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和諧發展的內涵和重要意義

提要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子系統。會計的和諧發展可以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協調各利益相關者的各自權益,促進會計國際化改革。會計的和諧發展應該在社會和諧和企業和諧的大環境下,營造一個目標和諧、治理和諧和分享和諧等共贏的和諧局面。

會計和諧發展的內涵和重要意義

關鍵詞:會計;和諧;發展

會計是經濟管理活動的一個重要領域。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但是,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卻涌現出了很多問題,出現了很多不和諧的因素。爲此,黨的十六大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作爲社會經濟建設主要組成部分的會計,也應該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對於會計事業的發展而言就是建設和諧會計。

  一、會計和諧發展的內涵

關於會計和諧發展的內涵,有人直接稱之爲和諧會計,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兩種:一是認爲和諧會計是理想和多元的會計、合作和寬容的會計、秩序和法治的會計、公平和誠信的會計、可持續發展的會計;二是認爲和諧會計是對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的以資金活動爲主要內容的會計行爲,採用會計手段進行規範,以便促進民主、法治、公平、誠信、有序與協調的會計。這兩種觀點代表了目前對和諧會計內涵的理解,其主要差異在於定義的範圍或角度不同。前一種觀點是從宏觀的角度定義的,更加強調會計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的意義;後一種觀點是從微觀角度來看,將會計侷限在企業內部,主要強調會計工作的規範性。

筆者認爲,對會計和諧的內涵,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首先,必須將會計的和諧發展置於社會和諧的大環境中。只有有了和諧的會計環境,會計內部的工作才能規範,整個會計才能和諧發展。所以,對於會計和諧發展的定義,首先要站在宏觀的角度來定義;其次,會計的和諧要體現人性的和諧。當今社會是以人爲本的社會,會計的和諧發展首先應當體現人性的和諧。這表現在各個利益相關者應當根據自己的貢獻共同治理企業,共享企業的剩餘索取權,企業的各個利益相關者之間應該是一種通力合作而非敵對的關係等等;再次,會計的和諧發展應該以誠信爲本,堅持公平和公正。基於以上幾點考慮,我們認爲會計的和諧發展應該堅持公平誠信、合作共榮、以人爲本、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二、會計和諧發展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六大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和諧社會要求社會系統中的各種構成要素處於一種相互聯繫、相互協調的狀態。在社會大系統中,會計的和諧發展是與和諧社會相協調並在一定程度上是互動關係的子系統,構建和諧社會有利於推進會計的和諧發展,會計的和諧發展反過來又能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實踐會計的和諧發展是在會計領域對建設和諧社會的貫徹執行。

(一)會計的和諧發展是企業自身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獲得長久穩定發展的需要。會計的和諧發展可以用會計方法計量企業經營活動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由此發生的社會成本,促使企業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降低能耗,減少貿易障礙,真正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更多地關注資源、環境和社會公衆,實現社會承諾成爲企業發展的趨勢。美國《財富》雜誌2006年“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評選中就有社會責任感這一衡量指標,這說明企業只有在符合或有益於社會整體功利的前提下增進微觀利益才能得到社會大衆、消費者的認同,利潤增長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會計的和諧發展是企業相關利益主體保障各自權益的需要。在傳統會計下,因爲股東擁有並控制公司,所以公司的管理活動只爲股東利益而決策。在《企業2006》基本準則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報告使用者包括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衆等,也闡明瞭會計和諧發展的服務對象。實現會計的和諧發展,可以充分保證股東、債權人、員工等各個利益相關者各自的權益,實現利益相關者價值的最大化。

(三)會計的和諧發展是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會計改革,加快我國會計發展國際化進程的需要。在傳統會計中,企業經營活動的社會作用和影響無法得以合理、可靠地確認和計量,自然在財務會計報告中就無從列示。會計的和諧發展,在會計覈算中納入社會效益等要素,由此就能生成更爲完整的'會計信息,避免產生決策的不經濟後果和社會資源的無效配置。許多西方國家已經就和諧會計方面的內容建立了相關的會計準則,而我國現行會計體系與國際會計準則還存在較大差異,無形中增加了企業的準則轉換成本。會計的和諧發展是一種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積極做法,對於加快我國會計改革進程,深化我國會計理論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會計和諧發展的構想

會計的和諧發展不是一個企業一兩天就能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所有企業共同努力營造的結果。同時,會計的和諧發展也需要和諧社會大環境的支撐,只有這樣,才能更快更好地促成整個會計的和諧發展。因此,會計的和諧發展不能僅僅靠內部的制度規範,更重要的是要營造一個和諧的會計大環境,最終實現整個會計的和諧發展。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建設會計的和諧:

(一)社會和諧——滿足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企業是在社會大環境中發展起來的,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因此用來反映企業經營狀況的會計應該首先以社會和諧爲前提,充分考慮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和諧首先要求企業要充分尊重自然,平等地對待人與自然,使人與自然達到高度和諧、協調發展,絕不能爲了盈利而經營一些污染企業,破壞自然環境。在籌建企業時,應多上一些綠色環保企業,或是充分考慮到環境的污染問題,加強環境的治理覈算,保證企業的生存不以污染環境爲前提。社會和諧還要求企業要主動回報社會。企業的成長獲利首先依賴於國家提供的自然資源以及基礎設施,同時有了民衆的支持,企業的產品纔有銷路,企業才能產生利潤。所以,企業應對社會有所回報,正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就要求企業一是要依法主動,不偷稅逃稅,樹立納稅的榮譽感;二是要多爲社會民衆做一些公益事業。例如,多設置一些慈善基金,救助一些貧困兒童,等等。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我國許多企業表現的慷慨是值得借鑑與發揚的。

(二)企業和諧——構造企業聯盟,合作發展。隨着企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僅靠一個企業單打獨鬥很難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企業要想發展,必須與其他企業合作,形成企業聯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共同求榮。企業聯盟可以縱向聯合,將供應商-採購商-客戶看成一條價值鏈,形成企業的價值鏈聯盟;當然,企業聯盟也可以橫向聯合,如同一行業的多個企業甚至是競爭對手都可以結成聯盟,目的是形成價格聯盟,穩定市場。企業通過結盟,可以充分發揮企業各自的優勢,又可以形成強大的合作團體,降低成本。未來的企業發展不是靠競爭取勝,而是靠合作。

(三)目標和諧——關注企業價值,注重長遠發展。關於企業的目標有多種表述,即利潤最大化、股東財富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但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始終還是以利潤最大化爲追逐的目標。以利潤最大化作爲企業目標的最大缺點就是利潤短期化,導致很多企業只關注目前的盈利,而不考慮企業的未來發展以及爲子孫後代留下的隱患。尤其是在中,由於委託代理的存在,委託人在考察公司經理人的業績時,往往只設置利潤等一些短期目標,導致經理人經營行爲的短期化。因此,要想實現會計的和諧發展,必須在企業目標的制定上關注企業的整體發展能力,關注企業的長遠發展。

(四)治理和諧——建立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模式。目前,企業仍然是出資人的企業,企業的治理結構主要是以作爲權益資本出資方的股東爲主的單邊治理模式。這種單邊治理結構的一個顯著劣勢就是委託代理成本過高。作爲出資者的股東,要想完全監督經理人的行爲是不可能的。而實際上,企業的其他利益相關者,如債權人、企業的核心員工,他們具備了參與治理的能力但卻未能參與企業的治理,導致了企業治理結構的不和諧。拿債權人來說,根據上市公司資料統計,上市公司中約有2/3的資產是由負債所得,但是目前債權人卻只是按照約定的固定利率收取利息,由於不能參加公司的治理,因此他們的權益經常會受到侵害,如他們借給企業的資金經常被挪作他用,等等。即使債權人事先已經預知企業的這些風險行爲,但由於沒有經營參與權,所以只能採取撤資的辦法解決,而這樣無論對債權人還是對企業,都是無奈之舉。隨着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的各個利益相關者應該積極地參與到公司治理中,這樣既可以減少委託代理的成本,又可以讓各個利益相關者發揮各自所長,共同爲企業的經營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分享和諧——集體選擇企業剩餘索取權。隨着知識經濟的不斷深入,資本不再是一種稀缺資源,不再是作爲利潤的主要產生源泉。知識、技術、信息、人力資本等新的生產要素不斷涌出,它們在企業中所起的作用逐漸顯出。但是,目前企業的剩餘索取權只是歸股東所有,企業的員工、債權人、政府等僅按照約定的利率(稅率)收取固定的報酬。因此,在企業剩餘收益的分配問題上,不能再按照原來的勞動獲取報酬、資本產生利潤的思路進行,而應該按照各個生產要素的貢獻分配企業的剩餘。企業的各個利益相關者應該根據自己對企業的貢獻進行集體選擇決定自己是否有權參與企業的剩餘分享,參與集體選擇的利益相關者則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式參與分享企業的剩餘收益。

(作者單位:青島農業大學經管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傅治平.和諧社會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張連起.和諧會計論綱[J].財務與會計,2005.5.

[3]霍豔芳.構建和諧會計需要法治德治並重——淺談會計法治與會計德治的協調互動[J].會計之友,2005.12.

[4]於玉林.和諧社會需要建設和諧會計[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