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的意義說課稿7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正比例的意義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正比例的意義說課稿7篇

正比例的意義說課稿1

教材分析:正比例的意義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浙教版第十二冊第3單元的內容。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學習了除法、分數和比的知識等的基礎上教學的,是本套教材教學內容的最後一個單元。教材通過實例說明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隨着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一種量擴大,另一種量隨着擴大;一種量縮小,另一種量也隨着縮小。並且從具體的數據中看出: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擴大、縮小的變化規律是它們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商)總是一定的,寫成關係式就是:xy=k(一定),從而給出正比例的意義。通過正比例意義的教學,向學生滲透初步的函數思想。

1、使學生掌握正比例的意義及字母表達式,會正確判斷兩個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係的兩個量。

2、通過對比、觀察、歸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3、在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並樂於與人交流。正確理解正比例的意義,並能準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爲了使學生掌握好反比例的意義這部分知識,達到以上的教學目的,突破以上教學重難點,教師採用遷移法、對比法、引導法、講解法、聯繫法、自主探索法來進行教學。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學會利用舊知構建新知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小結的方法等等。

第一部分:複習三量關係,爲本節內容引路。

第二部分:新課從創設正比例表象入手,引導學生主動、自覺地觀察、分析、概括,緊緊圍繞判斷正比例的兩種相關聯的兩個量、商一定展開思路,結合例題中的數據整理知識,發現規律,由討論表象到抽象概念,使知識得到深化。

第三部分:鞏固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由此驗證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幫助學生掌握判斷方法。最後指導學生看書,抓住本節重點,突破難點。安排適當的練習題,在反覆的練習中,加強概念的理解,牢牢掌握住判斷的方法。合理安排作業,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總之,在設計教案的過程中,力爭體現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精神,使學生認識結構不斷髮展,認識水平不斷提高,做到在加強雙基的同時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併爲以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這節課通過具體實例,藉助事物表象,引導學生逐步瞭解數量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發現兩種相關聯量的變化規律。在教學過程中,面向全體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探索規律的積極性,重視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練習設計,具有坡度,深化拓寬了所學知識,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正比例的意義說課稿2

老師執教的《正比例的意義》這課,對我感受很深。

一.結合生活實際

周老師利用學校慈善一日捐的例子,引出了兩個相關聯的量,爲新課後區別判斷正比例關係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同時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周老師教態自然,語言幽默,輕鬆自如,具有大師風範。周老師利用汽車和自行車行駛的路程和時間變化的表格讓學生去比較,去發現。尋找相同點和不同點,使學生髮現汽車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自行車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變化是沒有規律的。從而周老師點出了正比例的意義,使學生感悟到汽車行駛路程和時間的比值一定。讓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真正起到了引導作用。

三.練習設計具有階梯性

周老師自從引出正比例定義後,讓學生判斷這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首先出示表格讓學生觀察數量變化進行判斷;其次出示文字敘述題進行判斷;最後利用帶有字母的等式進行判斷。練習設計由易到難,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建議:我覺得在某些環節有點快。例如引出正比例定義後,應該完整出示正比例的定義讓學生讀一讀;在做練習時,第一題填空題和最後一題深化題不要馬上讓學生齊讀,應該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再指名說一說。在教學正比例時最好和斜線圖結合起來,這樣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正比例的理解。

正比例的意義說課稿3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六年級的《正比例的意義》一課。我將從教學背景分析、我的思考、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過程和教學特色六個方面來開展。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首先是這節課的教學背景,正比例的意義是國小數學“數與代數”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學生系統學習函數的開始。提起函數,可以簡單的說:函數是一種以運動和變化的觀點來反映兩種數量之間相互聯繫的一種數學模型。而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關係也是當中最簡單最線性的關係,其實在學生以往的學習過程當中,比如說探索規律,還有對數量關係、運算公式的學習,包括字母表示數以及統計圖、統計表的認識,以及比和比例等內容,都爲學生學習正比例的意義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同時,正比例意義的學習將直接爲反比例意義的學習提供研修方法和研修模式,又爲後續的解決實際問題,乃至於將在國中系統的學習函數做好了知識和方法的準備。

