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義教學設計(集合15篇)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優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比的意義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比的意義教學設計(集合15篇)

比的意義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理解與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和等式兩個概念的關係。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滲透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3、情感目標: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弄清方程和等式的異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作業紙

教學設計

一、情景導入

師生談話:同學們,你們玩過蹺蹺板嗎?

(課件出示:在美麗的大森林中,山羊、小猴、小狗、小兔在做遊戲)

讓學生猜測如果讓山羊和小猴玩蹺蹺板,會出現什麼結果。

(課件演示驗證學生的回答,出現蹺蹺板不平衡的畫面)

提問:怎樣才能讓小動物開心地玩起來呢?

學生:讓小狗、小兔加入到小猴那邊。

(課件演示:蹺蹺板逐漸平衡。並能一上一下動起來。)

教師小結:當兩邊重量差不多時,蹺蹺板基本保持平衡,就能很好地玩遊戲了。

[評析]:動物是學生們喜歡的形象,以故事情境導入,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藉助多媒體課件演示的優勢,使學生初步感受平衡與不平衡的現象。從而緊緊抓住學生的“心”。

二、探究新知

師:在我們的數學學習中,還有一種更爲科學的平衡工具,猜猜是什麼?

1、直觀演示,激發興趣

課件出示一架天平,教師向學生介紹它的工作原理。

讓學生仔細觀察,現在天平處於什麼狀態。

提問:能用一個式子表示這種平衡狀態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50+50=100

2、繼續實驗,自主發現

1)分小組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每個小組發一些有重量的砝碼和學生自己手中的書本等)

要求:三組設計平衡狀態,三組設計不平衡狀態。並據此列式。

2)學生實驗,教師巡迴作指導。

3)學生交流彙報,教師板書:

平衡狀態的:

50+10=60

50=20+書……

不平衡狀態的:

50+30>兩本書

50<三本書……

4)學生動手把不平衡狀態的天平調平衡並列式

50+30=四本書

50+10=三本書

5)師生一起把書用字母代替:

50+10=60,

50=20+X,

50+30>2X,

50<3X

50+30=4X

50+10=3X

3、整理分類,認識方程。

1)學生把上沒面的式子進行分類

2)讓學生明確:像這些含有等號的式子都是等式。(板書:等式,標出大集合圈)

觀察右邊三個等式與左邊一個等式有什麼區別?

學生很快明確:右邊的等式裏都含有未知數。(在等式前面板書:含有未知數)

教師總結:我們把右邊這三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爲方程。

3)學生齊讀方程的意義,同桌互相說出一個方程。

[評析]:這部分教學設計爲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動手去操作,去合作。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嘗試分類、交流,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並初步滲透了數學中的集合思想。

三、鞏固拓展

課件出示兩個小動物爭吵的畫面

小狗:我知道了,所有的方程一定是等式。

小兔:不對不對,應該說所有的.等式一定都是方程。

判斷誰說的對,並敘述理由。

四、總結

學生閱讀數學小知識“你知道嗎?”

五、作業

練習十一的1題

教學反思

1、利用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

生活是興趣的源泉,體驗是主動參與的動力。通過直觀演示、學生實驗,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熱情,每一個學生都積極的加入了學習的熱流中來。教學當中始終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2、關注情景教學

在本節課中,將枯燥的方程概念融於淺顯生動的情景中。導入利用小動物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背景,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對天平的所有情景保持着濃厚的興趣。通過天平稱重的實驗,讓學生嘗試用數學知識來描述實驗現象,使學生獲得了等式和不等式的知識。

比的意義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與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和等式兩個概念的關係。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求知慾和好奇心,感受數學探索的樂趣,體會“生活中處處蘊涵數學知識”;滲透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理解和方掌握程的意義,會用方程的意義去判斷一個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學難點: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係。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我們已經學習了用字母表示數,今天學習解簡易方程。這部分知識非常重要,掌握了它會使我們多了一種解題方法,可以使某些較難的應用題化難爲易,有助於提高我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方程的意義:

介紹天平:(課件出示天平圖)

天平實驗,引出方程:

1、第一步,稱出一隻空杯子重100克;

第二步,往杯子裏倒人約X克水,使天平出現傾斜。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碼,發現了什麼?如果將水設爲x克,那麼用一個式子該怎麼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這個關係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碼,天平往砝碼這邊傾斜。哪邊重些?怎樣用式子表示?(100+x<300)

第五步,把一個100克的砝碼換成50克,天平出現平衡。現在兩邊的質量怎樣?用式子怎樣表示?(100+x=250)

2、教師:①觀察100+x=250:這是一個等式嗎?這個等式有什麼特點?

②像100+x=250這樣含有求知數的等式,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字,你們知道叫什麼嗎?(方程)

小結:像100+x=250這樣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稱爲方程。

3、深入探討理解:

①根據方程的含義,方程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②方程與等式之間有什麼關係,你能用集合圖來表示嗎?

寫方程,加深對方程的`認識:

三、練習鞏固:

1、完成課本第54頁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後面打上“√”。

判斷並說胡理由。通過交流使學生明確判斷一個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沒有未知數。

2、判斷,對的在括號裏打√,錯的打×。

(1)等式都是方程,方程都是等式。()

(2)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叫方程。()

(3)不是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關係。

(1)加上35等於91。(2)的3倍等於57。

(3)減31的差是86。(4)7.8除以等於1.3。

4、先說出下面題目中的數量間的相等關係,然後用方程表示出各題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

(1)文具店原有乒乓球40筒,賣出χ筒,還剩18筒。

(2)某班有男生23人,女生χ人,共有50人。

(3)小紅買了5支鉛筆,每支χ元,共付9元。

(4)一頭大象重5.1噸,一頭牛重χ噸,這頭牛比大象輕4.75噸。

(5)甲地距乙地S千米,一輛汽車以每小時42千米的速度從甲地開往乙地,12小時到達。

5、開放題:媽媽生日到了,小明想用12元零花錢爲媽媽買幾枝康乃馨,康乃馨每枝X元,他的錢如果買4枝則多3.6元,如果買6枝則少0.6元。根據題目提供的信息,選擇有用的條件,你能列幾個方程?(同桌議一議)

四、課堂總結:

教師:想一想,這節課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

課後反思:

學生對什麼是方程都有所瞭解,本節課是成功的。

比的意義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三年級(下冊)第100~101頁。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經歷認識小數的過程,初步瞭解小數的含義,會讀、寫一位小數,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知道自然數和整數。

2. 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初步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導入,喚起經驗

出示:1/2 58 5/12 0.5 1.2 5.8

提問:同學們,知道這些數分別是什麼數嗎?

談話:後面的三個數,你平時在什麼地方見到過?

學生可能會想到:鉛筆芯的規格、眼睛的視力、商品的價格等。

揭題:是的,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這樣的數。它們都是小數,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小數。(板書課題:認識小數)

二、 聯繫實際,探究發現

1. 提出問題。

提問:你想了解小數的哪些知識?

學生可能提出:小數是怎麼來的?學了小數有什麼用處?小數應該怎樣讀,怎樣寫?……

2. 教學第一個例題。

談話:同學們想知道小數是怎樣產生的嗎?其實小數就來自我們的生活。先讓我們來做這樣一個活動:小組合作測量課桌面的長和寬,並用不同的數、不同的單位把測量結果表示出來。比一比,哪個小組想到的表示方法最多。

學生在小組內測量課桌面的長和寬,交流不同的表示方式。教師巡視,並作適當指導。

反饋:你們小組的測量結果是多少?想到幾種不同的表示方法?

