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感和文化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的意義

論文關鍵詞:國中 文言文 語文 教學

淺談語感和文化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的意義

論文摘要:文言文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隨着語文教改的不斷深入,文言文比例也在不斷擴大。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理解文言文的含義成爲目前中學教育的難點,本文淺談文言文的教育方法及文言文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國中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絕大部分是古代文化的經典,要了解中囤經典,不得不學習文言文,另外古代文化經典所使用的語言是文言文,學習文言文的同時,也是瞭解民族文化的過程,從而揭示了文言文進行文化解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文從文化的角度和語感的角度談中學文言文教學,希望能爲中學文言文教學灃入新的活力。

1 語感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意義

學生們學習文言文普遍感到比較困難,究其原因,很多學生覺得文言文不好理解,不易記憶,尤其是象用法比較靈活的代詞,學生更感到頭痛。其實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文言文距離中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在日常生活中沒有運用的機會,所以學生缺乏語感。新課標中就提到了要重視學生語感的培養。葉聖陶先生在文心·語彙與語感》中提出,語感是“對於辭類的感覺力”。換句話說,語感是一種語文修養,是一種話語系統的敏銳感覺,是長期規範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佔的能力。在知識的鞏周階段,語感能有效抑制遺忘,同時,它還是文佔文運用的重要基礎。

學生在學習文言時通過多次反覆誦讀對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幫助。許多心理學家的實驗已經證實了這一點。也正是占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另一方而存學習完成後,多次朗讀學過的內容,這也是種及時的複習,能很好的克服學生出現的遺忠。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只有多次識記不斷強化屺憶痕跡,纔會防止其逐漸衰退減弱以至消失。

朗讀最基本的要求是能準確響亮地讀出內容。正如宋代大儒朱熹所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中,不可少一字,不町多一字。”古人強調反覆讀,其實也有一定道理。朗讀時口、眼耳和大腦一起活動(呆址了信息被多次強化,比閱讀默記的效糶更好。另外,多次重複朗讀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無意注意,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語感。iF如古人所說:“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只有反覆誦讀,才能體會出文章的音韻美、節奏美、氣勢美,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轉合,才能讓學生真正從感性上、直覺上、整體上去認識語文材料,塒語文材料進行主觀的消化吸收。葉聖陶先生說得好:“吟詠的時候,對十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瞭解,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化爲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種境界。”正如蘇東坡之詩句“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

能準確響亮地讀出內容還只是朗讀的基本層次,更高的層次是讓讀和聽的人都爲情所動。如果讀者能做到讀人如見其人,讀聲使人如聞其聲,讀景讓人如臨其景,讀事使人感到歷歷在目,讓昕和讀的人都沉醉在內容情景中。學生在朗讀時,把書面語言還原爲口頭語言和表情、動作。一邊讀一邊揣摩,就能體會文章內容。反覆讀,熟讀成誦時,文章中的詞彙、句式、表達方法就能被學生消化、吸收,最後增加到自己的語言儲備中去。

2 文言文與中國古代文化

文言文是時代文化的載體。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人類創造的爲人類共享的。語言是文化的符號。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烏申斯基說:“人類一代一代地把深刻的內心活動的結果、各種歷史事件、信念、觀念,己成爲陳跡的悲哀與歡樂,都融入祖國語言的寶庫中。簡言之,人類把自己精神生活的全部痕跡都保存在民族語言中,語言是一條最生動、最豐富和最牢固的紐帶,它把古往今來世:代代的人民連接成一個偉大的、歷史的活生生的整體。”一部藝術作品無論它如何拒絕或忽視其社會,但總是深深地根植於社會之中的。"

文言文作爲中國古代的語言,無疑也是漢文化的載體和寫照。德國哲學家赫德爾曾說:“語言的特質就是該國(民族)文化特質。”語言和文化之川存有依附關係,這一點詞彙方面表現得特別突出。文言文承載着文化的信息,反映着那個時代的社會文化生活。文言文中一些詞語集中概括了相應文化領域的思想範疇。

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爲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複合整體。廣義的文化即人化,指物質生產及其產品、精神生產及其產品的總和。梁啓超在《什麼是文化中稱:“文化者,人類心所能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這共業包攝衆多領域,諸如認識的、規範的、藝術和社會等。

龐學光在《論教育之超越*中說:“人之所以最高,就在於人是以主體性的方式存在的”。只有在教學中正視主體性,抓住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實踐證明,學生往往對自己不知道的東西,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如Ⅸ出ifi表》,篇幅長,學生很多不懂,疏通了文意,學生或多或少也能明白個大概。但如果我們能講清楚此文的寫作背景,可能更有助於我們理解諸葛亮的忠君思想,其情真是鞠躬盡瘴,死而後己!一些選文由於極富趣味性與可讀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中學文言文教學中應該重視語感的培養,從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讀文言文。中學教材中有許多內涵豐富的精美詩文,課後都安排有表情地朗讀的練習,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它來作語感訓練的材料。讓學生有表情、有節奏地誦讀,使形象與感情融合,讀出氣勢、韻味,乃至悟出僅憑語言分析難以真切理解的內涵。學生的表情朗讀本身就是他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只要入了情,學生自然愛讀,情到真處,與課文中的人物進行雙向移情活動,把自我轉化爲課文人物,與其同愛恨,再把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轉化爲自我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