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精選21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精選21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精選21篇)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

1.開放內容,富數學以豐富內涵。

一般傳統的分數意義教學,都是按照書本順序,根據一幅幅圖示或簡單的操作認識一些分數,在此基礎上歸納意義。這樣的組織教學,是淺薄蒼白的,不具有活力的士。沒能爲學生積累足夠豐富的感性經驗,在此基礎上抽象概括非常困難。所以,有必要改變教科書的這種"傳統"的呈現方式,使得它能夠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我開放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一道接着一道現成的、呆板的例題不見了,而是提供給學生真實具體而感興趣的學習材料,在活動中"做數學";教師引着學生逐字逐句分析,記憶定義的現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在本例中通過學生的活動和充分交流,瞭解分數的表現方法,建立起生動活潑的表象,並理解了分數在生活中更爲厚實寬廣的內涵。例 可以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一份;也可以是把橡皮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的一份;還可以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有4個圓片;更可以把6個蛋糕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有二個蛋糕……或者可以把一張紙平均分成三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是三分之一,還可以把這張紙平均分成四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是四分之一,二份是四分之二等等。這樣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分數是無窮的,生動具體、富有生命力的。

2、關注過程,還數學以本來面貌。

傳統的教科書把數學的活動過程"壓縮"成了毫無生氣的結論,定義是枯燥、抽象的,使學生退避三舍。但是,抽象知識的獲取過程卻是多姿多彩的。如果能再現活動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實現數學的"再創造",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所以有必要改變傳統教學的面貌,變重結論、輕過程爲重活動、重過程。教學時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體驗出發,將教材中的知識結論變成探究的具體情境,還以本來面貌,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是以"做"而非"聽或看"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是在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觀察、實驗、猜測、推理和交流中,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獲得切實的體驗。以致學生在活動中會以生活實例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將生活中積累的常識與數學知識相結合,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進而培養學生能用數學觀點考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在經歷了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後,學會了一些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探索的精神,提高了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2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對分數已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因此,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幾方面着手,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課一開始,就從古人測量物體長度遇到的疑惑,接着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再讓學生舉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分數,並說說其含義,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爲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二、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如把全班人數平均分成6組,每組人數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兩組佔幾分之幾;聯繫生活中常見的分東西的情景,分別讓學生說說各用什麼分數表示分得的結果,並對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這樣教學,讓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爲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三、本節課我主要想探索三個問題:

1、作爲數學本身應該關注什麼?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的難題,比如:圓的認識、面積與面積單位、體積與體積單位、小數的認識等我以前都嘗試過,很多時候,過於關注了數學的定義,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實際意義,就本節課而言,在以前的教學中我花了很大力氣去幫助學生理解“單位1”、“若干份”、“一份或幾份”等抽象名次,可是這些真的就僅僅是孩子們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嗎?讓學生建立起分數的數感、引導他們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是不是也重要呢?所以本節課淡化定義、強化心像是我努力探索的一個問題。

2、課堂的教學結構能否適應並引導學生學習?本節課我沒有設計什麼複習題,也沒有對知識的本身創造多少情境,就直接引導學生思考“關於分數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我還想知道什麼------書上又能告訴我們什麼?-------我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這樣促進學生主動回憶、交流、閱讀、思考,同時也感悟一點學習方法。試想,我們承認的學習是否在很多時候不自覺的也運用過此方法呢?至少我認爲它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學習方法,所以我把他推薦給孩子們。

3、學生的學習能更具有創造性嗎?怎樣的學習纔是更有效的?根據自己的思考與探索,我深信:只有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再創造中學習,學生纔會真正的理解知識,同時創造力也在不斷的得到培養。設計這節課時,我基本是把所謂的新知與鞏固融爲一體的,想辦法讓學生在各種想象、交流、畫圖、猜測、操作中去體驗並創造分數的意義,新知在不斷的實踐中慢慢的、不知不覺的內化到孩子們的認知結構中,同時孩子們的學習具有了鮮明的個性與創造性。

四、本節課的遺憾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值得改進,比如: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把握不夠準確,教師不敢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在時間的安排上有所不合理,前緊後鬆;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板書不夠規範等等,這些都需要今後在教學中不斷地磨練。希望各位老師誠懇的提出您對本節課的建議與意見,以促進我能更快的成長,也同時讓我們一起打開數學“概念教學”的新“天窗”。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3

分數的意義是解答生活中分數知識問題的關鍵,特別是分數的兩種形式(帶單位和不帶單位)在具體情景的靈活運用,更是學習的難點。爲幫助學生理解具體情境中的分數意義,我們常用畫圖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與體驗,雖然畫圖時,有時要畫精確,有時並不需要畫得十分精確,但任何一種不精確的畫法,都是建立在能精確畫的基礎上的,基於這認識,纔有了以上動態生成的一幕,本片斷體現了:

(1)教師要善於捕捉信息,增強對信息的敏感性。學生不僅是教學的主體,也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學習的指導者,更重要的是教學過程中信息的重組者。教師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學生的每一個信息,及時、準確地判斷它的有效性、可利用性,對有價值的信息要組織學生“拾柴、澆油、扇風”把火燒旺。生4的質疑是生成探討空間,形成思維碰撞的生長元,教師及時細心地捕捉,以啓發性的評價“這倒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把它作爲一個重要的教學資源加以利用,才生成了生6、7、8精彩的思維火花。生4的質疑出乎教師的意料,對此,教師不加輕易的評判與解釋,而是將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討論、探究、展示,使學生在經歷學習過程的同時,又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2)尊重個體差異。同一問題由於各人的思考深度,廣度及原有經驗基礎的差異構成不同的體驗與認識,這種不同的體驗與認識在相互碰撞中得到提升。生6、7、8的奇思妙想在寬鬆的氛圍中得到生成。一部分學生在衝突中不斷創造自己的精確畫法,使這部分人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的釋放,演繹着他們對這些分數的獨特理解,另一部分學生也從同學創造的畫法中,不斷加深着自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從而達到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3)開放評價主體,增強互動。關注評價活動的多邊性,提倡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評價。片斷中,教師在關鍵處,能即時評價,給學生以啓發性的引導(如面對學生的質疑),更注重留給學生相互評價的空間和時間。如面對不同的畫法,讓學生自由討論,再作評價。所以也纔有了學生大膽的質疑、尖銳的反問、由衷的讚歎。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4

根據校教研工作安排,這個星期該我上公開課。可是一直到本週二還在趕教學進度,因爲前一個星期我們五年級全體師生去實踐基地進行了爲期一週的實踐學習,落下的課只有抓緊時間補回來。

週一才決定上分數的意義,週二下午纔開始備課和準備上課的材料,所以教學設計上可能不夠精細,預設不是特別充分,雖然教學思路是清晰的。

教學在一個小故事中拉開,不但由此突出“平均分”,還在學生的不同的平均分的情況中評價學生的公平、感恩的情感價值。這似乎與數學教學無關,但教育與教學是不該分的,而我認爲教學遠沒有教育對學生的意義更大。

在教學單位“1”的概念時,我從學生熟悉的數字1引入,讓學生說說1可以表示什麼,從而歸納不但可以表示1個物體,1個圖形、1個計量單位,還可以表示許多物體組成的1個整體,在此基礎上得出1如此多的實際意義是數字1的外延,並在1上加引號,由此定義單位“1”。然後讓學生說說手邊什麼可以看作單位“1”。

在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基礎上,我通過對摺圓形的紙片引導學生依次得到分數21,41,81這些是學生以前學習過的,然後我通過問:把單位“1”平均分成8份,這樣的1份是81,那麼這樣的3份呢?學生很容易得出83這個分數,然後問5份呢?7份呢?引導學生分別得出分數,於是我質疑:81,83,85,87這些分數,你發現了什麼問題?學生髮現分母都是8,引導學生髮現這是因爲都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8份得到的,只是因爲要表示的部分的份數不同。我並沒有急着肯定學生的發現,而是讓學生用課前準備的12根小棒分一分,用來表示一個分數,讓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並引導學生用比較規範的語言敘述自己是如何得到這個分數的,使學生在開放的學習內容中得到不同的學習情況,並通過充分的交流讓學生髮現傾聽別人的發言也是重要的學習途徑。此時學生很容易總結出分數的分子、分母分別表示的什麼意思。

關於分數單位,我選擇讓學生在閱讀課本的分數意義概念後提出。然後趕緊練習說一說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和各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練一練的習題效果不錯,於是我對練習中的相似習題省略,但數軸上的單位“1”和如何正確得出各分數相對應的點是比較難的,於是僅剩的時間我留着處理了這個習題。

教學必須從形象到抽象,返歸數學的本真。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5

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正是因爲如此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還是在原來的框框裏出不來,教學整體一時,學生還是認爲一個就是單位“一”。而對一些事物等都可以當作單位一時,很疑惑,學習之前,我還是採用學生課前預習自學的方式,但我發現學生並沒有深入理解,而只是淺顯表象的理解,自學卻給我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被動,我在講時學生更糊塗了,通過這節課我感受到:

1、自學內容要有所選擇。

針對教學內容選擇學生可以理解消化的知識,讓學生課前預習自學。不要盲目的一刀裁式對都要學生去自學,這樣不僅起不到自學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

2、單位“1”的處理和把握很重要。

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帶學具(花生米或豆子),你一把能抓起多少呢?學生手舉的高高的,躍躍欲試,緊接着問這是幾啊?生有的疑惑,有的眉頭緊鎖,然後通過引導理解整體一,也就是單位一,通過學生數一數明白,原來單位一可以是20個花生米,也可以是12個,也可以是30個豆子等等,通過學習讓學生紛紛舉例子理解單位“1”。

3、理解單位1,自主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追問:能說說你是怎樣得到1/2的嗎?