學生量出課桌面的長是60釐米,寬是40釐米,並用600毫米、60釐米、6/10米等表示課桌面的長,用400毫米、40釐米、4/10米等表示課桌面的寬。(根據學生回答,板書:6分米=6/10米,4分米=4/10米)

提問:除了上面幾種表示形式外,你還能用其他方法來表示嗎?

如果學生主動想到分別用0.6米、0.4米表示課桌面的長和寬,則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到的,0.6米和0.4米分別表示什麼意思。

如果學生不能主動地用小數來表示,則講述:其實,6/10米還可以用小數0.6米來表示,0.6讀作零點六。(板書:= 0.6米 0.6讀作零點六)也就是說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6份可以用0.6米表示。

提問:你能說一說0.6米表示的意思嗎?

學生回答後,讓同桌間互相說一說。

引導:那麼4/10米還可以怎樣用小數來表示呢?(板書:0.4米 0.4讀作零點四)

提問:0.4米表示什麼意思?

再問:那麼你知道1分米是幾分之幾米嗎?用小數怎麼來表示呢?2分米、5分米、8分米呢?

學生交流時,分別讓學生在米尺上指出0.1米、0.5米、0.8米的實際長度。

小結:十分之幾米可以寫成零點幾米。

3. 做“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弄懂題意,然後把答案填在書上。完成後,電腦出示答案,集體校對。

4. 教學第二個例題。

談話:昨天三(5)班的李萍同學在育才商店裏買了這樣一些文具用品。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出示文具的圖片及標價:

鉛筆 圓珠筆 筆記本

3角 1元2角 3元5角

提問:一枝鉛筆是3角錢,如果用元作單位,是多少元呢?(分別用3/10元和0.3元表示,並讀一讀、寫一寫。)

討論:一枝圓珠筆的價錢是1元2角,怎樣用元作單位,用小數來表示圓珠筆的價錢呢?請先在小組裏討論討論,再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反饋時,着重引導學生體會:1元2角是1元多2角,2角可以用0.2元來表示,1元和0.2元合起來就寫成1.2元,1元2角可以寫成1.2元。(板書:1元2角= 1.2元 1.2讀作一點二)

提問:一本筆記本的價錢是3元5角,用元作單位的小數又怎麼來表示呢?你是怎麼想的?(板書:3元5角=3.5元 3.5讀作三點五)

小結:幾元幾角寫成小數就是幾點幾元。

5. 做“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在書上完成填空,並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6. 介紹自然數和整數。

讓學生自由閱讀書本第100頁的最後一段,提出不懂的問題。

7. 遊戲。

男同學代表整數,女同學代表小數,看到你所表示的數請你站起來。

8 0.2 3.8 0 59 95.4 1 1/4 1.6

三、 競賽激趣,拓展延伸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小數。現在我們以小組爲單位,一起來進行比賽好嗎?

1. 聽錄音,把聽到的'小數記錄下來。

一隻青蛙跳過0.4米的田埂,來到寬16.8米的河面上,踏上了0.2平方米的荷葉,狂叫三聲,撲通一聲掉進了深3.9米的河裏。

2. 做“想想做做”第3題。

出示題目,讓學生搶答,並說一說每道題中分數、小數的意義。

3. 回答下面的問題。

一包上好佳,價錢在1元到2元之間,請你猜猜它的價錢是多少?

小組合作討論後把價錢寫在紙上,交流時引導學生用“幾元幾角”和“幾點幾元”兩種方式表達,並在數軸上分別找出每種可能價錢所在的點。

四、 全課總結

提問:今天你學得開心嗎?你有什麼收穫?

五、 拓展

課件介紹十進分數的發展史和古代數學家劉徽的傑出成就。

比的意義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單位“1”和分數單位的含義,經歷分數意義的概括過程,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2.使學生在理解分數意義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分析、比較、綜合、抽象與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數學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分數的意義,認識分數單位。

教學難點:

抽象出單位“1”的概念,認識分數單位。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查找資料,瞭解分數的產生;

(2)學生課前收集生活中常用的分數;

(3)學生活動材料。長方形紙、正方形紙、圓形紙、蘋果等各種實物模型若干個,星星圖,尺子,彩筆等。

教學過程:

一、感知1/4

1、回憶舊知(課件出示1/4)

2、我們已經知道了分數的哪些知識?(板書課題:分數的意義)

3、利用桌上的材料表示1/4。

[讓學生自選素材表示分數,有利於激活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使學生感受到被平均分的對象是廣泛的,從而爲建立單位“1”的概念積累豐富的感知。]

2、學生獨立操作,教師巡視。

3、展示彙報

小結: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或由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都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我們把它叫做單位“1”。

[這裏把“自然數1”作爲建立出單位“1”的臺階,一方面體現了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只有以自然數1爲標準,分數的大小比較、四則運算才能實施;另一方面,這樣做也是由數概念擴展的`規則所決定的,使學生充分感受分數的產生是整數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理解2/3

組織學生操作體會2/3的意義。

我們一起來解決。要求每兩人一組,選擇桌上的材料表示2/3,然後組內交流。

2、學生自由組合,利用桌上的材料操作交流,教師巡視。

3、集體反饋。

[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說說分別是把什麼看作單位“1”,把單位“1”平均分成了幾份,表示這樣的幾份,由此引導學生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三)深化1/□

1、組織學生利用星星圖探究它的1/□

師:你們還想研究別的分數嗎?(課件出示1/□)這個分數好特別!特別在哪兒?(分母沒有數)它讀作什麼?每個小組都有一些這樣的圖(課件演示12顆星星),請你們塗上顏色來表示這些的幾分之一。大家先思考,再小組分工合作,看看可以有多少中不同的方法來表示。

2、學生分小組思考、操作交流,教師巡視,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3、反饋

(學生一邊展示,一邊敘述是怎樣表示幾分之一的)

教師把學生彙報的情況彙總在一起。(課件演示)

觀察這組圖形和分數,你發現了什麼?

生1:我發現了都是把12顆星星平均分成幾份;

生2:我發現了分子都是“1”,也就是都只取其中的一份;

生3:我發現了分母越大,每份的星星數量就越少;

生4:我發現了分母都是12的約數。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發現了這麼多的知識!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分數單位。

[課件演示多種方式給星星圖塗色,知道平均分的份數不同,就得到不同的分數單位。瞭解分數單位實際上是單位“1”的若干分之一。]

(四)理解□/□

1、組織學生探討□/□的意義

師:(課件出示□/□)學生默讀操作要求。

2、學生採用小組活動的形式,教師巡視指導。

3、彙報展示。

4、學生討論、概括分數的意義

師: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

5、聯繫生活舉例

(五)小結與質疑

1、師;(課件演示,圖略)從圖中你可以瞭解到哪些信息?

2、師:你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比的意義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瞭解分數的產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單位“1”的含義,掌握分數單位。

2、通過活動,引導學生經歷探究分數意義的過程,在經歷分數的意義和單位“1”的探求過程中,培養學生抽象、概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通過對分數的意義和單位“1”的探求,培養學生的鑽研精神和合作意識,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分數的意義,自己發現分數單位。

教學難點:理解單位“1”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導入課題

師:把兩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個?把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分幾個?(能用整數表示嗎?)

小結:在進行測量、分物或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就產生了一種新的數,叫分數。板書課題:分數的產生及意義。

2、明確目標:

(1)明確分數的產生及意義。

(2)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單位“1”的含義。

3、預期效果

出示1/2,關於分數,你們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分數由幾部分組成,各部分的名稱。)

二、民主導學

任務一:

1、任務呈現

利用手中的學具表示分數1/4

(1)請同學們利用手中的學具折一折,分一分,塗一塗,表示出1/4.

