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心理經典

人際交往心理經典1

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之間有重要的聯繫,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使人舒緩壓力、平復情緒,對人們的個人發展、身心健康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許多人都存在着人際交往心理障礙,例如自負、自卑、干涉他人、多疑、敏感、嫉妒等。

人際交往心理經典

人際關係和諧,人們之間可以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這樣就可以降低心理壓力,化解心理障礙,有利於心理健康。人際關係惡劣,缺乏知心密友,有話不想說,也不能說,只有把所有的問題都壓抑在心中,這樣,產生的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因此,很容易把心理問題積蓄和放大起來,產生心理障礙。

大家如果有稍微注意一下,就很容易發現,那些性格內向的人羣很容易產生心理障礙,而那些性格外向的人則不容易。性格外向的人,會把問題及時的渲泄出來,所以就不容易把問題積累起來,以至產生較大的.心理問題。但是性格內向的人卻不一樣,因爲他們把什麼問題都藏在自己心裏,這樣,他們的問題就不能得到及時的渲泄,因此,問題就有可能越積越多,最終以心理障礙的形式暴露出來。

因此,從人際交往的方面來說,心理健康問題要注意幾個方面:——

一,要有幾個知心良友,以至於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有人傾斥,及時化解心理問題;

二,要學會與人交往,因爲人只有在融入團體纔會比較有安全感,而且也容易化解一些產生的心理問題;

三,與家人建立平等融洽的家庭關係,良好的家庭氛圍能讓人有一種安全感,也能化解心理問題;

四,學會去進行心理諮詢,因爲心理諮詢就是心理諮詢師與求助者建立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這種人際關係是與其他的關係是不一樣的。

心理諮詢師與求助者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求助者到心理諮詢室不必感到低人一等;在心理諮詢室,你可以盡情的渲泄,讓你內心的問題得到早大的釋放。當然這只是心理諮詢室促進心理健康的一些方面,心理諮詢師還可以進行運用專業知識進行助人與心理治療等。

大量實例與研究結果表明,人際關係對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響。我們在平日裏要尊重他人,樂於助人,對人對事抱有寬容、理解的態度,樹立自信心,不卑不亢,在與人交流時,注意溝通技巧,適當的培養幽默感,就一定會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交往心理經典2

一、瞭解人和人性

提高人際交往和掌握成功的人際關係技巧的第一步是。

瞭解人和人性可簡單概括爲DD“按照人們的本質去認同他們”,“設身處地認同人們”,而不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別人,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別人。人首先是對自己感興趣,而不是對你感興趣!換句話說DD一個人關注自己勝過關注你一萬倍。認識到“人們首先關心的是自己而不是你”這一點,是生活的關鍵所在。

二、如何巧妙地與別人交談

當你與人交談時,請選擇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他們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什麼呢?是他們自己!把這幾個詞從你的詞典中剔除出去DD“我,我自己,我的”。用另一個詞,一個人類語言中最有力的詞來代替它DD“您”。你是否對談話感興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聽衆是否對談話感興趣。當你與人談話時,請談論對方,並且引導對方談論他們自己。這樣你就可以成爲一名最受歡迎的談話夥伴。

三、如何巧妙地令別人覺得重要

人類一個最普遍的特性便是DD渴望被承認,渴望被瞭解。你願意在人際關係中如魚得水嗎?那麼,請儘量使別人意識到自身的重要性。請記住,你越使人覺得自已重要,別人對你的回報就越多。

1、聆聽他們

2、讚許和恭維他們

3、儘可能經常地使用他們的姓名和照片

4、在回答他們之前,請稍加停頓

5、使用這些詞DD“您”和“您的”

6、肯定那些等待見你的人們

7、關注小組中的每一個人

四、如何巧妙地贊同別人

絕對不要忘記任何愚人都可以反對別人,而只有智者和偉人才會贊同DD尤其當對方犯錯誤時!“贊同藝術”可概括爲以下6點:

1、學會贊同和認可

2、當你贊同別人時,請說出來

3、當你不贊同時,千萬不要告訴他們,除非萬不得已

4、當你犯錯時,要勇於承認

5、避免與人爭論

6、正確處理衝突

贊同藝術的根源在於DD

1、人們喜歡贊同他們的人

2、人們不喜歡反對他們的人

3、人們不喜歡被反對

五、如何巧妙地聆聽別人

聆聽越多,你就會變得越聰明,就會被更多的人喜愛,就會成爲更好的談話夥伴。當然,成爲一名好的聽衆,並非一件容易的事,這裏我有5點建議可供參考:

1、注視說話人

2、靠近說話者,專心致志地聽

3、提問

4、不要打斷說話者的話題

5、使用說話者的'人稱DD 您和“您的”

六、如何巧妙地影響別人

促使人們按照你的意願去做事情的第一步,是找出促使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即他們想要什麼)。和別人說他們想聽的東西,他們就會感動。你只需簡單地向他們說明,只要做了你要求他們做的事情之後,他們便可以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瞭解人們所想”的方法是,多觀察,多聆聽,再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

七、如何巧妙地說服別人

當你說一些有利於自己的事情時,人們通常會懷疑你和你所說的話,這是人的本能的一種表現。更好的方式就是,而是引用他人的話,讓別人來替你說話,即使那些人並不在現場。因此,要通過第三者的嘴去講話。

人際交往心理經典3

每一個人,都希望善於交往、都,希望通過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關係、親屬關係、鄰里關係、朋友關係、同學、同事關係……而這些良好的社會關係可以使個人在溫馨怡人的環境中愉快地學習、生活和工作。但在實際的交往過程中,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盡如人意之處,影響了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

自負

只關心個人的需要,強調自己的感受,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爲目中無人。與同伴相聚,不高興時會不分場合地亂髮脾氣,高興時則海闊天空、手舞足蹈講個痛快,全然不考慮別人的情緒和別人的態度。另外,在對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上,過高地估計了彼此的親密度,講一些該講的話。這種過於親暱的行爲,反而會使人出於心理防範而與之疏遠。

忌妒

西班牙作家賽萬斯指出:“忌妒者總是用望遠鏡觀察一切,在望遠鏡中,小物體變大,矮個子變成巨人,疑點變成事實。”忌妒是對與自己有聯繫的、而強過自己的人的一種不服、不悅、失落、仇視,甚至帶有某種破壞性的危險情感,是通過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而產生的一種消極心態。當看到與自己有某種聯繫的人取得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成績,便產生一種忌恨心理;當對方面臨或陷入災難時,就隔岸觀火,幸災樂禍。甚至藉助造謠、中傷、刁難、穿小鞋等手段貶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爾所說:“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事業,便儘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低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

