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阿富汗戰爭的歷史意義

美國戰爭目標

有關阿富汗戰爭的歷史意義

美國在阿富汗打的反恐怖戰爭已近尾聲,通常一場戰爭是否結束,是由戰爭的主導方,及戰爭勝利者的意志和戰爭目標是否實現所決定的。戰爭目標的制定是由國家最高統帥和最高決策層明確的,也就是這場阿富汗戰爭應由美國總統布什和他的戰爭班子確定。9.11事件之後,布什就確定了動用幾萬美軍,消滅奧薩馬及其恐怖組織和打擊庇護它的t利班武裝這個戰爭目標。

美國意識到要消滅其恐怖組織,就必須先摧毀t利班武裝。即戰爭爆發後,推翻t利班武裝也就成了美國的另一個戰爭目標。軍事上忌諱同時開闢兩條戰線和打兩場戰爭,在制定戰爭目標時也是應儘量防止同時確定兩個戰爭目標。美國同時確定這兩個戰爭目標呢,是因爲就在阿富汗,美國可將t利班與卡伊達捆在一起打,幾乎成爲一個目標打。

美國明知不早打擊恐怖組織,以後就很難圍捕在其他國家的成員,實際上,摧毀t利班武裝的目標實現了,因爲奧薩馬的行蹤已經有了線索,搜捕圈也正在縮小,消滅他只是個時間問題。

總之,美國軍隊已經接近實現這場阿富汗戰爭的目標。戰爭目標的實現就意味着戰爭的結束,消滅了恐怖組織成員,戰爭就算是結束了。

戰爭關節點

阿富汗戰爭是沒有雙方殊死對抗的`場面和過程,也沒有很明顯的戰爭關節點。

在這場戰爭中的關節點,是馬紮裏沙里夫、昆都士及坎大哈三次戰鬥。從t利班最初的強硬態度到後來幾萬人的武裝沒有打出幾場戰役來。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有這樣幾點:一是美軍的空中打擊是非常有效的。

二是幾個關節點沒有把握好。在馬紮裏沙里夫、昆都和坎大哈這幾個點的堅守與放棄的問題上,能看出t利班領導層的猶豫和意見不統一,致使指揮和戰鬥都亂了章法。比如,一開始t利班宣稱要和美國人打游擊戰,可是在戰爭中自己打的卻是城市防禦戰;在堅守幾個大城市時,t利班都說要堅守到底,但往往是戰鬥還沒怎麼打,就主動放棄了。

這些都說明,t利班沒有找到與美國這樣的對手作戰的正確方法,沒有意識到在阿富汗這種特殊的地形打城市防禦戰意味着什麼,而t利班因承受不了美軍的轟炸,就逃之夭夭,拱手讓給了反塔聯盟。

高科技作戰方式

高科技當遠距離打擊時,可以盡顯神威;但近距離作戰,就使美國儘快結束戰爭的打算成爲空想,正如卡爾扎伊所說美軍仍需再駐留“10到15年”。

爲徹底剷除恐怖勢力,僅僅遠距離打擊是根本不夠的,還必須派遣地面部隊進入阿富汗,一個城市、一個村莊地清剿k怖分子,因此美軍必須迅速轉入近距離清剿t利班的階段。

正當國際社會準備爲美軍的勝利喝彩時,戰爭出現了拐點。躲進山區和鄉村的t利班沒有被徹底消滅,連美國人竭力想抓獲的拉登安然指揮着對多國的恐怖襲擊。直到2011年5月1日,美國纔在巴基斯坦將本拉登擊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