2、學情分析

剛剛談到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另外從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考慮,在課前訪談中,通過學生對於涉及的兩種相變化的量思考的時候,還能夠結合自己充分的生活經驗,舉出了大量實例。比如在訪談中,當涉及到“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個話題的時候,有的孩子就說:大樹生長的高度跟它生長的年份相關係,還有的說一天當中氣溫是隨着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的等等。這些展示出了孩子對於日常生活中那種變化現象的關注和探究的興趣。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從學生面對正比例的學習角度來看,這方面的學習還是存在一定的認知困難的,因爲從研究數量關係的角度來看,應該說孩子對以往的數量關係,包括一些運算公式有了比較清晰的瞭解,比如說路程、時間、速度這組常見的數量關係,應該說孩子比較熟悉,但是還僅僅停留在對具體問題的解決上,而正比例的意義是要從一種運動和變化的觀點去理解數量間的關係,要通過觀察、分析兩種數量之間的變化情況,變化規律,進而達到對兩個變量關係的進一步理解。因此說學生對數量關係的認識和思考將從以往的靜態過渡到今天的動態觀察分析,乃至於抽象概括上來。這種研究問題的角度,學生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

  二、我的思考

基於以上的瞭解,我進行了這樣的思考。關於正比例意義的學習,是僅僅讓學生記住描述正比例意義的一段文字,還是說僅僅讓學生能夠記住關於正比例的關係式,或者說能利用正比例意義,利用關係式進行判斷等等。能做到這些就夠了嗎?經過思考,不難發現,事實上這些僅僅是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層面,學生學習正比例的意義,應該在系統地認識所謂函數的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來展開,其更深遠的價值在於學生以一種運動和變化的觀點,變化的眼光來看待生活中的現象,應該在變化當中尋求對應關係,在對應中確定事物間的聯繫,從而實現從另外一個角度,或者說與以往觀察的角度不同的理解,來促進學生進一步的理解常見的數量關係。基於這一部分內容的抽象性,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採取文字、表格、關係式和圖像等多種形式來促進學生的理解,從而有意義的建構正比例的意義。

  三、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思考,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在具體情境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義,並能結合生活實例進行判斷。

2、在藉助多種形式理解正比例意義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能力。

3、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現實的密切聯繫,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和初步的函數思想。

  四、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掌握正比例關係的判斷方法。教學難點比較突出,通過多種形式的表徵來豐富學生的認識,從而達到深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五、教學過程

第五方面是教學過程,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一是情境引入,初步感知,二是聯繫實際,建立意義,三是鞏固練習,促進理解,四是質疑總結,拓展延伸。

1、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首先是課堂的起始階段,從情境引入,初步引發學生對兩種相關聯量的感知,出示這樣一個實際的調查表,是一個男孩的體重變化情況,從出生到七週歲,當然這個表格的出示可以用動態的形式來呈現,隨着出生後年齡的變化,而逐個出示與之相對應體重的具體情況。當觀察表格之後,明確引發學生思考:通過觀察這個表格,你有什麼發現?引發孩子具體觀察裏邊的數據,當然這個過程學生很快就會意識到,這個小男孩的體重是隨着他年齡的變化而變化的。從而產生兩種相互依賴的相關聯的量這樣一層含義。而後是引導學生繼續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舉例,比如說剛纔所提到的課前調研到的:樹木生長的高度與年份的問題,包括孩子一些感興趣的話題,都可以藉助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充分舉例,老師適時的呈現關於這個樹木生長的話題,以曲線統計圖的形式來豐富學生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於圖像當中所反映問題的初步思考。

剛纔的兩個情境,其實並沒有直接進入典型的正比例關係這樣一個話題,而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明確地認識到:只要是一種量變化,引起另一種量發生變化,那麼這兩種量就是相關聯的量,並且充分感知,大量實例證明兩種相關聯的量在我們現實世界中是廣泛存在的。以上是課堂的第一個環節。

2、聯繫實際,建立意義

第二是聯繫實際,建立意義的過程。首先呈現的是兩幅表格,第一個是關於老師步行回家的時間和路程的統計表,還是以動態的逐個逐列的呈現形式來進行,老師步行回家1分鐘80米,2分鐘140米,一直到8分鐘提出明確的與之相對應的問題:8分鐘行多少米?第二個表格是國慶時三軍儀仗隊通過天安門受閱區時間和路程的統計表,形式大致相同,但是觀察兩個表格,可以明確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在完成表格填空的過程中,不難發現,都是關於步行時間和路程的統計表。爲什麼第一幅表格不能確定準確的與8分鐘相對應的路程,而第二幅表格卻通過推算、簡單的思考,能夠確定出準確的路程呢?

