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代表的意義

五行是一個抽象概念,簡而言之五行在不同領域,代表不同意義,如:方位、物質、五臟、季節等,那麼五行代表着什麼,有什麼意義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五行代表的意義,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行代表的意義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爲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着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五行學說認爲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五行和陰陽本質有二: 一五行是陰陽的不同的組合狀態。二五行是陰陽交互運動的不同階段。易經中有八卦爲乾、坤、艮、兌、離、坎、巽、震從個經卦,按照《周易》的解釋,八個卦都有各自的五行性質:   震爲雷的性質爲木,位於正東方;兌爲澤的性質爲金,位於正西方;離爲火的性質爲火,位於正南方;坎爲水的性質爲水,位於正北方;坤爲地的性質爲土,位於西南方;艮爲山的性質爲土,位於東北方;巽爲風的性質爲木,位於東南方;乾爲天的性質爲金,位於西北方。

五行的性質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各個性質,依次如下:   木-好華美,且具有風雅的個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愛,又行善的意思。   火-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禮,就是爲人謙讓謹慎,敬上而不欺下。   土-性情溫厚篤實,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就是又誠實又溫厚誠懇之意。   金-性情剛強,而具有自尊心。金性代表義,就是崇善棄惡,事事都順理。   水-人聰明,並能推測事物。水性代表智, 就是觀察事物詳細,對於任何事能預知前兆,善理權謀術事。   也可以說是仁、義、禮、智、信的五行。中醫五行相生相圖

五臟:木性爲肝臟;火性爲心臟;土性爲脾臟;金性爲肺臟;水性爲腎臟。   五色:木代表青色;火代表紅色;土代表黃色;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   五方:木爲東方,火爲南方,金爲西方,水爲北方,土爲中央

五行相生相剋原理

五行有‘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剋’。‘五行相生’是互相生旺的意思,表示生成化育,‘五行相剋’就是互相反駁、互相戰鬥、制衡。 根據宇宙的磁場原先是浩瀚的大海(水).在海中產生了植物(木).再經由太陽(火)的照射慢慢的有了陸地(土).再從陸地中去發現了鐵的礦物質(金).爾後從鐵礦中提煉成鐵器做成盆子來取水。這就是大地自然的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循環狀態。   又赤裸裸的大地一定要植樹(木),用大樹的根來拱固土質大雨來時纔不會土質流失(土),大雨會造成水災就必需用土來築牆保衛家園(水),古時家園的門口都要擺個大水缸下雨時備水以備火災可滅火(火),爲保衛家園及家中煮飯生火必需有刀槍斧頭器具所以要提煉頑鐵(金),生火需要用鋸子斧頭來劈材(木),這自然的相剋制衡道理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天地間的萬物產生之後,雖然有相生但也要有制衡,如水會使樹木生長,也會使土質流失,而木按照‘木克土’的道理來克土,這就是自然的循環狀態。

  五行的學說應用

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道家認爲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要素的運行(運動)和循環生克變化所構成,常視爲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五行在人體來講,代表五臟六腑,各有所屬;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腸,辛-肺,壬-膀胱,癸-腎臟,這十基本的,一定要非常熟;但是要記得,陰陽可能會互爲表裏,比如說,甲木受克,可能是膽不好,但也可能應驗在肝臟,因爲陰陽是互爲表裏,甲木受傷,木很弱的話,乙木也會跟着非常弱,它又可能應驗在膽,也有可能應驗在肝;丙也一樣,可能應驗在小腸,但是你說他的心臟功能一定也不會太好,丙火受克,證明火非常的弱,就是水來克火,火要弱,一定是沒有木來生,丙火弱,丁火也一定跟着弱。這十個天干,在我們人體來講,各代表不同的部位;己-脾受克,你說脾不好,人家可能不知道,但通常斷有可能是糖尿病,通常是胰島素分泌不正常,導致糖尿病的一個原因;庚-大腸受克,最容易發生的事情是痔瘡;氣管什麼都屬於肺;這是基本的,但是人的健康不止是這樣。在命理學中運用陰陽五行相生相剋原理推斷一個人命運之吉凶禍福的'行爲也稱爲指迷算命。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它光輝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有極重大的促進作用。五行學說的實質,認爲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物特性條件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的條件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中國古代人民,上觀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根據太陽、月球對地球來回寒熱一年十二月週期運動變化的交互作用,總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干支紀年紀月曆法,並發展成爲融入五行生剋學在內,影響至今的“干支紀年月五行生剋曆法”。