忌妒的特點是:針對性———與自己有聯繫的人;對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職業、層次、年齡相似而超過自己的人;潛隱性———大多數忌妒心理潛伏較深,體現行爲時較爲隱祕。

多疑

這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不好的心理品質,可以說是友誼之樹的蛀蟲。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的:“多疑之心猶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人的事業。”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觀上設定他人對自己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證據。帶着以鄰爲壑的心理,必然把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人,甚至把別人的善意曲解爲惡意。這是一種狹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據的一種盲目想象。

自卑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如果各項活動取得成績而得到老師、家長及同伴的認可、支持和讚許,便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求知慾,內心獲得一種快樂和滿足,就會養成一種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相反,他們會產生一種受挫感和自卑感。個體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會環境長期影響的結果。

自卑的淺層感受是別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層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干涉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人需要一個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間。同樣,人人也需要有一個自我的心理空間。再親密的朋友,也有個人的內心隱祕,有一個願向他人坦露的內心世界。有的人在相處中,偏偏喜歡詢問、打聽,傳播他人的私事,這種人熱衷於探聽人的情況,並不一定有什麼實際目的,僅僅是以刺探別人隱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層次的心理滿足而已。

羞怯

羞怯心理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一種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際場所或大庭廣衆之下,羞於啓齒或害怕見人。由於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使得人們在言語上支支吾吾,行動上手足失措。長此下來,會不利於與他人正常交往。

敵視

這是交際中比較嚴重的一種心理障礙。這種人總是以仇視的目光對待別人。這種心理或許來自童年時期的家庭環境,由於受到虐待從而使他產生別人仇視我,我仇視一切人的心理。對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寬容表示敵視;對比自己厲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敵視;對處境與己類似的人則用攻擊、中傷的方式表示敵視。使周圍的人隨時有遭受其傷害的危險,而不願與之往來。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策略

(1)角色協議。人際交往建築於心理學的“自我狀態”。即每個人在心理上都有三種自我狀態:父母的自我狀態,成人的自我狀態和兒童的自我狀態。父母的自我狀態是指父母對其子女的態度及行爲而言,常表現爲以權威與優越感爲標誌的統治、責罵和其他專制作風。兒童的自我狀態是泛指一切像孩子們的態度與行爲,常表現爲好奇、衝動、情緒化等。成人的自我狀態的特徵是注意對事實根據和理智的分析,表現爲能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面對實際,能冷靜的腳踏實地、合乎邏輯地分析情況。在這三種狀態中,每一種狀態都可能對人有暫時的或長期的支配作用,並使人產生相應的感覺與行爲方式。

角色認識的順利進行也有賴於對交往角色的認知。即對某人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身份的認知與判斷及對有關角色行爲的社會標準的認知。每個人對自己所擔任的角色行爲標準的認知,決定了他在社會上的行爲。如師生關係、上下級關係等,在一般人心目中都有固定方式,一旦角色確定,便在客觀上決定了交往方式,不懂得這一原則,將不會掌握好人際交往的尺度。

(2)心理相容。如果兩個人之間存在着心理相容,那麼,一個人的態度與行爲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肯定的反應,如果處於高度的心理不相容狀態,對方的態度與行爲則容易被否定。

爲了達到心理相容,在人際交往中就應儘可能做到:

①肯定對方。人類普遍存在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滿足的情況下,他纔會產生最大程度的愉悅,纔會對人際交往中對對方的態度、觀點易於接受。

②真誠熱情。人際交往中,若對方感到了你的真誠與熱情,顯然會得到對方肯定的評價。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熱情,同時又坦誠言明自身的利益,顯得真誠而又合情合理。

③瞭解羣體規範及對方的人格。人際交往中應注意瞭解對方的羣體規範,不同的羣體有不同的規範,對其成員的影響是不同的。同一規範會使得同一羣體中的成員接受大致相同的教育,獲得大致相同的知識,遵循同一的要求,因而對某一類問題會產生較爲一致的認識。

(3)正確歸因。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對別人或自己的行爲結果進行分析和推理,以此對別人和自己的行爲進行解釋的預測。但是,由於人的認知的侷限性以及種種主觀因素的干擾作用,人們在進行這種歸因時,經常會發生錯誤。

人際交往心理經典4

一、人際交往不可缺少心理學知識

現代社會心理問題涉及各個方面,比如人的流動產生對新環境的適應問題,信息爆炸時代引發的學習和競爭壓力,或者人際關係問題。人們由於生活壓力增大,缺少對他人足夠的包容、認識、理解和溝通,進而帶來很多的人際難題。在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心理學知識。

人和人要認識、相互喜歡,必須在居所、學習或工作場合等方面有近距離接觸。兩個人距離越近,認識和接觸的機會越高,越有機會去培養對方的好感。重複接觸和麪對,只要是中性的刺激,你對他沒有特殊的反感,那麼看得越多,接觸越多,對他越易有積極的評價,這是心理學中的“鄰近效應”。中國有一句俗話叫“日久生情”,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掌握了這一規則,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調節你和他人的物理環境,如果你想結交朋友,就要拉近你和想結交者的物理距離,尋找機會,重複多次出現在目標對象面前,跟他打一個招呼或者給他一個微笑,讓他留意到你,那麼在他的潛意識當中有了你的影子,當有一天你沒有出現的時候,他可能會想起你來。

心理學當中還有一個詞叫“自我監控能力”,表示個體根據外部的環境、別人的反應等調整自己行爲的能力。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自我監控能力,高自我監控的人會隨着外界環境變化和人的不同調整自己的行爲和言行;而低自我監控的人比較嚴守自我原則和標準,不會靈活變通。高自我監控的人通常人際關係非常融洽,也易贏得更多的合作和別人的認可,但容易流於圓滑和無原則;低自我監控者我行我素,和人相處的時候,不會去討好別人,甚至容易得罪人,但是低自我監控者也不是沒有優點,他們善於獨立的思考,有創造力,比如一些性情古怪的天才發明家和科學家,對於這類人羣,我們需要更多的包容和忍讓、接納和理解,才能夠讓他們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總體而言,自我監控能力在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我們應在合理的範圍內適當調整自己的言行,以滿足周圍人的需要。

取悅他人,讓別人有一個好心情是博取好感最有效的一個途徑。研究發現,當人們處於好心情的時候,通常更加樂於助人,更加願意提供幫助。同時,自己經常保持積極的情緒,也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加強,使自己和別人的交流更加愉快和輕鬆。