(2)小組的同學互相說一說,1/4表示什麼意思。

2、自主學習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展示交流

(1)把一張圓形紙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這個圓的1/4.

把一張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這個正方形的1/4.

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這條線段的1/4.

把4個三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4個三角的1/4.

把8個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8個圓的1/4.

(2)像一張圓形紙、一張正方形紙等都是一個物體(板書:一個物體);4個三角、8個圓等是一些物體(板書:一些物體)。一個物體和一些物體都可以看成一個整體。

(3)一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板書:單位“1” )。

任務二:

1、任務呈現

出示2/3,它表示什麼呢?要求每兩人一組選擇學具,表示2/3.

2、自主學習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展示交流

(1)把3條金魚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這個整體的1/3,2份是這個整體的2/3.

(2)把6把牙刷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這個整體的2/3.

(3)把9朵花看成單位“1” ,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是單位“1”的2/3.

師:誰來說說什麼叫分數?

把單位“ 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任務三:

1、任務呈現:

(1)出示1/(),這是分數嗎?請你把它填一個分母變成幾分之一。

(2)每個同學都有12朵花,請你們塗上顏色來表示它的'幾分之一。

2、自主學習

3、展示交流

(1)把12朵花平均分成2份,塗色的部分是這個整體的1/2.

(2)把12朵花平均分成3份,塗色的部分是這個整體的1/3.

(3)把12朵花平均分成4份,塗色的部分是單位“1”的1/4.

(4)把12朵花平均分成6份,塗色的部分是單位“1”的1/6.

觀察這組分數,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數,叫做分數單位。2/3的分數單位是1/3.

三、檢測導結

1、目標檢測

2、結果反饋

3、反思總結

板書設計:分數的產生及意義

一個物體

單位“1”

一些物體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表示其中一份的數,叫做分數單位。

比的意義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教材第33-34頁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2、能運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會組比例。

3、理解並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複習比的知識

教師出示課件,結合畫面引入。

師:同學們請看,這是們祖國各地的風景圖片,我們的祖國幅員非常遼闊,卻能在一張小小的地圖上清晰可見各地位置;科學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細胞時,想清楚地看見細胞各部分,就要藉助顯微鏡將細胞按比例放大。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識,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有關比例的一些知識。

教師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師:說到比例,我們很容易想起前面學過??(教師拖長聲音)

生:比(幾乎異口同聲地)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完成學案的“課前檢測”部分,複習一下比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藉助現代電教媒體,用形象、直觀的圖片,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愛祖國、愛科學的情感。]

二、自主探究,學習比例的意義

1、探求共性,概括意義

師:剛纔第三題10:6 與 4.5:2.7 的比值有何特點?

生1:我發現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 師:既然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請你想想用什麼符號把這種關係表示出來!

生2:用等號。(師把左右兩個中間板書 = )

師:同學們現在用了等號表示出這樣一個式子,這是一個新的表達式,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

生:比例(有幾個學生低聲說)

師:這幾位同學很聰明,數學上也起名爲“比例”(師板書:比例)

師:你現在想知道什麼叫比例嗎?

生:想(學生聲音響亮,願望強烈)

師:那就請同學們自學課本32-33頁做一做之前的內容,並完成學案上自學引導部分的問題。(5分鐘後多數學生停了筆,教師在學生的回答過程中板書比例的概念,並引導學生把文字語言轉化成數學符號語言,得出比例的兩種表達式: a:b=c:d或 = (b、d不能爲0)

2、根據意義,判斷比例

師:剛剛我們認識了新的式子比例,要是讓你來判斷兩個比是不是能組成比例,你會怎麼辦?

生:看比值是不是相等

師出示課件: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1)6∶10 和 9∶15 (2)20∶5 和 1∶4

師:比一比 看誰說的又快又好!

生1:因爲 6∶10 = 0.6

9∶15 = 0.6

所以 6∶10 = 9∶15

生2: 因爲 20∶5 = 4

1∶4 = 0.25

所以 20∶5和1∶4不能組成比例. (學生邊說教師邊用課件展示解題過程,目的在於引導學生規範解題格式。)

師:請同學們自己獨立完成學案上的課堂訓練

(一)第1題。(再次鞏固判斷兩個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並熟練解題思路。)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比入手教學,充分重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找準了新知識的生長點。然後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合作探究,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

1、組織看書,認識名稱

師:a:b裏比號前面的a叫——(生齊答:前項)比號後面的b叫——(生齊答:後項)。那麼在比例裏的各部分有哪些名稱呢?請同學自學課本,並彙報。然後完成學案上的課堂訓練

(一)第2題進行鞏固。

2、活動探究,總結性質

小組活動內容:

①觀察比例的兩個內項與兩個外項,算一算,你發現了什麼。

②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是否也有上面發現的規律?

③是不是每一個比例的兩個外項與兩個內項都具有這種規律,請你再找幾個比例進行驗證。

④通過以上研究,你發現了什麼?(5分鐘後,學生基本停止了討論。)

師:請彙報你發現的規律。

生1: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生2:不對,老師,我有個反例:0:1=1:0 0×0=0,1×1=1,所以??

還沒等生2說完,生3迫不及待:不對,比的後項不能爲0的,你這個不是比例。

生2:那我0:1=0:2 (很着急的改了)

生4:那0×2=0 ,1×0=0,還是兩個外項積等於兩個內項積。

師:同學們驗證得非常認真,現在我們可以一致公認——(生齊答:任何一個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師:和比的基本性質一樣,我們把這種性質叫做比例的——(生齊答:比例的基本性質。)(板書:基本性質)

3、應用性質,自主判斷

師:剛纔我們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決了這兩個問題(課件展示剛纔的問題: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1)6∶10和9∶15 (2)20∶5和1∶4)

師:學過比例的基本性質後,你有新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嗎?不一會,就有學生舉起了小手。

生1:第(1)題,只要算一下6×15=90,10×9=90,乘積相等,所以能組成比例.

生2:第(2)題,20×4=80,5×1=5,乘積不相等,所以不能組成比例.

師:很好!同學們發現了一種新的判斷兩個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現在請大家用你發現的方法完成學案課堂訓練

(二)。

4、總結方法,辨析概念

師:我們學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後,你有幾種方法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生:兩種,一種是利用比例的意義,通過計算兩個比的比值來判斷;另一種是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通過計算能夠構成內項與外項的兩個數的積是否相等來判斷。

師:(驚喜!)這節課我們一直類比着比學習比例,比與比例僅一字只差,它們會有什麼區別呢?

生1:比是兩個數相除,是一個算式;比例是兩個比相等,是一個等式

生2:比有兩項,比例有四項。

生3:比與比例各部分的名稱不同,比的項分別叫做前項和後項;比例的四項,有兩個叫做外項,有兩個叫做內項。

師:同學們的概括能力很強,你們真的很棒!

