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和諧觀的現代意義

和諧是民衆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諧的社會裏,不僅人人心情愉快、處處溫暖融洽,而且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也會大大提高,社會秩序穩定而協調。在中國各個朝代幾千年的歷史交替中,和諧不僅是先人們爲人處世、治理國家的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綿延幾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諧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主題,天時地利人和、家和萬事興……都體現了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的共同夢想。安寧、穩定的和諧環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礎,也是人類活動和生活的必要條件。離開和諧,社會無從發展,個人也得不到幸福。

道教之和諧觀的現代意義

現在中國的發展處在一個黃金期,但也是矛盾突顯期。要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善於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環境。發展是硬道理,和諧則是硬道理後面的硬道理。構建和諧社會作爲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最廣泛的社會動員,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廣納羣言,廣謀良策,多方發動,多種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從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中,發掘“和"的文化內涵,古爲今用。儒、道、釋是中國文化的三個支柱,它們都倡導和諧,然而各自和諧的內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視的是社會秩序,主張和而不同,以倡導“非寡"、“非亂"、“非同"爲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諧"爲目標的理想和諧境界。佛教重視的是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強調奉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規則。而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關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諧發展,以“道"爲最高信仰,倡導人們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爲事,生成容納萬物、自然平和無私、無爲柔弱不爭的環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貼近人、最具人性的。

一、和諧的人類健康思想

現代社會文明的表現之一就是尊重人權,尊重人權的基本前提是捍衛人的健康。一個不健康的人,你給他多少人權利,他都無法來享受。道家既關心宇宙,又關心人生。在所有宗教中,可以說道教最爲肯定人生命本身的價值。在對待生命的問題上,道教自古以來就講求重人貴生。道生萬物,我們的生命從其誕生、成長、修煉及結束也都必須遵循大道的運行法則。因此,道教特別強調“攝生”、“貴生”、“樂生”、“自愛”和“長生久視”之道。這與現代社會文明標準是一致的。

道教十分關心天地間的生命,認爲“長生者,道也。死壞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聖人教化,使民慈心於衆生,生可貴也”。在道教看來,人是天地陽氣與陰氣化合而成,萬物之中最爲最高級、靈貴的就是人之生命了。人居於天地之間,其同天地一樣尊貴。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不得復生,所以,人獲得了生命,就應該好好地珍惜之、保養之,讓生命更滋潤、更綿長。因爲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到處埋伏着危險,生命隨時隨地受到各種外物、內因的威脅和傷害,生死事大,不可掉以輕心,故應該防患於未然,所以就有了養生。在重人貴生的同時,面對死亡,道教不消極迴避,而是正面地提出了“安然處順”、“齊生死”和“死生一體”的豁達觀點。道教從“道”的高度來看待生死,始終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和超越,認爲生死皆自然之運動,理應一視同仁。因此,在生死麪前,人們應當豁達,安時而處順。而且還應該“生相憐,死相捐”。活着時相互愛憐,死後便相互拋棄。道教講相互愛憐的道理,並不只是感情上的同情,而且還要使勤苦的人能夠得到安逸,使飢餓的人能夠得到飽足,使寒冷的人能夠得到溫暖,使窮厄的人能夠得到顯達。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常可以看到,很多子女對年邁的父母生前不聞不問,嗇吝以待,使他們的晚年生活孤苦憐仃,悽慘萬分。當老人去世了,子女們卻突然熱心起來,請大型樂隊來奏哀樂,擺開數十桌大宴客客,排開頭尾不相見的送葬隊伍,乃至不惜錢財厚葬逝者。如此生前的冷落與死後的大操大辦,形成鮮明對照。可這種種喪葬的安排,對逝者又有何益呢?無非是爲這些不孝子孫臉上貼金,死人是無所謂風光的。

二、和諧的安邦治國思想

許多思想流派和宗教也都積極投身國家的振興與治理,道教也不例外。但道教安邦治國的思想方法與衆不同。它從天、地、人和諧的“道”出發,建構了獨特的安邦治國的基本的技術模式,這就是“身國共治”。“身國共治”是以“身國互喻”的象徵思維爲前奏的,把身看做“國”,或者反過來把國看做“身”。《周易參同契》有許多地方描述君主統御百官治理國政的行文:“明堂布政,國無害道。內以養己,安靜虛無,原本隱明,內照形軀。”陳致虛《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注》中更加明確:“人以身爲國,以精爲民,以氣爲主,以神爲帥,山川林木,具在身中……心君一寧,萬神聽命。”《太平經》以“三名同心"表達了治國之道中的和諧理念:“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鑑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包含陰、陽、和三種基本要素,只有陰陽相依、以和爲貴,萬物和社會纔能有序和諧;以中和之道,君、臣、民三者和諧共處,“三名同心",構成一體,方可實現太平盛世。