表情和肢體語言是獲取他人內在心理感受的一個重要渠道。我們說話的時候可以言不由衷,把心理的想法隱藏起來,但是肢體語言和表情,難以隱藏內心的真實想法,如果你是一個會察言觀色的人,你會從中發現他人內心的真實反應。

心理學中有許多原理和策略有助於我們知己知彼,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但是策略是其次,關鍵是要真誠地對待他人,纔可以獲得別人真誠的回報。所以設身處地,理解和顧及別人的需要和感受,對於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非常重要。人就像一塊磁鐵,吸引跟你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人,如果你想要結交慷慨之人,自己要先做這樣的.人,纔可以接受和吸引這樣的人,所以你的個性就像一個磁場,可以把性格相同的人吸引到身邊,最終成爲你的朋友。

二、人際交往的技巧

1、隨便反悔,不守約定,朋友會離你越來越遠

輕諾寡言必遭人棄。有些人不那麼看重朋友間的某些約定,對於朋友們的活動總是姍姍來遲,對於朋友之求當時爽快應承,過後又中途變卦。也許你真有事情耽誤了一次約好的聚會或沒完成朋友相托之事,也許你事後輕描淡寫解釋一二,認爲朋友間應當相互諒解寬容,區區小事何足掛齒。孰不知朋友們會因你失約而心急火燎,掃興而去。雖然他們當面不會指責,但必定會認爲你在玩弄朋友的友情,是在逢場作戲,是反覆無常、不可信賴之輩。所以,對朋友之約或之託,一定要慎重對待,遵時守約,要一諾千金,切不可言而失信。

2、喜歡強人所難

當你有事需求人時,朋友當然是第一人選,可你事先不作通知,臨時登門提出所求,或不顧朋友是否情願,強行拉他與你同去參加某項活動,這都會使朋友感到左右爲難。他如果已有活動安排不便改變就更難堪。對你所求,若答應則打亂自己的計劃,若拒絕又在情面上過意不去。或許他表面樂意而爲,但心中就有幾分不快,認爲你太霸道,不講道理。所以,你對朋友有求時,必須事先告知,採取商量口吻講話,儘量在朋友無事或情願的前提下提出所求,同時要記住:辦事強人所難,非交友之道。

3、不知時務,反應遲緩

當你上朋友家拜訪時,若遇上朋友正在讀書學習,或正在接待客人,或正和戀人相會,或準備外出等,你也許自恃摯友,不顧時間場合,不看朋友臉色,一坐半天,誇誇其談,喧賓奪主,不管人家是否早已如坐鍼氈,極不耐煩了。這樣,朋友一定會認爲你太沒有教養,不知時務,不近人情,以後就想方設法躲避你,害怕你再打擾他的私生活。所以,每逢此情此景,你一定要反應迅速,稍稍寒暄幾句就知趣告辭,珍惜朋友的時間和尊重朋友的私生活如同珍重友情一樣可貴。

4、用語尖刻,亂尋開心,讓人可惡可恨

人都有一種炫耀的心理。有時你在大庭廣衆面前,爲炫耀自己能言善辯,或爲譁衆取寵逗人一樂,或爲表示與朋友之“親密”,亂用尖刻詞語,盡情挖苦嘲笑諷刺朋友或旁人,大出其洋相以搏人大笑,獲取一時之快意,殊不知這樣會大傷和氣,使朋友感到人格受辱,認爲你變得如此尖酸刻薄,後悔誤交了你。你也許還不以爲然,會說朋友之間開個玩笑何必當真,豈不知你已先損傷了朋友之情。所以,朋友相處,尤其在衆人面前,應和藹相待,互敬互慕互尊,切勿亂開玩笑,用惡語傷人。

人際交往心理經典5

第一:自卑心理

有些女性朋友因爲容貌、身材、修養等方面的因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闡述自己的觀點,做事猶豫,缺乏膽量,習慣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在交流中無法向別人提供值得借鑑的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讓人感到與之相處是浪費時間,自然會避而遠之。

第二:嫉妒心理

有人說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與人的來往過程中,這點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在和人的來往往往會出現以下情況,中對別人的優點、成就等不是讚揚而是心懷嫉妒,企望着別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試想,一個心懷嫉妒之心的人,絕對不會在人際交往中付出真誠的行爲,給予別人溫暖,自然不會討人喜歡。

第三:多疑心理

朋友之間最忌諱猜疑,無端懷疑別人。有些人總是懷疑別人在說自己的壞話,沒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風捉影,對人缺乏起碼的信任。這樣的人喜歡搬弄是非,會讓朋友們覺得她是搗亂分子避之不及。

注意事項

成見心理 對己自由主義,事事放縱;對人馬列主義,事事計較,而且極爲刻薄。因爲一件事情而對別人懷恨在心,心生怨恨,從此認定對方不值得交往。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容易走死衚衕,與事與人斤斤計較,朋友會越來越少。因爲沒有一個人是永遠不犯錯誤的,不懂得原諒,就不會長久地擁有友情。

人際交往心理經典6

小張是大一新生,性格較內向,從來沒有住過校,從小都住在屬於自己的房間裏,進大學後與7名同學同住,在條件優裕的環境中成長的他,看不慣的是同寢室同學"不良"的衛生習慣,更不喜歡他們隨便的作息制度,尤其不喜歡他們的高談闊論,總之,看誰都不順眼。由於內向的他本來就不擅長與人溝通,再加之看不起那些同學,於是,就以獨來獨往來減少與同學們的交往,時間一長,他發現寢室同學說說笑笑,進進出出都結伴而行,似乎視他不存在,他開始感到失落了,孤獨感油然而升,曾經多次萌發過主動與他們交往的念頭,可都事與願違。他回寢室時總覺得同學們都在議論他,對他評頭品足,還竊竊私語,一副嘲笑、鄙視的模樣,他覺得受不了了,想過換寢室,但沒有得到批准。

爲了不和他們交往,他很少回寢室,只有睡覺時纔回去,即使這樣避開他們,似乎還是沒有減少他們對自己的議論與不滿,他開始失眠,食慾下降,精神狀態越來越差,身體急劇消瘦,在寢室,話越來越少,甚至連笑聲都很少聽見,他感覺到聽課的效率也越來越差,最後終於病倒了。在住院期間,寢室同學輪流守護在病牀旁,看到那些平時讓自己反感透頂的同學都忙着照顧他,送水餵飯,就象自己的家人生病了似的,他的心被震撼了。他把內心的苦悶與孤獨告訴了他們,才知道原來一切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同學們只是覺得他不願與他們交往,並不知道由此引發了他內心如此大的震盪。