學生很自然的根據自己的操作,說出了1/2的意義。

出示例題:圖中的塗色部分能用分數表示嗎?爲什麼?

生答因爲平均分了,所以能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

師概括:像這樣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許多物體,我們都能看成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這個整體就是單位1,讓生用分數表示例題塗色部分,並說說每個分數的意義,然後概括分數的意義。

課結束了,或許很多學生並沒有完全轉變過來,知識需要時間去理解,去消化。我相信這節課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收穫的。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6

“分數的意義”一課是人教版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簡單的分數,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我主要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讓學生明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些物體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叫做單位“1”,進而理解單位“1”的含義。並引導學生很自然的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認識分數單位,能說出一個分數中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讓學生經歷整個概念的形成過程,幫助他們從中獲得感悟,促使其主動參與建構。

本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注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做數學中體驗分數的價值,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數感。《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上課開始我由《西遊記》中大家感興趣的人物孫悟空和八戒引出簡單的分數,課堂氣氛瞬間活躍起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更高了。後面練習部分我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塗一塗,表示出自己喜歡的分數,學生參與的熱情更高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並不是枯燥乏味的,學習數學也是很快樂的。

當然,本節課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由於課堂時間比較緊,所以整節課我的節奏可能稍快一些、給學生髮言、展示的機會不夠充分總結的部分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反思、不斷學習,取長補短,在教學上實現創新。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7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經對分數有了初步認識的根底上進展教學的,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詳細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的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展分析與思考。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與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繫。上了《分數的意義》這節課以後,我有以下想法:

本節課成功之處:

1、本節課綜合運用啓發式教學、情境教學法、活動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舉例、分一分、自我創造分數等,來體驗得到分數過程,感悟分數的意義,從而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內化和建構。

2、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緊緊抓住核心概念進行分數意義的教學,知識點講得很透徹,深挖教材,教學目標達到的同時也突破了重難點,爲今後的教學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3、作爲數學老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重視滲透數學這門學科本身的思想,本節課一大亮點就是滲透了數形結合和累加的數學思想。

4、重視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本節課不足之處與改進措施:

1、備學生不夠充分,市裏的學生不管是語言表達能力,還是思維能力都比縣裏的學生強太多了,試課的時候不應怕學生回答不出來問題而頻繁地改動教學設計。

改進措施:要因地制宜的備學生。如果是去市裏上課,多挑選好的和活躍的班級試課;如果比賽地是縣城,就用各種班級試課。

2、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因爲怕學生回答不出來,導致很多問題設置的不夠開放,老師也不敢放手地讓學生暢所欲言。比如:

(1)小組創造分數那裏,學生只回答了平均分的份數不同,沒有說表示的份數不同,老師沒有讓學生繼續補充,而是自己說出來。

(2)概括分數的意義時,老師提示的太多,應該出示完3組分數的意義就讓學生自己觀察這些分數的意義,它們共同的意義是什麼?這樣一來,學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據,有了憑藉,就有話可說了。

(3)最後一題出示完第二組數據時應該問學生看到這組數據你有什麼想法,或者一開始就讓學生暢所欲言發現問題,經過思維碰撞後總結出要充分考慮單位“1”,而不是老師說。

改進措施:教師要相信學生,留出充分的空間和時間給學生,該放手時要放手,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要把自己定位於那個穿針引線的人,用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問題,把學生的思維巧妙的串起來。

3、教師語言不夠幽默,課堂趣味性不夠,沒有從一開始到結束,讓課堂氣氛始終處於熱烈的氣氛中。

改進措施:教師平時要注重培養自己的幽默感。本節課中間的練習應設置一些趣味性的,信封猜筆那個環節應該保留,結尾處可以加入《分數的歷史》這種數學文化視頻,也可以加入大格局的元素,來一段激情滿滿的演講,這一段講好了,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也可以掩蓋課堂中的一些瑕疵。

4、整體教學設計比較務實,不夠巧妙,亮點不夠突出,有記憶點的東西不多。

改進措施:由於是去市區比賽,可以考慮把崇義的特色加入到教學設計中,這樣比較有記憶點。教學設計上還可以再巧妙些,最好是達到環環相扣的效果。

5、由於教學設計改來改去導致老師記的東西有點混亂,教師的語言不夠簡練,特別是教師不能重複學生的發言,這是數學課堂之大忌,因爲數學學科本身就要求明確嚴謹,如果語言太繁瑣,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模糊不清。

改進措施:由於此次準備時間緊,一開始就要去比較專業的學校試課,讓老師們提出具有專業性並有可行性性的建議,可以少走彎路,另外教師要把詳案爛熟於心,才能表演好。

6、有些學生上課小細節沒有事先講清楚,比如上課傳遞話筒習慣,回答問題習慣,後面上課的很多老師強調了這一點,上課的時候就不用走來走去,課堂會更流暢地走下去和節約時間。