從人體工程學來看,這種“身國互喻”的思維方式不僅是有道理的,也體現了道教的務實態度。宇宙是全息的,天地、國家、人體只是一個大與小的區別,老子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就是這個道理。人體有精、氣、神,國家也有精、氣、神,人體有五臟六腑,國家也有五臟六腑,人體所有的組織、系統相互關聯而成一個整體,國家所有的組織、系統同樣相互關聯而成一個整體。既然“國”與“身”等量齊觀,那麼完全可以把國家內部關係的調理當作一個“內丹修煉”過程,“治國”即是“煉丹”,治國火侯的操持應該準確地把握因“量”與“度”的和諧。而更爲重要的是,這種“身國互喻”,搭起一座“身國共治”的橋樑,這座橋樑的主幹就是以德爲宗的調控框架。道教之所以把“德養”的治身法門與治國聯繫起來,從治身到治國,又從治國到治身,是因爲個體生命的存在是無法離開國家整體的,只有國家整體達到和諧的境界,個體生命的修煉也才能趨於完善。

三、和諧的生態環境思想

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永恆的命題。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是歷代道門中人都在思索的問題。人體工程學認爲,人與天地自然都存在一個氣場,人體氣場與宇宙氣場不斷進行着能量的交換。生命有機體不斷地從外界環境中攝取營養物質,同時也向外界排泄廢物。在進行這種新陳代謝的物質交換過程中,也伴隨有能量的交換,最後形成了人與環境的物質交換。在外界條件沒有或很少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這種交換過程處於正常的平衡狀態,但是當外界環境有了顯著變化時,這個正常的平衡就會受到破壞,機體就會不適應,從而產生疾病。

所以,我們不能偏離自然環境,不能偏離地理環境,天、地、人之間實現和諧,造才能實現真正的和諧,達到一個使能量最大發揮的境界,才能使本身自然能量的攝取和人體潛在力的發揮能得到最好的效果。這一點與道教是一致的。道教認爲,宇宙間有四大根本:道、天、地、人,而人是其中最有智慧、靈氣的。人類該如何與自然萬物相處?道教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基本準則,人以地爲法則,保護我們生存的地球;地以天爲法則,尊重宇宙的生息;天以道爲法則,遵循客觀規律;道以自然爲法則,維護宇宙生長變化過程的自然本性。在整個生態系統中,人類只是其中的一個成員,應順之以天理,應之以自然,與宇宙萬物共生共長,相互協同;應“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用心去體會世間萬物相互聯繫、依存的統一性,維護其和諧之美,世界纔會有生機。道教“天人合一”理論實際上是把一個個的相對獨立的人體,視爲彼此聯繫着的諸多的能量小宇宙。那麼,外部的自然界則是將這些能量小宇宙統一起來的能量大宇宙。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變得自高自大起來,開始了征服自然的舉措,要高山讓路、河水倒流。然而,結局如何?人類的生存環境遭到了史無前例的破壞,甚至於幾十億年地球儲存於地下的煤炭和石油幾乎開發殆盡。目前國際石油價格瘋漲,即其惡果之一。幾百年,甚至於幾十年內,人類將面臨地下資源枯竭的厄運。在許多地區,由於人類的過度採礦、過度砍伐,致使全球普遍存在水土流失、江河淤塞、洪澇與旱災頻發、土地沙漠化的現象。由於工業污水和各種有毒廢料亂排亂放,各種殺蟲劑、化肥和除草劑的大面積噴灑,許多昆蟲被殺死,許多動物趨於滅絕,21世紀100年間,世界物種的滅絕的數量超過以往幾百萬年的總數。大自然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態平衡被破壞,生物多樣性不斷縮小,生物基因庫遭到重創。過分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無節制地大肆砍伐原始森林,食用各種野生動物,一些原本只是存在於動物身上的疾病得以傳播給人類並迅速擴散開來。艾滋病病毒原來只存在於非洲黑猩猩身上,並不致病,但當人類進食猩猩肉後,病毒便紮根於其體內,並引發艾滋病。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最終進入人體的各種毒素,還毫不留情地毀壞了人體衛護神——酶,阻礙了軀體藉以獲得能量的氧化過程,妨礙着各部分器官正常功能的發揮,導致生理過程的致命惡變,癌症發病率的激升和人類精子數量的銳減、畸形比例增加及其活力明顯衰弱。看來我們真的需要認真反思對待自然的.態度了。萬物都是能量轉化鏈條中的一部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都是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需要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應該是同生共運,渾然一體,彼此應該友好協調,和睦相處。人類所能做出的較爲明智的選擇,就是要“道法自然”。