1、鬱因子與社交回避、社交苦惱顯著相關,在大學生心理諮詢中,我們常常遇到高

2、鬱低交往動機與交往水平的案例,尤其是社交恐懼症患者,多屬於抑鬱因子得分偏高的學生,改善社交認知,提高交往頻率,培養交往能力是降低抑鬱的有效措施,這也是團體輔導在改善交往障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效果顯著的原因。

3 、焦慮因子得分與社交回避、社交苦惱顯著相關,焦慮程度高的大學生在社交中往往表現爲迴避的社交態度與行爲或產生焦慮的情緒體驗,相反,社交回避與苦惱又常常是造成焦慮的重要原因,二者交互影響。

4 、恐怖因子得分與社交回避、社交苦惱顯著相關,在人際交往中,恐怖因子得分高的學生常表現爲社交回避,即使不得已而發生的人際交往也常常讓他們感到苦惱,因爲在交往中,他們常表現得較爲自卑,缺乏自信,因而無法感受到人際交往的樂趣,極力迴避人際交往,再加之缺乏成功的人際交往的經驗與技能,處理交往過程中的問題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訓練,造成交往的惡性循環。

5 、偏執因子得分與社交回避、社交苦惱顯著相關,偏執因子得分是本次測量得分陽性排列第二位的因子,表明大學生偏執傾向較嚴重。偏執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常表現爲交往面較窄,容易因爲交往中的某些自認爲重要的因素而影響交往的質量,傾向於自我中心,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與特點缺乏客觀的評價與理解,固執己見,既影響了人際交往的效果,更對心理健康起了明顯的負面作用。所以偏執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6 、在本次測量結果中,敵對因子與社交回避、社交苦惱沒有顯著相關,與我們的設想不相吻合,在諮詢實踐中,我們很自然地認爲敵對因子得分高的學生必然會對社交抱回避態度,而在社交中的苦惱也較多,這可能與我們的選樣有關,但在人際信任與scl - 90各因子得分的相關比較中,人際信任與敵對顯著相關,人際信任低的學生敵對傾向明顯。這表明影響人際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是複雜而又交互影響的。

7 、在本次測量結果中,人際敏感因子得分與與社交回避、社交苦惱也沒有顯著相關,也是出乎預料的,仔細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正是由於對人際敏感度低才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持順其自然的態度,對人際交往沒有太多的不切實際的期望與規劃,對社交很少表現出刻意的迴避與接受,也減少了因社交而產生的苦惱。在心理諮詢中,我接觸過不少因受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的負面信息暗示,造成了人際過分敏感,而造成人際交往問題的案例。

從相關比較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人際交往水平是密切相關的,正如我們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際交往輔導中所面對的諸多案例所反映的那樣,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其人際交往相對正常,而人際交往異常是造成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或下降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大學生正處在心理上的第二次"斷乳"階段,人際交往幾乎是所有學生進入大學後面臨的第一課題,也是一大難題,所以一年級大學生表現出來的心理問題大多與人際交往有關,這種現象會持續到二年級,隨着年級的增加,到三年級後會有好轉,相對而言,高年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較低年級大學生更高。

人際交往心理經典7

一、大學生比中學生更富挑戰性和獨立性

大學是高智商人羣的聚集處,與中學相比它的競爭更加激烈,社會性更強。中國各大學按新生大學聯考分數劃線錄取,同一所大學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接近,大學生無論在文化知識、思想深度、性格發展上均達到一定高度,視野和麪對的天地更加廣闊,各種機遇層出不窮。面對日益開放的未來社會,身處的現實環境,當代大學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條件和大好時機,同時也面臨着嚴峻的考驗,要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肩負起歷史賦予的責任。社會對大學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素質要求,能否把握機遇非常重要,所以大學生比中學生更富挑戰性。

多數大學生擺脫了他們早已厭倦的、父母的嘮嘮叨叨,遠離家鄉進入大學,什麼事情都需要自己做主,過上了真正的獨立生活,這無疑爲獨立意識的培養提供了條件。因此,大學生自理能力明顯增強,獨立意識進一步發展,獨立意識由個體性獨立向社會性獨立高一級水平發展,由自立於家庭、自立於夥伴向自立於社會過渡。他們能夠通過理性的思維去辨析事物,對外界的依賴性小,對事物有獨特見解,更具有獨立性。與老一代大學生相比,他們更少有思想上的禁錮和束縛,不迷信、不盲從,不僅能夠認真思考、判斷、處理自己身邊的問題,亦關心社會,且具有較強的批判精神,喜歡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提出各種疑問和不同意見;但由於他們的經驗不足,極易出現自以爲是和偏激情緒。

二、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高,具有強烈的成才慾望

大學生是最富有朝氣的一羣人,大學裏老師素質較高,學校設有圖書館,各種信息較多,觀念較新且容易更新,每天都會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在大學不僅能學到很多新的專業知識,還能接受到文化的薰陶。當今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信息化和開放的環境使當代大學生涉獵面廣,知識量急劇增加,思路開闊、活躍,大學正處在信息爆炸的中心和風口浪尖上,極強的競爭性使生活節奏加快,學習與生活緊張度高,只有勇往直前、接受挑戰才能跟上時代的節奏。大學生們明顯感受到這種沉重的'壓力,他們求知慾旺盛、渴望成才,他們深深懂得,面對激烈競爭,沒有知識和過硬的本領是很難在社會中立足的;校園裏朗朗的讀書聲和“三點一線”的生活方式就足以說明大學生有較強的求知慾和成才慾望。

三、大學生思維的特點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極爲複雜的心理過程,在強烈的創造動機(需要)的推動下,將個體的各種認識能力(或稱智慧能力)進行發散性思維和集中性思維,從而產生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複雜思維過程。創造性思維的確立是大學生髮現、認識、利用規律的一條重要渠道,也是他們思維能力日趨成熟的重要標誌;大學生理論型的抽象邏輯思維取代經驗型思維而佔據了主導地位,富有創造精神。他們通過對外界各種信息的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歸納、演繹,對事物分析能因時而異、因人而異,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面把握事物的因果關係,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大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增強,喜歡探求事物的根源,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不願沿襲現成的方法,也不願依賴別人,希望獨立地去探索新的途徑,獲得新的結論,求得自己的獨創性見解。

色彩斑斕的生活常使某些意志薄弱、沒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學生很難適應。如果說中學生的自信心來自分數的高低和力量的大小,而大學生自信心的確定則依據多維標準,如才華、學識、風度、能力、觀念等。中學生的自控能力限於聽話和不違反紀律,現在這種他律性自控能力顯得很弱,需要自覺地按照社會道德原則、道德規範來調節控制自己的行爲,也就是說,他律性在向自律性過渡。

