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必修三“春秋戰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知識點

必修三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歷史必修三“春秋戰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知識點

  1、 春秋戰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瞭解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莊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韓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觀點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魯國人。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首創私人講學,晚年編訂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後稱爲“六經”。

②孔子的主要觀點: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認爲仁就是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b強調統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c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使每個人的行爲符合禮的要求。

d主張“有教無類”。

孟子:

a主張實行“仁政”。b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c主張“性善論”。

荀子:

a主張統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論斷。

c提出“性惡論”,強調用禮樂來規範人的行爲,使人向善。

經過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的總結和改造,戰國後期,儒學發展成爲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漢代儒學

瞭解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太學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①提出:漢武帝時,儒生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把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學體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經範圍之內的各家學術都應罷黜。目的是爲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統一來鞏固政治上的統一。著有《春秋繁露》一書。

②實施: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並付諸實行。

③影響:儒學思想逐漸被統治者確立爲正統思想,逐漸成爲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太學:漢武帝根據董仲舒的`建議,在中央興辦太學。太學的興辦,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爲官的陳規,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宋明理學

瞭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與基本主張

①宋明理學的形成:北宋時,儒學家們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爲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②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張:

程顥、程頤(北宋):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主張先有理後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同時,二程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繫起來。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

朱熹(南宋):理學集大成者。著作《四書章句集註》。

a天理就是作爲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b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c認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陸九淵(南宋):心學的開創者,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認爲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守仁(明朝):心學的集大成者。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③影響: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爲南宋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註》,成爲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