師:把你們回答的內容總結一下,邊說邊展示課件:從意義上、項數上進行對比: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設計意圖:以上比例基本性質的教學,把知識的探究過程留給了學生。問題讓學生去發現,共性讓學生去探索,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將學習內容“大板塊”交給學生,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有利於探究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同時小組共同探討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靈活運用,大顯身手

師:以上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大家想要知道自己掌握的情況,請認真完成學案靈活運用與拓展天地的部分。

[設計意圖:這一部分設計了活用知識點與拓展天地兩個部分,其中活用知識點側重於考察基礎知識、而拓展天地則側重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拓展天地的這個問題要想寫出全部的八個比例式,需要綜合運用比例的意義與基本性質,難度比較大,而教師的教學設計就是要善於把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向縱深,並以此爲載體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五、歸納小結,交流收穫

師:同學們,通過本堂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反思自己學習過程的意識,有利於學生掌握、鞏固新知,並促使學生能深入思考和探索。

比的意義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0頁的例3,完成隨後的練一練和練習九的第3—7題。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比例的意義,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觀察比較中,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難點:

在學生觀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學準備:

兩張照片。

預習作業:

1、預習課本第40頁例3,

2、分別寫出每張照片長和寬的比,並比較這兩個比的關係,知道什麼叫做比例。

3、在課本上完成第40頁練一練。

教學過程:

一、預習效果檢測

1、昨天學習了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放大或縮小後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麼關係?

2、關於比你有哪些瞭解?(生答:比的意義、各部分名稱、基本性質等。)

還記得怎樣求比值嗎?希望這些知識能對你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有幫助。

3、什麼叫做比例?

二、合作探究

1、認識比例

(1)呈現放大請後的兩張長方形照片及相關的數據。要求學生分別寫出每張照片長和寬的比。

(2)比較寫出的兩個比,說說這兩個比有什麼關係?你是怎樣發現的`?(求比值,或把它們分別化成最簡比)

(3)是啊,生活中確實有很多像這樣的比值相等的例子,這種現象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和研究。人們把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等號連起來,寫成一種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

數學中規定,像這樣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書:比例)

(4)你能說說什麼叫比例嗎?(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在此基礎上概括出比例的意義)

(5)學生讀一讀,明確: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兩個比,且比值相等。

2、學以致用

(1)學習比例的意義有什麼用呢?(可以判斷兩個比是否可以組成比例。)

(2)分別寫出照片放大後和放大前的長的比和寬的比,這兩個比也能組成比例嗎?

學生獨立完成,再說說是怎樣想的?由此可以使學生對比例意義的豐富感知。

(3)你能根據以上照片提供的數據,再寫出兩個比,並將它們組成比例嗎?

3、交流“練一練”的完成情況。

三、當堂達標檢測

1、做練習九第3題。

先寫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說清楚相應的兩個比是否能夠組成比例的理由。

2、做練習九第4題

獨立審題,說說解題步驟,在獨立完成。同時找兩個同學板演。

3、做練習九第7題

(1)弄懂什麼是“相對應的兩個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鐘走的路程,所以240米與4分鐘是相對應的兩個量。

(2)分組完成,同時四人板書,再講評。

完成後反饋、引導學生進行彙報交流,及時修正自己的答案。

提出疑問,總結全課。

比的意義教學設計8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45、46頁(新授課)

二、教材分析:

三、學情分析:

四、教學目標

1、瞭解分數的產生,理解分數的意義。

2、理解單位“1”的含義,認識分數單位,能說明一個分數中有幾個分數單位。3、在理解分數含義的過程中,滲透比較、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單位“1”,認識分數單位。

六、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彩色磁扣。

學具:圓片、正方形和長方形紙片,一板麪包圖片(分格的),4根香蕉圖片,一段繩子

七、教法學法

教法:創設情境法、操作發現法

學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八、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2分鐘)

(二)探究新知(14分鐘)

(三)探究求周長的策略(15分鐘)

(5)量一量、算一算

A三角形、長方形等直邊的測量方法。(3分鐘)

師:那麼要想知道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是多少,該怎麼辦?

師:課前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一個學具袋,裏面有一個封閉圖形,下面四人小組想辦法測量出它的周長,活動前請先閱讀活動要求。

小組合作:

①小組內快速交流用什麼方法測量。

②選擇需要的工具進行測量。

③組內分工合作。(測量時取整釐米數)

反饋交流測量方法。

①三角形

6+8+10=24cm

師:那個小組願意彙報?

預設:我們測量的是三角形,測量工具是直尺,測量的方法是量,測量的結果約爲24釐米。

師:你們用直尺量出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然後呢?(把三條邊的長度加起來)那測量結果24釐米表示什麼?

預設: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總和。

預設:三角形一週的長度。

師:三角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三角形的周長是它三條邊的長度和。(課件出示)

②長方形

5+5+3+3=16cm

師:昨天咱們剛剛學習過四邊形,哪組來彙報一下四邊形?

預設:我們選擇的圖形是長方形,測量工具是直尺,測量的方法是量,測量的結果約爲16釐米。

師:16釐米這個長度表示什麼呢?

預設:表示長方形一週的長度,也就是長方形的周長。

師:他們也選用了用直尺測量,量了幾條邊(四條邊),然後再把它們加起來。

師:有不同的意見嗎?(長方形對邊相等只需量兩條邊,一條長、一條寬)

師:真棒!你們能根據長方形的特徵簡化測量過程。

師:那如果想知道正方形的周長怎麼做呢?

預設:量一條邊,就知道四條邊的長度了。

師:當然,不論量幾條邊,計算四邊形的周長都是要把四條邊的長度加起來?我們發現四邊形的周長是它四條邊的長度總和。

思考:如果是五邊形,它的周長是幾條邊的長度總和?六邊形呢?八邊形呢?

交流後小結:看來多邊形的周長就是它所有邊的長度總和。

B愛心、樹葉等不規則圖形的測量方法。(8分鐘)

③樹葉

師:老師給有些小組準備了一片樹葉。那個小組選擇測量的是樹葉的周長?1釐米大約是這麼長,請同學們估估看這片樹葉的周長大約是多少釐米?它的周長到底是多少呢?我們來聽一聽這個小組的彙報?

預設:先用繩子沿着邊線圍一圈,在繩上做一個標記,然後把繩子拉直再用直尺測量,測量的結果約是9釐米8毫米。

師:有不同的方法嗎?

預設:直接用軟尺繞一圈可以直接測量出樹葉一週的長度。

師:太智慧了!爲什麼不用尺子直接量呢?

預設:因爲邊是彎彎曲曲的。

介紹滾動法:首先在樹葉上作一個記號,然後在尺子上滾一圈,看滾到哪裏,讀出刻度也可以知道樹葉的周長。滾動法也是把彎曲的邊轉化成直直的線段進行測量,也利用了化曲爲直的方法。

④愛心

學生彙報:測量工具是繩子,測量的方法是圍、量,測量過的結果約是12釐米

師:你們小組測量的是愛心。愛心的邊也是彎曲的,說說你們用的什麼方法測量的,爲什麼不用滾的方法?滾動法不能測量到凹陷的部分。

師:同學們,經過探究合作和展示,要想得出封閉圖形的周長有哪些方法?

預設:直邊的圖形用尺子測量,曲邊的圖形用繩測法或者滾動法,化曲爲直的方法

師小結:沒錯,直邊先量邊長後計算,曲邊化曲爲直

(6)揭示周長概念的本質

師:回顧之前的學習,經過了這麼多學習的感受,現在你認爲什麼是周長?

預設: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這個封閉圖形的周長(完善板書)

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於周長已經理解了。周長,周長,周指一週,即封閉圖形的一週,長就是長度,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設計意圖】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在經歷摸一摸、量一量、比劃、估一估的過程中,讓孩子充分的操作,積累豐富的體驗感受,不但可以使他們在操作過程中提高動手能力,而且容易把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把通過實際操作得出的結論延伸、並進行合理的想象,這在培養學生對長度的感覺和估的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周長”和長度的關聯,能夠將面和線區分清楚,體會周長概念的本質。

(四)實踐應用,拓展延伸(8分鐘)

1、增加干擾,強化周長

(1)教材書84頁的第3題

下面每組圖形的周長一樣嗎?你是怎麼想的?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下面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長嗎?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麼比較的?

