鶯鶯終於走上了封建禮教所推崇的綱常女子之路,到頭來,鶯鶯都沒能說服自己放縱到底,反而選擇了認輸,委屈壓抑自己。

綜上所述,元稹《鶯鶯傳》中的崔鶯鶯是一個矛盾集合體。她既含蓄內斂,又大膽勇敢;既聰敏多才,又從不展現;既執着追求自由愛情,又自律於綱常道德;既叛逆於貞節觀,又羞愧於自獻之舉鶯鶯在對待愛情與命運上,時刻矛盾於主動爭取與被動屈從的掙扎之中。正是這樣矛盾複雜的性格,鶯鶯這一角色才顯得傳神生動,有血有肉,異常鮮明,是一個成功的完滿的人物形象。《鶯鶯傳》於敘事中注意刻畫人物性格和心理﹐較好地塑造了崔鶯鶯這一人物形象。鶯鶯形象的成功刻畫使得《鶯鶯傳》成爲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傳奇之作,對後世文學影響甚大,以此演爲雜劇傳奇的很多,以金人董解元《絃索西廂》、元人王實甫《西廂記》爲最著。所以魯迅也說:“其事之振撼文林,爲力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