改進措施:課前要充分考慮上課要注意的細節。

7、由於經驗不足,教師課堂駕馭能力不行。

改進措施:要不斷地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

8、兩位教師配合度不高,雙師課堂形式沒有突破。

改進措施:有待研究。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8

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把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做單位“ 1 ” 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難點問題。課堂上,我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爲核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體會。

數學源於生活 ,迴歸生活。在本節課中,我注重教材的開放性和思考性,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廣闊的思維空間,魏書生有這樣一句話: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儘可能讓學生講。因此我負責給學生提供長方形紙片、蘋果、糖等,讓學生自己通過 “ 選一選,折一折,分一分 ” 等一系列的操作,自己得到分數,並說明每個分數是怎樣得到的這樣一個開放的教學環節。在通過比較一個物體,一個圖形,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認識和理解單位 “1” 。最後對大量具體的分數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及時進行概括,得出分數概念。這個環節實際上就是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感知過程。

心理學表明:良好的、愉悅的環境能激發人積極向上。課堂上師生關係民主平等,同學之間團結協作、合作交流、互相啓發,信息多向交流,有小組交流、全班彙報。教師不僅是組織者和引導者,而且是學生年長的夥伴和真誠的朋友,讓學生感受心理安全、心理自由,使他們興趣盎然,自信與意志、態度與習慣等方面得到充分培養和發展。

通過這節課,使我認識到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後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也只有這樣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纔能有利於學生學習更有價值的數學,從而使他們獲得發展。在今後的教學上做到 “ 三活 ” 即讓學生 “ 學生活中的數學 ” 、 “ 在活動中學數學二 ” 、 “ 靈活地學數學 ” 。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9

今天聽了xx老師的“分數的意義”這一課,“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

從聽這課我發現閆老師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對單位“1”的認識和擴展,加深對分數的認識。課堂中閆老師的“活動系統”,就是組織學生的活動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學習。

(1)組織學生4人小組,展開合作學習

(2)構築互學的關係而不是互教的關係

(3)組織挑戰性的學習

課一開始,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引導學生歸納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接着以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也爲揭示分數的意義做了較充分的準備。

課堂教學基於教師應答學生學習的關係閆老師特別注意:貫穿傾聽、串聯、反芻三種活動,放低聲音的調門,精選課堂話語,基於即興式應對來追求創造性的教學。注重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本節課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而且還注意讓學生經歷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過程,這樣學生在應用中不但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認識,而且把對分數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同時也爲今後學習分數應用題打下了基礎。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0

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單位“1”理解是認識分數的關鍵,爲以後學習分數的除法、真分數和假分數以及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四則運算及解決問題等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學中我做到了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

一、努力之處

1.重視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並且知道把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所以課堂一開始,我就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入手,先出示月餅圖,觀察: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再出示正方形圖,觀察:把這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幾分之幾?這樣的3份呢?接着出示線段圖提問: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1份是這條線段的幾分之幾?這樣的2份、3份呢?引導學生回憶:把一個物體或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通過觀察思考,我發現學生對於過去學習的分數知識掌握還是比較紮實的,這一環節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2.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

分數是在生活中產生的,所以我精心製作直觀形象的課件,運用直觀圖式,引導學生嘗試解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用分數表示部分和整體的關係這一新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展現了分數的意義,引導學生歸納: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這樣就發揮形象思維和生活體驗對於抽象思維的支持作用。

3.將觀察、比較、思考的教學活動貫穿始終。

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一步一步地從具體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通過不斷地思考、觀察、比較活動,使學生理解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從而完成了對單位“1”的認識與擴展。通過觀察比較、分析討論、歸納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二、改進之處

課堂上我覺得還有許多不足需要改進:

1.個別環節大膽放手,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不多,課堂上如果增加一個環節:讓學生自主創造出分數,自己先談談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適時點撥,歸納總結,這樣的環節更好,學生的學習分數的興趣會被充分激發出來,同時知識也能活學活用。

2.在描述分數意義時,有些學生能領會,但是語言表達欠規範完整,在彙報時我有些操之過急,缺乏耐心地引導。

在追尋分數意義的過程中,我給學生提供了較豐富的學習材料,充分調動自己的經驗,使學生處於一種向智慧挑戰的狀態,主動參與,積極思考。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1

本課注意了新舊知識的銜接點,由易到難,先複習三年級學過的分數,使學生回顧舊知,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認知基礎,先讓學生說說已經瞭解的“分數”知識,既可找準教學的起點,又調動了學生探索的積極性。然後巧設“玄機”:出示一個被布遮蓋住只露出一個正方形的圖形(這個正方形是這個整體的四分之一使學生從對自己的答案比較有信心到引發學生新的思考,加深了學生對整體“1”的認識。

