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語文課設置綜合性學習的意義

我們留下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給子孫後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給世界留下什麼樣的子孫後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總幹事馬約爾語)。這是20世紀80年代,面對科技革命和知識經濟的挑戰,世界各國普遍思考的一個問題。爲此,在世紀之交引發了一場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一類基於學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倡導課程向兒童經驗和生活迴歸,追求課程的綜合化,以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價值取向的新型課程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同。語文綜合性學習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類新課型。

淺析語文課設置綜合性學習的意義

一、語文課設置綜合性學習的意義:

1.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我們知道創新來源於問題的產生,沒有問題也就沒有發明創造。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主要是一種接受教育,這種教育嚴重抑制了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強化,並隨着接受教育時間的延長,這種問題意識越來越淡化,直至成爲循規蹈矩的、毫無問題可言、毫無創造意識的人。而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興趣和直接經驗,以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爲內容,以自主、合作、探究爲基本學習方式的新課型。這一課型首先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按自己的興趣、愛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然後組織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爲單位,通過調查、瞭解、收集資料,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來分析、解決問題。可見這一課型一開始就把目標定位在學生的問題上,利於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2.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21世紀,競爭與合作並存。積極的合作意識和有效的人際交往能力是21世紀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卡耐基以他自身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功,15%靠專業知識,85%靠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這種人際關係和處世技巧說到底就是與人合作的意識與技巧。我國70年代實施計劃生育以來,421式家庭比比皆是,獨生子女在父輩們的精心呵護下,養成了唯我獨尊、凡事以我爲中心的習慣,不懂得,也不願意,更不會與人交流、合作。這樣的人怎能在既要能競爭又要會合作的21世紀立足呢?所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爲重要。而語文綜合性學習恰恰有利於對學生合作意識、合作能力的培養。因爲小組合作學習是語文綜合性學習常常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活動形式之一。學生們爲了完成一個有趣的語文活動,抑或是解決一個學習中的問題,常常需要在一起進行研究與實踐,他們在與同伴分工合作的過程中,將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並由此主動去學習、掌握與人溝通、交流、合作的技巧。

3.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世界上的一切國家和民族都要求其成員對自己的國家、民族盡社會責任,普遍地把履行道德責任視爲人之美德。僅以我國而言,2400多年前,孔子就已經倡導仁以爲己任;宋代的范仲淹曾留下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爲成近、現代無數炎黃子孫的人生信條。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大多是與社會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課題,如環保問題、健康問題、社區建設問題、百姓生活、科學問題等等,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可培養學生關心社會、關心環境、關注國家發展的社會責任感。

4.利於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即是財富。人們需要掌握大量的、準確的信息來隨時調整自己的工作思路,確定自己新的工作目標。而以往的學科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承,採用的是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學生無需尋找自己需要的資料與信息。從而導致學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意識淡漠、能力薄弱。而學生在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爲了完成某一課題,需要利用多種手段、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取信息,並根據需要處理信息,恰當地利用信息,運用語文的知識完成自己的課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和強化。

二、實施策略

語文綜合性學習雖然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親身體驗爲主要活動方式,但這並不排除教師的指導。相反,教師及時、適度的組織指導是綜合性學習取得較好效果的重要保證。教師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四性。

1.注意活動的開放性。

學習活動的開放性是保證學生主體能夠自主活動的一個重要條件。教師在組織、指導學生學習活動時要注意:

(1)內容的開放。要求教師一要保證活動內容的豐富多樣性,二要保證活動內容的可供選擇性。因爲只有具備這兩點的活動內容才能滿足處在不同發展水平、具有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的多方面需要;才能促使他們通過對活動內容的自主選擇、積極參與,獲得各得其所的相應發展,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面向全體。

(2)過程的開放。要求活動的過程應是動態的、變化的。學生的活動表現、活動需求應是調整活動進程的基本依據。

(3)空間的開放。這是指要把以往固定的空間(教室)變爲彈性的空間(如圖書館、植物園、社區等等)。活動的場所要根據活動內容的需要確定。即便確定在室內,也可以根據活動的特點,打破單一的秧田式座位,進行多種形式的座位組合。

(4)結果的開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活動結果的`表現形式要具多樣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如調查報告、實物說明、詩歌、小品表演等等。二是活動得出的結論要具多樣性,既可以得出統一認識,也可以保留多種意見;既可以形成完整結論,也可以留有一塊空白。

(5)師生關係的開放。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人格上師生之間建立一種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諧的人際關係;二是在角色扮演上形成良好的轉換機制,教師可以是傳道者、真理的代言人,也可以是學習者、意見的傾聽者;可以是長輩、導師,也可以是兄長、朋友。向何種角色轉換,何時轉換,視活動的需要而定。

2.注意活動的階段性。

學生的活動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特徵。這是因爲學生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徵制約着學生活動的內容、活動的形式、活動的質量。教師要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科學地制定活動主題,確定活動內容,分階段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1)內容選擇的階段性。

《語文課程標準》在不同的年齡段所制定的綜合性學習的內容是不同的。教師必須依據《課標》,依據學生的年齡階段選擇內容。

(2)活動形式的階段性。

不同年齡學生的智力、心理髮育是不同的,活動的形式也應是不同的。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時,必須依照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階段特點的活動形式。以社區活動爲例,低、中年級的學生宜側重於對社區各種設施的瞭解,因此活動形式可以是教師帶領下的參觀,彙報展示的形式以語言描述、圖畫展示爲主;而高年級活動的重點應放在理解和思考社區的設施建設與人們生活之間的關係,活動形式可以小組活動爲主,考察的結果可以用報告、圖片、模型或統計數據等形式表現。

3.注意活動的綜合性。

語文綜合性學習顧名思義要體現綜合性。教師在組織活動過程中,要從以下三方面注意活動的綜合性。

(1)知識的綜合性。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爲依託,以某種程度的學科的學習作爲基本條件,強調學科之間的聯繫。因此知識必然綜合。

(2)教育功能的綜合性。學科課程由於內容的系統、連貫,使得學科課程的教育功能比較單一。而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由於其內容、方式的綜合,必然導致教育的功能也是綜合的。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從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綜合考慮,體現教育功能的綜合。

(3)考察評價的綜合性。教育功能的綜合必然使考察和評價學生要體現綜合性。教師要從學生參加活動時的態度、情感以及參加活動時的能力、行爲等諸多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4.注意活動的實踐性。

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的是學生的親身經歷、直接體驗。因此實踐性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一大特點。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注意:

(1)突出活動的可操作性。一是活動的設計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利於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二是活動的設計要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便於操作。

(2)保證時間的充足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體驗、探究的時間,二是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小組討論、交流的時間;三是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彙報、展示、交流的時間。

(3)突出過程的完整性。要求教師要轉變觀念、轉換角色,由學生學習活動的主宰者、控制者變爲學生學習、實踐活動的指導者、參與者,要敢於放手,還學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學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師決不越俎代庖,教師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自主實踐的過程。

總之,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爲一種全新的課型,它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諸多方面爲我國的語文教育乃至整個基礎教育開闢了一個新的教學領域,爲學生個性化的全面發展創設了一個良好的環境空間,有待於我們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①《學習:內在的財富》

②鍾啓泉、崔允霍張華主編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③高夏康健叢立新高洪源著《活動課程的理論與實踐》

④中國教育報記者李建平《專家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1-10

⑤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

李召存《研究性學習初探》《中國教育學刊》2001年第1期談語文課設置綜合性學習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