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

1.自卑。

有的學生總是懷疑自己的知識、能力與旁人相比欠缺,在班級的學習、生活中害怕擔風險,畏畏縮縮。這種自卑情緒嚴重影響了自信心,導致很難與周圍同學相處,限制了交往範圍,並且還可造成自身的內心矛盾體驗,增加心理負擔,是一種阻礙人際交往的消極情感。

2.靦腆。

這往往也是由自卑引起的。好多學生不敢在公開場合拋頭露面。很少在班級衆人面前講話,總習慣獨自躲在角落裏。學習上碰到難處,寧肯自己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也不願意求助於老師和同學。長此以往,割斷了與身邊同學的接觸和聯繫,阻塞了信息溝通的渠道,使個人的交際範圍變得狹窄。

3.嫉妒。

一些學習好、表現好的學生容易存在此種心態。有的學生看到班級其他人在某一方面超過自己時,從心裏覺得很不好受,有時爲了發泄內心的不服,沒事也找茬跟人家吵嘴,這是一種看到別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強,進而惱怒他人的情感。具有這種心理的學生,交際範圍比較小,格調較低,致使人際關係緊張、失和,阻礙了與同學間的正常交往。

4.多疑。

個別學生(女生多見)整天疑心重重,懷疑一切,毫無根據地亂猜測,看到其他同學聚在一起,總以爲是在議論自己,渾身感到不自在。這是典型的猜疑心理。此種不正常的情感,會使這類學生經常處於驚恐、不安之中,由於缺少知心朋友,起碼的人際關係都難以維持。

人際交往心理經典8

自卑心理影響人際交往,女人在人際交往中有很多的優勢,同時也是存在很多的問題。對於有的女性朋友來說,如果大家在生活中存在以下的心理的話,那麼就會對大家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

有些女性朋友因爲容貌、身材、修養等方面的因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闡述自己的觀點,做事猶豫,缺乏膽量,習慣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在交流中無法向別人提供值得借鑑的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讓人感到與之相處是浪費時間,自然會避而遠之。

有人說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與人的來往過程中,這點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在和人的來往往往會出現以下情況,中對別人的優點、成就等不是讚揚而是心懷嫉妒,企望着別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試想,一個心懷嫉妒之心的'人,絕對不會在人際交往中付出真誠的行爲,給予別人溫暖,自然不會討人喜歡。

朋友之間最忌諱猜疑,無端懷疑別人。有些人總是懷疑別人在說自己的壞話,沒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風捉影,對人缺乏起碼的信任。這樣的人喜歡搬弄是非,會讓朋友們覺得她是搗亂分子避之不及。

有些人與人相處總想撈點好處,要麼衝着別人的位子,要麼想從別人那裏得點實惠,要麼爲了一事之求,如果對方對自己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就不願意和對方交往。這種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傷害別人,一旦別人認清其真實面目後,就會堅決中斷與其交往。

女人如果想要讓自己的人際關係更好的話,那麼就應該注意上述的幾種心理,這些I心理會妨礙大家的人際交往,如果你想要讓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話,就應該注意避免粗線上述的心理問題。

人際交往心理經典9

富蘭克林深受世人的敬仰,不僅因爲他是美國的開國元勳和傑出的科學家、政治家,更因爲他一直被後人推崇爲人類精神最完美的典範。下面看看富蘭克林教給我們的心理啓示。

一天,富蘭克林和年輕的助手一道外出辦事,來到辦公樓的出口處時,看見前面不遠處正走着一位妙齡女郎。也許是她步履太匆忙,突然腳下一個趔趄,身體失去平衡,一下子就跌坐在地上。富蘭克林一眼就認出了她,她是一位平時很注重自己外在形象的職員,總是修飾得大方得體、光彩照人。助手見狀,剛要邁開大步,上前去扶她,卻被富蘭克林一把拉住,並示意他暫時迴避。於是,兩人很快折回到走廊的拐角處,悄悄地關注着那位女職員的動靜。面對助手滿臉困惑的神情,富蘭克林只輕輕地告訴他:不是不要幫她,但現在還不是時侯,再等等看吧。一會兒,那位女職員就站起來,她環顧四周,撣去身上的塵土,很快恢復了常態,若無其事地繼續前行。等那位女職員漸行漸遠,助手仍有些不解。富蘭克林淡淡一笑,反問道:年輕人,你難道就願意讓人看到自己摔跤時那副倒黴的樣子嗎?助手聽後,頓時恍然大悟。

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上,誰都會有“摔跤”的時候,當初的尷尬、狼狽,暫時的脆弱、痛楚也在所難免。這個時候,一個人最需要的是有一個獨自撫平創傷、恢復自尊的時間和空間。誠然,這世界需要愛,並因爲愛而充滿希望。但當你向對方表達善意、施與關愛的同時,千萬別誤傷了對方的自尊,哪怕他是你最親近的人。富蘭克林說:彼此的自尊,是人際交往的底線。

人際心理:朋友間的楚河漢界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心理空間。

從心理髮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漸形成的。胎兒在母親體內,他感覺到他和母親是一體的,母親就是他,他就是母親的一部分。出生以後,雖然在肉體上與母親已經分開,但在心理上仍然是連在一起。沒有母親或母親的替代者,他一天也活不下去。

隨着孩子慢慢長大,與母親的心理距離也就越來越遠。成長的過程,也就是與母親在心理上分離的過程。分得越開,也就意味着成長得越好。遺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與母親一部分分開、另一部分還連在一起的狀況,這是一種不完全的成長。換一種說法,就是:處於這種狀況的人,他的自我與母親之間的界限不清楚。

這種界限不清楚的狀況會投射到他的所有人際關係中。具體表現是:一方面,他會過多地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過分地渴望他人瞭解自己,並過度地依賴他人,希望他人在本來該自己做出決定的方面代替自己做出決定;另一方面,他會過多地想了解別人的內心世界,以便獲得與別人融爲一體的感覺,還想別人依賴自己,希望參與別人即使是很私人化的決定,等等。

在自我界限不清楚的人的內心裏,總是存在着成長與不成長之間的衝突。成長的力量當然是十分巨大的。曾經有科學家做過植物成長的力量的試驗:用一些較薄的鐵條捆住小南瓜,小南瓜慢慢長大,輕而易舉就把鐵條繃斷了。然後逐漸增加鐵條的厚度,直到鐵條的厚度到了預計值的十倍時,纔沒有被繃斷。植物的成長的力量都如此驚人,人的成長的力量就根本無法測量了。想想一個一歲的小孩能做什麼,再想想一個三十歲的男人能做什麼,就知道成長是怎麼回事了。

