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特徵和性格分析

內容摘要:《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亂世梟雄”曹操的形象,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雄才偉略、愛惜人才、慷慨豪邁。曹操複雜的性格特徵不是簡單的“奸”與“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歷史條件造就了曹操的雙重性格,而有時“奸”與“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個側面互相滲透各顯特徵。本文試圖從《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詭譎狡詐、玩弄權術、猜疑多變、心狠手毒與“雄”——機警多智、雄才偉略、愛才若渴的兩個方面來分析曹操的複雜性格。

名著《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形象特徵和性格分析

關鍵詞: 三國演義 曹操 性格兩面性 有機統一

對於《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典型,向來有所謂的“三絕”的說法,就是曹操奸絕,關羽義絕,孔明智絕。《三國演義》中性格最複雜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賢若渴,唯纔是舉;一方面他又嫉賢妒能,摧殘人才。一方面他慷慨豪邁,氣勢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雞腸,睚眥必報;一方面他開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詐多疑。作者羅貫中吸取以“擁劉貶曹”的影響和三國戲爲素材創作的《三國演義》塑造的曹操這一“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奸”與“雄”的有機統一。

一、“亂世之奸雄”

曹操的“奸”,表現在多個方面:詐僞,善作表面文章;殘忍,心狠手辣,殺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變,詭計多端等等。

(一)詭譎狡詐、玩弄權術

《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場,首先介紹他的“劣行”:操幼時,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操有叔父,見操遊蕩無度,嘗怒之,言於曹嵩。嵩責操,操忽心生一計,見叔父來,詐倒於地,作中風狀。叔父驚告嵩,嵩急視之。操故無恙。嵩曰:“叔言汝中風,今已愈乎?”操曰:“兒自來無此病;因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信其言,後叔父但言操過,嵩並不聽。曹操的狡猾多智的性格特徵從小就已露出端倪,這算是初顯奸雄本色吧!

寫曹操攻下徐州,呂布及其手下陳宮、張遼等都被擒這一細節時,曹操對張遼有一段對話,曹操說:“此人好生面熟”。張遼說:“濮陽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卻?”曹操笑笑說:“你原來也記得!”張遼說:“只是可惜”。 曹操說“可惜什麼?”張遼說:“可惜當日火不夠大,不曾燒死你這國賊!”曹大怒道:“敗將竟敢辱我”,拔出劍來,要殺張遼。曹操背後劉備急忙攀住曹操臂膊,關羽跪在曹操面前。劉備說:“丞相且莫動手,此等赤膽忠心之人,正當留用”。關羽說:“我素知張遼乃忠義之士,願以性命擔保。”曹操擲劍笑道:“我亦知張遼忠義,故戲之耳。”乃親解其縛,脫衣披其身,請上坐。面對張遼罵他“國賊”,曹操怒火中燒,欲殺之而後快,但當劉備說張遼爲忠義之士時,他又不願落下個“殘害忠良”的罪名,態度馬上來了個大逆轉,且不露痕跡,可說將曹操刻畫得奸詐至極,虛僞至極。

最能表現曹操奸詐的還是“戰官渡袁紹敗績,劫烏巢曹操燒糧”這一回裏,曹操軍糧告竭時,降將故友許攸來見曹操有一段對話。曹操說:“公肯來,大事可成矣。望即教我破紹之計”。許攸說:“敢問軍糧尚有幾何?”操說:“可支持一年。”許攸說:“未必。”操說:“尚有半年!”許攸拂袖而起說:“我以誠相投,而公如此見欺,乃非我所望!”曹操挽留他說:“老友勿怪,容我如實相告,軍中糧草,僅可支持三月也。”許攸笑道:“人稱公爲奸雄,果然若是!”曹操亦笑:“豈不聞‘兵不厭詐’乎?”就附耳低言:“軍中只有此月之糧也。”許攸大聲說:“休要瞞我,糧已盡矣!”曹愕然說:“何以知之!”許攸將曹操給荀彧之書出示,說:“此書何人所寫耶?”曹驚問道:“此信從何處來?”許攸就把抓獲使者之事相告。誠然,軍中糧草如何,是頭等軍事機密,自然不便如實相告,但曹操的一再詐瞞,且那麼堅決和自然,那麼從容又坦然,確實奸滑得無以復加,驚歎之餘不得不佩服!

曹操的奸詐還表現在善於做表面文章,玩弄權術,而且做得十分“高明”。當他率軍討伐張繡途中,爲安撫民心,下令有踐踏農田禾苗者,殺無赦。誰知命令剛傳下來,他自己的戰馬就因受驚,踐踏了農田。按軍法從事,他得殺自己的頭;不處罰,他說的話就不算數了。曹操的應變能力實在非同尋常,馬上拉出寶劍要自刎,手下人當然不會讓他死啦!最後是割發代首。於是三軍肅整,威重令行。此時此刻的虛僞奸詐,似乎是很必要的,這種表演在曹操也是家常便飯。同一回中,軍糧不足,本來是他指令管糧官王垕以小斛發糧,可爲了平息衆怒,不由分說殺了王垕,將罪責一古腦都推到他的身上,自己落得裝好人。爲了達到自己目的,其他人都成爲犧牲品,這便是虛僞與兇殘兼而有之了。