師:通過移一移,我們把這個不規則的圖形轉化成規則的圖形。然後比較發現他們的周長是(相等的)

師:再來比較一下這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長嗎?

(2)教科書88頁第8題

師:(課件出示長方形)這是什麼圖形?老師把它分成甲乙兩部分,觀察比較一下,哪個圖形的周長長?你是怎麼想?

預設:一樣長,兩個圖形的周長都是一條長加一條寬,再加一條斜線。

師:老師把這條邊變彎曲,現在兩個圖形誰的周長長?

預設1:甲的周長更長

預設2:一樣長

師:你是怎麼想的?

預設:兩個圖形的周長都是一條長加一條寬,再加上公共的那條彎彎曲曲的邊,所以這兩部分的周長一樣長。

師:爲什麼一開始認爲甲的周長長?

師:哦!原來如此。周長是圖形一週的長度,並非指圖形的內部。

小結:比較兩個圖形周長的時候,圖形每條邊的長度一樣,它的周長就是一樣的。

(3)生活中的周長(機動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設計進一步內化周長概念,學生在觀察、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本質。通過對比、辨析排除內部線段和麪積的干擾。同時體會圖形轉化的方法。

(五)歸納總結,內化新知(1分鐘)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同學們,今天我們初步認識了周長,知道了周長的概念,並且能夠通過測量和計算得到圖形的周長。希望課後同學們繼續深入的研究周長。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收穫,是對本課知識的梳理和加深,從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九、板書設計

認識周長

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是它的'周長

直邊:量、算

曲邊:圍、滾 (化曲爲直)

十、設計理念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總是認爲一週就是周長,故此我先讓學生充分理解什麼是“一週”,在此基礎上,溝通一週和封閉圖形之間的聯繫,然後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測量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並沒有急於揭示周長的概念,而是讓學生先在大量的活動體驗中感知周長是可測量的一維圖形,又在估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周長是圖形邊線的長度,只是存在於二維圖形的面上,與面的大小無關,最後再由學生自己揭示周長概念。同時在這一系列的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1、創設生活情境引入,學生通過觀察對比三種不同的路線,突出“沿着邊線,繞回起點”兩個重要特徵,然後再指一指、說一說生活中物體表面的一週,建立學生對“一週”的表象認識,爲後面理解周長概念的本質做鋪墊。

2、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讓孩子在探究測量周長方法的過程中,或測量或計算,充分體驗、感受周長的本質就是長度,是可測量的一維圖形。通過學生用線圍曲邊的一週,把邊線取下來拉直、測量,幫助學生溝通一維圖形和二維圖形的聯繫,即周長是從面裏脫離出來的線段,深刻體會周長概念的本質,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得到發展。

3、當學生利用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完成了量一量的活動之後,再讓他們觀察三個圖形的大小以及周長,去摸一摸,經過想象、比劃以及之前的經驗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比較出三個圖形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再次經歷從二維圖形中抽象出一維圖形“線段”這個過程,最後通過教師化曲爲直的驗證,從而探索周長的性質,理解周長的本質就是線段的長度,積累了這樣的實踐經驗和思維經驗,獲得賢明、生動形象的認識,進而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爲今後學習中區分清楚二維圖形的“面積”和一維圖形的“長度”打下堅實的基礎。

4、在整節課每一次活動體驗後,我都讓學生描述、概括自己體驗的感受和想法,通篇培養學生空間描述的能力。

十一、教後反思

1、以活動爲基礎來理解周長的含義

新課開始,讓學生觀察動畫,初步感知邊線,使學生體會圖形一週的長度必須從起點開始繞邊線一圈再回到起點,這樣就把握住了周長概念的基本點。再通過學生動手描一描平面圖形的一週,指一指具體物體某一個面一週的長度從而對周長的概念有了準確的理解,進而讓學生討論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圖形都有周長使學生體會到平面圖形的周長的“封閉”觀念,學生通過動手做悉心理解,加強感受,把生活中對邊線的零星感受進行再現和體驗。事實也證明學生通過這一過程,很多學生能充分理解周長所蘊含的真實意義。

2、以周長測量策略探究來內化周長的意義.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運用準備的學具——尺子、線想辦法量算出封閉圖形和樹葉的周長,然後彙報演示。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圖形的邊是直線時可以用量、算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長。而是圖形的邊是曲線時可以用繞,量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長。深刻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特殊問題有特殊的解決辦法,讓他們充分體驗自主解決問題的快樂,享受成功的喜悅,有利於他們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另外,彙報演示時的師生交流,生生互動雖然還沒有做到很好,但還算達到了預期效果,讓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了同步發展,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3、辨析中深化

周長只能用於二維圖形上,它和麪積總是同時出現在一個物體上的,所以它們是兩個易混淆的概念。認識周長不能只孤立地認識周長,應該將其與面積進行區別。課尾設計的兩道練習都是幫助學生深化理解周長的概念。在對比中發現不同,明析周長概念的內涵。

總之,概念課讓學生真實地經歷概念發生、發展的過程,才能讓學生學得明白。我們將學生的經驗水平改造爲老師的學科水平。只有老師想的明白,學生纔會學得明白。

比的意義教學設計9

一、教法建議

【拋磚引玉】

通過本單元的教學要使學生掌握整除、約數、倍數、質數、合數、質因數、公約數、最大公約數、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等概念;知道有關概念之間的聯繫和區別,能夠有條理、有根據地進行思考;能使學生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徵;會分解質因數;會求最大公約數(兩個數)和最小公倍數。

(一)教學整除的概念

因爲整除這部分知識,學生在第八冊教材中已接觸過,因此在教學整除的概念時要注意抓住三點。

1.複習“整除”的意義。

例如:你能說出整除的含義嗎?下面哪個算式的第一個數能被第二個數整除?

23÷7=3……2 6÷5=1.2

15÷3=5

24÷2=12

2.用定義的形式對“整除”加以概括,並用字母表示。

兩個數相除,如果用字母表示,可以這樣說:整數a除以整數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數而沒有餘數,我們就說a能被b整除(也就可以說b能整除a)。

3.突出強調除數不有是0。

(二)教學約數和倍數的概念

約數和倍數的概念是本單元最基本的概念,教學時要抓住五點。

1.通過“整除”引出“約數”和“倍數”的概念後,加以概括。

例如:15÷3=5,15能被3整除,我們就說15是3的倍數,3是15的約數。

如果整數a能被整數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數,b就叫做a的約數。

2.要強調倍數和約數是一對密不可分的概念。它們是互相依存的關係。

3.要掌握求一個數的“約數”和“倍數”的方法,並掌握其各自的特徵。

在掌握一個數的約數和倍數求法的基礎上,重點說明其特徵:

一個數的約數的個數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約數是1最大的約數是它本身。

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數是它本身。

可討論一下爲什麼?

4.強調一個數既可以是另一個數的約數,又可以是其它數的倍數。

如:12既是60的約數,又是6的倍數。

5.要重點處理好0的問題。

根據約數和倍數的概念,0是任何自然數的倍數,任何自然數都是0的約數。但研究分解質因數、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時,是把0除外的,所以要着重指出在後面研究的內容裏不包括0,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三)教學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徵主要把握以下四點

1.通過觀察、引導,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徵。

2.能根據特徵進行判斷。

3.通過能被2整除的特徵,引出奇數和偶數的概念。

能被2整除的數叫偶數,不能被2整除的數叫做奇數。

4.深化知識,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繫。

(1)在□中填上幾符合要求。

5□,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

1□0,能被2、3、5同時整除。

(2)能被9整除的數,能否一定被3整除?爲什麼?