但是,不成長的力量同樣也是很大的。這是因爲,不成長有很多的好處。第一個好處是安全。小孩在學步的過程中,走幾步就回頭,抱住媽媽的'腿,那是爲了安全;再長大一點,打開自己家的房門,看見有陌生人走過,把門一關,又跑回來抱住媽媽,那也是爲了安全。在孩子心中,只要與媽媽融爲一體,就什麼都不怕了。這種心理會保持到成年,一個沒有充分成長的成年人,他會下意識地感到,只要跟另外一個人變成一個人,就會有安全感。自我界限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變得模糊不清了。成長從來都是以喪失安全感爲代價的,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其重要性僅次於人對食物和性的需要,所以對安全感的追求,可以強大到與成長的力量抗衡的程度。

不成長或者說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二個好處是,可以獲得想象的、虛假的溫情。從生理的角度看,在我們用手觸摸邊界很清楚的物品,比如表面光滑的硬物時,我們的感受是它是它、我是我,較少有交流的體驗。但當我們觸摸一件軟的、毛茸茸的物品時,我們就會感覺到與該物品在某種程度上的融合和某種意義上的溫情。心理上也是如此,在我們覺得與一個人沒有邊界的時候,我們就會自然地感到來自他的溫情,即使這些溫情是我們自己想象的,也可以暫時幫助我們抵禦人世間的風寒。

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三個好處是,可以控制他人。當然,這種控制感也是想象的、虛假的。需要這種控制感的原因是,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都不太自信,他不能肯定別人會對他好,所以需要控制他人的態度,這樣可以讓自己感到有信心一些。

大家已經看得很清楚,這些好處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好處。如果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身上,這樣的安全感是很不穩定的;假想的溫情,隨着時間的推移,也會露出其本來的面孔,結果是更令人難以承受的冷漠;而假想的控制感,會使人覺得自己對他人有巨大的權力,這遲早會導致關係的破壞。不僅如此,在他控制別人的同時,他自己實際上也失去了自由,他時常會有被別人控制的感覺,言行舉止都會過多地考慮別人會怎麼想,就好像在爲別人而活着。

只有成長本身會帶來真正的安全感。因爲這種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所以它非常穩定可靠。當然,即使是一個成長得很好的人,也會需要溫情,但是他所感受到的溫情是真實的,不帶任何虛情假意。至於控制感,他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理性的控制除外,比如作爲行政首腦對下屬的必要控制),他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別人對他的態度的好壞,對他的自信心沒有任何影響。

要在心理上劃清與他人的界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久的努力。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在哪些看法、情感和行爲上與別人的界限不清楚。然後一條一條慢慢地在那些不清楚的地方畫上清楚的線。這樣做會有一些痛苦,但也會有更多的成長的喜悅。

自我界限清楚的人,並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別人,也就是說,他並非在任何情形下都自己承擔一切,拒絕別人在情感上和行動上的支持。自我界限清楚意味着,一個人與他人接近,但沒有近到他失去自己的程度,也沒有近到把別人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的程度,他還是他,別人還是別人;與此同時,他也不會離別人太遠,不會遠到喪失愛自己想愛的人的能力和可能性,在他真正需要的時候,他會從別人那裏獲得不虛假的安全感與溫情。

即使在夫妻之間、父母與兒女之間、朋友之間,每個人也都應該有清楚的自我界限。那種消弭了自我界限的情感,遲早會對身處這種情感關係中的每一個人造成傷害。也許有人會說,在這樣親密的關係中把界限弄得那麼清楚,會不會使關係變得很冷漠?回答是不會。因爲自我界限清楚,並不意味着沒有情感。而且,兩個都有着清楚的自我界限的人之間的情感交流,纔是最深厚、最真實和最有價值的。

讓我們近一點吧,因爲我們都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不要近得分不清哪個是你,哪個是我;或者我們互相離遠一點吧,但是不要遠得在我們彼此需要愛的時候,聽不到對方的聲音。

人際交往心理經典10

陰差陽錯報了心理健康xx的學習,對從未接觸心理健康教育的我的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參加第一次學習後才知道要完成這麼多的任務,還要開課。無奈之下上網找課件修改課件,準備上課。

抱着忐忑不安的心去開了一節課,課堂上有讓我難忘的片段,也有讓我驚訝的瞬間。真是讓我百感交集。現將本次課做如下反思和整理:

1、教學理念上:

本課的`選材和設計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實際。當了近一年的班主任,讓我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瞭解得更深入,而這也將有利於我心理工作的開展,本課的設計來源於我平時發現的學生實際案例。

2、教學目標上:

本課的目標總體上基本達成,學生掌握了一定的交往準則,體驗到了共遵準則對維護友誼的重要性,也一定程度上訓練了交友能力。

3、教學設計方面:

本課的設計是比較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選材也是圖文並茂,呈現方式也是各色各樣的,易引起學生共鳴,不過在最後環節要是能聯繫學生自身,而不僅僅限於探討小云的案例,效果會更好。

4、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對於學生來說,一堂吸引他們的課是聯繫他們生活實際,能產生那麼一點心靈觸動的課。在此次課上,學生反映還是蠻熱烈的,也願意講述自己的實際情況,敞開心扉和同學分享,也很喜歡這種課的氛圍和基調。不過由於是第一次上心理課,師生之間未建立起更深厚的友誼,課堂上主動發言的同學還是少了點,都只願意在小組內分享,這限制了集體的力量,需要教師去總結反思。

5、突發事件需要教師的隨機應變能力:

在本次課上,班級裏有個學生非常活躍,記得在分配任務時,他極力要求一個學習任務,可到最後卻又不肯發言。在後來,還說出了一句令全班同學和聽課老師震驚的話語。當時,我愣住了,不知道該如何反應。事後細細反思,要是能將其轉化爲一種教學資源該多好,有點遺憾。所以,今後將要不斷訓練和增強自己的應變能力。

6、團隊合作是進步的源泉:

設計這堂課時,一個人埋頭苦幹,默默思索。試上時,總覺得個別環節思慮不周到,但就是找尋不到病根在哪。後來,集體評課後,恍然大悟。相信如果下次再上這堂課,效果會更好!這就是合作的力量!