木,具有生髮,條達的特性,屬東方。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屬南方。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屬中央。金,具有清靜、收殺的特性,屬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屬北方。

五行學說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將世上萬事萬物樸素地分爲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運用生剋制化的關係,來說明和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和變化。像陰陽一樣,五行之間存在着相生相剋的規律。相生相剋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相生,就沒有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沒有相剋,就沒有事物發生發展中的協調和平衡。相生保證了事物發展的原動力和可能性,相剋保證了事物發展的控制力和協調性。事物之間這種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輔相成,互相爲用的關係,推動和維持事物的不斷生長、變化和發展。《類經圖翼》曰:“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爲害。生克循環,運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無窮已。”

運用五行的各種特性,以木火土金水爲中心,凡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特徵、形態、功能、表現等諸方面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類似,就 把它歸納於哪一行中,分成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分門別類作系統歸納,將各種紛繁複雜的現象理出五行規律,從而可以說明各類之間的聯繫及變化關係。[1]

中醫五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類機制。它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抽象概念,具有廣泛的涵義,並非僅指五種具體物質本身。五行學說是以五種機制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並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

五臟中心屬火,肺屬金,肝屬木,脾屬土,腎屬水。

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機制,均歸屬於火;

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機制,均歸屬於土;

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機制,均歸屬於金;

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機制,均歸屬於水。

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認爲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

這一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係,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

因此,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既用作在理論上的闡釋,又具有指導臨牀的實際意義。

自古以來,中國先賢把五行理論巧妙地運用於醫學領域,以五行辯證的生克關係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盡力適應內部自然規律以養生,努力掌握人體運行機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無比豐富的經驗和成果。

  五行的歷史淵源

五行是五種動態平衡的運動方式,而非實在的某種特定的元素,這個概念錯了後面就全是錯誤中的錯誤。

道家人士早在春秋時期便提出了屬性論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以木、火、土、金、水爲序,是循環數了[2] ,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矛盾、統一的模式,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以及整體把握的思想。因爲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牀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帝》篇中記載:“……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五行”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範》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範》中則指出“鯀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它提出了爲人們所用的以水爲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質和作用,但是它沒有觸及“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繫。

五行學說的形成可能有多條思路背景,其一,五帝堯舜時期羲和就開始了術數五行實踐[3]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已有考證;其二是源於商代後期以來方位觀念的術數化,甲骨文中有很多關於“四方”、“四土”的記載,東、西、南、北、中央的五方觀念在商代後期已經形成。這種方位觀念的術數化約在春秋戰國之際完成,如《墨子·貴義》有時序和方位,如《禮記·曲禮上》“行,前朱鳥(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史記·天官書》有對四季天象方位的觀測做記錄。其三,是來源於西周後期以來逐漸興起的“五材學說”,五行最初源於五材,五材則導源於六府。古代有木、火、土、金、水、谷六府主管事務,周幽王之後撤銷谷府,逐漸形成“五材”。《國語·魯語》《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中均有所記載,春秋時期,五行基本確定,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上則有五行。[4]

“五行”是關乎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作。所謂“行”,鄭玄注曰:“行者,順天行氣也。”而《尚書》提到的“五行”則具有一定的象徵的意義--“行”。“行”所指稱的無非是一種自然的“運行”,是依循着本身之爲呈現所固有的一種規則而持續運動,是一種自然的作爲。因此當鯀矱洪水時,帝要震怒,因爲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作爲,天命之降於禹,是因爲禹因勢利導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壞水性,壞了自然之性,定會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導致人怨,是以夏啓伐有扈氏,認爲所行之討伐是“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瞭解,“五行”意味着萬事萬物運動;意味着萬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實際在表達一種思想:不順“五行”而行,則將如有扈氏與鯀般,爲天命所棄絕!

德性論五行學說由道家與思孟學派共同發展的。道家《五行》曾伴隨古本老子出土兩次,其中有明顯的道家成分與子思學派氣息。馬王堆帛書五行和郭店簡《五行》的出土即是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