1.通過部分與整體的關係,理解單位“1”的數量與每份數置之間的關係。

教學中以小遊戲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體會許多物體也可以看成一個整體,從而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2.給學生較大的思維空間。

學生在動手操作、相互交流學習活動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學習積極性、自學能力、主體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培養。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2

《分數的意義》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節課,它屬於“數與代數”學習領域,是一節概念教學課。

新課的教授我採用的是在複習舊概念的基礎上引入新概念。因爲三年級時就接觸分數,新舊概念聯繫緊密,就不用從概念的本義講起,只需從學生已有的,與其相關聯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環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和第二環節交流預習,明確任務。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自學能力,學生獲取了初步的認識,也就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重點。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本節課通過讓學生全面參與舉例,動手操作,自我創造等主動探究活動,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並知道了分數單位的含義,整節課教學重點突出,難點也突破的很好,教學任務順利完成,基本達到教學目標。在整節課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抽象、概括及實踐能力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實際教學效果基本達到備課時的設想。爲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分數概念外延的認識,我有設計了遊戲練習。其實,這道題主要體現概念的發展。概念的發展就是不失時機地擴展延伸概念的含義,每一道練習都是對概念的一次拓展,體現概念的發展過程。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我力求做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課堂教學紮實有效。但由於預設和生成之間的差異,及本人駕馭課堂能力的不足,一定出現了很多可以避免或值得斟酌的問題,敬請大家多多指導!本節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在時間的安排上過於平均、鬆散,以至於出現前鬆後緊和拖堂現象;

(2)、個別知識點學生已經掌握並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還是心有餘悸地展開討論,佔用較多時間;

(3)、教師放手的還不夠,在學生進行彙報時,語言表達不是很恰當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補充的較多;

(4)、對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指導的不夠到位;

(5)、課堂上教師激勵性的語言比較缺乏,課堂氣氛未能真正調動起來;

(6)、課件沒有完全調試好,介紹分數的產生時沒能發揮多媒體資源的優勢進行教學。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3

《分數的意義》這一課是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對分數進行了初步的認識,但是,沒有進行系統的理論性的認識。本節課正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認識分數的意義,重點在於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探究意義,掌握規律,完善分數知識體系。這節課重點把握好以下兩點:

1、在活動中探究,這是個開放的過程,體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理念,同時也不能流於形式,要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讓他們經歷學習的過程,在操作中體會分數的意義。

2、在參與中構建,這是本節課的亮點與核心之所在。分數的意義應該是學生主動構建的,學生有了操作活動,有了對具體分數的認識,更有了單位“1”的概念,那麼對於分數的意義則完全可以讓學生總結歸納,只要說得有理,說得恰當,不必糾纏於標準的定義。

不足之處:

1、關於單位“1”的建立過於生硬,沒能照顧到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引得過多,問得太碎,學生畢竟是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知識基礎,應該發揮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積極參與的意識,對於“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以及“一個整體”這些概念學生都已知道,教師只要點到即可,不必過多解釋,而且要始終結合操作活動順其自然地引出來,這也是教學藝術的體現。

2、對於分數意義的揭示也比較牽強附會,我原先的設計是讓學生操作手中學具,表示出一些分數,然後展示幾種具有代表性的分數,在此基礎上揭示單位“1”的概念。之後,卻拋開這些具體事物表示的分數,另外寫幾個分數,讓學生在沒有具體形象依託的情況說個別分數的意義,這樣就直接拔高到了一個抽象的層次,緊接着分別抽象分子、分母的意義,最後完成整個分數意義的構建,這樣做看似步步深入,層層遞進,條理清晰,邏輯嚴密,但是卻違背了新課改所倡導的“建構主義”理念,概念的建立應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主動構建的,因此,我的這套做法還是停留於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師步步引導,學生亦步亦趨,學生的回答即是教師想要的結果,機械而死板,毫無生氣,沒有給學生留下任何創新空間。

3、教師的語言不夠簡練,特別是教師不能重複學生的發言,這是數學課堂之大忌,因爲數學學科本身就要求明確嚴謹,如果語言太繁瑣,則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模糊不清。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4

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爲根本,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爲核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體會、領悟單位“1”的含義、進而逐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數學源於生活,迴歸生活。現在的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接觸到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他們能夠用不同的生活來感悟書本、理解書本的知識。因此,上課剛開始我設計了活動,讓學生充分利用小棒通過“分一分”去創造分數,而後在“說一說”、“議一議”的過程中初步體會分數的意義,最後在“想一想”中讓學生進一步內化、精煉自己的思維,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歸納出了分數的意義,理解了分母、分子的含義,最後在練習環節又設計了在猴子分桃、猜一猜老師口袋裏有幾粒糖等遊戲中找分數的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讓數學知識在不知不覺中迴歸生活。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育應該“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數學應源於生活,迴歸生活”。教學時舉出大量實例或圖形,引導學生運用對分數的初步認識進行分析。分析時緊緊抓住單位“1”的概念展開教學,使學生理解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東西,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表示一個整體的含義。再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初步概括出分數的意義。最後,通過讀課本上的定義使學生明確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的認識應爲這部分的教學重點,由於教學時間的限制,進行得不夠充分,在下節課時應進一步加強。