人際交往心理經典11

一位哲人說過:“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永遠到不了人生的大海”。人們學習知識進入社會,瞭解自我,獲得新生和愛情,都是在人際交往中發生的。沒有與別人的交往,人類就無法生存。

當前,我國加快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滾滾而來,各種機遇和挫折也紛至沓來,面對這種激烈的競爭和日益增大的社會心理諮詢壓力,人們就更需要嗇交往的數量和質量。培根在《論友誼》中寫道:“如果一個人有心事卻無法向朋友訴說,那麼他必然成爲操作自己身心的人”。因此,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有多麼強的能力,多麼好的條件,如果沒有良好的的人際關係,既無法取得的成功,也不會得到生活的幸福和身心健康。對於如何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少的人則感到迷茫,他們往往抱怨自己運氣不好,怨天憂人,認爲自己周圍生活圈子晨好人太少,無法進行滿意的交往,實際上,這是因爲他們的交往活動存在着千萬的。這些主要有:

1、自私、自鋇,人際交往中的功利上:

有的人大與別人交往時處處從自己着想,只關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強調自己的感受,把別人當作自己達到的目的`、滿足私慾的工具。不尊重生他人的價值和價格,漠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在交往中,日中無人與同伴相聚時,不顧場合,也不考慮別人的情緒,自己高興時,高談闊論,手舞足蹈高興時,由抑鬱寡歡或亂髮脾氣。這種人在交往中,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認識,無論他們多麼精明,掌握了多少交往,永遠也不會與人建立牢固、持久的良好人際關係。只有好些心地善良,待人以誠,能設身處地爲別人着想的人,纔可獲得摯友。

2、冷漠、孤僻、人際交往中的封閉性:

有些人在與別人交往時,總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要掩蓋起來,在他們看來,人世一切是那麼無聊,令人厭倦、平淡、無意義。他們往往缺少一種孤傲處世的態度,只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他們的行爲和習慣有時令人難以理解。這種人交往的失敗就在於在心理諮詢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閉起來,無法與別人溝通。因此,他們只有嗇自我的“透明度”,敞開自己的心扉,用熱情、坦誠去贏得別人的理解。這種合適的自我坦露可以增加一個人的吸引力。

3、自卑、多疑,人際交往中的戒備和敵以性:

在生活中,有些人缺乏對自己的正確評價,往往對自己過於苛求,估計太低。如有些青年人感到自己的身體、相貌缺乏魅力,或感到自己能力欠缺,產生自卑心理諮詢,然而事實上,他們並不一定是沒有魅力、能力差,或事業成就低下者反則是自己期望過高,不切實際,對別人的廣告過於敏感,總是認爲別人看不起自己。其實,在他們深層的心理諮詢體驗裏則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他們害怕挫折、失敗,特別是在權威、強者或一些強詞奪理的人面前,總是感到手足無措,有時則表現出一種戒備和敵對情緒。往往先在自己的思想裏,設想別人對自己的不滿,然後在生活中尋找產東真實的證據。有時則把一些無中生有的事實強加於別人,甚至屈解別人的善意,長此下去,他們就人把自己的交往範圍限制在父母、家庭這樣一個小圈子中,有的則會產生厭世心理諮詢。對於這種人,必須對一個清醒的認識,新生自我,接受自己,無論與任何人交往都要做到不亢不卑,既不取悅別人,以博得好評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更不需要在別人面前顯示自己,炫耀自己,以提高自己的身價。

價值正是在於自身,並不隨別人的評價而改變。這樣,就能漸漸消除多疑凡理,從而獲得多數人的尊敬。

人際交往心理經典12

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良心理:

1、自卑心理

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知,在交往中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優勢太少,失去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2、自傲心理

與自卑心理相反。在交往中過高地估計自己,總覺得自己優於別人,盛氣凌人,自以爲是,甚至不願與人爲伍。

3、自戀心理

自傲心理側重於外部行爲表現,自戀心理主要是指內部的心理體驗,表現爲過分地自我關心,自我欣賞,覺得自己才高貌美,總抱怨別人不重視他、不欣賞他。

4、害羞心理

在交往中,過於羞澀拘束,神情不自然,往往不能準確、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成爲人際交往中的被動者。

5、封閉心理

表現爲把自己的真情實感和慾望掩蓋起來,過分地自我剋制,使交往無法深入。

6、敏感心理

表現爲在交往過程中,自我牽連傾向太重,對他人的`言行過分敏感、多疑,往往陷入痛苦和焦慮之中。

7、恐懼心理

在交往中,特別是在大庭廣衆之中,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擔心和害怕,以至於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嚴重的會發展爲交往恐懼症。

8、孤僻心理

行爲怪癖、偏執,爲人孤獨,不願與人交往,幾乎沒有什麼知心朋友和人際往來,卻時常抱怨自己生活在人際情感的沙漠中。

人際交往心理經典13

良好的心理,是人們進行廣泛社交活動的必要條件,也是交際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前提。相反,心理狀態不佳,會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交朋結友和適應社會。因此,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應該注重自身修養的提高,努力克服以下種種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

冷漠心理:

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爲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作戲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怯懦心理:

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劃與設想的實現。怯懦心理是束縛思想行爲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排他心理:

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爲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只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

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爲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擡槓,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貪財心理:

有的人認爲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爲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只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佔便宜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人際交往心理經典14

良好的心理諮詢素質,是人們進行廣泛社交活動的必要條件,也是語言技巧,交際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前提。相反,心理諮詢狀態不佳,會形成某些隔膜和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交朋結友和適應社會。因此,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應該注重自身修養,努力克服以下種種人際交往中的病態心理諮詢。

自卑心理諮詢: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怯懦心理諮詢:

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劃與設想的實現。怯懦心理諮詢是束縛思想行爲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猜疑心理諮詢:

有猜忌心理諮詢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爲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逆反心理諮詢: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擡槓,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諮詢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排他心理諮詢:

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諮詢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爲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只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

作戲心理諮詢: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貪財心理諮詢:

有的.人認爲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爲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只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佔便宜心理諮詢,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冷漠心理諮詢:

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爲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人際交往心理經典15

精彩八卦:最挑逗男人的五種女人

社會心理學家經過跟蹤調查發現,在人際關係交往中,心理狀態不健康者,往往無法擁有和諧、友好和可信賴的人際關係,在與人相處中,既無法得到快樂滿足,也無法給予別人有益的幫助。爲了擁有和諧愉快的人際關係,社會心理學家歸納出以下幾種常見的不良心理狀態,請女性朋友在與他人交往中努力避免。

1、自卑心理。

有些女性朋友因爲容貌、身材、修養等方面的因素,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闡述自己的觀點,做事猶豫,缺乏膽量,習慣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在交流中無法向別人提供值得借鑑的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讓人感到與之相處是浪費時間,自然會避而遠之。

