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茶的味道不好

茶有百味,每一款茶都有不同的味道,好的“茶味”可以讓人身心愉悅,壞的“茶味”卻會破壞茶的口感。爲什麼茶會出現“苦澀”、“焦味”、“黴味”等一些奇怪的味道呢?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茶的味道不好的原因,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爲什麼茶的味道不好
  茶的味道不好的原因

苦澀味

茶葉本身就會存在苦味,而如果出現苦澀味,主要看入口後是否快速化開。如果一直散不開的話,那這個茶應該就不是成功的茶了。出現苦澀味的主要原因是鮮葉幼嫩、曬青不足、做青不當、或者是夏暑茶。

青味

青味是自然界植物具有的原味,茶中帶有青味的主要原因是曬青、做青、殺青不足,當然還有其它的原因:

1.栽培管理時,氮肥過多。

2.茶葉製作過程中,日光萎凋或攪拌不當。

3.茶青在室內萎凋是室溫過低,溼度太高,茶葉中走水不暢。

4.採摘茶青過於幼嫩或露水重時所採摘的茶青,或在製作過程中攪拌不當造成葉部組織損傷,造成積水。

焦味

茶味的焦味,應該是殺青和烘焙不當造成。茶葉在殺青過程,溫度和時間把握不當,致使溫度過高、時間過長,製造出來的成品即有焦味。烘焙過程中溫度過高、過急,不注意經常翻拌的情況下,也經常會出現焦味的。

悶味

烏龍茶的悶味,應該有三個說法:悶黃味、水悶味、紅悶味。悶黃味是指鮮葉堆積發熱,烘焙出現蒸葉現象,揉捻、包揉時間偏長造成真空成。水悶味是指露水青、雨青、成堆沒有攤開,沒有及時涼青,或在殺青前,爲了提高葉溫,促進發酵,悶堆,做青走水不足。紅悶味是指包揉時茶葉在包袋中悶積時間較長,而產生的味道。

黴味

茶葉久置或存放不當,吸收空氣中的水氣,滋生菌類,變潮而呈現黴味,茶葉變質、變味失去了獨有的香味特性。

酸味

部分發酵茶在殺青、揉捻、初幹後,需要攤涼,讓它進行後發酵,第二天進行布球揉捻及再幹燥。如果在後發酵階段,由於初幹茶葉的含水量過多,致使微生物活動,茶葉將出現酸味現象。當然,由茶湯的鮮味而引發的像酸果味的酸味則不在此範疇。

  泡好茶的關鍵

1、投茶量

在同一款茶葉的.沖泡中,投茶量是決定茶湯質量的關鍵因素,投茶量過大,則茶湯過濃,投茶量過少,則茶湯寡淡。一般來說100毫升左右大的蓋碗,放5—8g幹茶,能夠充分體現一款茶的特質。在剛開始時,最好使用電子稱來稱量,以求得到準確的投茶量。

2、泡茶器具

泡茶器具不同,泡出來的茶也各有不同。紫砂壺相較蓋碗而言出湯更慢,不但投茶量需要酌減,沖泡時間也需要適當縮短。而且由於不同紫砂壺,器形不同,壺嘴不同,投茶量也不同。可以說每一款茶壺都有適合自己的投茶量,建議大家多做實驗,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3、沖泡動作

沖泡動作也會影響茶湯味道?如有些茶因爲強調湯感,其茶本身內涵物質豐富,咖啡鹼含量高,所以對衝泡手法要求較爲獨特。如注水時沿杯壁定點注水,避免擊打茶葉,出湯時也應避免出湯過急。一方面是爲了獲得稠厚的湯感,另一方面是避免咖啡鹼過度析出,使得茶湯過於苦澀。而且注水出湯的手法不同,所消耗的時間也不同,自然又會改變整體的沖泡時間。

4、沖泡時間

沖泡時間對茶湯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細節的地方常常容易忽略。如注水和出湯的時間,也是計算在沖泡時間中的,最好能夠保持一個穩定的注水和出湯時間。雖然隨着沖泡次數的增加,沖泡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但第二泡要比第一泡的時間短些,因爲經過第一泡的浸潤之後,第二泡茶葉內含物質析出速度要比第一次快,所以要縮短一些時間。另外茶葉的整碎程度、緊壓程度,用壺還是用蓋碗沖泡,都需要調整沖泡時間,不能一概而論,建議大家多做調整,多多交流探討。

5、水溫水質

不同的茶葉對水溫的要求都不一樣,對於用水,一般市場上的礦泉水都能夠基本滿足泡茶的需求。自來水因爲硬度較高,水中雜質較多,所以並不建議用來泡茶。

  喝茶的注意事項

1、不要空腹飲茶:我們知道胃不好的人腸胃調節功能本身就比較弱,如果這時再空腹飲茶,腸胃就會立刻引起反應的,從而加重它們的負擔,導致腸胃功能徹底紊亂。

2、不要喝濃茶:同樣的道理,濃茶由於含有大量的茶鹼等物質,如果長期飲用濃茶會直接刺激我們的身體,造成虛弱、消化不良等多種症狀。

3、不要喝燙茶:冬天天寒地凍,通常情況下,大家都會用滾燙的開水來泡茶,其實這樣做也是不對的。滾燙的開水它不但會削弱茶本身的功效,而且還會刺激胃部和口腔黏膜,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好。溫度以剛剛感到燙爲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