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的形象品格和象徵意義

《白楊》是著名作家袁鷹的散文。文章寫於1961年秋天,作者攝取了蘭新線旅途上的一個短鏡頭,從火車車窗中見到的白楊落筆,通過爸爸和兩個孩子的談話,讚頌了白楊的品格,進而讚頌了邊疆建設者們紮根邊疆,艱苦創業、建設邊疆的高尚情操。作者的寫作思路是:白楊的形象——白楊的品格——白楊的象徵意義。在教學中,教師應抓住作者的思路順序,按照白楊的形象品格(明線),白楊的象徵意義(暗線)精心組織教學,安排教學步驟。

白楊的形象品格和象徵意義

  一、感知白楊壯美的形象初讀課文

從兩個方面感知白楊形象:(一)鐵路沿線的白楊樹是什麼樣的?抓裝高大挺秀”四個字,以“高大挺拔”作比較,突出了“秀”字之壯美,讓學生把“高大挺秀”四個字化爲具體形象:①讀兄妹倆的.談話,想像“大殺一樣的白楊是怎樣的;②教師讀一段茅盾散文《白楊禮讚》中白楊樹外形的描寫(從“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到“對抗着西北風”)讓學生聽,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西北高原上白楊樹高大挺秀的鮮明形象;③結合平日的觀察,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高大挺秀”的白楊樹。(二)白楊樹生長在怎樣的環境中?在這“渾黃一體”的茫茫戈壁中,白楊寬而大的葉子,銀白泛青的樹幹,顯得格外挺拔、秀麗。它能在“沒有山,沒有水,沒有人煙”的地方生根、發芽,長得那麼高大粗壯,不是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之心嗎?通過以上兩個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對白楊樹留下難忘的印象。如果學生感興趣、不妨在課外畫一張“大戈壁中的白楊”,這樣,頭腦中的白楊形象就更加鮮明瞭。

  二、認識白楊樹崇高的品格白楊樹“爲什麼它這麼直

長得這麼大?”大孩子提出的問題,也是學生心中的問題。可以帶着問題,進入第二階段——細讀理解課文內容。閱讀重點是爸爸的一段話,特別是其中的兩個複句,第一個複句是用“·哪·兒……·哪·兒……”連接的並列複句,告訴我們白楊樹能在任何地方安家落戶,生根發芽。第二個複句是用“·不·管……·不·管……·總·是……”連接的條件複句,讚揚了白楊在任何困難的條件下不軟弱不動搖的精神風貌。課文這一部分應讓學生熟讀,重點指導朗讀,強調把複句中帶點的詞用重音來表達,以理解內容,體會含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髮揮想像,形象地描繪白楊在茫茫戈壁是如何同惡劣的自然條件鬥爭的。教師可根據教材舉個例子,如:戈壁灘上,嚴重缺水,可白楊樹卻把根扎得深深的,從大地深處吸取水份;烈日曬得別的植物垂頭喪氣,而白楊的片片綠葉卻昂首向上……然後要求學生進行發散性想像。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概括出白楊的特點——紮根荒原,迎難而上。白楊正是因爲有這種崇高的品格,才能“這麼直,長得這麼高大”。

  三、明確白楊的象徵意義

課文僅僅是讚揚白楊樹嗎?不,還有更深層的意思,也是本課的“暗線”所在,“他也在表達自己的心”一句,透露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爸爸是託物明志,作者是借物喻人,這是全文教學重點所在。要師生共議:“爲什麼說他在表達自己的心?”表白自己的什麼心?(爸爸不僅自己安心在那裏工作,而且教育自己的孩子紮根邊疆,建設邊疆)。這裏,教師可做鋪墊性談話:爸爸在哪兒工作?那裏的條件怎樣?爸爸安心在那兒工作嗎?從課文中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注意引導學生理解白楊象徵着爸爸,象徵着邊疆的建設者們,從狹義到廣義,這也是本文作者的用心所在。

在課堂練習中,要求學生以讚揚邊疆的建設者爲內容,用“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兩個句式練習說話。例如:“哪兒需要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就在哪兒安家落戶,開墾荒地,建造工廠。”“不管是狂風還是大雪,不管是嚴冬還是酷暑,他們都在戈壁灘上辛勤勞動,打井採油。”還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所瞭解的邊疆建設者的事蹟和成就,最後,要求學生根據邊疆建設者的特點(注意跟白楊的相似之處)——紮根邊疆、建設邊疆、艱苦創業。至此,師生可以共同列出下列板書:

白楊——紮根荒原迎難而上。

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艱苦創業

明確了白楊的象徵意義,課文最後一段就可以迎刃而解;大白楊身邊的小白楊,象徵着孩子們在戈壁灘上鍛鍊成長,預示着邊疆建設後繼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