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知語用學角度淺析善意謊言和其教育意義

摘要:從認知角度講,語言是認知過程的產物和結果,善意謊言也不例外。同時,語用對於善意謊言亦有很好的解釋力,是對認知的補充。本文從認知語用學視角,以理想認知模型(ICM)爲理論基礎,結合關聯理論嘗試對善意謊言解進行闡釋並且指出有些善意謊言往往能起到教育、激勵的作用。

從認知語用學角度淺析善意謊言和其教育意義

關鍵詞善意謊言; 關聯論; 理想化認知模型; 教育意義

國內外都對善意謊言的探究有了初步成果,但研究大都是靜態的描述,只能部分解釋謊言產生的機制與過程。本文針對以前善意謊言研究中尚未涉及到的建構機制,從認知語用這研究層面,基於理想化認知模型理論和關聯理論來研究善意謊言這一語言現象並且還淺析善意謊言對教育的影響。

  一、善意謊言的認知語用探究

(一)ICM 理論框架下的善意謊言分析

理想化認知模型(ICM)是 Lakoff提出的認知理論術語。以下是他提出的謊言 ICM:

① 幫助準則:人們願意互相幫助

② 日常交往的理想認知模式:

(1)當且僅當說者相信自己說的話時,他纔是願意提供幫助。

(2)當且僅當說者不願意提供幫助時,他纔有意欺騙。

③ 合理信仰的理想認知模式:

(3)說者對自己的信仰有足夠的理由。

(4)說者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的信仰是真實的。

④ 社會經驗的理想認知模式:當且僅當有益於社會交往時,它纔是願意提供幫助的。

例如:

A:I’m going to have a party tonight. Would you like to come?

B:I’d love to. But sorry I can’t. I’ve had another appointment with my friend.

根據幫助準則,會話雙方都是合作、願意提供幫助的。假設B並非另外有約,而只是想委婉拒絕A的邀請。從條件(4)出發,說者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他所說的話是不真實的,而根據條件(2)可推出,作者有意欺騙就是不願提供幫助,這就得到一個悖論,只有在社會經驗的理想認知模式中,即條件(5)中才能得到解釋。B所說的話對人際交往有益,他就是願意提供幫助的,此對話產生的情景高度吻合善意謊言的ICM,屬於典型善意謊言。上述對話中,B違反了質量準則,很明顯在提供自認爲不真實的信息,卻維護了禮貌原則。

(二)關聯理論框架下的善意謊言分析

語境在交際裏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Sperber &Wilson 所提出的交際關聯理論認爲語境效果是:

(a)在一定語境條件下,新信息與現存的語境假設相互作用,產生語境含;(b)在一定語境條件下,新信息加強或證實了現存的語境假設;(c)在一定語境條件下,新信息與現存的語境假設相互矛盾或牴觸。

這三種情況都是語境效果,只要新信息與現存語境假設發生以上三種情況中的任意一種,那麼就會取得語境效果,也就具有了關聯性。

例如這樣一段對話:

麗麗:喂 老王我是郭子的愛人麗麗 郭子到現在還沒回來 說跟您在一起呢是嗎

老王:哦 對對對 我們在一起呢

麗麗:那您讓他接個電話吧

老王:哦 郭子上廁所了 要不我讓他給你回過去

麗麗:不用了

對話中老王說謊稱郭子當時上廁所了。麗麗聽到老王的話如此自然(關聯),便確信郭子和他在一起。正是由於老王的話如此完美,當時促使麗麗付出很少的努力便取得最大關聯 ,郭子可能是在廁所,也不用喊了。麗麗掛斷電話後反覆想下老王的那一系列回答和當時通話的情景(cognitive context),她得到了最佳關聯――老王說的話可能是假的 ,但是出於好意,沒危害性。儘管事實上老王已經欺騙了她,她能體會到老王的所作所爲是爲她好。這樣以來,她也破解了老王的這一善意謊言。

  二、善意謊言與教育

有些善意謊言往往能起到教育、激勵的作用,教人看到自己美好的一面,讓人看到希望,成爲人生前進的動力.維護個人的自尊,挖掘個人潛力.在教育領域,這樣的謊言也應被經常用來鼓勵學生.美國短篇小說《最後一片葉子》, 當生病的老人望着凋零衰落的樹葉而淒涼絕望時, 充滿愛心的畫家用精心勾畫的一片綠葉去裝飾那棵乾枯的生命之樹, 從而維持一段即將熄滅的生命之光。這就是善意謊言的極致。善意的謊言可以維護學生人生自尊。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只有將愛的情感轉化爲滿足一個人合理而迫切需要的行爲時, 才能從根本上引發其積極的情感反應。善意的謊言滿足了孩子此時的情感需求, 換回了孩子的自尊, 又能激勵孩子奮發向上。善意的謊言能夠開啓學生智慧之門。人有許多潛力, 但潛力有時是需要喚醒的。對於中國小生來說, 尤其如此。面對反應較慢的所謂“差生”, 老師們往往是苦口婆心, 卻收效甚微。然而常識告訴我們, 即使“差生”也並非沒有潛力, 恰恰是我們沒能把其潛力巧妙地喚醒,而善意的謊言有時卻能產生神奇的效果。善意的謊言還可以和諧師生關係。

  三、結語

善意謊言的研究屬於非真實性話語研究範疇,它涉及心理學、倫理學、語言學等多個領域。從認知的角度,語言是認知過程的產物,善意謊言也不例外。從語用角度,善意謊言被認爲是協調人際關係並且促進交流的一中語用策略。把 Lakoff 的理想化認知模型理論與 Sperber 和 Wilson 的關聯理論相結合,我們可以更好解釋善意謊言。並且我們可知在某種程度上還能起到教育、激勵聽話者的作用,值得提倡。作爲教育工作者, 爲了學生的幸福和希望適度地編織一些謊言的時候, 謊言就變爲了理解、尊重和寬容, 就具有了神奇的力量。但是目前對謊言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選取語料不夠典型、應用分析比較淺等,今後研究會更加深入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