鞏固練習:在練習設計上還是體現“數學源與生活,迴歸生活”這一理念,畢竟現在的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接觸到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他們能夠用不同的生活來感悟書本,因此我設計了“找生活中的分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了生活與數學聯繫。

通過這節課,使我認識到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後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也只有這樣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纔能有利於學生學習更有價值的數學,從而使他們獲得發展。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5

在學數學裏,認識分數是學生數概念的一次重要擴展。設計這節課之前,我雖然看了很多的視頻、雜誌和教學設計,但是看完後還是毫無思緒,原因是沒有讀懂教材,更沒有單元備課,不明白這節課在整個單元的作用。

磨課環節,發現自己的設計根本不適應我們的學情,先後改了四次,週三晚上才確定下來版本,時間倉促,沒有設計好板書,週五上課有點慌亂,教學效果很不滿意。

本節課,我通過一根棒棒糖到一把棒棒糖,滲透一個整體的概念。但是如果在教學過程中,繼續發揮這些棒棒糖的作用,效果會更好。

教材首先從歷史的角度、從現實生活等分量的需要出發,生動形象的呈現了分數的現實來源。張奠宙先生在《學數學教材中的大道理》中指出,分數是一種有大小的數,是新的數,是自然數的擴充,是介於0和1之間的數。

教材在開頭呈現了有幾個人用等距離打了結的繩子測量一個箱子的邊長,並提出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剩下的繩子不足一節,怎麼記?”可惜的是教材最後沒有回答究竟如何用分數表示這段繩子的長短。自己提出的問題沒有解答,不得不說是較科書的一個缺陷。

基於此,我在導入環節插入了一個微視頻,讓學生了解分數的產生,滲透數學文化。但是張奠宙先生提出的問題,我在設計的時候不知道前後內容如何有效銜接,加上製作PPT麻煩,最後還是沒有解決,也是一個遺憾。

瞭解分數的產生後,我讓學生通過你能選擇手中的材料,折一折,擺一擺,畫一畫,塗一塗,表示出1/4。

學生課前準備了豐富的素材,但是彙報時,有點拘謹,聲音很小。我是通過平板的拍照講解功能把學生的作品投影到大屏幕上。事後聽課老師提出,拍照轉瞬即逝,對學生的視覺衝擊不夠,應該把圖片張貼在黑板上。該怎麼張貼到黑板上呢?既要大小合適,還能固定住?要不要讓學生說出單位“1”和自然數1的區別呢?看到很多課例都用了,但是我們的學生卻說不到要點,說不定還弄巧成拙。

理解單位“1”後,我把做一做的習題改成讓學生把12個圓看作單位“1”,創造一個喜歡的分數,繼而概括分數的意義。學生彙報的分數,我寫在了電子白板上,造成板書太少。

彙報完,我馬上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分數的意義,對學生來說有點難。後來,我用華羅庚的話來引導學生,讓數學的課堂有了語文的味道,這是一個亮點。由於第一節環節1/4的影響,學生創造的分數都是1/3,6/1等表示一份的數,不利於概括分數單位。如果在表示1/4時,我能夠追問一句:這樣的3份,用分數怎麼表示?這樣效果會不會更好?而且在講解分數單位時,我講的過於模糊,學生沒有聽明白。

練習鞏固環節,由於時間不夠,第4小題第2問,爲什麼同樣是2/3,花的枝數不一樣,沒有時間處理。結束時,我設計好的小遊戲也沒發揮到價值。

這一節課讓我深深意識到自己對教材的理解不夠,不能靈活駕馭課堂。很多名師都是用一生去備一節課,雖然公開課結束了,但我不能就此放棄,要繼續完善這節課,既然付出了,就不能半途而廢。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我會繼續堅持、加油!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6

分數的意義這節課是新課標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們在三年級的學習中,已經藉助操作、直觀,初步的認識了分數,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會寫簡單的分數,會比較分數的大小,還會簡單的分數加減法。本節課主要使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兩個概念,學生理解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方式的創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在課堂中,我儘量給學生創設一個寬鬆、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創新了教學方式,從而成功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對知識的自我構建,這樣的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例如:在導入新課時,我給學生提出了學習新知識的步驟:①關於分數,你已經知道了什麼?②關於分數,你還想知道什麼?然後通過老師和學生的合作,從分數是怎樣產生的入手,使學生感悟分數是適應客觀需要而產生的,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因爲我們的教學不能總是“零起點”,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首先就要努力讓學生把自己的已有知識狀況展現出來,讓他們在面對新知識時,自己主動去會憶、調動已有的認知結構。當學生紛紛舉手彙報了自己已知的關於分數的知識後,再讓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自己去動手操作,去體驗、交流與思考,“你是怎樣得到這個分數的?”,從體驗中建立“平均分”,這樣學生在操作中親身體驗並逐步建立概念。