那麼,通過具體的觀察、討論,學生們可以明確的意識到雖然時間和路程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在不斷髮生着變化,這一點不容置疑,但是仔細觀察,兩種量中相對應的數據,我們也可以明確的發現,三軍儀仗隊通過天安門受閱區的時候,他們所步行的速度是保持不變的,也就是能夠算出準確的與8分鐘相對應的路程。當然這個素材的選取也是經過一定思考的,比如相關的還有一些信息也可以藉此機會給學生提供,比如說還是關於天安門受閱區三軍儀仗隊的通過問題,還有相關的信息,比如說每步行進75釐米,一分鐘116步,通過天安門整個受閱區911步,分秒不差這樣一個奇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中也可以結合豐富的信息積累更多的經驗,包括可以進行以後的初步判斷等等。以上是第一個表格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呢,是想豐富學生的進一步感知的材料,準備以單價、數量、總價這組常用的數量關係來進行,大致情況是這樣的:首先是以圖像的形式呈現部分數據,一個是蘋果的質量,一個是總價。1千克對應的是5元,2千克對應的是10元,3千克對應的是15元,這裏突出的是以圖像的形式呈現對應。在此基礎上,可以直觀的發現蘋果的單價,並且可以利用學生獲取的這樣一些數據信息,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買6千克蘋果需要多少元呢?這裏學生可以藉助單價進行簡單的計算,從而確定出與6千克對應的點的位置,其實孩子可以藉助剛纔三個點的發展變化趨勢,來推測出與6千克相對應的點的位置。而後可以進一步藉助圖像增進學生的理解,也就是還可以購買不同質量的蘋果,而且都能在這個圖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價錢。無數多個點集合在一起,並通過連點成線,就更明確地發現了事物的變化趨勢,從而以運動和變化過程中的觀點去認識變與不變的內在規律。當然還可以涉及到更多的價錢,乃至於0千克的價錢,從而完善了學生對這條直線的一個明確的認識。當然這個過程也是進一步讓學生理解到總價是隨着數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蘋果的單價始終保持不變,所關注的還是內在規律,這樣就把數據信息和圖像信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接下來爲了實現從圖像和表格的多種形式融合,將上述內容移植到表格當中去,從而初步實現圖像和表格的進一步溝通。通過以上兩個情境的具體材料,應該說學生對於正比例的意義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接下來的環節就是藉助剛剛兩個事例引導學生進行明確的對比和溝通,從而找到兩個事例當中的共同點。當然孩子可以藉助自己的理解,用文字的形式進行表達,老師也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的認識,可以藉助手勢的形式來進行。比如說剛纔所提到的兩個事例當中,都涉及到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具體來說是一種量擴大,另一種量也隨之擴大(手勢),一種量縮小的話,另一種量也隨之縮小(手勢)。同時,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是保持不變的。從而以文字和手勢的形式明確正比例的意義。當然還要引導學生進一步關注以關係式的形式來進行總結概括。這樣的情況下,通常都可以採用一個關係式來進行,剛纔所涉及到的路程、時間和速度,總價、數量和單價都可以用字母的形式來明確概括,即y/x=k(一定)的形式。從而初步引導學生用多種形式完成對正比例意義的初步概括。

以上這個環節給孩子提供了熟悉的情境,通過觀察、分析、對比和抽象概括的過程,努力地抓住了示例中兩個量變化的基本特點,進而總結和概括出正比例的意義。

3、鞏固練習,促進理解

課堂的第三大環節是鞏固練習,促進理解。首先是利用表格的一個判斷形式,表格中所涉及到的是關於總價隨着單價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但是始終不變的是什麼?是買3只筆的這樣一個常量。這道練習題目的設計,努力克服掉了剛剛學生所形成的總價/數量=單價(一定)的思維定式,從而實現關注整個事情變化兩種相關聯量的理解,以及到底誰沒有發生變化這樣一個關注點,進一步促進學生理解,同時,這裏還有一個訓練表達的問題。