(二)猜疑多變、心狠手毒、自私殘忍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曹操一生的行爲哲學。他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天下人的性命便如同草芥。這一哲學在殺呂伯奢全家一事中達到了極至。曹操行刺董卓不成,急欲脫身途遇陳宮一起逃亡,到其父結義兄弟呂伯奢家,呂家滿懷熱情,深情款待,關心備至。可曹操先是疑心重重,見伯奢“良久乃出”已心存疑慮,過後見伯奢“匆匆而去”更加疑心,後聽見後院的磨刀之聲,疑心大起,又聽見有人說:“綁上再殺。”於是,馬上變了臉,認爲呂伯奢“非吾至親”,不問青紅皁白,連殺呂家八口,最不可原諒的是,當他發現殺錯人之後,並沒有放過呂伯奢這一無辜的老人,非斬草除根不可。當陳宮責怪他殘忍時,他仍拒不認錯,竟振振有詞地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其實正是這位亂世奸雄的極端利己主義的人生哲學,生性多疑的他是何等的殘忍。

爲報父仇,他曾經下令血洗徐州,“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曹操殺人隨意性很強,憑一時的好惡,濫殺無辜。只要違逆了他的意願,“上級”也好,下屬也罷,都難逃一死。孔融、楊修、崔琰、邊讓,此四人都因爲言論觸及曹操敏感的神經,而被曹操滿門抄斬、全族被夷;名醫華佗妙手回春,曹操多少次頭風病發作,華佗手到病除,可謂有大恩於曹操,後只因爲不願赴召前往,見疑於操,竟也死於曹操的毒手;直言強諫的劉馥、荀彧,先後被殺。儘管他們幾個(尤其是荀彧)曾多次爲曹操出謀劃策,立下過汗馬功勞,但還是沒有逃脫一死。曹操的這些舉動不猶讓人感到有些冷血!被他攬絡到身邊的人才,必須盡心盡力地爲他服務,他一旦看出有人違逆他的意志,不利於他的事業,他就務必去之而後快。真正應了那句話:“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二、“治世之能臣”

如果《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僅僅是這樣,那曹操確實是十惡不赦的 暴君。羅貫中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將曹操的思想性格簡單化。作者在小說中反覆從曹操的“雄才大略”中來體現他的機警多智、雄才偉略、愛才若渴等性格特徵,因而使曹操的性格更加複雜多樣,因此曹操的形象也更豐滿,更真實。

(一)雄才偉略

《三國演義》的第一回:汝南許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見之,問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問,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操聞大喜。這裏許邵概括了曹操這個人物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曹操的領導才能,這也爲曹操日後成爲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了伏筆,更是對他的.人格的一種肯定。曹操的領袖氣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行事果斷,豁達自信,知人善任。曹操遇事能夠當機立斷,是由其性格直接決定的,這一點是領袖必備素質。操初入仕途時,完全沒有紈絝子弟的享樂習氣,一心革除弊政,厲行法治。當時宦官弄權,朝政混亂,而他能不畏權貴,表現出了大政治家的氣度。

《三國演義》中描寫滅黃巾以後,董卓專權,誅殺后妃,鴆殺少帝,篡逆之心昭然若揭,朝廷百官懾於淫威,無計可施,皆哭無休,惟有曹操笑道:“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當場表示:“操雖不才,願即董卓頭懸於都門,以謝天下”。當下自告奮勇去行刺董卓,行刺失敗,又憑藉機警善變得以脫身。這份見識、這份膽略遠遠高出滿朝文武大臣。曹操行刺董卓失敗,逃歸陳留,討賊之意彌堅,即舉義旗,作檄文,招募兵勇,誓討董卓,一時成爲各路諸侯的領頭羊。

在諸侯聯軍討董卓中,董卓戰敗虎牢關,逃竄西都。曹操建議盟主袁紹“乘勝追襲”,“一戰可天下定矣!”可惜曹操人微言輕,袁紹庸才無謀,明哲保身,不求進取,各路諸侯各懷私心,互相觀望,按兵不動。只有曹操憤而率本部兵馬追襲,終因勢孤力單,大敗於滎陽。這裏作品描寫曹操酒後吐真言,顯示了曹操作爲卓越軍事家、戰略家的雄才偉略。“吾始興大義,爲國除賊。諸公既仗義而來,操之初意,欲煩本初引河內之衆,臨孟津;酸棗諸將固守成皋,據敖倉,塞鐶轅、太谷,制其險要;公路率南陽之軍,駐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深溝高壘,勿與戰,益爲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一番悲憤之詞說得袁紹等十七路諸侯“無言以對”。

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那一回,最能表現曹操的英雄氣概,曹操通過品評天下英雄,抒發豪情:“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並稱袁術爲“冢中枯骨”;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劉表虛名無實”,可以說個個入骨三分。最後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說的是那樣豪邁、自信。誠可謂胸懷韜略、雄視天下,“氣吞山河如虎”,壯志凌雲。難怪魯迅先生曾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個英雄”。