2、讓學生在體驗中探究學習、合作學習。

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歷性,即讓學生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課堂上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深入地感悟學習材料,也就是說,要充分展開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經歷教學過程中逐漸建立概念,而不是隻見結果而忽視過程。爲此,課堂教學中我儘可能充分提供學生學習材料,設計開放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學生髮表與衆不同的見解,強化富有個性的`學習行爲。例如,在課堂中我把準備的材料:長方形紙片、一米長的繩子、六塊小立方體和四根繪畫筆交給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他們去動手操作,去體驗,進行交流與思考,這樣學生在操作中親身體驗並逐步建立概念。我從生活中精心挑選了一些實物,作爲尋找分數的材料。首先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材料並猜想能不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得到分數,然後動手操作尋找分數。展示時重點展示平均分多個物體得到分數的操作過程,讓學生感受可以把許多物體看做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其中這一份或幾份也可以用分數表示的過程。爲抽象分數的意義做好鋪墊,感悟分數就在生活之中。

還利用分繪畫筆,在整體的具體數量不同的情況下,同一個分數表示的具體數量也會不一樣。在歸納分數的意義時,首先讓學生在感知多個材料的基礎上明確:不論把什麼東西平均分,都可以把要分的東西看做一個整體,那就是單位“1”。表示分的份數不確定,從而創造了用“若干份”這個詞來表示不確定的份數,也就是分母,表示取的份數不確定,於是又創造出用“一份或幾份”來表示取的份數,就是分數中的分子。學生便能完整地概括出分數的意義。這樣水到渠成地創造出了概念,使學生的理解更深刻,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7

《分數的意義》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節課,它屬於“數與代數”學習領域,是一節概念教學課。

教學這節概念課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鞏固——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引入我採用的是在複習舊概念的基礎上引入新概念。因爲三年級時就接觸分數,新舊概念聯繫緊密,就不用從概念的本義講起,只需從學生已有的,與其相關聯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環節回顧舊知,引入新課和第二環節交流預習,明確任務。培養學生的閱讀和自學能力,學生獲取了初步的認識,也就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重點。學生帶着問題學習,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概念的形成採用師生交流,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瞭解的分數的產生讓學生舉實例,以感性材料爲依據,認識到分數是在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要中產生的。同時我向學生介紹了分數的發展史,數學課中適當的滲透數學文化,可以爲學生注入提高數學學習興趣的積極因素。然後再動手操作與交流中感受分數的意義,得到理性的概念描述。當學生對老師的概念產生質疑時,順學而導,引出單位“1”,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難點的突破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把怎樣表示出“三張餅的3/4”這個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經歷實踐的過程,探究不出結果也沒關係,因爲再此基礎上,配合老師的講解和生活中的實例,學生會接受得更好,教學纔有實效。同時,學生也會逐步感受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學習的主體意識。

概念的鞏固是教學的第四個環節,拓展練習,深化理解,迴歸生活。概念課探究新知用時比較長,我精選了三道練習題。一是練習十一的第四題,動手、動腦相結合,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二是6、7題,都是與生活實際練習緊密的題目,能更好的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發展學生的數感。爲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分數概念外延的認識,我有設計了遊戲練習。其實,這道題主要體現概念的發展。

概念的發展就是不失時機地擴展延伸概念的含義,每一道練習都是對概念的一次拓展,體現概念的發展過程。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8

《分數的意義》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它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是今後學習分數四則運算和分數應用題的重要前題,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有重要作用。

本節課是學生系統學習分數的開始,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和分數單位,理解分數的意義,並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

而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是把分數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開始,怎樣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及認識分數單位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怎樣引導學生理解單位“1”是我們這節課的難點。因此,課中我牢牢抓住重點與難點,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認識分數單位。爲此本節課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加強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繫。

重視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抓住新知識的生長點,課一開始我由生活中的測量桌面長度得不到以米爲單位的整數結果問題導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明白分數產生的原因及歷史。

二、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

通過四分之一,喚起學生對分數知識的回憶,再從一盒巧克力既四塊巧克力平均分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再進行平均分時,先要把四塊巧克力看成一個整體。然後通過在8顆子和12根棉籤中找四分之一的活動,通過同桌間的討論與合作,不僅加深學生對一個整體的意識,還引起學生對所分物體個數的關注。通過思考、觀察、比較,使學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用分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在這個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髮現不同整體數量不同,認識到這些整體都可以看成單位“1”,通過舉例,讓學生真正理解到此時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一個物體還可以表示一些物體,從單位“1”的數學意識到與自然數1的不同。多媒體演示及動手操作,加強直觀教學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

