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會考語文作文開頭禁忌

一忌、陳詞老套:有些文章開頭總是從形勢寫起,言心稱在的領導下,在的支持和關懷下,在的幫助下有的文章開頭總是太陽、月亮,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些調子老唱……詳情請看會考語文作文開頭禁忌。

2017年的會考語文作文開頭禁忌

二忌、故弄玄虛

有些文章開頭,故意耍花槍,兜圈子,有意讓人琢磨不透,進入“迷魂陣”,不願將意思直截了當地寫出來。彷彿這就是文章新穎巧妙的所在,見水平、見功力的地方。其實這種故弄玄虛的作法,恰恰是寫作的弊病。

三忌、開頭突然

有些文章開頭,缺乏應有的交代,顯得突如其來,沒頭沒腦,不知所云。如寫讀後感,有的文章在不作任何交代的情況下就開始“感”起來了。寫供料作文一開頭就說“讀了這個材料我有深刻的體會……”材料內容隻字不提就這樣寫,太突然了。

四忌、不必要的解釋

文章開頭,突如其來、不作交代不行,作不必要的解釋也不行。如寫《女排五連冠給我的啓示》,要是一開頭就用較長篇幅去說明女排的組成、女排五次獲冠軍的時間、地點,同誰爭奪冠軍等情況,就不必要了。當然,根據需要,適當對所寫的問題作些解釋也是必要的。

五忌、憑空抒情

有的文章的開頭,特別是議論文的開頭,不管與中心、主題有無關係,議論還沒有展開,問題還沒有說清,就“啊”“呀”不斷,感慨萬端。這種憑空抒情,只能叫無病呻吟。

六忌、繞大圈子

有的文章開頭,不管中心需不需要,與主題有關無關,就先秦兩漢、前村後店地談開了。不着邊際,空發議論,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繞了好大個圈子,才說到正題上來。

七忌、堆砌名言錦語

有的文章,開頭想先聲奪人,想不出好的辦法,於是就把格言、警句等一股腦兒地搬出來,以爲這樣就算是個好的開頭。其實這種做法帶有很大盲目性,效果往往很差。

八忌、開頭重複

文章只能有一個開頭,可是有的文章有兩個開頭。比如有的文章本想從引用寫起,寫好後又覺得扣題目談更好,於是又開個頭。有的文章一開頭就介紹背景,寫好後又覺得首先應該揭示文章的中心,於是又開個頭。這樣都會出現兩個開頭。出現這種情況,可根據題目或中心的要求,取其一個開頭即可。

九忌、盲目寫景

寫景的主要目的,或是爲了突出主題,或是爲了刻劃人物,或是爲了烘托氣氛,如果與此無關,一般來說這樣的寫景是沒有意義的。有些文章一開頭就“花兒”、“鳥兒”、“草兒”地寫一通,實在是不必要。

十忌、盲目引用

引用應根據主題、中心的需要,盲目引用應儘量避免。特別是供料作文,供給的材料如果很長,要是一開頭就不加選擇地大量引用,或全盤搬用,必然重點不明,主旨不清,文字不精,陷於盲目性,而且下文再談到它,必然還會重複,所以引用應有所取捨和選擇。

引名句,起點高遠

引用名言警句、古詩詞、歌詞等作爲文章的開頭,可以營造一種文化氛圍,喚起讀者的閱讀情趣,同時也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蘊,使文章熠熠生輝。如:

(1)“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壽”。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屬於海洋性文明的'希臘文明,亦即西方文明,如同靈動的水,如同靈動的智者,追求變革,而屬於大陸性文明的中國文明,卻是一位長壽的“仁者”,是一座沉穩的大山,尊重傳統,對“變”有天生的審慎。(江蘇考生《永遠的蔥鬱永遠的中國》)

(2)“從諫如流”常被用來形容能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古語云:“古之賢君,其從諫也,猶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由此可見,古人對此是非常推崇的。波蘭的諺語也說:“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至此,我們是否可以下個結論:從諫如流,多多益善,聽從一切的諫議?(山東考生《給“從諫如流”上把鎖》)

例1引孔子及馮友蘭的話導入,例2由古語及諺語入筆,切合題旨,意蘊豐富,既顯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化積澱功底,又展現其靈活駕馭的才思。可見,把自己平時集錦的妙言佳句巧妙地安置在文章的顯眼處,無疑會使開篇文采飛揚,魅力十足。

(3)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元好問的確好問,也很會問。他這一問可謂一問問千古。多少年來,有多少人在這個問題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價後作出了人生最終的答案。但各家之言卻如每個人的臉一樣,各不相同。(《問世間情爲何物》)

(4)美學大師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今天,受這位富有創新精神的學者啓發,我想說:“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對於我們的腦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許多時候,我們都迷惑於問題的不解或徘徊於多解的選擇路口,怎樣走便成了心中的疑團,往往舉不定,左右亂傾,這時,就有換個角度考慮的必要,這樣會給你帶來更多成功的機會。(《旋轉這隻萬花筒》)

(5)古人云:“仁者樂山,知者樂水。”樂山之挺拔峻秀,樂水之輕盈靈動。無怪乎一條青溪會引來諸如李白杜甫的駐足凝視,會令衆多得志或不得志的文人騷客甘願在此了卻一生,不原再“誤入塵網中”。(《水的聯想。》)

(6)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孟子曰:“若所行似善而非善,毋寧不爲;若所行似惡而非惡,毋寧爲之。”匆匆的人生路途,匆匆的行路腳步,匆匆的心靈選擇。在這來去匆匆之間,又應點燃一盞怎樣的心燈?(《心星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