還有赤壁之戰前夕,對明月,奠長江,橫槊謂諸將:“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接下來橫槊賦詩,高唱“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戰爭成了他“縱橫天下”的舞臺,記載其文治武功的詩歌,讓我們看到的是一位慷慨豪邁,壯志凌雲的歷史英雄。客觀的說,曹操正是在戰爭中顯示了他的雄才大略,建立起他的卓著功勳的,他東征西討,統一北方,雄視江南。難怪千載之下的蘇東坡會心嚮往之,發出“一世之雄”的讚歎。

(二)求賢若渴

自古以來,但凡能成大事者。都是能容才、愛才、用才之人。古語有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那個諸侯羣起,四方割據的亂世之中,曹操之所以能從一個起初只有五千人馬的小小地方軍閥迅速成長,歷經幾十年的東征西討,除袁術,破呂布,滅袁紹,定劉表,從而統一北方的大片土地。應當歸功於他的愛惜人才,心胸開闊。對待人才的態度,曹操有時也可以和劉備媲美。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講到劉備兵敗,投奔袁紹,兄弟分離。關公被曹兵困與一座土山之上,走投無路。而曹操對關公的神武仰慕已久,在討伐董卓時見關公溫酒斬華雄,便知關公乃不可多得的將才,一心想收爲己用,苦於沒機會。現在關公敗在自己手上,正是天賜良機。於是他讓張遼去勸降關公,結果關公答應了,不過附加了三個條件。這也許是史無前例的投降方式吧,哪有敗兵之將還有條件投降的。而其中最讓人無法忍受的是第三條:“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這樣一來,曹操不是養虎爲患再放虎歸山嗎?曹操本可以一刀砍了關公,以絕後患,但他他捨不得。他深知關公是個罕見奇才,殺了未免可惜。於是他答應了關羽提出的三個條件。回到許昌,曹操爲了收買關公的心,便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邀請關公,金錢美女更不在話下,而關公卻分毫不動,最後曹操連那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馬都慷慨相贈。

而關公雖在歸降曹操期間斬殺了袁紹麾下的兩名大將顏良與文丑,爲曹操解了白馬之圍。但當他得知劉備下落後,便毫不猶豫的辭別曹操,前往投奔劉備。曹操縱有千萬個捨不得也沒有強加阻擋,還親自送行。這絕非一般人所能做出來的舉動,如果曹操是個小肚雞腸的人,那關羽怎能活着離開!而且關羽在離開中,又上演了一出“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候五關斬六將”的“好戲”。將曹操幾員守城大將一個不留的殺了,然後揚長而去。若是別人遭受如此損失,定會馬上起兵追殺,而曹操卻召回了私自前往追殺關羽的夏侯惇,以常人難及的大度放走了關羽。

又如,袁紹帳下的陳琳曾寫過一篇討伐曹操的文章。他下筆千言,洋洋灑灑,痛罵曹操,歷數曹操的種種罪行,從曹操的祖先罵起,搞得曹操很沒面子。後來曹操擊敗袁紹,俘虜了陳琳。手下勸曹操把陳琳殺了,曹操卻因爲賞識陳琳的才華,不忍殺他而將他放了,收爲己用。由於愛才,曹操常常不計個人得失,只要是他認定的人才,他會千方百計去爭取,但如果得不到,他也不會勉強。他寧願多一個對手,也不願做那種“寧可玉碎,不爲瓦全”的事情。

三、兩者的統一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按照藝術的典型化手法塑造出來的一個奸雄的典型形象。他的言語、行爲已經偏離了歷史的事實,浸透了作家的審美感情。但作品對曹操人格的褒與貶,兩方面不是機械的相加,而是有機的融合、統一在一起,有時很難分清這是他的英雄本色,還是奸雄的特性使然。有時甚至是將他的優點和缺點一起表現的,正所謂的泥沙俱下。如他在赤壁之戰後,從華容道逃歸,在南郡安歇時,對着衆謀士,突然大哭起來。謀士們問他爲什麼哭,曹操說:“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從一方面看,這是曹操的愛才惜才;另一方面看,這又是曹操使的詐術,因爲他大哭的結果,“使衆謀士黯然自慚”,這纔是他哭的真正目的。爲作者“擁劉貶曹”的傾向性所制約,曹操是以奸雄作爲性格的主導方面。雖然曹操性格中“本真”的那一部分顯得脆弱,雄才偉略的那一部分更是作了淡化處理。

總之,曹操作爲封建統治者的典型形象,具有多側面的複雜性格、多層面的組合、獨特的個性化力量。在曹操的身上,幾乎集中了封建統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點:籠絡人心而又嫉賢妒才,剛愎自用而又計謀權變;刻薄暴虐又豪爽多智,聰明過人又愚蠢可笑;坦誠中總帶幾分虛詐,大度中常含幾層小氣。作品多側面地再現了歷史人物曹操的複雜性格,而又寓以作者的想象、誇張和褒貶,可以說取得了藝術真實和歷史真實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