三、自主學習,培養創新能力

在做一做中,我由整數單位小數單位遷移到分數的單位,引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更好的掌握分數單位。教學中通過闖關遊戲,讓學生在應用中鞏固和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在說一說信息中分數的意義時,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分數。然後在精彩的分糖遊戲中讓學生主動積極的加入到分數的意義的拓展練習中來。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19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說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各個環節注重了對分數意義的體驗,並在體驗中隨時注意總結。

1、聯繫生活實際,感受數學化。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課伊始,在輕鬆的聊天環境中,引入分數,勾起學生的分數的認識。在接下來的一系列舉例中,始終都在強調“在生活中”可以把什麼平均分,“在生活中”還可以把什麼看做單位“1”。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將抽象的分數具體化。

2、創設自主學習環境,促進有效學習。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一些物體可以看做單位“1”進行平均分得到分數後,創設環境讓學生自己通過手中的事物進行平均分,從中得到分數。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經歷了猜測、試驗、推理、證明等環節,讓學生在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中主動和富有個性的學習。對於數學知識的最終結論,不僅僅停留在知道了,而是讓學生親手操作,在具體的試驗中,真正做到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

3、以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爲基礎。

《課標》中指出: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爲基礎,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本節課從傳統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數學開放,把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知識,並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讓預設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開放的納入到學生的直接體驗中。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還有一些不足值得改進,自己在課堂上對時間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高,以至於不能很好的整體把握課堂教學節奏,顯得前鬆後緊。還有在學生進行彙報時,教師有些操之過急,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沒能順利的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是教師替爲代之。從以上看出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還很匱乏,需要不斷地鍛鍊,提高。

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的藝術貫穿於課堂教學全過程,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講究教學藝術。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的努力學習,鑽研,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創設一種和諧的課堂教學結構,從而真正的把學習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學習的快樂帶給學生。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20

本冊中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學習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這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對於單位“1”這個概念學生感到很困惑,難以理解。其實教材無論從內容的編排和知識的呈現上都具有很強的邏輯性,仔細推敲就會心領神會。生動、形象的圖文信息爲學生的探究提供了平臺。教學時我從教材提供的主題圖入手,創設了測量的物體長度的情境,從而使學生明白了,當測量得不到整數結果時,就要用分數來表示,明白了分數產生的必要性。又在日常生活中分東西也並不是正好整數結果,所以分數是人們解決生活問題所需,接着探究分數的意義也就有了其必要性。探究過程中學生剪、拼、折、畫、想、說好不熱鬧,這樣下來我自我感覺良好,這節課的知識探究清楚了。我長長的鬆口氣,沒想到做練習時,很簡單的一題,學生啞口無言了,就是“八分之三表示什麼意義?”有的學生說了也是含糊其詞交代不清,究其原因是因爲書上呈現的知識是藉助圖形來分析的,現在脫離了圖形的直觀性去談抽象的分數的意義,難怪學生不理解呢,看來正是應了那句笑話“一節課把自己教會了,而沒教會學生”。學生畢竟是根據直觀的圖形來思維的,抽象思維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於是我採取了補救措施。解鈴還需繫鈴人,每寫一個分數,讓學生想一個形象的圖形或動手畫一畫,親自分一分,採取逆向思維的方法,漸漸的學生根據給出的分數,腦子裏就有了形象的直觀圖了,從而真正的從意義上理解了分數。

有時我就想:沒有問題的課堂可就真的有了問題了,學生一堂課都沒問題可提,這樣的課還需要上嗎?尤其數學課堂更應該是在不斷的解決各類學生的各種問題中生成的。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反思21

分數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講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本課設計淡化形式,注重實質,以學生的發展爲本,以解決問題爲中心,以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性來體現教學的嚴謹性。

整節課中我都沒有將“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這句嚴密、枯燥、抽象的話語塞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玩學具的過程中理解單位"1",教學中的說一說、分一分、畫一畫、寫一寫、折一折、塗一塗爲學生提供了高頻率、多維度、深層面的體驗,學生在學習時感到了樂趣,體驗到了成就感,激勵他們進行更深入的學習與研究,感受什麼是分數,歸納出分數的意義,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育應該“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課設計做到均衡學生差異,組建合做學習小組,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多給學生思考和表現的機會,多些成功的體驗,突出每個個體的作用,使每一個學生不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對所在小組中的其他同學負責,形成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合作中完成任務,沒有把學生當作所謂新教學方式的道具,實現知識在交流中增殖,思維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當中較好的理解了單位“1”和分數的意義。不足的是教學過程中由於過於重視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與表達,忽視了時間的調控,教學節奏不夠緊湊,另外課堂生成了多個問題,佔用了一些時間,導致時間的拖延,應該在教學環節的組織與時間安排方面再作更加合理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