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

班主任,學生心理健康的導師

淺談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的意義

隨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開展,學校心理輔導與心理諮詢工作已逐漸成爲廣大中小教師的一項新的業務領域。教師作爲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必然要肩負起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提高他們心理健康水平的重任。作爲心理輔導員的教師,能否以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類型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對教育工作成敗有決定性的作用。

一,班主任承擔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於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教師心理處於健康正常狀態,是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礎。這是因爲:個體心理只有處於正常健康狀態才易於順應社會,傾向於與社會保持一致,接受社會的各種要求包括道德規範,形成良好的品德。從反面看,個體如果處於不平衡的心理狀態往往傾向於接受主流的社會規範價值觀相悖的觀念,對不良規範失去抵抗力從而形成不良品德。班主任在進行道德灌輸的時候,如果忽視了每個受教育個體的心理狀態,尤其忽視了對不平衡心理狀態的疏導,不能使之處於樂於順應主流規範的常態。學生往往出現各種消極情緒如發呆,走神,沉默甚至牴觸。反之,若班主任常能敏感,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甚至有意識的心理訓練,才易培養良好的品德。

(二)有利於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體

造成現今學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主要來自家庭和學校。從家庭方面看,獨生子生的現象使家長對子女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在物質享受上百般遷就;在學習上百般苛求。前者使他們缺少心理承受力的鍛鍊而後者又使他們面臨壓力,這樣的管教模式會使青少年無休止陷入心理不平衡之中。同時,父母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又使家庭往往成爲渲泄的場所,導致家庭氣氛的下降,又加劇了其子女的心理不平衡。從學校方面看,在呼喚素質教育同時,毋庸置疑,相當多的學校還是抱着考分這個飯碗不放。學生的"能力"都量化到分數上,分數競爭激烈,學生對自我價值認識不足,自信心缺乏,難以發揮內在潛力,常處於焦慮,擔憂,挫折等不平衡心理狀態下。在班級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象經營家庭,關心子女一樣體察學生細微的心理變化,動用心育的原則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德,智,體,美,勞五育的培養;運用心理輸導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消費,交際,擇業,危機等方面的指導,既能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緩解學校教育的壓力。在這樣的班集體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有做主人的感覺,容易形成上進的,有凝聚力的班集體。

  二,班主任承擔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式

(一)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班主任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1,生活輔導,即人格輔導,目的是促進學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規範,適應基本社交,學會過有意義的生活。

班主任對學生的生活輔導主要有情緒輔導和社交輔導。比如班級中常發現這樣的學生:自暴自棄乃至厭學;因成績競爭激烈,互相嫉妒,打小報告;因身體太胖,太矯而自卑久而不合羣;因老師批評明裏頂撞,暗裏忌恨。學生的個體中有好表現,有羞於開口的;有人緣好具號召力的,有老被人欺負成爲出氣筒的;有講義氣的團體,也有良性競爭互相上進的夥伴。(班主任)以上這些學生的行爲和表現其實可以歸因於情緒和社交問題,班主任進行情緒輔導就是要讓學生學會悅納自己,學會適時,適度,適宜地渲泄自己的情緒又能適當控制自己的情緒;幫助學生學會調解情緒的方式如渲泄,傾訴,轉移,自我暗示等。讓他們懂得"生活的藝術是駕馭情緒的藝術"。班主任進行社交輔導就是要幫助形成正確的社交心理,學會恰當的社交禮儀;學會克服害羞心理,與別人溝通的方法;學會緩解人際關係衝突,處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於班集體的建設,也對學生走入社會有幫助。除此外,班主任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消費輔導幫助形成正確的金錢觀;對學生進行休閒輔導,幫助其學會調節學習生活,學會欣賞藝術,親近自然,以培養良好的品性。

2,學習輔導

根據心理工作者的觀點,學生的'學習有三個問題:能不能學——智能問題;願不願學——態度問題;會不會學——方法問題。班主任的工作主要體現在對後兩者加以輔導。

①學習態度。學習態度的教育更多地貫穿於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但班主任的優勢在於活動課和班會課上,通過有目的地對學生訓練,能起到對學習態度教育的補充。在科學的心理訓練原則和方法指導下,班主任對於糾正學生偏科和偏師現象還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根據和諧原則製造樂學互助的活動課,班會課氣氛;根據興趣原則配合科任教師完成刺激興奮點的鞏固練習;根據成功原則,對不同程度學生擔出不同訓練目標等。