第二個練習是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判斷經驗,引導學生用連貫的、完整的話來進行分析和判斷。是判斷下面問題中的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第①個練習很清晰,每分鐘打字50個,請思考打字的總數和打字的時間是否成正比例關係。這道題的訓練目的是引導孩子初步形成判斷正比例的方法以及表達的步驟。當然學生也可以舉出實例,具體的數據加以解釋說明。第②個判斷的題目是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它的目的是在於引導學生關注周長與邊長之間固定不變的四倍關係這個常量的思考,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引發判斷時應該注意關注對定量的思考。第③個是一本書有200頁,每天讀20頁,看過的頁數和剩下的頁數,這裏明顯是總和一定,從而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至關重要的是看他們兩種量行對應的比值是否一定,才能下結論。第④個是藉助函數圖像的形式來豐富學生的判斷。就是以圖像的形式來判斷大樹的生長時間和生長的高度是否成比例關係。當然這裏還可以通過計算去解決,也可以通過直觀預測和推斷來完成判斷過程。到15年後,大樹的高度是不再生長的,現在不能準確說它成正比例關係。

4、質疑總結,拓展延伸

課堂最後一個環節是質疑總結,拓展延伸。通過設計這樣一個開放一點的題目來進行,就是觀察圖中信息,你有什麼發現?

這裏還是以圖像形式來進行的,引出香蕉和蘋果兩種水果的單價與總價之間變化情況圖像,引發學生思考:這裏學生的發現應該是開放的,可以藉助直觀的圖像找到相對應的價錢,比如說香蕉3千克是24元,蘋果5千克是20元等等找到單價,計算單價。也可以通過描述發展變化的情況,變化的規律進行準確地判斷,總價是隨着數量的變化而變化的,是成正比例關係的。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兩種線,藍顏色的線和紅顏色的線傾斜的角度是不一樣的,從而初步滲透所謂的一次函數y=ks,k值的傾斜角度的感知和理解。以上是課堂的主體環節。

  六、教學特色

如果從教學特色來看,有以下兩點,一是關注知識系統抓本質,二是注重多種表達促理解。

以上只是基於已有的教學經驗和對學生的初步瞭解所形成的教學設計,還需要進一步在教學實踐中檢驗,也誠懇希望得到各位領導和老師的寶貴意見。我的說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正比例的意義說課稿4

1.聯繫生活,從生活中引入,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數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數學的過程”。程老師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導學生髮現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數學。如,新課開始時,程老師利用“張紅想知道旗杆的高度”,從這樣一個學生身邊的例子引入,不僅讓學生感受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還有效地設置了懸念,激發了學生學好本節課知識的興趣和決心。

2.有效地處理教材,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模型的形成過程。

《比例的意義》這部分知識比較枯燥,也比較抽象,不易讓學生直觀的理解,與實際生活較遠。而程老師處理的很好,把無聲的、枯燥的教材進行了有聲的、精彩的演繹。在這一節課中,程老師運用各種方法,通過對同一比例不同大小的國旗的長寬比例的探究,運用計算比值、課件演示、交流討論、自主寫出比例等等一系列的方法進行由淺入深地自主探索,實現了學生對“比例的意義”這一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3、服務於生活,回到生活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以上抽象出“數學模型”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拓展應用,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思想,程老師在課的最後出示“大自然中的比例”,讓學生利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既讓學生感受了數學學習的價值,又和課的開始形成了呼應。圓滿中結束本課的學習,學習效果很好。

正比例的意義說課稿5

趙喜梅老師執教的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正比例》第19頁——21頁的內容。趙老師教學思路清晰,課堂上,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比較分析,自己歸納,來發現正比例量的特徵,並常試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提高學生分析,判斷、概括、推理能力。突破了難點,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下面,談一下我對這節

課的個人看法:

一、注重數學和生活的聯繫,課堂靈活開放。

老師從生活中的例子“買了一些蘋果,已經吃了一部分,你想知道什麼?”入手,引出數學的關聯的量上,然後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相關聯的量,讓學生明白數學和生活密切相關。從“人的體重與門的高度”還有“我們班的總人數,滿意的人數和不滿意的人數是否成正比例?爲什麼?”,無不體現了數學知識運用與生活的特點,課堂設計靈活開放,鍛鍊了學生的分散思維。