四、和諧的文化共融思想

道教的自然和諧觀還體現在對於科學、異教和外來文化的博大兼容上。作爲一個宗教,道教不但沒有壓制和排斥自然科學,反而對於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作過重要的貢獻。道教在豐富自己的煉丹術的過程中,醞釀了衆多學科的形成,如化學、礦物學、植物學、動物學和藥學,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就是煉丹道士所發明的。道家的煉丹術還西傳到歐洲,奠定了近代化學的基礎。道家的《道藏》收集了中國古代的大量珍貴古籍,涉及哲學、歷史、文藝、化學、生物、醫學、天文、地理、民俗、氣功等等。正因爲如此,後人從他們的著作中可以發掘到難以估量的科學寶藏,給當今和未來社會發展帶來新的啓發和巨大財富。在文化方面,道教不僅不排斥儒家學說,相反在“修德”等方面,大量地吸收了儒家的道德觀的精華。《抱朴子》直截了當地聲言“以忠、孝、和、順、仁、信爲本”。《真大道戒規》則倡言“忠於君,孝於親,誠於人”。這些思想與儒家思想如出一轍。北京白雲觀的文昌殿內的文昌帝君旁,左有孔子,右有朱熹;武當山紫霄宮父母殿供奉有佛教的觀音菩薩;在道教的經典大全《道藏》中居然收進了摩尼教教典;道教南宗祖庭所在地浙江天台山更是孕育出了儒道釋共融的文化奇觀。作爲中國本土傳統文化和哲學的兩個重要系統,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歷經兩千多年風風雨雨的洗禮,至今仍對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有着深刻影響。而儒、道在歷史長河中的浮沉興衰,除了兩者互相碰撞、互相滲透,也跟印度佛教的傳入有着密切關係。佛教作爲外來文化,傳入中國後與儒、道思想不斷磨合,經過依附、衝突、融合幾個階段之後,使中國傳統文化逐漸形成儒爲主導、道佛爲輔助的互動互補格局,因而在總體上保持常變常新的態勢。

五、和諧的家庭幸福思想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影響、相互協調和相互制約的,家庭成員當然也不例外。只有當人體的信息能量場同環境中的信息能量場協調同步,達到和諧共振效應,人的身心纔會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他的家庭纔會和睦,生活纔會美滿,事業纔會發展。而人體工程學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地幫助人們協調好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使人們擁有一個完美、和諧的生活。人體工程學以人的生理、命理、地理爲楔入點,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逐階段、逐層次、逐方位地加以關照與探討,研究人們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產活動,通過對人類生理、命理、地理信息的探索,從而能得出一些具有指導性的結論,主動地、高效率地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全面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而實現家庭、社會和諧,始終是道教爲之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原則下,道教把和睦、和善、祥和、中和、慈愛、孝敬貫穿到家庭成員關係相處和居家環境的選擇、佈局上,希望構造出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使朝夕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會婚育美滿、事業有成、老人幸福、孩子健康、和睦融洽、人人平等、互諒互讓、互幫互助;家居的陳設也是整齊協調、安全方便,衣服鞋帽乾淨清爽、搭配得體,既讓人感到舒適放鬆,又能促進身心健康。中國傳統的建屋思想受到道教形、神、氣的影響,與人體有巧妙的結合。以三合院爲例,正身的正廳爲頭,左右房爲耳,邊間爲肩,護龍分爲兩節,形如臂與肘,前方的圍牆是腕與指,將住宅空間緊緊環抱,而內埕則爲丹田所在。內部藻飾與傢俱也鮮明地反映道教追求吉祥如意、長生久視等和諧思想。如一般家庭所喜愛懸掛的字畫有扇、魚、水仙、蝙蝠、鹿等,分別爲善、裕、仙、福、祿之表徵;鶯、松柏、靈芝、龜、鶴、竹、獅、麒麟、龍、風等,又分別象徵友情、長生、不老、君子、辟邪、祥瑞等;有時還以福、祿、壽、喜、吉、天、豐、樂等字化作種種式樣,在器具或建築物上與其他花紋伴用作爲裝飾;將壽寫成百種不同之字形名爲百壽圖;將福字則巧妙變幻用於各種窗櫺,以表吉祥如意,福壽康寧。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和諧的社會是由千萬個和諧的家庭構成,沒有一個個家庭的和諧,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和諧。道教的這些理念和行爲,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觀,直到現在,還對構建和諧社會起着重要的作用。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氣息,植根於厚實的思想沃土,道教與華夏民族文化及其命運息息相關,脣齒相依,並與儒家、佛教勢成三足,共撐中華文明之巨鼎。長期潛移默化的浸染,道教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滲透到每一個華夏子孫的血脈中,達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習慣層面,中華民族精神就是萬古不滅的“道”。正是道教的哲學和思想,賦予中國人以特殊的素質和能力,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文明。發掘老子哲學和道教思想中以生態和諧觀爲核心的許多博大精神的思想內涵,不僅對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而且對建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