(四)教學質數、合數、分解質因數要抓住四點

1.通過對每個數的約數的個數及特點進行分類,引出質數、合數的概念。

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也叫做素數)。

如:2、3、5、7、11都是質數。

一個數,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約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

如:4、6、8、9、10、12都是合數。

2.重點說明“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3.能利用質數與合數的概念,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如:下面哪些數是質數?哪些數是合數?

19、21、43、67、2、89

4.掌握質因數、分解質因數的概念和分解質因數的方法。

(1)每個合數教可以寫成幾個質數相乘的形式,其中每個質數都是這個合數的因數,叫做這個合數的質因數。

如:60=2×2×3×5,2、2、3、5都是60的質因數。

(2)把一個合數用質因數相乘的形式表示出來,叫做分解質因數。

(3)通常用短除法來分解質因數,這樣比較簡便。

把一個合數分解質因數,先用一個能整除這個合數的質數(通常從最小的開始)去除,得出的商如果是質數,就把除數和商寫成相乘的.形式;得出的商如果是合數,就照上面的方法繼續除下去直到得出的商是質數爲止,然後把各個除數和最後的商寫成連乘的形式。

(五)教學公約數和最大公約數要抓住以下四個方面

1.公約數和最大公約數的概念

幾個數公有的約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約數;其中最大的一個,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例如:1、2、4是8和12的公約數;4是8和12的最大公約數。

2.通過公約數的概念引出互質數的概念

公約數只有1的兩個數,叫做互質數。

例如:5和7是互質數,7和9也是互質數。

3.求兩個數最大公約數的方法

爲了簡便、通常寫成下面的形式。

2 18 30 ……用公有的質因數2除

3 9 15 ……用公有的質因數3除

3 5 ……除到兩個商是互質數爲止

把所有的除數乘起來,得到18和30的最大公約數是2×3=6。

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一般先用這兩個數公有的質因數連續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質數爲止,然後把所有的除數連乘起來。

在除的過程中,有時也可以用兩個數的公約數去除。

4.求最大公約數的兩種特殊情況

(1)如果較小數是較大數的約數,那麼較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2)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1。

例如:7和21的最大公約數是7。

8和15的最大公約數是1。

對於能直接看出最大公約數的就不再用短除法來求了。

(六)教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要抓住以下四個方面

1.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幾個數公有的倍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公倍數,其中最小的一個,叫做這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

例如:12、24、36、……都是4和6的公倍數,12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數。

2.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通常我們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來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爲了簡便,通常寫成下面的形式:

(1)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數。

2 18 30 ……用公有的質因數2除

3 9 15 ……用公有的質因數3除

3 5 ……除到兩個商是互質數爲止

把所有的除數和商連乘起來,得到18和30的最小公倍數是2×3×3×5=90。

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先用這兩個數公有的質因數連續去除(一般從最小的開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質數爲止,然後把所有的除數和最後的兩個商連乘起來。

(2)求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數。

求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通常這樣做:

2 8 12 30 ……用三個數公有的質因數2除

2 4 6 15 ……4和6還有質因數2,再用2除以這個數,把15移下來

3 2 3 15 ……3和15還有公有的質因數,再用3除這兩個數,把2移下來

2 1 5 ……2、1和5每兩個數都是互質數,除到這裏爲止

在講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時,重點講明算理。

3.求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特殊情況。

(1)如果較大數是較小數的倍數,那麼較大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

數。

如:12和48的最小公倍數是48。

(2)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那麼這兩個數的積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如:7和8的最小公倍數是56。

以後計算時,如果能直接看出最小公倍數是多少,可以不寫出計算過程。

4.通過討論,比較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與求三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比較求最大公約數與求最小公倍數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指點迷津】

1.“整除”和“除盡”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在整數除法裏,a÷b=c,除得的商c如果是整數,而沒有餘數,我們就說,a能被b整除,或者說b能整除a。如:15÷3=5,我們說15能被3整除,或者說3能整除15。

在除法裏,a÷b=c,數a、數b、以及商c不見得是整數,但沒有餘數,我們就說a能被b除盡,或者說b能夠除盡a。例如,10÷4=2.5、1.5÷3=0.5、1.5÷0.3=5,都可以說被除數a能被除數b除盡。

從上面可以看出,整除是限定在整數除法裏的,而“除盡”就不一定限於整數除法。我們還可以用集合圖表示其關係:如果a能被b整除,a就一定能被b除盡;反之,a能被b除盡,a卻不一定能被b整除。即整除可以說是除盡,但除盡不一定是整除,整除是除盡的一種特殊情況。

2.“約數”和“倍數”有什麼關係?又有什麼不同?

如果數a能被數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數,b就叫做a的約數。如12÷3=4,我們就說12是3的倍數,

3是12的約數。不能說12是倍數,3是約數。由此可見,倍數和約數是相互依存的。

爲了說明它們的不同點,請看下錶。

個數

最小

最大

一個數的約數

有限

是1

是本身

一個數的倍數

無限

是本身

沒有

3.什麼叫質因數?什麼叫分解質因數?

把一個合數分解成若干質數連乘積的形式,每一個質數就是這個合數的質因數。如:12=2×2×3,2、3叫12的質因數。

分解質因數就是把一個合數寫成若干質數連乘積的形式。如12=2×2×3。

4.“0”是偶數嗎?最小的偶數是幾?

能被2整除的數叫做偶數,因爲“

0”能被2整除,所以“0”是偶數。但在國小講數的整除時,是在自然數的範圍內,不包括“0”,所以我們可以不說“0”是偶數。

最小的偶數是幾?先要搞清範圍,在自然數範圍內,最小的偶數是2,到中學裏學了負數就不存在最小的偶數了。

二、學海導航

【思維基礎】

1.舉例說明什麼叫整除?

例如:20÷5=4,20能被5整除,或5能整除20。

整數a除以整數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數而沒有餘數,我們就說a能被b整除(也可以說b能整除a)。

2.什麼是約數和倍數?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如果整數a能被整數b(b≠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數,b就叫做a的約數。

舉例:20÷5=4,20能被5整除,我們就說20是5的倍數,5是20的約數。

約數和倍數是互相依存的。

3.找出60的約數,4的倍數。

60的約數有:1、2、3、4、5、6、10、12、15、20、30、60。

4的倍數有:4、8、12、16、20……

從上面可以看出:一個數約數的個數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約數是1,最大的約數是它本身。

一個數的倍數的個數是無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數是它本身。

4.說說下面的數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各自的特徵是什麼?