二、如花微笑,溫暖學生。

這節課上,趙老師從開始到結束,臉上都洋溢着迷人的微笑。微笑讓學生感到溫暖,身心放鬆,創造了和諧的教學課堂。我想在課堂微笑很容易做到,但難的是微笑一節課,不管是引導學生髮言,講授新知識,還是針對練習我想趙老師是達到了教學思想的很高境界。

三、用問題引領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果已知正方形的邊長,你能想到什麼?”“你能用具體的數字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嗎?”“請同學們挑選其中的一個表格認真觀察,說說你發現了什麼?”“如果把5個表格進行分類,你該怎麼辦?”每到關鍵的部分,老師並不着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用思考性的問題引着學生積極思考,最後由學生自己一點一點總結出來,讓學生深刻理解知識點,從而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

正比例的意義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正比例的意義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西南師大版第十二冊第3單元的內容。本節教科書安排的是正比例,其內容主要是正比例的意義和正比例圖像,並通過例1和例2介紹這些內容。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學習了除法、分數和比的知識等的基礎上教學的,是本套教材的一個重點內容。教材通過實例說明: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也隨着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這兩種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另外從具體的數據中看出: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擴大、縮小的變化規律是它們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商)總是一定的,寫成關係式就是:=k(一定)。引導學生學習正比例的圖像,並利用正比例圖像解決問題,通過正比例意義的教學,向學生滲透初步的函數思想。

  二、說目標

1.使學生通過具體問題情境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義,並能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實例,並進行交流。

2.通過探索正比例意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感受事物中充滿着運動、變化的思想,並且特定的事物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

3.通過觀察、交流、歸納、推斷等教學活動,感受數學思維過程的合理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推理能力、歸納能力和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義,並能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

難點: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感受事物中充滿着運動、變化的思想,並且特定的事物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

  四、說學情

學生在前面已經初步接觸了正比例的變化規律,學習了比的意義、比的化簡與比的應用等。學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斷有具體數據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難掌握的是離開具體數據,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

  五、說教法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學會利用舊知構建新知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小結的方法等等。例1利用小區收水費的事件,引導學生體會在單價一定的前提下水費隨用水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並根據這種規律概括出正比例的意義。爲了便於學生髮現規律,用表格分戶把用水量和水費對應起來,使學生一看就容易發現“用水量擴大幾倍,水費就擴大幾倍”的變化規律。例2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正比例的圖像,並利用正比例圖像解決問題,與傳統的國小數學教科書相比較,這是一個全新的內容。教科書仍然用實際問題引入,通過小麥和麪粉之間的正比例關係引出圖像,教科書只作了在方格紙上描小麥質量和麪粉質量對應點,並連線表示兩者之間正比例關係的方法提示,而正比例圖像包括描點、連線等步驟都由學生自己完成。重要的結論教科書都沒有將結果寫出來,而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方式去概括出來。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也留下了自主探索的空間。首先是正比例的意義,我讓學生根據兩個具體事例通過討論交流,從三個方面得出概念的內涵。其次,正比例圖像教科書不僅讓學生在方格紙上作圖,同時還通過問題“觀察上圖,你發現了什麼?”向學生提出探究任務,讓學生根據其圖像去探究正比例中兩個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趨勢。

  六、說學法

在本節課中,我着重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學會小組合作交流。具體表現在學會思考,學會觀察,學會表達,學會思考教師要設計好問題,學會觀察教師要指導學生觀察表格和圖像,學會表達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說,並對學生進行激勵性的評價,讓學生樂於說,善於說。

  七、說教學過程:

一、聯繫生活,複習引入

(1)下面是居委會張阿姨負責的小區水費收繳情況,用這個表中的數能寫成多少個有意義的比?哪些比能組成比例?把能組成的比例都寫出來。

住戶張家趙家

水費(元)1520

用水量(噸)68

(2)揭示課題。

在上面的表中,有哪兩種量?(水費和用水量、總價和數量)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除了這兩種量,我們還要遇到哪些數量呢?

這些數量之間藏着不少的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數量間的一些規律和特徵。

通過複習生活中常見的數量關係,喚起學生的回憶,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親切感,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增強學習積極性。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教學例1

同學們觀察這張表,先獨立思考後再討論、交流:從這張表中你發現了什麼規律?並根據這種規律幫助張阿姨把表格填寫完整。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表格完善,並作必要的板書。

同學們發現表格中的水費隨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斷增加,像這樣水費隨着用水量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就說水費和用水量是相互關聯的。

板書:相關聯

教師:你們還發現哪些規律?