②學習方法。班主任工作中一個難點是如何糾正學生上課走神,講話,抄作業,考試舞弊等學習習慣問題。這些問題仍可以歸因於心理問題,輔之以科學的指導和訓練,就能改變頭痛醫頭,腳痛就醫腳的被動局面。指導策略是:在低段,根據學生個體基礎幫助學生制定學習計劃,複習計劃,短期目標,長期目標等,具體到幫助安排課外學習學什麼,如何學;在中高段,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特點,幫助其學會制定計劃和目標,學會學什麼,如何學,何時學,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二)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對症下藥,開展良好的集體活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集體活動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課堂,它能使學生在活動中消除心理障礙,相互溝通,它能使師生在互動中產生潛伏的積極影響,同時它還有利於教師在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其一,針對一部分學生缺乏恆心,毅力,對學習存在惰性,從而使他們智力因素受到極大束縛的特點,可開展"學習爲了什麼","磨礪堅強的意志"等主題班會,幫助學生制定了不良學習習慣治療卡,制定系列監督機制,並配合"學習競爭夥伴","進步之星",經驗交流會等活動,使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得到極大提高,在活動中,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因素起到動力,定向,引導,維持,調節,控制和強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習兩極分化的局面。

其二,針對一部分學生以自我爲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點,可開展"我班的故事",讓每個學生尋找,發現本班的故事,讓每個學生共同創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參與班級公約的撰寫與討論,讓學生與兄弟班開展辯論賽,拔河比賽,籃球賽等。在活動中,學生開始變得熱情,開始團結,開始互相關心幫助,整個班集體開始形式較強的凝聚力。

2,心靈溝通,進行適時的心理疏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至勝法寶"。

其一,一個優秀的班主任在班級工作中總是擅長於利用個別談心解決學生的各種問題,在此基礎上班主任還可以利用每週一次的班會課進行鍼對性強的集體輔導。形式有專題講座和心理訓練課,前者適合於學習方法的輔導;後者有助於全體參與解決某個情緒,行爲問題。

其二,筆談——開啓學生心理的一把鑰匙。從實踐效果來看,要想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要想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筆談比個面談更加行之有效(特別對於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三,班主任承擔心理健康教育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班主任要將自己定位成一個心理導師

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離心理正常狀態從而導致不適應行爲或心理健康問題的時期,如上所述,青少年學習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離開心理問題。不成功的班主任往往是警察式的或保姆式的,對學生的問題缺乏預見和對症下藥的方法;而成功的班主任把自己看成一個引導者而非學生的對立面,對於暴露出的問題不是忙着呵斥和禁止,而是能透過看本質,懂得遵循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用科學的方法加以心理輸導。把自己當作學生的心理導師,是班主任承擔心理健教的必要條件,也是班主任師德提高的必經途徑,因爲要做到這種角色轉換,就要求班主任站在一個比學生高的位置。只有悅納學生,才能教會學生悅納自己,只有不斷鍛鍊自己的人格,才能做到悅納學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體罰和變相體罰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培育人和塑造人的目標。(二)班主任的自我心理健康知識亟待提高

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現代化生活日益緊張和繁忙,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及來自社會各方面有形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心理衝突和壓抑感。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爲,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學校要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師的職業牲特徵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教師要用科學知識調整自己心態使自己始終處於積極樂觀,平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去。

此外要對教師廣泛開展心理學知識的培訓,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爲教師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使每一位教師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以利正確對學生進行指導,並在教育教學過程不出現失誤。培養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能和心理訓練方法的教師隊伍,這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的。首先,師範學校的心理課程須完善,更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讓每個師範生都有系統的知識和實踐的機會,畢業須持證(現行心理健康教育資格證)上崗。其次,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培訓中,心理教育要成爲重要組成部分,讓每位教師都具備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保證學校多渠道的心理教育環境。再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不斷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三)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據調查,目前上中國小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學過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因此,教師要通過家訪,家長座談會等到方式,讓家長懂得青少年心理髮展規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瞭解青少年年齡特點,懂得教育學生的正確方法。使家長了解對學生教育既要鼓勵,也可以批評,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規律。

青少年是人格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班主任肩負重任。當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內容,若想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嚴格意義上,必須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課程與學校專門的心理諮詢措施,但是作爲一名班主任,結合心理健康教育來開展工作,又是必要和有效的。以上僅是筆者的一些粗淺探討,那麼如何在二者間尋找更加有效和完美的切入點,需要我們德育工作全體同仁繼續探討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