21、54、65、204、280、58、83、114、75、320、87、155

能被2整除的數有:54、204、280、58、114、320。

能被3整除的數有:21、54、204、114、75、87。

能被5整除的數有:65、280、75、320、155。

由此可知:

個位上是0、2、4、6、8的數,都能被2整除。

一個數的各位上的數的和能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

個位上是0或者5的數,都能被5整除。

5.說出什麼叫質數、什麼叫合數並判斷下面各數哪些是質數、哪些是合數。

3、27、41、6、11、19、69、57、97

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也叫做素數)。

比的意義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一、 學生通過文本研習,進一步瞭解科學,激發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和熱情。

二、 能獨立閱讀,認真思考、收集、分析、篩選和提取相關信息。

三、 進一步認識說明文的文體特徵,瞭解說明文的一些新的特點。

教學方法:

以學生自讀爲主,教師適當點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簡介作者(略見教參)

二、 文體介紹

本文是一篇學術報告,語言通俗易懂。文章在結構上的特點也是爲了適應學術演講的需要而安排的,條分縷析,眉目清晰,綱舉目張。

三、 學生自讀課文,抓住文章結構的總體框架,用提綱或圖表的方法把文章的主要內容提取篩選出來。(結合文本研習3)

一、(1-2)交代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啓動及其宗旨與目標。

二、(3-10)這一計劃的意義(六個方面)

三、(11-18)談這一計劃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

總分結構,條理清楚,一目瞭然,特別是對學科以外的讀者來說,這樣的歸納總結,分綱列目更容易把握文章內容。

四、 學生再讀課文,找出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結合具體內容分析其作用。

下定義:“人類基因組計劃……重大工程。”

列數字:“人類基因組計劃……技術人員參加。”

舉例子:“這些細微差異……極爲少見。”

這些方法的使用都使得說明更清楚、通俗。

五、 體會本文語言通俗的'特點。提問:本文語言通俗性表現在哪裏?

明:除了繞不過去的專業術語外,儘量用大衆化、通俗形象的語言,收到很好的科普效果。

六、 小結課文。

七、 佈置作業:

1、 完成《評估》上的作業;

2、 思考“積累與運用”第3題;

3、 預習《南州六月荔枝丹》

比的意義教學設計11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乘除法以及解簡易方程,學習了分數乘法知識的基礎上,學習分數除法和比的初步知識.這些知識爲學生學習分數除法打下了基礎,學習本單元的知識對加深學生對計算方法的理解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有很好的作用.教材內容包括:分數除法,解決問題,比和比的應用.這些知識都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一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分數加,減,除的學習任務,比較系統地掌握了分數四則運算;另一方面又開始了比的初步知識的學習,爲後面學習百分數和比例提供了基礎.兩方面的收穫,都將在進一步的學習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感知分數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用口算或筆算的方法進行分數除法的計算.

2、使學生學分用分數除法來解決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

3、理解比的意義和比的基本性質,知道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關係,能正確地求比值和化簡比,能運用比的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景中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

單元教學重點

1、分數除法的計算;

2、分數除法問題的解答;

3、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理解與運用.

單元教學難點

1、理解分數除法計算法則的算理;

2、比的應用.

1、分數除法

教學目標

1、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指導並初步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能正確地計算分數除以整數。

2、使學生理解整數除以分數的算理,掌握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並培養學生的推理歸納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

2、學會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並能應用法則正確計算。

3、一個數除以分數的算理。

4、掌握分數除法的統一法則。

教學難點

1、學會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並能應用法則正確計算。

2、引導學生推導出整數除以分數的方法。

3、對於一個數除以分數的算理的理解。

第一課時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分數乘法,掌握了它的意義和計算法則,並用它解決了相應的實際問題。這節課開始老師將和你們一起去逐步探究分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還要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本節課我們先探究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

二、新知探究:

(一)分數除法的意義

1、出示例1的教學掛圖,讓學生看圖觀察圖意,指名口答圖意和應該怎樣列式.

2、你能把上面的問題改編成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嗎?(學生獨立思考,口答問題和列式)

3、100g=1/10kg,你能將上面的問題改成用kg作單位的嗎(引導學生將整數乘除法應用題改變成分數乘除法應用題)

4、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整數乘除法的問題和改寫後的問題,分析得出整數除法和分數除法的聯繫以及分數除法的意義.

5、練習:課本28頁做一做.學生獨立練習,訂正時讓學生說明爲什麼這樣填.

(二)分數除以整數

1、小組學習活動:

問題⑴把一張紙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長方形紙的幾分之幾?

問題⑵把一張紙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張長方形紙的幾分之幾?

[活動要求]

①先獨立動手操作,再在組內交流,

②討論:通過摺紙操作和計算,你發現了幾種摺紙方式,每種方式應怎樣列式計算?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2、彙報學習結果:

3、學生獨立閱讀教材

4、歸納總結:這節課你們學會了什麼?

指導學生歸納出:分數除以一個不等於0的整數,等於分數乘以這個整數的倒數.

三、鞏固與提高

①把7/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什麼數乘6等於3/17?

②如果a是一個不等於0的自然數,1/3÷a等於多少?1/a÷3等於多少?你能用一個具體的數檢驗上面的結果嗎

四、課後作業

練習八第1、2、3題

五、板書設計:

分數除法的意義和分數除以整數

例1.100×3=300(ɡ)1/10×3=3/10(㎏)

300÷3=100(ɡ)3/10÷3=1/10(㎏)

300÷100=3(盒)3/10÷1/10=3(盒)

例2.4/5÷2=4÷2/5=2/54/5÷2=4/5×1/2=2/5

4/5÷3=4/5×1/3=4/15

比的意義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結合實際操作,通過觀察、類比等活動使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小數的意義教學設計。

2、在理解小數意義的基礎上學會讀小數和寫小數,並分清與整數讀寫的區別。

3、經歷探索小數意義的過程,瞭解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教學重點:結合實際操作,使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學會讀寫小數

教學難點:經歷探索小數意義的過程。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正方形紙片、正方體模型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

課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裏》

師:請大家用最響亮的聲音告訴老師,剛纔我們聽到的歌曲與哪個季節有關?

生:春天。

師:對,春天來了,瞧,(課件展示)花兒綻放了,蝴蝶飛來了,人們也紛紛走到了戶外。看,畫面上的老太太在讀報紙呢,一直蝴蝶從她的身邊飛過,它看到了什麼呢?

課件出示:1千瓦時的電可以讓電動車運行0.84千米。

師:誰來讀一讀這句話。

生:1千瓦時的電可以讓電動車運行0.84千米。

師:0.84是個什麼數?

生:小數。

二、合作探究

1、教學小數的讀寫

師:你還會讀其他的小數嗎?

課件出示一組小數。指名學生讀。如果都讀對了給自己適當的鼓勵。

教師給予適當的評價,教案《小數的意義教學設計》。然後分組討論:小數的讀法和整數的讀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學生討論後回答彙報。

教師小結:小數點前面的數按照整數的讀法去讀,小數點後面的按照數字出現的順序去讀。

師:打攪會讀小數了,那你會寫小數嗎?

生:會。

課件出示零點四七四點一三十二點四零五

學生自由寫--交流--集體訂正。

2、教學小數的意義

師:大家既然都見到過小數,那想一想都是在哪裏見到的:

生舉例生活中的小數(超市的貨架上、小票上、課本上等等)

師:大家都是善於觀察、樂於發現的.好孩子。那你知道0.1元是什麼意思嗎?

生:1角。

師:說說你的想法。

生:、、、、、、

師出示正方形的紙,然後讓學生圖出0.1元。

生操作然後彙報。

師生共同通過課件展示來理解1角=0.1元,然後拓展到2角。

師操作讓學生回答表示的是多少元。

師:我還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你能表示出3角嗎?塗一塗。

生操作後彙報

師:你知道0.01元是多少錢?

生:1分。

師:那1元裏面有多少個1分呢?

生:100個。

師:也就是說(課件展示0.01元表示把1元平均分成份,取了其中的份,用分數表示。--學生自然而然的填寫了答案。

0.03元呢?0.36元呢。

讓學生用手中的正方形的紙片進行塗寫、彙報。

展示0.25的圖片,讓學生寫小數和分數。

藉助課件講解0.001與分數的關係。讓學生寫0.025與分數。進一步理解三位小數。

師小結:通過我們剛纔的談話,我們不難看出小數與分數有着密切的聯繫。其實小數就是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數。0.1、0.01、0.001…是小數的計數單位。到這裏,這節課我們主要就學習了出示課題"小數的讀寫及意義",學得怎麼樣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測驗一下。

三、課題達標

(課件)展示題目

採用的方法是學生口答,並要學生說出原因。教師做適當的點評和評價。

四、課堂小結

師: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了小數,你有什麼收穫,能和大家分享嗎?