學生在這裏主要體會水費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噸水單價始終是不變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出來,便於其他學生觀察:

水費用水量=15:6=20:8=35:14=……=2.5

教師:水費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單價相等也可以說是水費與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個固定的數。

板書:水費用水量=每噸水單價(一定)

2.教學“試一試”

教師:我們再來研究一個問題。

課件出示第52頁下面的“試一試”。

學生先獨立完成。

教師:你能用剛纔我們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這個表格中的數據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時間是相關聯的量,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時間擴大若干倍,路程也擴大相同的倍數;時間縮小若干倍,路程縮小相同的倍數。

路程與時間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時80km,它們之間的關係可以寫成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3.教學“議一議”

教師:我們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兩個問題,誰能發現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呢?

引導學生歸納出這兩個問題中都有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也隨着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所以它們的比值始終是一定的。

教師:像上面這樣的兩種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成正比例關係。

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出發,經過討論、探索,師生互動過程,學生就可以歸納數量之間隱含的變化規律,正確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4.教學課堂活動

請大家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夯實基礎,鞏固提高

(1)完成練習十二的第1題。

學生獨立思考,先小組內交流再集體交流。

(2)完成練習十二的第2題。

讓學生應用正比例的意義,嘗試着判斷數量之間的關係,是對正比例學習的深化,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四、全課小結

教師:這節課你們學到了哪些知識?用了哪些學習方法?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這節課從常見的數量關係複習入手,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起點,溝通學生新舊知識之間的關係,有利於本節課的學習;同時採用了準備題和新授課用同一個表格,只是表格的數據和列數增加的方式展開教學,有利於幫助學生體會新舊知識間的關係,認識到這些問題在前面已經有所研究,只是這節課的研究角度不同,研究的層次更深而已,在教學例1時,從多方面關注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現表中的規律,並且還通過多個例題找規律的方式,增加規律的說服力,這樣的教學有利於學生體會所學知識的價值,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在教學中也比較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試一試”環節鼓勵學生用例1的研究方法嘗試研究,這樣不僅使兩個例題的教學形式有所變化,而且從中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

正比例的意義說課稿7

尊敬的各位評委:

你們好!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況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效果預測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介紹。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人教版六年級下冊P39正比例的意義。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着重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關係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學生理解並掌握這種數量關係,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並能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同時通過正比例的教學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爲學生今後學習打下基礎。

3、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教學重點是理解正比例的意義,難點是能準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關鍵是發現正比例量的特徵。

4、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具體內容,新課標有關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從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三個方面確立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認識成正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關係,並能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過程與方法: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通過察、比較、分析、歸納等數學活動,發現正比例量的特徵,並嘗試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情感態度:在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從生活現象中探索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意識。

二、學況分析

六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數學能力。在學習正比例之前已經學習過比和比例,以及常見的數量關係。本節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比值一定的變化規律。學生容易掌握的是:判斷有具體數據的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比較難掌握的是:離開具體數據,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法

遵循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指導思想,通過遊戲引入、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歸納正比例的特徵。

四、學法

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具體表現在學會思考,學會觀察,學會表達,並對學生進行激勵性的評價,讓學生樂於說,善於說。

五、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安排了六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用遊戲的方法將學生帶入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爲後面教學做好了鋪墊,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第二環節:引導觀察,啓發思考

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計算遊戲得分,並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而得出:得分隨着贏的次數的變化而變化,他們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

第三環節:創設情景,觀察實驗

用多媒體呈現數據的獲取過程,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水的體積和高度是兩個相關聯的量以及二者之間的變化規律。

第四環節:探究成正比例的量

學生在反覆觀察、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中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體驗使學生感受到獲得新知的樂趣。

第五環節: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第六環節:全課小結

六、效果預測

在教學的始終,我一直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正比例的意義,加上課件的輔助教學和課堂練習,學生在理解掌握並且運用新知上,一定會輕鬆自如。所以,我預測本節課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進,達到預定的教學目的。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和具體環節的安排上,可能還存在不足的地方,懇請各位評委給予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