${FDPageBreak}

精彩貼圖:裸模各種姿勢的X光照

2、自私心理。

有些人與人相處總想撈點好處,要麼衝着別人的位子,要麼想從別人那裏得點實惠,要麼爲了一事之求,如果對方對自己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就不願意和對方交往。這種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傷害別人,一旦別人認清其真實面目後,就會堅決中斷與其交往。

人際交往心理3

心理活動對於人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響,在人際交往方面尤其如此。不良的心理認知與情感會扭曲個體對外界的認識,在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之下個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會遭受一系列不良的人際交往體驗,而這些不良的體驗又會反過來加重個體的消極心理狀態,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當個體心理的消極狀態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甚至導致其在行爲上出現偏差。

當代大學生多爲獨生子女,從小就缺乏和同齡人相處的經驗,加之現代社會整體浮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較疏遠,所以,高校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消極的心理狀態,從而使自身的人際關係陷入困境。

一、當代高校學生人際交往中幾種常見的消極心理狀態

影響高校學生人際交往的不良心理認知和情感因素有許多,這裏主要分析其中最爲常見的幾種。

首先,就是自負。自負可以說是當代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不良心理狀態,其本質是當代學生對於自身的過高評價及產生的一系列的傲慢情緒,其實就是對於自我認識不清的一種表現,對自己的評價遠高於自我的真實水平。

這種不切合實際的自我評價源於後天成長的環境,因爲當代大學生大多數爲獨生子女,從小便生活在一種衆星捧月的環境之中,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過分偏向正面的評價,其本意是想鼓勵孩子,但過分誇大的評價會導致孩子慢慢出現自我評價過高的問題,久而久之,其自負的心理狀態就會變得根深蒂固。

伴隨自負而生的是一種高傲的心理,大有唯我獨尊、捨我其誰的態勢,在這種心理狀態的支配下,個人中心觀念的產生便顯得理所當然。有調查顯示,“10.94%的學生認爲自己待人處事主要考慮自身的感受及自身的利益。28.61%的學生不喜歡配角工作,沒能佔據主導位置便會產生極強的失落感”。[1]

人際交往中涉及到許多個人與他人的利益問題,協調這種利益之間的衝突對於交往中的個體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個人中心主義者輕視甚至完全忽視這種協調的重要性,凡事以自我爲中心,這樣的態度即便是一般的人際關係都難以維持,更談不上更深層次的交往。

其次,就是自卑。和自負恰恰相反,自卑者對於自身的評價遠低於實際的水平,並伴隨一系列消極的情緒體驗。自卑者對自我進行否定,忽視自己的優點,不斷壓低自己的價值。在人際交往中,自卑者也顯得極爲消極、被動。

自卑的產生同自負一樣,主要源於後天環境的影響,家長的教養方式對於自卑情緒的產生往往有很大的影響。和過分誇讚導致孩子產生自負心理一樣,有的家長對子女過於嚴苛,因爲某些原因總是傾向於對其進行否定,久而久之,導致子女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特徵,進而對自身的評價也變得消極、負面,自卑情緒由此產生。

事實上,許多自卑者都有着很強的自尊心,但是,這種自尊是極其脆弱的。自卑者爲了保護自尊,往往會選擇與人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爲在與人交往時,自卑者總會覺得他人的優點極爲顯著,從而進一步感到自身的無能。久而久之,孤僻、冷漠的標籤就會貼在這類學生的身上,其自身的人際交往就會陷入絕境。

值得注意的是,自卑心理如果長久地存在,沒有得到很好的調節,最終就會使學生個體的心靈發生扭曲,進而對社會產生憤恨之情。

最後,還有一種心理值得我們注意,就是猜疑心理。所謂猜疑,即“個體根據自己的主觀推測而產生的對他人不信任的複雜情感體驗”。[2]

猜疑之心在當下高校學生中的存在是確定的,其實這也並不令人意外,在如今這個時代,社會上虛僞的人際交往可以說比比皆是。高校作爲亞社會,不可能像一個密封的罐子一般與大社會相隔絕,社會的種種影響不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必將給高校學生帶來心理上的衝擊,既然社會上虛僞的交往現象大行其道,那麼高校學生以一種警覺的防備之心面對校內的人際關係就是一件正常的事了。

親密的人際關係要求一定程度的自我暴露,但是,自我暴露意味着向另一個體展現自身的弱點,很有可能被另一個體所利用,最終對自己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爲了避免這種傷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避免自我的暴露,但是,這要以犧牲親密人際關係的建立爲代價。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只能勉強維繫一般的人際關係,是不可能交到真正的朋友的,有調查顯示,“63%的學生感到交往困難,知心朋友很少”。[3]在這種情況下,當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時,學生無法從交際中得到相應的.支持,只能獨自面對。

二、針對不良心理狀態的應對策略

雖然造成人際交往困境的幾種心理因素主要源於學生兒時的生活經歷,尤其是年少時的家庭教養方式,但是,高校絕不能因此就對學生的消極心理狀態視而不見。完全糾正一個人從兒時起就逐漸形成的消極的心理狀態是非常困難的,然而,大學作爲學生步入社會前最後一個教育環節,有責任、更有義務幫助學生改善其不良的心理狀態。

首先,高校應當開設相應的課程,使學生了解人際交往活動中種種不良的心理狀態,並對其危害性進行闡釋。同時,可以進行相應的輔導,指導學生不斷改善自我,對自身存在的消極心理情緒、認知進行糾正,使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學會進行自我心理的調節與改善。

其次,高校應當逐步改變輔導員在大學生活中的角色。目前,大學輔導員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但事實上,要想在大學期間更好地對學生的思想狀態進行輔導,更好的方式絕不是帶有命令式的說教,而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從專業的角度與學生進行交流。多數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在心理上有許多的消極觀念和情緒,其實這些心理問題只要能得到及時、恰當的指導、排遣,完全是可以消減的。

最後,高校可以藉助現代網絡技術來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其在人際交往中出現的不良心理狀態。學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資源,開辦相應的校內網站,進行與消極心理狀態有關的知識的科普,並在版面上設置相應的問答欄,由專業的教師回答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的種種困惑,排除影響其人際交往正常進行的消極心理因素。

誠然,高校學生作爲相對成熟的個體,在許多方面,包括人際交往方面都有着自己的主見,高校教育工作者完全沒有必要像中國小教師那樣

過於密切

地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但也絕不能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視而不見。對於那些對學生的人際交往有着消極影響的心理問題,高校完全有能力、更有責任幫助和指導學生解決,放任自流、無所作爲不是一個盡責的學校應當有的行爲。