比的意義教學設計1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西南師大版)四年級(下)練習十六第3~11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

2能根據要求正確移動小數點的位置。

3感受數學知識的嚴謹,養成認真、仔細的習慣。

教學重點:

進一步掌握小數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

教學難點:

根據要求正確移動小數點的位置。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是什麼?

2練習十六第3題。

學生獨立看懂表格,注意找準整數的小數點位置,並指名讓學生說說他們的方法。

二、指導練習

1第8題

老師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指導。

第9題請同學們先彙報收集的.資料,再算一算。

3第10題

注意兩種情況:一是寬邊相接,按長邊計算;二是長邊相接,按寬邊計算。

三、獨立練習

1練習十六第4,5題教師強調:寫得數時注意位數不夠用"0"補足。

2學生獨立完成第6,7題

四、拓展練習

練習第11題。

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因數同時縮小10倍、100倍、1000倍,由此引起的積的變化。

五、小結

哪些同學願意談談今天的收穫?

比的意義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及分子分母的含義。

2、在操作、觀察、思考、辨析等活動中,體會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3、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強烈願望和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發展學生的數感。

教學難點:在比較辨析中體會部分與整體的關係,感受分數的相對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數

1、你們都學過哪些數?(整數、小數、分數)

把你知道的分數知識說出來,讓我們大家分享一下好嗎?

預設:(1)分數有分母、分子、分數線

(2)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取一份就是1/2

(3)分數的比較大小

2、關於分數,你還想知道什麼呢?

預設:(1)分數加減法

(2)約分、通分

看來大家的求知慾很強,今天咱們就繼續研究分數

二、實踐操作,研究新知

(一)認識單位1

出示:1/4

1、你能舉例說明1/4的含義嗎?把它畫下來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先完成的同學再舉舉其他的例子

3、彙報交流

學生邊彙報,教師邊板書

預設:

(1)我把一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塊蛋糕的1/4

板書:平均分

強調:是誰的1/4

(2)我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四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個長方形的1/4

(3)我把一米平均分成四份,這樣的一份就是一米的1/4

(4)我把四根小棒平均分成四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四根小棒的)1/4

這一份是誰的1/4啊?(這四根小棒的)

也就是說把這四根小棒看成了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四份,這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1/4

你們知道這個整體可以用什麼來表示嗎?(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這一份就是(單位1)的1/4

上面這些圖中,把誰看做單位1?分別說一說

4、你還能把多少圖形平均分,也能用1/4表示其中的一份?

(5)我把八根小棒平均分成了四份,這樣的一份就是這八根小棒的1/4

這是把誰看成一個整體?(八根小棒),那麼八根小棒就是(單位1)這樣的一份就是(單位1)的1/4

(6)我把12根小棒看做單位1,平均分成四份,這樣的一份就是單位1的1/4

5、請同學們觀察我們操作的結果,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都是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意義相同

不同:單位1不同,有的是把一個物體進行平均分,有的是把多個物體看成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

分多個物體時,1/4一會表示1根,一會表示2根,一會表示3根

6、通過觀察你現在認爲1/4與它們所分的物體的(個數)無關,也就是與(單位1無關)。無論物體的個數是多少,1/4的分母4,始終表示把它們平均分成四份,分子1始終表示其中的一份。只要把單位1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可以用1/4表示

7、每一份出現數量不同是因爲(單位1不同)

8、如果把他們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兩份呢?(2/4)

你能說說它表示的含義嗎?三份呢?四份呢?

1、剛剛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用不同數量的物體找到了1/4,下面以小組合作的方式

(1)、把12個圖形平均分一分,你可以得到哪些分數?

(2)、要求:以小組爲單位操作,思考有幾種分法。

根據操作過程填寫記錄單。

說清每個分數的含義。

把()看做單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這樣的()份是()的(),是()個圖形。

記錄單: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畫圖表示

用分數表示

()

()

()

()

()

()

()

()

與分數對應的個數

2、小組彙報,根據彙報情況,學生質疑、解答。

結合表格或圖說一說,每個分數中,分母表示的是什麼?分子表示什麼?這個分數表示什麼含義?

2、教師:這樣的2份、3份是單位1的幾分之幾?是幾個圖形

那也就說既可以平均分成若干份,又可以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

3、歸納概念:

剛纔大家開動腦筋,得出了這麼多的分數,你能結合剛纔的學習活動,結合表格試着總結出什麼叫分數嗎?

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概括小結: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它的一份或幾份就可以用分數來表示。這就是我們今天探究的內容分數的意義。(板書課題)

三、簡單應用,生活中解釋意義

1、分數不僅在我們的課堂中,而且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中國是一個乾旱缺水嚴重的國家。淡水資源佔全球水資源的6/100,我國人均佔有水量是世界人均佔有量的1/4,北京市的人均佔有水量是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8。

學生自主閱讀,結合具體情境說說每個分數的意義。

談談你讀後有什麼感受。(感受分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節約用水的意識)

2、用分數表示下面個圖中的塗色部分。

3、判斷並說明理由。

四、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分數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有哪些收穫?

比的意義教學設計15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2頁,例1、例2、試一試、練一練,練習一第1~3題。

教學目標:

1、認識等式,以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活動,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徵。

2、通過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到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與方程的聯繫與區別,體會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學重點:

理解等式的性質,理解方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利用等式性質和方程的意義列出方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天平。

知道這是什麼嗎?你知道它是按照什麼原理製造的嗎?

說說你的想法。

如果天平左邊的物體重50克,右邊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的呢?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1。

(1)出示例1圖。

你會用等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嗎?把它寫出來。

50+50=100(板書)

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指出等式的左邊,等式的右邊等概念。

等式有什麼特徵?(等式的左邊和右邊結果相等;等式用等號連接)

能說說什麼樣的式子叫做等式嗎?(左右兩邊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教學例2。

(1)出示例2圖。

天平往哪一邊下垂說明什麼?(哪一邊物體的質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關係嗎?

學生獨立完成填寫,集體彙報。

板書:x+50>100 x+50=150

X+50<200 x+x=200

如果讓你把這四個式子分類,應分爲幾類?爲什麼?

指出:左右兩邊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這些等式與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麼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數)

知道像x+50=100,x+x=100這樣的.等式叫什麼嗎?(方程)

說說什麼是方程?你覺得這句話裏哪兩個詞比較重要?(含有未知數、等式)

(2)討論:等式與方程有什麼關係?

小組討論。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們的關係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3、教學“試一試”。

獨立完成,完成後彙報方法。

讓學生說一說,每題中的方程哪個更簡潔一些?

指出:像500÷2=x,20-12=x雖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時應儘量避免這樣x單獨在等號左邊或右邊的方法。

4、完成“練一練。

(1)完成第1題。

獨立完成判斷後說說想法。

(2)完成第2題。

(3)完成第3題。

交流所列方程,說說你爲什麼這樣列?你是怎麼想的?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1題。

能說說每個線段表示的意思嗎?方程怎樣列呢?

小組中交流列式。

2、完成練習一第2題。

理解題意,說說數量關係是怎樣的?

列出方程並交流。

3、完成練習一第3題。

四、課堂總結

通過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板書設計:

方程

等式50+50=100 x+50>100 x+5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